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窩窩變金窩窩
——平江縣龍門鎮楊林村脫貧攻堅紀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亞平 見習記者 周磊 通訊員 吳相前
秋風帶來的,除了豐收,還有一件件愉悅人心的大喜事。2020年仲秋時節,一個消息在平江縣龍門鎮楊林村傳開了: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熊璋輝送吳瑭茜到平江一中報到了!
大山裡的孩子,很少能考上平江一中。今年楊林村考上平江一中的,除了吳瑭茜,還有姜睿姿。楊林村下了個「雙黃蛋」!
村民們交口稱讚:「扶貧隊長傾情幫,山窩窩飛出金鳳凰。」
上篇:柳暗花明又一村
楊林村四面都是山,是個山窩窩;山上儘是紅砂巖,是個窮窩窩。全村14個村民小組,288戶、1282人;面積12平方公裡,耕地1017畝,其中水田941畝。年輕人都往外跑,留在村裡的村民只能守著幾畝薄地過日子。2016年,村裡沒有集體經濟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000元,被列為市級貧困村。
2016年底,嶽陽市脫貧攻堅指揮部決定,由嶽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脫貧攻堅指揮部副指揮長趙嶽平聯點幫扶;市農業農村局、市中心血站、市洞庭湖大橋養護中心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工作隊駐村幫扶。
次年4月6日,乍暖還寒。7時許,趙嶽平,市人大常委會農業委主任委員曾君華、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志誠、市中心血站站長方奎明、洞庭湖大橋養護中心主任李華雲等人從嶽陽市啟程,走國道,轉縣道,穿鄉道,翻山越嶺,4個多小時才到達楊林村。
城裡難知山裡苦,男兒到此淚沾巾。除去長12公裡、寬3.5米的主幹道已硬化,其餘都是泥沙路,坑坑窪窪;有的村民房子破爛不堪,有的村民甚至沒有房子,寄居在別人家,村部的幾間老房子也是透風漏雨;村民們有的打牌上癮,有的沉迷「買碼」,還有幾位信訪「專業戶」……
儘管來之前大家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所見之景仍是觸目驚心。一邊看,一邊問,一邊記,分組調研走訪一直持續到14時許。匆匆忙忙吃過午飯,眾人又往會議室趕。
會議室內,村幹部和村民代表縮手縮腳,表情僵硬。時任龍門鎮黨委書記譚曉峰連忙打圓場:「山裡人沒見過這麼多大領導,有點緊張。」
「今天的會議,是查『帳』會、算『帳』會、認『帳』會!」未等大家落座,趙嶽平就直奔主題,「要把致貧的主要原因查清楚,把精準扶貧要抓的大事要事以及資金額度算清楚,把落實各項任務的責任分清楚。」
孫志誠說:「市農業農村局是隊長單位,一定履職盡責,統籌協調,確保楊林村按時脫貧,按時實現全面小康,走上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我們立即組織班子成員結對幫扶一批建檔立卡戶,解燃眉之急;開展技術指導,幫助農戶提高產量質量,增加生產收入;謀劃特色產業,擴大生產規模,讓村民早日端上『金飯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陳輝緊接著表態。
曾君華、方奎明、李華雲等圍繞改善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發展黑山羊、土雞等特色養殖業,推進危房改造、易地搬遷、光伏發電、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等建言獻策。大家言真情切,會議室裡熱情似火。在座的村幹部、村民代表們也爭先恐後參與到討論之中。
