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村小康路

2020-12-23 東莞日報i東莞

走進塘廈林村社區,高大整齊的林村公寓,足以讓人窺見這裡的幸福小康生活。

科學前瞻的規劃、美麗現代的人居環境、蓬勃發展的產業、多姿多彩的生活……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村落,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一個傳統的農田稻海、山丘果林的村落,發展成為高樓林立、富足安康的現代社區。

生活在社區裡的人們,也實現了多樣化角色的轉變,從農民到居民,到房東、車間工人、商人、企業主,到社區志願者、義工等,他們是小康生活的建設者和創造者,也是發展成果的受惠者,他們攜手同心鋪就小康路,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

安居樂業:

住上現代公寓 家門口創業就業

現在的林村,早已是東莞小有名氣的「小康村」。2019年,林村社區村組兩級總收入2.83億元,村民的收入自然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改革開放前,這裡還是一個「林村煲仔化,有仔沒人嫁」的窮村落。這句話,是當時的林村寫照,說的是村民較為貧窮,村裡土地太多,耕種田地沒時間回家煮飯,只能在田邊煮煲仔飯吃,非常辛苦,沒有女孩願意嫁過來。

改變從1979年開始。

林村社區黨工委副書記李柱華介紹,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活了林村的土地,香港商人當年在林村開辦了第一家來料加工的手套廠,隨後各種工廠和企業不斷湧入,林村從此走上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之路,村民的生活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末,富裕起來的村民們開始修建新房,當時的村委領導提出,統一規劃修建住房,徵得村民同意後,第一期公寓2002年順利動工,目前第五期公寓已建成,建有聯排樓房、六層樓房、高層公寓、別墅等不同樣式,滿足村民不同需求。

林村公寓佔地15.6萬平方米,社區的6600名戶籍人口基本都住進了公寓,是東莞目前規模最大、入住人數最多的村集體公寓。公寓內有西湖約7萬平方米,湖邊設有環湖跑道、遊泳池、兒童泳池等。居民們不用交物管費和停車費,當初修建村民公寓時,在公寓外圍修建了一排商鋪,既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採購需求,商鋪租金來還能支付物業的開支。

村民變居民,林村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經過幾十年改革發展,林村現有西湖工業園、新太陽工業城、新亞洲工業區、中心(裡牙塘)工業區四大工業園區。林村還鼓勵村民投資入股或者聯組合辦建造廠房開辦工廠,年底按照股數和投資金額獲得分紅。村民們有買地建商鋪做「收租公」,也有租商店做生意,還有進工廠做工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成為林村發展的重要力量。

林村現有企業330多家、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如今的林村村民,不僅年終有村組收入的分紅,還有舊房子出租的租金收入、務工工作的工資收入。平均一個4口人的家庭,年收入約10至20萬,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

林村還以教育促發展,現有公辦學校1所,民辦學校3所,公辦幼兒園1所,民辦幼兒園4所,每年給予戶籍學生教育補貼約300萬元。據統計,林村考上全日制大專以上院校的孩子有843人,近半的孩子畢業後回到林村或者鎮區工作和生活,成為林村後續發展的持續動力。

科學發展:

前瞻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

上月,林村「裡牙塘工業區、西湖工業區」連片廠房更新項目前期服務商籤約,計劃建設新型智造產業園區,形成產業、居住、公服配套產城融合區。

同樣在林村大地上,備受矚目的省、市重大項目塘廈東益新能源汽車產業總部項目(東益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示範基地。

這是林村產業興旺的可持續發展縮影。

從東部產業集聚區,到村域核心的村民生活區,再到西部生態農林區,今天的林村,格局規劃整齊,有集居住、商業、工業於一體的中心片區,集汽車銷售、工業於一體的東部片區,以及以集成電路、半導體材料為主的科創產業基地北部片區。

這得益於林村前瞻的眼光和發展規劃思路。

早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林村才20多個工廠,沒什麼規劃,荔枝、甘蔗等農作物種植比較多。當時村委就組織村民們召開了一個月的徵求意見會,按照大部分村民的意見,拿出僅有的200萬元,請專業人士過來為林村作發展規劃。1998年聘請專家對林村進行了總體規劃,將整個林村規劃成五大板塊:工業區、商業區、住宅區、新經濟區和農田保護區。

這個規劃成為林村的發展藍圖,推動林村經濟社會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進入21世紀,林村大力推進林村由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商業並重轉變,實現村、組兩級經濟共同發展,先後建成了四大工業園區、農民公寓、林村廣場、辦事中心、文化中心等設施。

今年3月,林村又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林村社區特色精品示範村建設進行規劃,重點打造市鄉村振興項目特色精品示範村。

記者了解到,當前,林村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尤其是贛深高鐵塘廈站落戶林村,大力推動城市更新、三舊改造項目,謀劃新一輪發展。

