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3 澎湃新聞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我叫馬武朵,住在麻乍鎮箐巖社區一組。

我一家總的有五口人,三個娃娃有兩個還在讀高中,我丈夫劉重仙由於疾病不能幹重活,全家人的生活重擔都是我一個在挑。由於要照顧娃娃讀書和生病的丈夫,我不能像別人一樣外出打工,只能靠種地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一家人的日過得緊巴巴。

由於娃娃都在讀書,家裡又缺少勞動力,2014年我家被識別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有了國家政策的扶持,我家的日子慢慢過得好起來。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後,娃娃讀書每年都有教育資助金,我再也不用為他們讀書發愁。

2017年,我家又得到了政府幫扶的10000元產業扶持資金用於購買能繁母牛,現在我家已經有3頭牛了。2018年,政府補助我家3960元,把我家的院壩和門前的路全部硬化了,房前屋後乾乾淨淨,周圍的環境變乾淨了。

最近幾年,我們鎮裡的合作社帶領我們種植魔芋,教授我們種植技術,我2018年時就在鎮裡的魔芋種植基地裡學到了魔芋種植的技術,還買了300來斤魔芋種來自己種,現在可以挖4000斤左右的魔芋,今年每斤大魔芋市場價是2.9元,魔芋種12元,我大概算了一下,今年我家的魔芋能賣2萬元以上。

今年5月,我丈夫在貴陽農投公司麻乍鎮戛利蔬菜基地裡找到了工作,一天有80元的工資,一個月下來工資在2000塊錢以上。去年我家讀大學的孩子畢業了,現在也找到了工作,家裡的負擔減輕了許多。有了國家的好政策,加上自己要勤快,我家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

威寧融媒記者 祖海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陽

1.

一座城「兩個天」!威寧這場雪喜「新」厭「舊」……

2.