很快,一份「任務清單」列了出來:硬化組級公路9條、13.8公裡,拓寬村道5.7公裡,改造危橋2座;實施自來水入戶工程,全村288戶全覆蓋;加固萬方山塘3口、中型山塘25處、堰壩4處,硬化排渠160米、灌渠3500米;建設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一個,安置無房戶10戶,改造危房25戶、修繕加固6戶;擴建村級服務平臺及文化廣場,建設光伏發電、農機合作社、黑山羊養殖基地;培育種養大戶,促進規模經營……
工作隊隊員當場初初算了一下,所需資金超過了1000萬元。
聽到這個數字,熱鬧的會場頓時鴉雀無聲。想到村裡集體經濟收入是個「零蛋」,前些年修村主幹道還欠著50萬元工程款,村幹部、村民代表一個個像洩了氣的皮球。
見此情景,趙嶽平堅定有力地說:「政府項目資金可以解決一部分;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種養大戶,是農業農村局的拿手好戲;其它後盾單位也有各自優勢。我表個態,一定全力做好大型項目、大額資金的協調工作,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整合各方資源,我一定能夠跳起來摘到桃子!」
這一席話,贏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各後盾單位當場認領了工作任務。
會議結束,天色漸暗。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們的眼裡,開始冒出希望之光。
中篇: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
「熊爺爺長得人高馬大,這可是有原因的。因為他是當過兵的人呢!」這是留守兒童吳瑭榮在一篇作文裡對工作隊隊長熊璋輝的描寫。
無巧不成書。工作隊另外兩名隊員——嶽陽市中心血站幹部沈忱、洞庭湖大橋養護中心幹部任侃偉竟也是退伍軍人。
「脫下軍裝,仍然是兵!首戰用我,用我必勝!」3位退伍軍人組成的工作隊,氣勢如虹。當時,熊璋輝50多歲,任侃偉40多歲,沈忱20多歲。老中青「三結合」,戰力自然不凡。
任侃偉最掛心的是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問題。他指導建檔立卡貧困戶姜黨輝養殖黑山羊,並協調解決黑山羊和土雞苗。2018年,姜黨輝家年收入18393元,成功脫貧摘帽;2019年年收入近3萬元,走上了穩定的致富路。
2020年4月30日,任侃偉在幫助村民檢修養殖棚時,不慎摔傷。村民們牽腸掛肚,電話、信息不斷。任侃偉深受感動:「可以扔掉拐杖的那一天,就是我重返前線的日子!」
其實,幫扶工作隊剛進村時,並不被村民們看好。首次進村,已到午飯時辰,村支部書記黃向榮把隊員們領到了家裡「接風洗塵」。
一位見過「世面」的上訪戶對幾位看熱鬧的村民說:「等著瞧吧,吃飽喝足,上車開溜。」
然而,午飯後隊員們沒有走,而是去了破舊的村部,開始走訪村民。
那位上訪戶繼續給工作隊「算八字」:「白天村裡晃一晃,晚上回城住賓館。」
沒有想到,晚飯後村支部書記黃向榮把隊員們帶到了村民姜文龍家,開始從車裡卸行李,租住了下來。自帶鍋碗瓢盆,自備柴米油鹽,自己動手做飯。這個消息很快傳開,那位上訪戶不吱聲了。
軍人重視裝備,工作隊的交通工具很是齊全——
沈忱的私家車是往返嶽陽市和楊林村的首選;
為了方便逐家逐戶上門拜訪,熊璋輝和任侃偉各自買了一輛自行車;
當時村裡路況差,家家戶戶走訪完後,自行車已經是「除了鈴鐺不響,其它部位都響」。由於一些農戶需要提供種養技術服務,還有幾位留守兒童上學需要接送,熊璋輝又購買了一臺摩託車。
城裡來的幹部,騎自行車走村串戶,騎摩託車熱心服務,村民們深受感動,很快和他們熟絡起來。
「楊林村,新事多,城裡幹部自帶鍋。逐戶登門問飽暖,騎了單車騎摩託。」楊林村出過「贊土地」的民間藝人,如今年紀大的村民還能編幾句。大家你拼我湊,為工作隊寫起了順口溜。
二
「楊林村,新事多,蜜月旅行到『山窩』。情深不嫌居食陋,城裡娃娃來『出窩』。」這首順口溜,是村裡人給隊員沈忱編的。
2017年3月,沈忱被派駐楊林村時,已經在籌備婚事了。接到駐村扶貧任務後,他對女友曾翠說:「現在村裡工作很忙,等打開局面、穩住陣地,我們就結婚。」
曾翠是嶽陽市甲殼蟲藝術學校的美術老師,對沈忱的話,她不僅一口答應,還玩笑道:「你放心衝鋒陷陣,我這後方穩穩噹噹!」
沈忱「啪」地立正,敬了一個軍禮。俏皮的曾翠還禮後,又揚起嬌臉,索要了一個輕吻。
