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對2020年來說,脫貧是個重頭戲。國家各級機關、各個部門在積極落實扶貧政策的同時,最基層的貧困戶又是怎麼行動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聽聽70歲的杞縣常營村村民王富國的致富故事。
(資料圖片)
王富國之前是常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幾畝農田。去年之前,王富國的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老兩口在家照顧孫子之餘養了幾頭豬。一年到頭,孫子留守,兒子、兒媳在外也存不了多少錢,家裡的經濟條件一時半會兒沒什麼改觀。隨著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對扶貧政策的大力宣傳,小額貸款扶貧政策在村裡普及開來,王富國想讓兒子回鄉貸款創業,而兒子也恰有這樣的打算。
「貸了款幹什麼呢?我有多年的養豬經驗,和兒子合計了一下,他回來了,我們就發展養殖業,辦個規模化養殖場。」王富國說出了父子倆的創業目標。在小額貸款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去年,王富國父子聘請了技術員,選購了品種豬,還請了兩名貧困群眾幫忙,當起了「豬倌」,開始規模化養豬。
日前,記者來到王富國的養豬場時,他和技術員剛結束日常飼養,正在對豬圈進行消殺。忙碌的王富國,臉上的汗水一直往下淌,但這依然掩蓋不住他臉上的喜悅。原來,當天一早,他家剛出欄20多頭豬,每公斤售價在35元左右,這是自去年擴大養殖規模以來,他家的豬第一次出欄,一次性收入10萬元左右。
「有了政府資金支持,再加上技術員的指導,今年養豬的收入還不錯。我們準備再申請點貸款,多流轉幾畝地,擴大養殖規模。」說起養豬場的規劃,70歲的王富國滿是幹勁。
如今,兒子、兒媳不用外出打工了,家裡人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王富國成了村裡的養殖大戶,不僅自家脫了貧,還為其他貧困群眾帶來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看著日子越過越紅火,王富國打心眼兒裡感謝國家的好政策。他坦言,如果沒有國家的好政策,如今的好日子他想都不敢想。今後,他將踏踏實實搞好養殖,通過雙手讓家裡的生活越過越好。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記者了解到,我市各相關部門積極主動作為,金融、教育、醫療、民政等多部門通力合作,多措並舉,確保在脫貧攻堅戰中交上一份讓群眾滿意的答卷。
全媒體記者:張苗苗
圖片:開報集團全媒體
原標題:《【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這樣走過·我家故事】70歲「豬倌」脫貧記》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