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雙手勤勞致富的平措多傑

2021-01-07 人民網

人民網那曲3月18日電(尼瑪平措)「需要購買,請與我聯繫」,再配一張自己縫製的馬飾圖。這是西藏嘉黎縣林提鄉林提村村民平措多傑近期朋友圈裡的動態。

 

「以前,我們這邊銷售的馬飾都是從那曲市批發進來的,價格略貴,但賣得也不錯。看著鄉親們不顧價格,用辛苦賺來錢也要買上幾件的行為,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使鄉親們購買到實惠的馬飾,我便開始了縫製馬飾的工作」平措多傑說。

 

40歲的平措多傑靠著自己一技之長和勤勞的雙手,已經是鄉裡鄉親眼中的致富能手。他看準從那曲市批發進來的馬飾,在自己家鄉也很走俏的商機。在宅家抗疫期間,利用平時積攢下來的錢購買原材料,走上了縫製馬飾,並通過微信銷售的抗疫致富路。平措多傑縫製的馬飾,因物美價廉很受當地群眾的歡迎,也給他帶來了1萬餘元的收益。

 

平措多傑在生意路上過得紅火,在奉獻路上也從不缺席。懷著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他積極與黨組織靠攏,並2019年7月如願成為一名中共黨員。他總是對人說自家以前是貧困戶,靠政府扶持2016年脫貧的,今後將力所能及的分擔組織的困難,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責編:旦增卓色、柴濟東)