然而,沈忱下村後一忙就是幾個月。村裡通訊信號不好,獨自一人準備婚事的曾翠有好幾次聯繫不上沈忱,以為出了意外,急得找單位領導打聽消息。得知是由於山高路遠、信號不好,她心裡一塊石頭才落地。後來,曾翠也慢慢適應了男友的偶爾「失聯」。
不知怎的,沈忱因駐村扶貧而推遲婚期的事在村內傳開了。農村人最看重年輕人的婚事,一些村民多次找到工作隊和村支兩委,要求給沈忱放結婚假。
2018年11月下旬,工作隊決定給沈忱放假10天,回嶽陽結婚。當時,沈忱28歲。
村中相識久,老幼皆有情。得知沈忱要結婚了,姜佳玉、姜剛強、張湘林等村民多次打探沈忱婚禮的時間、地點,要去喝喜酒,結果毫無所獲。
婚禮定在11月26日。沈忱在村裡忙到24日晚上,才一個人悄悄離開楊林村,回到了嶽陽。
沒想到,11月27日,臨近中午,沈忱又駕車回到了楊林村。隨車而來的,還有他的新婚妻子曾翠。眾人都大吃一驚。按照當地習俗,婚後第二天是「回門」的日子,新娘子是要回娘家的。
原來,儘管已經批假10天,但臨近年底,許多工作脫不了手,沈忱根本無心休假。婚禮當晚,夜深人靜。沈忱試探著對曾翠說:「蜜月旅行是不可能了,不如邀請你到我工作的楊林村走走看看?」
嬌羞的曾翠愣了一下,望著自己心愛的男人那忐忑的表情和懇切的目光,點了點頭。
說走就走!第二天一早,沈忱、曾翠便帶著幾大包喜糖,直奔楊林村,開始了特殊的蜜月旅行。
沈忱要逐家逐戶發喜糖的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遍了。大家趕著準備熱茶、糕點,以最隆重的儀式迎接新郎新娘。
依依田家叟,處處相逢迎。拜完一家,這家人就跟著沈忱、曾翠前往下一家。人數慢慢增多,像是送親,又像是迎親。還有人喊起了口號:「新娘新娘!快生胖胖!」
曾翠哪裡見過這種陣仗,感動的淚水止不住得流,只得拿個小鏡子不停地照臉,看形象是否完好。
沈忱逗她:「不用照啦!梵谷在你臉上做了最美的畫。」
那天,曾翠哭了笑、笑了哭,自我解嘲道:「原來淚水有點鹹,也有點甜。」
第二年,曾翠果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沈忱工作忙,沒有陪她坐月子。滿月後的第一天,曾翠就帶著娃娃來到了楊林村。村民們按照孩子「出窩」的禮儀,迎接母子倆,又是一段佳話。
三
隊長熊璋輝,兼任了幾位學生的「家長」。
村裡留守兒童多,學校要開家長會,孩子的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去不了;班級要建家長群,孩子父母隔得遠,進了群也是白搭。
熊璋輝年近花甲,老眼昏花,玩手機已有點力不從心。但為了孩子,他進了3個班級微信群,給3個孩子當起了「家長」。在作文裡把他描寫為「人高馬大」的吳瑭榮,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兩個,一個是今年考上了平江一中的吳瑭茜;一個叫餘涵玉,讀初三了。
餘涵玉的父母和姐姐都在外打工,打工地經常變動,很難長期固定。餘涵玉無法隨親就讀,只能留在老家讀書。
為了方便照顧涵玉,熊璋輝跟愛人李玲打起了商量:「老婆子,你在嶽陽沒有什麼事,到我這裡來吧!」
李玲是嶽陽市農機公司的退休幹部,自然也有農業情懷。想著自己去可以照顧老公,就答應了,她打趣道:「我是工作隊裡沒有編制的4號隊員!」
老兩口住到了涵玉家裡,涵玉高興極了。在作文裡,涵玉這樣描寫熊伯伯:「他,黝黑的皮膚一看就是長年在外風吹日曬的結果。」「很多時候忙到半夜,第二天還是會以最好的面貌面對大家。」
熊璋輝的兒子熊思在黑龍江大學畢業後,在長沙成家立業。他十分支持父親的工作,還當起了村裡留守兒童的「課外輔導員」。兒媳彭程開玩笑地說:「結婚前登門認親,熊思把我帶到了楊林村。我還以為公公婆婆是農民呢!」
彭程現在也愛上了楊林村,每次看望公公婆婆,都是直奔楊林村。夫妻倆都成了「課外輔導員」。
熊璋輝現在最忙的身份是技術員。他買摩託車,也是為了能第一時間給村裡的種養大戶提供技術服務。
事情的起因,是村民姜繼生家的一隻「高齡孕雞」。
一天,熊璋輝接到姜繼生的電話:「熊隊長,我家一隻老母雞死了,快幫我看看啊!」
來到姜家,剖開母雞。母雞卵巢周邊結滿黃油,包裹著一顆已經變黑的雞蛋。