共建共享

榮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

年過五旬的林村村民明叔常到村裡的桌球室打球,林村一家企業的外來務工人員阿欣是林村圖書館的常客,日子越過越殷實的林村人沒有滿足於物質上的富足,社區不僅修建了政務服務大樓、黨建主題廣場、村史館、文化會客廳、黨群活動區、龍獅雕塑園等配套設施,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充實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黨群活動區共三層,建築面積有3000平方米,設置了圖書館、黨建書吧、電子閱覽室、四點半學堂等。而在林村廣場,每逢下班時間、周末或節假日,林村廣場總是三三兩兩的匯集著各種人群,歡歌笑語。

林村不僅傳統節日開展迎春運動會、籃球比賽、歌唱比賽,少兒才藝大賽等系列主題活動,每月還制定「文化菜單」,讓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選擇、參與自己喜愛的文化活動。社區定期開展惠民活動,如每天的四點半學堂讓很多工薪家庭受益。孩子們一放學就來到活動中心,由志願者輔導功課。

隨著林村品質生活的提升,居民們開始從被動服務到主動參與。林村建有社區志願者服務站,每季度開展關愛空巢老人活動、關愛睏難異地人員及其子女活動等,不定期還會進行各種活動,對低保戶、五保戶和殘疾人進行跟蹤幫助,為殘疾人申請免費職業培訓、白內障復明手術等。據統計,林村社區居民參與志願服務活動超過3000人次,合計服務時數達13500小時以上。

如今的林村,黨建引領,多元共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為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更好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題,林村社區黨工委制定了黨員「1+N」聯戶機制,每名黨員聯繫10戶左右群眾,先後解答了群眾300多條疑問,解決了林村公寓環境衛生、停車位建設、校車候車亭建設等居民真正關心的問題。社區黨工委將出國境辦理、交通違章、銀行智慧櫃員機等自助服務設備引入政務大樓,實現足不出村、服務「不打烊」、事項「就近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目前,林村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等122項市級以上榮譽。

「數」說林村小康

林村2019年村組兩級總收入2.83億元。

林村公寓佔地15.6萬平方米, 6600名戶籍人口基本都住進公寓。

林村現有現有企業330多家、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

有西湖工業園、新太陽工業城、新亞洲工業區、中心(裡牙塘)工業區4大工業園區。

現有公辦學校1所,民辦學校3所,公辦幼兒園1所,民辦幼兒園4所。

林村社區政務服務大樓設有13個窗口引進多臺24小時自助辦理機,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黨群活動建築面積有3000平方米,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社區每名黨員聯繫10戶左右群眾,先後解答群眾300多條疑問,解決居民關心的問題,連續多年每年投入500萬元左右打造民生微實事。

社區志願者社區居民參與志願服務活動超過3000人次,合計服務時數達13500小時以上。每年約探訪老人800多人次,舉辦老年人白內障檢查、老年人生日茶話會等活動約20場,動員志願者600多人次。

