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7年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扛起精準扶貧首倡地的政治責任,打造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湖南樣本」。
2020年已進入尾聲。12月5日起,紅網時刻推出《湖南脫貧記》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湖南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典型經驗做法。
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長沙報導
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激活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近年來,為破除「等靠要」思想,調動脫貧對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湖南全方位推進,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深入推進脫貧攻堅,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老百姓鼓足了脫貧信心,真正實現了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破除「等」的觀望思想:
連村聯創 抱團攻堅奔小康
打開龍頭就有乾淨的自來水、家門口就業能拿到穩定收入……如今,湖南脫貧攻堅的成效,顯現在每一處溫暖人心的細節裡。
一村富,小幸福;村村富,大幸福。要實現鄉村振興,抱團發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為了解決星落四散的邊遠山村的脫貧問題,2015年,麻陽譚家寨鄉楠木橋村與周邊發展比較落後的8個村一起組成了「連村聯創」,在原有村黨支部的基礎上,建立了聯合黨總支。這個聯合黨總支成為了當地抱團攻堅的「一線聯合指揮部」。保證了9個村11個產業都有黨小組,33個產業基地都有黨員致富能手,開創了當地群眾廣泛稱讚的「連村聯創、抱團攻堅」的模式。
今年8月底,登上麻陽譚家寨的山頂,只見好大一片果園,向四周山巒蔓延。獼猴桃已經掛果,沉甸甸的葡萄壓彎了藤,豐收的黃桃飄來醉人的芳香。
譚家寨鄉黨委書記楊華介紹,3年前,這裡還是滿目荒山。如今這片2000畝連片果園,由楠木橋、白竹林、鹹池坳等9個邊遠山村黨支部聯合創建。他們把扶貧資金和其他配套資金捆綁使用,目前果園年產值600萬元,2383名貧困人口受益。
截至2020年5月,楠木橋村共建成2000畝「連村聯創」扶貧產業示範園,1200畝生態休閒特色農業基地、集約流轉土地5000餘畝的村級集體經濟實體「楠木橋生態農業示範園」,創建了總佔地面積1560餘畝的「家庭農場」10個,並聯合經營發展成麻陽首個「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入駐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小微企業32家。年接待遊客超30 萬人次,幫助村民家門口自主創業、上班就業,實現富民強村奔小康。
破除「靠」的依賴思想:
因地制宜 發展產業促增收
相比「輸血」式幫扶,只有通過激活「造血幹細胞」強筋壯骨,才能增強穩定脫貧的內生動力。
岣嶁鄉是油茶之鄉,因為氣候、地形原因,環洞村的油茶更是久負盛名。
衡陽縣岣嶁鄉是油茶之鄉,因為氣候、地形原因,環洞村的油茶更是久負盛名。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金山銀山不如一片油茶山,存錢存物不如存片油茶林。」
今年74歲的曹華申是岣嶁鄉環洞村的一位油茶種植戶,從他懂事開始,就跟著父母一起種油茶。可是近年來,隨著人手不足,資金投入缺乏,存活率低,產油量低,一度成為了長期縈繞在他心中的難題。
2015年,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曹華申家的16畝油茶林先後進行了墾復。他還加入了村裡的種養合作社,每年春季,合作社都會定期發放良種油茶(寒露籽油茶)的種苗。
曹華申高興地指著幾株油茶樹告訴記者:「這些油茶是我2015年種植的。這一片以前是老茶林,我一畝地才能產5斤油,現在經過低改墾復後,一畝產量能達到30斤。現在因為油茶品質好,客戶都是直接開車到家裡買,像現在看到的這批油茶,雖然2023年才能有收成,但早就已經被預訂了,價格也由以前的20-30元/斤,賣到如今的70-80元/斤。」
近年來,環洞村以村合作社+大戶+貧困戶的形式流轉農戶、貧困戶430畝荒地進行新造油茶,流轉老油茶林280畝進行墾復更新改造,通過村級合作社、產業大戶與貧困戶建立產業發展合作關係,共投入資金65萬元進行油茶新造、墾復、管理。
據岣嶁鄉鄉長蔣霽介紹,因為油茶生產周期較長,8年成熟,10年進入盛產期。因此,在油茶還未投產階段,環洞村種養合作社每年10月會定期進行分紅,截至2020年6月,環洞村共有71戶,226人參與油茶分紅。如今,村民們看到了油茶林,就看到了脫貧增收的希望。
除了幫助村民發展產業外,當地還積極組織了貧困戶參與「致富帶頭人」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並邀請農業專家授課,組織貧困人員集中學習農業技術,讓更多的貧困戶能掌握一門農業實用技術,從而激發他們的脫貧意願,提升脫貧能力。
破除「要」的懶惰思想:
靈活就業 貧困難題迎刃解
身貧好扶,心貧難治。如果扶貧工作只是政府一頭熱,貧困戶缺乏內生動力,不自立自強,再好的政策也扶不起。
瀏陽葛家鎮。
家住瀏陽葛家鎮新宏村的黃俊明一家,2017年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四口人,女兒屬於一級殘疾,妻子是三級肢體殘疾,一個兒子正在讀初中,全家只有黃俊明一個勞動力。
在得知黃俊明一家的艱難處境後,葛家鎮政府以及新宏村支村兩委高度重視,危房改造、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一連串暖心扶貧舉措也隨之而來。
黃俊明並沒有「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而是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支村兩委的幫扶下,依靠產業扶貧,積極發展蔬菜種植和生豬養殖,每年種植蔬菜5畝以上。平時有時間,他還會到附近的花炮廠當裝卸工。全年收入累計達5萬元左右。
這幾年,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通過蔬菜種植產業與靈活就業,黃俊明一家實現了脫貧,走上了一條穩定的小康之路。黃俊明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幸福不是「等靠要」,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
扶貧先扶志,激發內生動力;治窮先治愚,激活造血功能。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中,只有讓「等靠要」變為主動創造,讓懶惰變為勤奮,讓得過且過變幹事創業,才能實現讓一個群體、一個村莊、一個地區發生蛻變的長遠目標。
脫貧攻堅總攻的「號角」已然吹響,越是臨近勝利,越是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把每一項工作做得更深、更細、更實,確保真脫貧,穩紮穩打拔得脫貧攻堅最後的勝利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