姜繼生說:「這雞要是不死,會下個松花皮蛋。」話中有些戲謔,有些無奈,滿是惋惜。
得知這隻雞已經養了4年,而且一直是用稻穀餵養,熊璋輝哭笑不得:「雞的壽命一般也就六、七年,這隻雞已經進入中老年了。高齡孕『雞』,產蛋肯定出問題啊!還有,你算過經濟帳嗎?一隻雞餵了4年稻穀,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人工?你賣雞蛋,又得了幾個錢?」
姜繼生如夢初醒,捶頭拍腿,十分懊喪:「要是早知道這些就好了!」
熊璋輝這才了解到,村裡餵雞,基本上是用稻穀,成本高;發了病,就餵人用抗生素,不僅難對症,還會有殘留。且餵養時間過長,產蛋率下降,雞的品質也下降,算起帳來,很不划算。
「熊隊長,你給我們當老師吧!」姜繼生懇求。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姜繼生的話提醒了熊璋輝,於是他編寫了《0-8周齡雛雞的飼養管理技術》、《散養雞養殖及疾病防控介紹》等技術資料,免費向養殖戶發放。還搭起了雞舍,利用雞販子剩下的42隻淘汰雞,搞起了示範養殖。
一位常跟雞販子打交道的村民說:「老熊,孫立兵說你的雞養不活,有幾隻可能有病。」
鄰居早婆婆馬上支招:「老熊,去給你的雞買點人恰的阿莫西林,一隻餵兩片。」
「大家莫急,照著資料養,肯定沒問題!」熊璋輝卻信心滿滿。
果然,42隻淘汰雞,不僅沒有病死一隻,還有幾隻雞下起了蛋。
村民們徹底服了。從此,熊璋輝的電話成了養殖戶的熱線電話。
四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面對村裡92戶、394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冊,趙嶽平、曾軍華、孫志誠、方奎明、李華雲等人貧中選貧,困中選困,難中選難,現場認領結對幫扶任務。
趙嶽平細細叮囑:「今天認領後剩下的貧困戶,全部要由後盾單位班子成員、中層骨幹『一對一』落實。」
於是,楊林村每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了嶽陽城裡的「親戚」。
姜文龍是趙嶽平結對幫扶的戶子。由於父親亡故,母親改嫁,姜文龍成了孤兒。由於沒有經濟來源,當時在湖南城市學院讀大一的姜文龍一度想放棄學業,外出打工。趙嶽平多方奔走,幫他申請低保、出租閒置的房屋,還自掏腰包資助他完成大學學業。
趙嶽平經常打電話給姜文龍,了解他的學習生活情況,鼓勵他努力學習、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今,姜文龍已經順利畢業,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方奎明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姜梓生88歲了,其兒子姜偉平有輕微智力障礙,尚有1個孫子在上小學。全家僅靠姜偉平打零工維持生計。
第一次上門時,方奎明便吃了一驚。姜家房子牆體磚頭裸露,窗戶破爛不堪,連廁所都沒有。
「市中心血站的扶貧工作就從這裡開始!」方奎明把口袋裡所有的現金掏出來,交給沈忱,「兩天之內必須把窗戶全部換新!」從此以後,方奎明成了姜家的常客。每次來,都會「聊表心意」,資助的現金已過萬元。
以前,姜梓生家裡一到晚上就黑燈瞎火。在方奎明的支持下,姜家每個房間都裝上了日光燈。挖化糞池,修新廁所,接自來水,安淋浴噴頭……幾年來,姜梓生加蓋了房子,有了新廚房、新臥室,電視機、熱水器等設施也一應俱全。曾經看不到笑臉的姜梓生父子現在每天都是樂呵呵的。
貧困戶餘再發一家四口有2個在校學生,只能靠他幫別人蓋房、打零工增加收入,每到開學季,學費都讓這個家庭愁雲籠罩。餘再發經常幫別人蓋新房,自家門窗卻沒有資金維修,破爛不堪,夏季進蚊蟲,冬季透寒風。
李華雲與其結對後首次上門,便掏出2000元錢:「用這些錢先安裝好一點的門窗,以後有什麼困難,就請電話聯繫,我能幫的一定全力幫!」
一次,李華雲從電話中了解到,餘再發的兒子要參加學校運動會,卻沒錢買運動服。遠在嶽陽的李華雲左思右想,破天荒地開始鑽研網購,從網上買了一套新衣褲、鞋子,郵寄給了餘再發。