文字:鄧文燕 東莞市社科院調研組

圖片:塘廈供圖

編輯:寧新春

相關焦點

  • 莞村小康路⑥|大嶺山雞翅嶺村:一縷莞香飄六百年,重振「香村」啟新程
    看著身後的莞香樹,湯錦華有時會想起自己翻山尋找老香樹的情景。「那個時候村民們都去種田,種莞香少之又少,哪能想到現在滿村都是莞香樹。」20年前,湯錦華重新拾起祖業,如今80畝山地種植了一萬多株莞香樹,比起當年翻了十多倍。
  • 莞村小康路|黃江鎮田美社區:撤村並居走出新天地
    村級體制改革除了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讓很多村與村之間的「籬笆」被拆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也讓共享共建成為現實。2006年,黃江鎮決定徵收板湖舊村建設田美社區農民公寓,節約土地,集中安置田美社區下屬6個村的村民集體「上樓居住」,統籌建設新型社區,金湖酈城由此而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
    做好「土地」文章,收入增了;得益於舊村臺改造工程,花銷減了——「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大圖:高家村中草藥種植基地。 小圖:高家村村臺一角。說起做「土地」文章,高佔明打開了話匣子,「如果前幾年的時候來我們村,這一片還都是玉米地,忙活一年每畝純收入不足400元。隨著土地流轉,原來每家每戶的『一畝三分地』成了『香餑餑』。」高家村地處黃河灘區,緊靠黃河,土壤肥沃。但由於土地分散、閒置率高,再加上種植的大都是傳統作物,收益一直不高。
  • 天橋下的小康路
    平塘是貴州有名的蔬菜種植大縣,平裡河村則是在這個縣裡數得上名號的水果蔬菜之村。修建平塘高速公路之前,從平塘縣城到平裡河村,走縣道、鄉道需要耗時一個半小時之多。前些年,因為村莊遠離縣城,當地優質的果蔬特產常常因為運不出去而爛在地裡。有了奔小康的產品,卻無法擺脫貧困的生活,著實讓人苦惱。
  • 通村路、產業路修好了,萬裡村的小康路好走了!
    初夏時節,在遵義市餘慶縣花山鄉萬裡村的田地裡,辣椒苗和烤菸苗翠綠養眼,剛修剪好的茶葉香氣襲人,平坦的通村公路上車來車往,水泥路通組入戶,一棟棟小別墅建築精美,1016戶4088位村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闊。
  • 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
    中新網涼山8月31日電 題:四川涼山:阿布洛哈村的「小康路」記者 賀劭清 張浪「以前上學天不亮就要起床,沿著陡峭山路走3個小時,才能到最近的公路搭車。」2020年6月30日,隨著最後的「兩隧一橋」完工,客運班車駛進了阿布洛哈村,這座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正式迎來「車路」雙通。阿布洛哈村新貌。 張浪 攝這是阿達麼色牛與同學第一次在村門口坐車返校開學。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雖然全長只有3.8公裡,但由於村莊位於高山峽谷地帶,地質結構複雜,巖層破碎,施工難度極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改變,始於修建通村公路。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至今還記得,兩年前,通村路剛開始修建時,他帶著村「兩委」挨家挨戶動員,鼓勵貧困戶到公路施工隊務工的情景。「懸崖峭壁上能修出路?白費力氣!」「不如種種土豆,還能保收成。」大家心裡打鼓,不願邁出家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條路,通往幸福
    >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此刻每一個人都心懷激蕩、充滿期盼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曾經,我們無數次憧憬小康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從今天起,甘肅日報及「新甘肅」客戶端等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所屬各媒體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並派出多路全媒體採訪小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講述我們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
  • 小康生活有力度,「組組通」開啟茶場村幸福路
    百姓對小康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嶽麓區融媒體中心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策劃,將聚焦產業旺、聚焦生活美 、聚焦組織強等多方面,記錄嶽麓區百姓紅火向上、有成色的小康生活。
  • 小密茶鋪就小康路
    編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砥礪奮進、奉獻拼搏,把這一美好夢想融入到一個個可感可知的小康故事裡。本報今起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專欄,講述我市幹部群眾勠力同心共建美麗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
  • 暢亮綠美 好一條奔小康的幸福路 宛城區奮力打造「四好農村路」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近年來,南陽市交通扶貧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成就,在確保實現交通扶貧「三個100%」(通村公路硬化率100%,通村客車率100%,通村郵政率100%)目標完成基礎上,圍繞鄉村振興戰備總要求,積極開展「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創建工作。其中,宛城區「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走到了全市前列,躋身首批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 東莞有個鎮,人口41萬,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以「莞香」聞名於世
    寮步以「莞香」聞名於世,明清時期是「莞香」貿易集散中心,與香港歷史淵源深厚,「香港」得名即源於莞香。寮步鎮轄區總面積71.38平方千米。下轄20個村和9個社區。分別為:寮步社區、塘邊社區、良邊村、石龍坑村、坑口社區、泉塘社區、橫坑社區、竹園村、下嶺貝村、嶺廈社區、霞邊村、新舊圍社區、上屯村、鳧山村、西溪村、石步村、富竹山村、塘唇村、向西村、繆邊社區、牛楊社區、上底村、劉屋冚村、浮竹山村、藥勒村、陳家埔村、小坑村、井巷村、長坑村、良平社區。鎮政府駐地: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勤政路1號。常住人口41萬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乳山這個村的紅薯很出名 也蹚出「甜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乳山這個村的紅薯很出名 也蹚出「甜蜜」致富路 2020-10-14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村一品」奔小康 | 白竹村:交通+扶貧 為鄉村發展鋪下康莊大道
    「一村一品」奔小康 | 白竹村:交通+扶貧 為鄉村發展鋪下康莊大道 2020-11-05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州市七裡河區袁家灣:百合花開滿小康路
    袁家灣:百合花開滿小康路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 實習生 武興超風吹百合香,花開漫山紅。盛夏七月,記者來到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果園鎮「天下第一百合村」袁家灣。半山腰的坡地上,百合花正在盛開,引得一個個遊客在花海中留影拍照。
  • 幸福花開珍田村:一個貧困村的小康路
    自從駐村扶貧以來,扶貧工作隊關注的不僅僅是脫貧標準或任務指標,而是著眼貧困戶的長期紮實脫貧與珍田村的長遠發展,致力於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正如扶貧幹部曾琳所言,他們所做的不僅是為了幫群眾擺脫貧困,而是幫群眾邁入全面小康。所以,他們一開始就將支部建設和產業發展作為扶貧的重中之重,讓脫貧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追求高質量的脫貧。
  • 杏花嶺區王家嶺村:1+1+1>3的「小康經」-新華網
    原標題:杏花嶺區王家嶺村:1+1+1>3的「小康經」  王貴生(右一)和村民們討論打造農家樂的具體規劃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結合自身優勢,王家嶺村緊抓機遇,謀定了一條綜合田園鄉村振興路,變成一家人的村民們各展所長,找到了1+1+1>3的「小康經」。  村中環境日日新  應和著王家山森林運動公園工程的如火如荼,王家嶺村也像個大工地,並村規劃與城鄉文明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同步推進,乾淨整潔的村容村貌正逐漸成為村民生活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