原創 章迎春 指尖嶽麓
編者按
2020年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建黨一百周年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年。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百姓對小康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嶽麓區融媒體中心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策劃,將聚焦產業旺、聚焦生活美 、聚焦組織強等多方面,記錄嶽麓區百姓紅火向上、有成色的小康生活。
長沙市嶽麓區西湖街道茶場村成立於1976年,東靠嶽麓山風景區,佔地約3000畝,其中山林面積約2690畝,有6個村民小組,774戶、2257位村民,居住分散,開車入村,道路環山狹窄,複雜陡峭。盼望修路、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成了當地百姓的一塊心病。
「『要想富,先修路』不過時」;「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很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百姓家門口的路好不好走,親自謀劃、親自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強調要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實現農村「組組通」,正是嶽麓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動實踐。
鋪就一條致富路
建村之初,「晴天滿身土,雨天兩腳泥」是茶場村公路的真實寫照。落後的交通已嚴重製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
「都是爛路,我們出行一點都不方便,一下雨,鴨子在大路上都可以洗澡,平時天晴灰塵煙霧重,計程車師傅都不願把車開進村來。」說起以前的出行,茶場村居民張標就搖頭。
要想早致富,還得先修路。這個道理茶場村的老百姓又何嘗不知?但是沒資金、沒領頭人、土地協調情況複雜等原因,導致修路這件事被擱淺多年,村民依然過著「外出走一走,腳上全是土」的生活。2015年,嶽麓區城管局牽頭,將茶場村內的主要道路——麓山小路進行整治,打通村民出行的「最後一公裡」。
△ 麓山小路也是文明之路
柏油鋪路,路燈明亮,整齊劃一的停車位,沿線一路賞心悅目的文化牆……2016年完工的麓山小路,總路長3公裡,直接聯通了楓林路、白雲路、西二環和梅溪湖路,打通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距離,加速了城鄉之間的流動。
除了「城鄉通」,「組組通」打通了奔向小康的「最後一公裡」。2020年整改完工的一組大坡巷,擴寬的硬化道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根據地形,在一些村民門口畫出了停車位,掉頭轉向輕而易舉,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出行環境。
「有了這條路,生活方便多了,少走了好多路,下雨天也不怕打滑了」,老村民林照傑高興地說,「現在國家的政策好,我對自己的生活特別滿意」。
△ 麓山小路上的文化牆
擴寬增收致富新路子
茶場村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如今加之便利的交通條件,引來多家單位企業入駐,在這裡播下創新創業的種子,曾經閉塞的「村門」就此打開。
道路敞亮了,老鄉的心裡也敞亮了,思路變開闊了,外出務工、在家創辦特色農家樂,都成為致富奔小康的途徑。「我當年偶爾在自己堂屋裡燒魚給左鄰右舍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也激發了我想創業的熱情。」就這樣,一位原本從事收魚賣魚的個體戶張國斌,創立了國盛桂魚館,一句「香樟樹下嘗桂魚」讓眾多名人都慕名前往捧場。
△ 400多平方米的國盛桂魚館
先富帶動後富。實現致富的張國斌多年來仍然不忘茶場村村民,帶動周邊村民就業。「一個人富裕不是真的富裕,在我的魚館裡面,本地村民達到70%!」在張國斌的帶領下,茶場村六組的餐飲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嶽麓山腳下的一塊響噹噹的招牌。
茶場村黨第一支部書記林可介紹,現如今,一二組村民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到90%以上,三四組於2012年全面解決職工醫保,2018年六組也全面解決醫、社保問題。
織就幸福小康畫卷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文學作品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全景式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近日,在茶場村的農家書屋內,村民張依向書友們推薦書籍,分享閱讀體會。這樣的閱讀活動,在茶場村不定期都會舉辦。
△ 農家書屋和茶場村法治圖書角
「『組組通』不僅僅是通了一條路,更是開闊視野、提速思想轉變的新途徑,讓村民們精神也逐漸富裕起來。」村主任金燦介紹,今年6月,新完工的茶場村政務中心、法治圖書角、老年人活動室正式投入使用。每到晚上或節假日,村民都會來到這裡,遛彎、下棋、參加興趣班等,逐漸成為了村民們的好去處。
△ 政務中心二樓的綠色網吧
安裝道路波形防護欄、加固滑坡地段山體……茶場村還將每年村物業租金收入120餘萬,投向於民生領域。為了實現一二組184戶村民的安全飲水,茶場村啟動造價398萬元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工程全面完工後,村民由自己挖井打水變成自來水到家到戶,目前該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過程中。
△ 加固過的滑坡山體被裝飾成假山
△ 三四組2公裡的波形護欄保護了大家的出行
「茶場村的十年,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十年,是看得到摸得到感受到一直在發展進步的十年。」林可表示,「這裡絕大多數的村民依舊住在茶場村、生活在茶場村,他們都是茶場村奔向小康最有發言權的見證人。我相信,未來,幸福的茶場人還可以更幸福!」
記 者 | 章迎春
編 輯 | 謝 汀
校 審 | 潘振興 羅 瑤 楊 剛
原標題:《小康生活有力度,「組組通」開啟茶場村幸福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