每到開學季,李華雲都會為餘再發的兩個孩子購置書包、筆、練習本等學習用品。2019年中秋節前夕,李華雲驅車200多公裡,專程給餘再發送來了米和油。餘再發滿臉感激,連連道謝:「沒想到會有城裡幹部來給我這個農民送節禮!」
聊天之中,餘再發告訴李華云:「現在孩子們學習更努力了,更自信了,也更愛笑了。」
下篇:一路歡笑一路歌
一
2017年9月的一天,秋高氣爽,楊林村裡一派豐收景象。村民們三三兩兩談論著即將到來的秋收。
這時,遠處傳來一陣陣異樣的轟鳴聲。眼尖的村民發現,幾臺模樣有些奇怪的車子正在向村部駛來。原來,這是楊林村農機合作社購買的收割機、翻耕機、拖拉機。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成立農機合作社,是孫志誠的「先手棋」。經過幾個月的精心謀劃,楊林村農機合作社正式成立了,每年收益的40%,給貧困戶分紅。
合作社由村集體出資10萬元,村民吳浦安、姜記輝、吳元明各出資1.3萬元,村主任餘佑成擔任法人代表,可以提供水稻收割、田地翻耕、垃圾清運等服務。這樣的好事,自然會被編成順口溜:「楊林村,新事多,耕地不用牛,鐵手來割禾。既有麻拐『呱呱』叫,又有機車『突突突』。年底有分紅,垃圾有車拖。」
農機合作社,催生了楊林村的油菜產業。
以前,秋收以後,楊林村的田地就閒置著,一直等到來年春耕。如果種植油菜,不僅能增加一季收入,還能改善土壤結構。農機合作社免費為種植油菜的農戶翻耕田地,村裡免費向農戶提供種子,工作隊負責技術諮詢。當年,全村就種植400多畝油菜。
2018年的春天,一塊塊金色的綢緞在楊林村里舖開,芳香四溢,蜂蝶飛舞。那段時間,村民們沒事就往油菜地裡跑。鎮上也有人來村裡看油菜花,順便買走了很多土雞、蔬菜等農產品,買賣雙方都笑得合不攏嘴。
建檔立卡貧困戶黃冠軍開心地說:「去年冬季種了兩畝油菜,一冒花啥本,二冒操啥心,今年打了170多斤菜油,賣多少錢不說,家裡人恰了放心。」
市農業農村局還發揮技術優勢,在楊林村推廣生態養殖土洋結合模式,幫助村民走綠色高效農業之路。全村增加土雞孵化、育雛、育肥雞、蛋雞養殖大戶4個,養豬大戶3戶。
建檔立卡貧困戶吳浦安在小額扶貧貸款扶持下,購置農機幫人整田,入股村農機合作社,摘掉了貧困戶帽子;發展土雞養殖,流轉土地規模種植優質稻,開發油茶林,走上了致富道路。
富裕起來的吳浦安,不忘回報鄉親。2018年12月31日,他聯合5位親友,創辦盛鑫養殖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0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6戶。2019年,6戶貧困戶每戶增收500元。
二
孫志誠出身農民家庭,參加工作後多年在農村基層摸爬滾打,深諳此道。每次熊璋輝回局裡,孫志誠總是面授機宜:「要養精氣神,支部須過硬!」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對村裡而言,村支兩委是火車頭;對村支兩委而言,黨總支書記是火車頭。
楊林村黨總支書記黃向榮,2005年起就擔任村委會主任,辦了很多實事,但總有一些工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有些事情一時鋪排不開,也偶有村民議論。黃向榮很苦惱,懷疑自己能力不夠,一度想要辭職。
於是,熊璋輝撥通了孫志誠的電話:「向榮同志還是不錯的,但很多時候是在單打獨鬥。有的村幹部成了局外人,大部分群眾是旁觀者。現在工作千頭萬緒,如果還像以前一樣,向榮同志縱有三頭六臂,也是忙不過來、唱不好戲的。」
孫志誠心裡有了底,和黃向榮進行了一次長談。「現在村裡工作這麼多,標準高、要求嚴,換了我來做,我也做不了。」孫志誠充分肯定了黃向榮的身先士卒,同時也中肯地指出了村兩委合力不強、群眾發動不夠等問題,又一起探討新時期農村基層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途徑、新方法。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香滿園。你是村兩委的班長,既要善於幹給大家看,也要善於帶領其他成員齊心幹,更要善於發動全村群眾一起幹!」孫志誠一席話讓黃向榮豁然開朗,打消了辭職的念頭。
