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萬戶看小康丨「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

2020-12-22 海報新聞

做好「土地」文章,收入增了;得益於舊村臺改造工程,花銷減了——

「一增一減」,灘區村奔上小康路

大圖:高家村中草藥種植基地。 小圖:高家村村臺一角。(□記者李明報導)

眼下,利津縣山東養仕康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大棚裡可食用仙人掌和無花果依舊長勢旺盛。看著這喜人的場景,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黨支部書記高佔明說:「我們要繼續做好『土地』文章,和鄉親們一起建設黃河灘裡的『美麗宜居鄉村』!」

說起做「土地」文章,高佔明打開了話匣子,「如果前幾年的時候來我們村,這一片還都是玉米地,忙活一年每畝純收入不足400元。隨著土地流轉,原來每家每戶的『一畝三分地』成了『香餑餑』。」

高家村地處黃河灘區,緊靠黃河,土壤肥沃。但由於土地分散、閒置率高,再加上種植的大都是傳統作物,收益一直不高。「村裡種地的都是老年人,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有些土地荒了好久,特別可惜。」幾年前,山東養仕康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軍來考察時,一眼就看中了高家村高品質的土地資源和良好的引灌水條件,當即準備到高家村投資興業。

消息一傳開,村民們議論紛紛。「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大伙兒都擔心得不到好的保障和回報,只有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才放心。」對此高佔明感受頗深。為打消村民的顧慮,黨員們到各家各戶了解大家的想法。村幹部朱建強告訴記者,除了幫村民算好經濟帳,他們還耐心細緻地做好政策解讀工作,慢慢讓村民吃下定心丸。

最終,該公司與高家村達成合作,建設了3000畝的集中草藥種植、旅遊、休閒為一體的中藥材田園風光綜合體。接著,企業為村裡修繕了生產路,疏通了灌排溝渠,並優先錄用村民到企業務工,土地收益翻了幾番,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雙份錢」。「土地流轉讓村民實現人均增收800元,村集體每年也能增收10萬元,還帶動了周邊500餘名群眾打季節工。」高佔明告訴記者,「今年,我們還註冊了『高家臺』商標,準備和東營一家公司合作成立高家臺純淨水廠,這個廠子建起來後,每年能給村裡增加10萬元的收入。」

收入增了,花銷卻減了。得益於舊村臺改造工程,高家村村民終於不再為攢錢蓋房發愁,以前隔幾年就要攢錢建房的花銷沒有了,靠著這「一增一減」的經濟帳,高家村村民奔上了小康路。

高家村是典型的黃河灘區村,村裡距離黃河岸邊最近的一戶只有200米。今年81歲的村民高新志記憶中最少搬了5次家。「小時候每年雨季黃河水都會漫到村裡來,地裡邊、房臺上、甚至家裡面都是水。」高新志回憶,漫水嚴重的時候地裡莊稼幾乎絕產。大水衝毀的房屋只能重建,「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帳」的魔咒一直困擾著高家村村民。「攢點錢不敢花,預備著修房子,不夠還要借,村民不僅沒餘錢,家家都有債。」然而現在,舊村臺改造給村民們吃上了定心丸。

2017年,我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出臺,高家村舊村臺改造就在其中。在對舊村臺採用四稜磚加固的同時,村內大小巷道以及聯村路也全部實現硬化,房屋外牆統一粉刷並噴繪了精美牆畫。

自此,村民們不用再為搬家、修房發愁,以往最大的開銷減掉了。「村裡還通上了自來水,安裝上了天然氣,公路修到家門口。」高佔明說,目前,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該區域內黃河灘區8個村進行了村莊規劃,整個片區將按照田園綜合體和精品民宿、特色小鎮的標準打造,建設集生態防護、特色種植、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沿黃鄉村振興產業帶。

