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南區陡崗鎮紅旗村有這樣一個六口之家,戶主汪木安64歲,患有高血壓,其妻鍾桂蘭患子宮肌瘤,兒子鍾長豔患強直性脊柱炎、雙膝關節積液、雙腎結石,媳婦在外打散工,兩個孫子一個讀小學、一個上高中。2015年汪木安家庭年人均收入1900餘元,加之高額的醫療費,家庭經濟簡直是入不敷出,生活的重擔壓得汪木安喘不過氣來,他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孝南區教育局精準扶貧工作隊進駐紅旗村以後,針對汪木安家庭的現狀,聯合村組幹部多次入戶走訪,開展心理疏導,分析致貧原因,並拿出幫扶計劃。首先,通過政策層面的幫扶,幫其家庭儘快擺脫困境。按照認定標準,一是將其全家納入扶貧幫扶對象,二是將其6名家庭成員納入低保,三是幫其辦理了慢性病卡、醫保卡,四是為其子申請了殘疾證並享受到殘疾人生活補貼,五是將其兩個孫子納入了教育資助對象。這樣一來,汪木安家庭當時面臨的實際困難得到極大緩解,也讓他重新樹起了對今後生活的信心。
為有效增加汪木安家庭收入,2016年春駐村工作隊聯繫到區農業局專家,實地了解情況,進行農業技能培訓,動員他通過種養殖業增收,實現穩定脫貧。在工作隊的鼓勵下,隨後汪木安主動承包起村裡的40餘畝閒散土地,種植起優質稻、棉花、黃豆、花生等農作物;村委會還為他免費提供了兩口魚塘,幫其通過養魚增收。利用房前屋後閒置的場地,汪木安還飼養了一頭牛,餵養了100多隻雞鴨,農閒時還到村裡的晟潔水產養殖合作社打散工。
辛勤忙碌的背後,換來的是沉甸甸的收穫。2019年,汪木安家庭的年收入達到5萬餘元;截至2020年11月底,其家庭年收入已經超過6萬元。看著正在晾曬、即將售出的滿場稻穀,汪木安的臉上少了一絲愁容,多了幾分笑意。短短的四年時間,他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讓一個極端貧困、陷入絕境的家庭快速脫貧,並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飲水思源,不忘黨恩。在紅旗村上月召開的屋場院子會上,汪木安說:「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駐村工作隊的鼓勵、幫助和支持,就沒有我這一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他還經常與其他貧困戶到田間地頭探討種植技術,決心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引領帶動大家一起發展種植業,共同脫貧致富。
實現穩定長效脫貧,除了政府的扶持外,還要靠貧困戶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努力。汪木安就是這樣一個人,面對困難,不等不靠、敢闖敢拼,通過自己的拼搏,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為紅旗村所有貧困戶樹立了榜樣。
來源:孝南區融媒體中心 孝南區教育局 夏志強 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