用生命照亮山村——追記南方電網畢節威寧供電局因公殉職員工肖正平、鄒明剛

原標題:《【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織金縣熊家鎮幹河...
    依靠生薑種植、豬牛養殖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改變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織金縣熊家鎮幹河村的村民周其貴。  我居住的地方叫做幹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村子被整個幹河河流貫穿其中。以前,我們幹河旱季河道水流量很少,平時水淺細小,幾近乾涸,但進入雨季,水勢洶湧,排水困難,河水泛濫嚴重時,還會阻斷我們外出的道路。
  • 不能等靠要 脫貧致富得靠自己——記天峻縣木裡鎮聚乎根村典型脫貧...
    次成木尖措近期想把店盤出去,再做點其他的小本生意,讓自己的生活更好一點。「現在我的好日子都是因為當初金融扶貧小額信貸,讓我實現增收,這也讓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次成木尖措是木裡鎮聚乎根村脫貧戶,2008年來到天峻縣的妻子家生活,妻子的家庭非常困難,他和妻子的成家立業路是在給妻子父母家中幫忙放牧開始。
  • 【脫貧攻堅面對面】秦秀霞:不等不靠奔向脫貧致富路
    【脫貧攻堅面對面】秦秀霞:不等不靠奔向脫貧致富路 2020-12-16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護林員 我靠雙手摘掉了貧困帽丨獨山縣...
    我叫白萬恆,是獨山縣基長鎮基長社區拉儉組的貧困戶,今年42歲。一大早我像往常一樣,戴上護林員紅袖章,拿上鐮刀和水壺,向自己管轄的山林深處進發。位於基長社區拉儉組的1000畝林地是我的管護區,為了準確掌握管護區內林木數量及林地位置,及時發現並制止亂砍濫伐、及時上報森林火情等,入夏以來,我每天都要頭頂烈日,在管轄區內巡山七八個小時,幾乎不曾間斷。雖然每次巡完山後,我都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竭,但是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我十分珍惜,從來不敢怠慢。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鄭義生:幸福要靠雙手創造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鄭義生:幸福要靠雙手創造 2020-09-19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丨令狐昌海:摒棄「等靠要」 過上新生活
    我叫令狐昌海,今年49歲,是新蒲街道三壩村建檔立卡戶,家裡有3口人。很長時間以來,我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夠早日擺脫貧困,一路走來雖然磕磕絆絆,但最終還是夢想成真,回想起來,也是感慨良多。    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內心來說,我並不以「貧困戶」為榮,更不想爭當「貧困戶」,但貧困又是真實而無奈的。
  • 【脫貧故事】陝西洛川縣永鄉鎮安飛飛:脫貧不等不靠 幸福自己創造
    「我永遠都忘不了2012年,那年我父母先後被診斷出肺癌,我感覺就像墜入了無窮的黑暗和冰冷之地,那年我才23歲。」「我自己有手,現在政策又這麼好,我不能等靠要,要靠自身的努力脫貧致富。」「今年終於把父母生病時借的錢還清了,接下來,我要通過勤勞的雙手過好自己的日子。」
  • 汪木安:用勤勞的雙手開闢脫貧致富道路
    為有效增加汪木安家庭收入,2016年春駐村工作隊聯繫到區農業局專家,實地了解情況,進行農業技能培訓,動員他通過種養殖業增收,實現穩定脫貧。在工作隊的鼓勵下,隨後汪木安主動承包起村裡的40餘畝閒散土地,種植起優質稻、棉花、黃豆、花生等農作物;村委會還為他免費提供了兩口魚塘,幫其通過養魚增收。
  • 汾陳鎮邵曉善:脫貧不能只靠政府,更要靠自己!
    「你看看俺這一家,上有老下有小,多虧政府的幫忙,俺家才能順利脫貧!」見到邵曉善時,他剛乾完農活回來,曬得黝黑的皮膚掩蓋不了他臉上幸福而安心的笑容。正在這個家庭需要幫助的時候,2016年,按照精準識別程序,邵曉善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隨後在縣、鎮、村幫扶責任人的幫扶下,享受到了低保、社保、合作醫療、教育補貼、公益性崗位等一系列脫貧政策,於是,邵曉善家的收入明顯增加了,還通過「六改一增項目」改善了住房條件,邵曉善一家迎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 「脫貧攻堅故事」用雙拐「奔跑」 靠雙手「鋤貧」——看關嶺殘疾人...
    【脫貧攻堅故事】用雙拐「奔跑」 靠雙手「鋤貧」——看關嶺殘疾人黃正福「姜大王」的嬗變之路初入冬季,白晝乍暖。在關嶺自治縣新鋪鎮臥龍村的蔬菜種植基地裡,58歲的黃正福正在採收生薑,豐收的喜悅滿溢面龐,手上的泥土顯得格外芬芳。「我就是想活出個樣子,挺起腰杆把這貧困帽子徹底地『摘』了。」說起黃正福,認識他的人都會翹起大拇 「點讚」。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陳義重:靠勤勞脫貧致富 讓貧困成為歷史
    「我現在有自已的汽修店,有穩定的收入,家庭條件也慢慢好了起來,感謝政府、感謝幫扶單位,讓我真正通過自已的雙手擺脫貧困,成為家裡的頂梁柱。」萬年縣陳營鎮郊區村貧困戶陳義重不「等、靠、要」,決心穩紮穩打,用心做人、做事,靠勤勞脫貧致富,讓貧困成為歷史。
  • 黃海振:脫貧不能等靠要 勤奮「種」出好日子
    今天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題報導,我們一起來聽聽黃海振的脫貧故事。 當下正值冬種時節,除了一日三餐和正常休息,黃海振都會待在自家的瓜菜地裡忙活,一刻也閒不下來,他可是村裡出了名的勤快人。
  • 「我的脫貧故事」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丨正安縣格林鎮興隆村...
    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我積極調整心態、重拾信心,想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改變生活現狀。之後,我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貼息貸款,開始種植大棚蔬菜,有了前期失敗的經驗,這次我更加用心了,經常待在大棚裡觀察蔬菜的生長,有時都忘記回家吃飯了,遇到問題就立刻和鎮裡的技術人員聯繫。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村民...
    我叫張平遠,是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村民。我還是一個五保老人,今年已是70來歲了,雖然是一個人,但我並不覺得孤單,因為時常有村裡面同志和幫扶幹部他們來看我,同時,家裡還有雞、有豬、有蜜蜂等尤其是今年還有五頭牛陪伴著我。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趙文德:農村經紀人讓我有了穩定的收入|何...
    「如今,我的女兒也畢業了,在外地務工,一年下來也有將近2萬元的收入。我的兒子也在學習中式廚師,以後回裡村開個餐館。我們夫妻二人的病情也穩定了,醫療方面也沒有大支出,終於看見了脫貧致富的曙光,生活有了奔頭,黨的恩情永遠不能忘!」趙文德滿臉喜悅的說道。
  • ...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不言棄 獨臂大俠...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脫貧故事 |身殘志堅不言棄 獨臂大俠一片天 2020-12-1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湖南脫貧記|破除「等靠要」 激活「內勢能」
    12月5日起,紅網時刻推出《湖南脫貧記》系列報導,全面展示湖南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典型經驗做法。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長沙報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於激活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楊明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