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塘廈林村社區,高大整齊的林村公寓,足以讓人窺見這裡的幸福小康生活。
科學前瞻的規劃、美麗現代的人居環境、蓬勃發展的產業、多姿多彩的生活……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村落,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一個傳統的農田稻海、山丘果林的村落,發展成為高樓林立、富足安康的現代社區。
生活在社區裡的人們,也實現了多樣化角色的轉變,從農民到居民,到房東、車間工人、商人、企業主,到社區志願者、義工等,他們是小康生活的建設者和創造者,也是發展成果的受惠者,他們攜手同心鋪就小康路,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
安居樂業:
住上現代公寓 家門口創業就業
現在的林村,早已是東莞小有名氣的「小康村」。2019年,林村社區村組兩級總收入2.83億元,村民的收入自然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改革開放前,這裡還是一個「林村煲仔化,有仔沒人嫁」的窮村落。這句話,是當時的林村寫照,說的是村民較為貧窮,村裡土地太多,耕種田地沒時間回家煮飯,只能在田邊煮煲仔飯吃,非常辛苦,沒有女孩願意嫁過來。
改變從1979年開始。
林村社區黨工委副書記李柱華介紹,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活了林村的土地,香港商人當年在林村開辦了第一家來料加工的手套廠,隨後各種工廠和企業不斷湧入,林村從此走上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之路,村民的生活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末,富裕起來的村民們開始修建新房,當時的村委領導提出,統一規劃修建住房,徵得村民同意後,第一期公寓2002年順利動工,目前第五期公寓已建成,建有聯排樓房、六層樓房、高層公寓、別墅等不同樣式,滿足村民不同需求。
林村公寓佔地15.6萬平方米,社區的6600名戶籍人口基本都住進了公寓,是東莞目前規模最大、入住人數最多的村集體公寓。公寓內有西湖約7萬平方米,湖邊設有環湖跑道、遊泳池、兒童泳池等。居民們不用交物管費和停車費,當初修建村民公寓時,在公寓外圍修建了一排商鋪,既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採購需求,商鋪租金來還能支付物業的開支。
村民變居民,林村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經過幾十年改革發展,林村現有西湖工業園、新太陽工業城、新亞洲工業區、中心(裡牙塘)工業區四大工業園區。林村還鼓勵村民投資入股或者聯組合辦建造廠房開辦工廠,年底按照股數和投資金額獲得分紅。村民們有買地建商鋪做「收租公」,也有租商店做生意,還有進工廠做工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成為林村發展的重要力量。
林村現有企業330多家、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如今的林村村民,不僅年終有村組收入的分紅,還有舊房子出租的租金收入、務工工作的工資收入。平均一個4口人的家庭,年收入約10至20萬,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
林村還以教育促發展,現有公辦學校1所,民辦學校3所,公辦幼兒園1所,民辦幼兒園4所,每年給予戶籍學生教育補貼約300萬元。據統計,林村考上全日制大專以上院校的孩子有843人,近半的孩子畢業後回到林村或者鎮區工作和生活,成為林村後續發展的持續動力。
科學發展:
前瞻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
上月,林村「裡牙塘工業區、西湖工業區」連片廠房更新項目前期服務商籤約,計劃建設新型智造產業園區,形成產業、居住、公服配套產城融合區。
同樣在林村大地上,備受矚目的省、市重大項目塘廈東益新能源汽車產業總部項目(東益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示範基地。
這是林村產業興旺的可持續發展縮影。
從東部產業集聚區,到村域核心的村民生活區,再到西部生態農林區,今天的林村,格局規劃整齊,有集居住、商業、工業於一體的中心片區,集汽車銷售、工業於一體的東部片區,以及以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為主的科創產業基地北部片區。
這得益於林村前瞻的眼光和發展規劃思路。
早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林村才20多個工廠,沒什麼規劃,荔枝、甘蔗等農作物種植比較多。當時村委就組織村民們召開了一個月的徵求意見會,按照大部分村民的意見,拿出僅有的200萬元,請專業人士過來為林村作發展規劃。1998年聘請專家對林村進行了總體規劃,將整個林村規劃成五大板塊: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新經濟區和農田保護區。
這個規劃成為林村的發展藍圖,推動林村經濟社會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進入21世紀,林村大力推進林村由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商業並重轉變,實現村、組兩級經濟共同發展,先後建成了四大工業園區、農民公寓、林村廣場、辦事中心、文化中心等設施。
今年3月,林村又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林村社區特色精品示範村建設進行規劃,重點打造市鄉村振興項目特色精品示範村。
記者了解到,當前,林村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尤其是贛深高鐵塘廈站落戶林村,大力推動城市更新、三舊改造項目,謀劃新一輪發展。
共建共享
榮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
年過五旬的林村村民明叔常到村裡的桌球室打球,林村一家企業的外來務工人員阿欣是林村圖書館的常客,日子越過越殷實的林村人沒有滿足於物質上的富足,社區不僅修建了政務服務大樓、黨建主題廣場、村史館、文化會客廳、黨群活動區、龍獅雕塑園等配套設施,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實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黨群活動區共三層,建築面積有3000平方米,設置了圖書館、黨建書吧、電子閱覽室、四點半學堂等。而在林村廣場,每逢下班時間、周末或節假日,林村廣場總是三三兩兩的匯集著各種人群,歡歌笑語。
林村不僅傳統節日開展迎春運動會、籃球比賽、歌唱比賽,少兒才藝大賽等系列主題活動,每月還制定「文化菜單」,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選擇、參與自己喜愛的文化活動。社區定期開展惠民活動,如每天的四點半學堂讓很多工薪家庭受益。孩子們一放學就來到活動中心,由志願者輔導功課。
隨著林村品質生活的提升,居民們開始從被動服務到主動參與。林村建有社區志願者服務站,每季度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關愛睏難異地人員及其子女活動等,不定期還會進行各種活動,對低保戶、五保戶和殘疾人進行跟蹤幫助,為殘疾人申請免費職業培訓、白內障復明手術等。據統計,林村社區居民參與志願服務活動超過3000人次,合計服務時數達13500小時以上。
如今的林村,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為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更好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題,林村社區黨工委制定了黨員「1+N」聯戶機制,每名黨員聯繫10戶左右群眾,先後解答了群眾300多條疑問,解決了林村公寓環境衛生、停車位建設、校車候車亭建設等居民真正關心的問題。社區黨工委將出國境辦理、交通違章、銀行智慧櫃員機等自助服務設備引入政務大樓,實現足不出村、服務「不打烊」、事項「就近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目前,林村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等122項市級以上榮譽。
「數」說林村小康
林村2019年村組兩級總收入2.83億元。
林村公寓佔地15.6萬平方米, 6600名戶籍人口基本都住進公寓。
林村現有現有企業330多家、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
有西湖工業園、新太陽工業城、新亞洲工業區、中心(裡牙塘)工業區4大工業園區。
現有公辦學校1所,民辦學校3所,公辦幼兒園1所,民辦幼兒園4所。
林村社區政務服務大樓設有13個窗口引進多臺24小時自助辦理機,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黨群活動建築面積有3000平方米,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社區每名黨員聯繫10戶左右群眾,先後解答群眾300多條疑問,解決居民關心的問題,連續多年每年投入500萬元左右打造民生微實事。
社區志願者社區居民參與志願服務活動超過3000人次,合計服務時數達13500小時以上。每年約探訪老人800多人次,舉辦老年人白內障檢查、老年人生日茶話會等活動約20場,動員志願者600多人次。
文字:鄧文燕 東莞市社科院調研組
圖片:塘廈供圖
編輯:寧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