在孫志誠的指導下,熊璋輝和任侃偉、沈忱商量,決定將全村劃分成3個片區,他們按照部隊的習慣,叫做戰區。工作隊兵分三路,每人負責一個戰區,各自安營紮寨,協助村支兩委做好工作。
熊璋輝村部、片區兩頭跑,與村組幹部逐一談心交流,逐一聯繫、走訪21名黨員,指導村支兩委組織召開民主生活會、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協調解決各類矛盾糾紛。當初想看工作隊笑話的幾位「上訪戶」,都成了熊璋輝的鐵桿好友。
漸漸地,村支兩委凝聚起來了,群眾發動起來了。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順利推進,群眾主動參與,投工投勞。今年,龍門鎮黨委、政府成立教育基金會,黃向榮帶頭捐款2萬元,村民們積極響應,全村288戶有108戶捐了款。
2018年底,全村42戶危房、無房戶全部住進了新房,288戶村民都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光伏發電站、農機合作社、黑山羊養殖基地,都與貧困戶建立利益連接機制,貧困戶每年從中獲得的工資與分紅達10餘萬元。
「楊林村各項工作都走在全鎮前列,黃向榮在村裡可以說『一呼百應』。」龍門鎮黨委書記張創國對黃向榮讚許有加。平江縣政府黨組副書記、副縣長徐教凡則稱呼黃向榮為「老黃牛」。
2020年,黃向榮被授予平江縣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稱號,並被推薦參加省級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評選。
三
2018年以來,縣委書記汪濤、縣長黃偉雄倡導在貧困村中廣泛開展「雙扶雙樹」(扶貧扶志、樹信心樹新風)活動。楊林村一馬當先,每年都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找到村裡,算自己家的收入帳,主動要求退出。
移風易俗也在村裡形成了風尚。曾經的貧困戶吳浦安脫貧致富後,花了近3萬元,購買了一套多功能電子鞭炮機和一臺專用拖車。「用電子炮後,費用還不到原來放鞭炮平均開支的三分之一。」吳浦安算起了經濟帳,「如果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會打折優惠。」
其實,還有環保帳沒有算。以前逢年過節、婚喪喜慶,鞭炮轟鳴,村裡煙霧蒙蒙;空氣中刺鼻的硫磺味,久久不能消散,大家有苦難言。看到多功能電子鞭炮機的效果,老人們高興地說:「無煙無味,有聲有色,效果更好!」
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裡還修建了兩個文化廣場,購置了樂器設備,成立了楊林村和諧軍鼓隊、廣場舞隊。這些瑣碎事,又被編成了順口溜:「楊林村,新事多;放『鞭炮』,專車拖。以前打牌買碼,現在跳舞唱歌。」
三年扶貧路,楊林大跨越。2019年底,楊林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零」,達到了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000元增長到了9200元;從2017年起,楊林村一直保持「零上訪」。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提質升級;村民服務中心修繕一新,服務平臺功能齊全;全村危舊房屋全部改造加固,易地搬遷安置點配套設施完善,搬遷戶安居樂業;還有3個屋場開始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點。
2017年4月6日在原村部會議室討論確定的「任務清單」,如今已全部完成。
2020年高考,楊林村有6名學生被本科院校錄取,創造了歷史最高記錄。鄉親們卯足了勁,自立自強追求幸福生活。
村裡翻天覆地的變化,再次激起了大家的「創作」熱情——
楊林村,新事多,脫貧攻堅結碩果。
村美人和道路暢,窮窩窩變金窩窩。
全面小康不掉隊,鄉村振興有你我。
盛世家園看楊林,一路歡笑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