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巴中日報 巴中日報
「脫貧故事·說說我家的大變化」
房前有花,
屋後有樹,
地裡有瓜果蔬菜……
這樣的「田園生活」令無數人
羨慕和嚮往。
在恩陽區茶壩鎮新寺梁村,
67歲的陳光榮就過上了這樣的
「詩意田園生活」。
記者見到陳光榮時,他正在柑橘樹下種蒜,頭頂樹上,一個個綠色的橘子壓彎了枝頭。看到記者,陳光榮立即放下手中的活,笑著請我們參觀他的新居。「幹活的時候弄髒了,回到家就要換身乾淨衣服,免得把屋裡整髒了。」正式介紹之前,他還讓老伴先招呼著,簡單清洗後回屋換了衣服和鞋。
「我家種耙耙柑有4年了,今年正式批量掛果,產量還可以,年底就可以賣錢了。」陳光榮是村裡出名的「雜家」,因為他不僅養有豬、雞、鴨,還種有耙耙柑、桃子、生薑、包菜、蓮藕等。雖然種類繁多,但他對待每一個種養項目都很用心。
看到他現在精力充沛的樣子,老伴鍾銀華感慨曾經的不容易。2014年以前,陳光榮和老伴一直在西安務工,每年能掙6萬多元。經過8年省吃儉用,他們存了不少錢,打算回家修新房,但這一切隨著兒子患肺癌化為泡影。2013年底,即使家裡的錢全部用於治療,年僅23歲的兒子還是去世了。這一年,老兩口在悲痛欲絕中度過,青絲變白髮,身體也每況愈下,家裡一窮二白還欠了6萬元的債。
在村兩委幹部的鼓勵下,陳光榮振作起來。因為再沒體力打工,老伴也不能幹重活,陳光榮便改換了家裡的傳統種養模式,開始種植生薑、養殖生豬等。當年,生薑和生豬的銷售就讓他掙了不少錢。嘗到種養甜頭後,陳光榮逐步擴大生薑種植規模,還購進了600棵柑橘樹苗。
脫貧後的陳光榮變得更加「花心」。在原有柑橘種植的基礎上,他不斷尋找可以一起種植的其他經濟作物,把樹下的空間利用好。他開始種植桃子、花生,大量餵養雞鴨,還把魚塘重新利用,養起了魚種起了蓮藕。
更讓老兩口感到高興的是,2017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陳光榮家從山下搬到公路旁,住進了「三室一廳」的新房。「做夢都沒有想到這輩子還能住進新房子。」介紹自己的新家時,陳光榮樂開了花。他告訴記者,以前的房子在山下灣裡,打工回家的時候已經又破又爛,牆體開裂,屋裡還漏雨。現在的房子敞亮通透,乾淨舒適。住進新居後,他還購置了洗衣機、冰箱等家電,買了電動三輪車拉貨,今年還用上了空調。
「今年生薑長得好,耙耙柑也掛滿了,收成還可以。」還未到年底,陳光榮算起了帳:玉米2000元、油菜600元、花生1000元、蓮藕3000元……一筆一筆算下來,即使今年沒有養豬,家裡收入預計也能達到5萬元左右。
人勤日子美。這些年,陳光榮不僅脫貧致了富,精氣神也跟以前不一樣了。穿戴整潔,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老兩口日子過得美滋滋。如今,過著幸福生活的陳光榮逢人就說:「現在國家有這麼好的政策,幫扶幹部又這麼支持、幫助我,我更要勤快點,靠勤勞雙手過上幸福生活。」
原標題:《脫貧故事丨陳光榮「花樣種養」脫貧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