□本報記者 李 明本報通訊員 李懷蘋 任萬帥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打卡網紅村丨大餘旱田村:奏好田園曲 綠色奔小康
    打卡網紅村丨大餘旱田村:奏好田園曲 綠色奔小康 2020-10-19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開欄的話:「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終將成真。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橋下的小康路
    平塘是貴州有名的蔬菜種植大縣,平裡河村則是在這個縣裡數得上名號的水果蔬菜之村。修建平塘高速公路之前,從平塘縣城到平裡河村,走縣道、鄉道需要耗時一個半小時之多。前些年,因為村莊遠離縣城,當地優質的果蔬特產常常因為運不出去而爛在地裡。有了奔小康的產品,卻無法擺脫貧困的生活,著實讓人苦惱。
  • 「一村一品」奔小康 | 白竹村:交通+扶貧 為鄉村發展鋪下康莊大道
    「一村一品」奔小康 | 白竹村:交通+扶貧 為鄉村發展鋪下康莊大道 2020-11-05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如東:我和我的家鄉 攜手同奔小康
    家鄉的小康,離不開每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奮鬥。連日來,記者行走在江蘇如東的田野鄉間,喜看農村新變化,聽老鄉說「我和我的家鄉」的小康故事。他們的小康之路或許有千條萬條,異曲同工的是他們的奮鬥之旅中,總是懷著濃濃的家鄉情結。小康承載初心,而他們與家鄉父老鄉親攜手共奔小康的情懷,是最樸素的初心表達。
  • 甘肅會寧:趕著牛羊奔小康
    坐落於會寧縣城南端的丁溝鎮沈屲村是一個典型的產業扶貧村按照「村有產業依託、戶有致富渠道」的整體發展思路該村以肉牛產業養殖為跳板躍過貧困藩籬有名的安格斯肉牛養殖大戶嶽繼軍從缺乏技術、背井離鄉的打工仔到技術精良、養殖經驗豐富的「牛人」他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鬥在一步步艱難的探尋和摸索中找準了致富新思路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康莊大道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他,趕著「鴨群」奔上小康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他,趕著「鴨群」奔上小康路 2020-05-19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在廣東奔小康丨小小竹條,大大夢想!「蒸籠姑娘」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沈美娟回憶說,一開始缺少資金,她的親叔叔就給了她兩萬塊;沒有場地,就在家以小作坊的形式開工;缺少人員,家人都成了第一批「員工」。因為自身規模小,加上竹子本身生長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六個月後才在線上接到了第一單生意,這一筆8000塊的訂單,讓沈美娟的創業有了轉機。
  • 「美家美戶」奔小康
    如今走進湖光村,一條條硬化道路貫穿全村,主幹道全部安裝太陽能路燈,綠樹果園大棚交接,全村實現綠化亮化、淨化美化,村民風趣地說,我們這是「美家美戶」奔小康。湖光村的變化是我省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鄉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 莞村小康路
    生活在社區裡的人們,也實現了多樣化角色的轉變,從農民到居民,到房東、車間工人、商人、企業主,到社區志願者、義工等,他們是小康生活的建設者和創造者,也是發展成果的受惠者,他們攜手同心鋪就小康路,過上了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
  • 曬一曬「溫州一家人」的「小康帳本」
    其中,那本「小康帳本」最為特別。 11月24日,在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溫州專場)上,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向大家宣讀了這個帳本:GDP超1.2萬億,市場主體突破百萬,佔全省五分之一多的低收入農戶同步奔小康…… 這本「小康帳本」,承載著930萬溫州人滿滿的幸福感。
  •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2020-08-27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網100秒看寧海奔小康
    央視網100秒看寧海奔小康 2020-12-17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近年來,隨著鄉親們黑土地保護意識增強,豐裕村請來省農科院專家授課,內容包括黑土地保護主要技術模式與新型肥料應用、種植結構調整與生產選種等,省農科院與豐裕村籤訂「所村共建協議」,結成長期技術指導關係,以確保出產的糧食品質優良。村歌MV推出不到一個月,迅速在全民K歌、抖音等平臺及微信朋友圈火了起來,豐裕村一下出名了,跟著出名的還有村裡出產的大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靠山靠水靠雙手 發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靠山靠水靠雙手 發家致富奔小康 2020-08-28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海原:脫貧致富換新顏 百年夢圓奔小康
    乘著脫貧攻堅的強勁東風,47萬海原幹部群眾在6463平方公裡的大地上,匯聚磅礴力量,攻克千載難題,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時代答卷:2014年至2019年累計減貧25476戶99788人,12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4個深度貧困村全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