相關焦點

  • 朱廣宏:靠著勤勞摘掉「窮帽」
    「國家的好政策,讓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不僅有新蓋的房子,還有搭好的大棚,我心裡也有了規劃,那就是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致富。」為此,朱廣宏開始在大棚裡種西紅柿。 「那會兒還不太會種溫棚,西紅柿病蟲害多,受災面積大,後來村上開始推廣香菇種植,我也試著種,西紅柿、香菇、芹菜、葡萄、蘿蔔,五個大棚裡都種過。」朱廣宏說。
  • 石樓任林鳳:雙手鉤織「致富果」
    今年49歲的任林鳳,命運多舛,從小患肢體殘疾、耳聾。20歲那年,初中畢業待業在家的她跟隨舅舅去臨汾學習修理手錶,後返鄉在石樓縣城擺攤修表,每天起早貪黑,勤勤懇懇,一幹就是十幾年。鉤織的作品憑著不服輸的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任林鳳經常上網自學編織教程,看圖琢磨,她的手工藝品樣式逐漸增多,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多。抽紙盒、芭比娃娃、花瓶、中國結、12生肖等一件件彩珠編織的精美手工藝品,巧奪天工。
  • 艾散:勤勞致富有志氣
    艾散這位曾經的貧困戶,如今靠著勤勞的雙手,開起了餐廳,還招收多名本地困難群眾當服務員。他說:「只要大家肯幹,我這裡收入穩定,能幫助他們過上好日子。」艾散今年31歲,做起事來乾脆利落,餐廳裡收拾得整潔有序。「我以前可不是這樣。」艾散說,高中畢業後,他整天無所事事。艾散的哥哥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並鼓勵他先學一門手藝,為自己的將來作打算。
  • 為什麼我會覺得「勤勞致富」是個騙局?
    當我們吃了蜜蜂的蜂蜜時,我們讚美蜜蜂釀蜜真勤勞;當我們想吃的動物的肉時,我們讚美動物長肉真勤勞;當老闆想榨取更多價值時,老闆讚美你上班工作真勤勞;但是,勤勞真的能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嗎?勤勞真的能讓我們更好的完成工作嗎?實際情況是能者多勞。
  • 汪木安:用勤勞的雙手開闢脫貧致富道路
    利用房前屋後閒置的場地,汪木安還飼養了一頭牛,餵養了100多隻雞鴨,農閒時還到村裡的晟潔水產養殖合作社打散工。辛勤忙碌的背後,換來的是沉甸甸的收穫。2019年,汪木安家庭的年收入達到5萬餘元;截至2020年11月底,其家庭年收入已經超過6萬元。看著正在晾曬、即將售出的滿場稻穀,汪木安的臉上少了一絲愁容,多了幾分笑意。
  • 貧困戶胡雙貴:身殘志堅學技能,勤勞致富成「明星」
    沉重的生活負擔沒有讓胡雙貴洩氣,被評為貧困戶的他不等不靠,一方面繼續從事盲人按摩工作,實現創收;另一方面,胡雙貴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拿出自己打工多年的積蓄與妻子發展起了雞鴨養殖業。為了經營好雞鴨養殖,胡雙貴夫妻每天起早貪黑清理雞圈、飼養雞鴨。在銷售雞鴨與蛋製品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薄利多銷」,從不隨意加價。
  • 會同巖頭坪村:用勤勞的雙手 編織一條幸福路
    村裡現有村民兩千多人,其中貧困人口有525人。駐村工作隊隊員們積極為村裡發展出謀劃策,找資金、爭項目、抓落地,幾年下來,全村所有貧困戶全都脫貧出列。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明顯。60歲的脫貧戶李茂傑在1992年的時候出了車禍,腳留下了終身殘疾。但是他從不怨天尤人,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
  • 你知道勤勞致富其實是騙局嗎?普通人到底靠什麼增加財富?
    現在真正賺錢的行業只有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勤勞已經不能致富了,那普通人靠什麼增加個人財富? 第一 致富從敢於負債開始 很多人牴觸貸款買房買車,他們沒有考慮如何利用貨幣的槓桿效應 ,放大自己的財富。
  • 陳小金:巾幗不讓鬚眉,不等不靠走上致富路
    長勝鎮青樹村村民陳小金巾幗不讓鬚眉,大力發展飾品加工業,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今年飾品加工廠效益不錯,將有一筆不錯的收入。」陳小金說。而在十年前,她家卻是不一樣的場景:丈夫患病,需要一大筆醫藥費,一家人只能靠種田為生,成為村裡的貧困戶。
  • 江西玉山:勤勞實幹有希望 不等不靠奔小康
    解決了後顧之憂的夫妻倆深知單純依靠政府的幫扶只能解決一時的燃眉之急,要想徹底改變生活的困境還得靠自己的勤勞增收。夫妻倆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步履匆忙,何坤新康復之後,第一時間就收拾行囊趕到永康務工。而陳鳳玉在家也不甘落後,除了要照顧好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又是做村裡的保潔員,又是在扶貧工作隊的指導下,在家裡養殖來 200 多隻雞鴨和兩頭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
  • 【慶陽家風故事館】劉玉霞:用勤勞雙手撐起溫暖幸福之家
    【慶陽家風故事館】劉玉霞:用勤勞雙手撐起溫暖幸福之家 2020-05-13 0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靠山靠水靠雙手 發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靠山靠水靠雙手 發家致富奔小康 2020-08-28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程鳳枝:搖響大山深處的致富鈴聲
    程鳳枝:搖響大山深處的致富鈴聲 2020-11-16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扎西平措:彝族村落裡的康巴「第一書記」
    面對這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扎西平措內心充滿無限光榮的使命感「我出生於少數民族地區,這裡是我的家鄉,我的故土,有我最可愛的鄉親們,我為能成為他們的一員而高興」。魯壩村位於涼山州冕寧縣北大門,由於自然氣候條件差,土地資源貧瘠,道路不暢通,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後,增收途徑少,致使當地經濟發展十分落後。扎西平措被任命為這裡第一書記時,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 325戶1384人,全部為彝族。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2013年以前,我還沒有發現種植魔芋這條致富路,那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四個孩子相繼上學,妻子要照顧孩子讀書,根本騰不出手來掙錢養家。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我不得不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在2014年被村裡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孩子們上學都有了教育補助,壓在我肩上的經濟重擔得以大大減輕。
  • 銅仁貧困戶張天樹成了致富帶頭人
    銅仁貧困戶張天樹成了致富帶頭人 發布時間:2020-12-23 16:15:42      來源:銅仁日報   「剪枝、施肥、鋤草,這冬季一到活路就多起來了
  • 網紅校長開學典禮開講:春節說「恭喜發財」 開學靠「勤勞致富」
    勤勞致富的第三步是付諸行動。在學習上,計算上幼兒園的經歷,在場每個孩子都是駕齡10年的老司機,每個人的天資就是不同品牌的發動機,每個人的學習熱情就是油門。求學就是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收費站就是要上的理想學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扶 更離不開農戶自己勤勞...
    終於通過4個多月的時間,我走遍了永和村的角角落落,對永和村整體情況有了基本了解,對42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情況熟記於心。做為駐村書記,我明白光靠幫扶是不能徹底脫貧的,要改變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變被動為主動,由單純的輸血改變為自主造血才能真正徹底脫貧。
  • 脫貧戶邢永強:從心出發 「醉酒漢」終成致富帶頭人
    在村民眼裡,以前的邢永強是個好吃懶做的人,家裡15畝坡地都撂荒,靠著打零工換酒喝,日子過得很是頹廢,2013年家庭年人均收入僅1053元。2014年,邢永強被納入貧困戶,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幹部、幫扶責任人經常與他談心,講解幫扶政策,不斷鼓勵他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在了解到政策的幫扶政策後,邢永強意識到這是發展的絕佳機遇,當即振奮精神,決心靠自己雙手打拼出幸福生活。
  • 陳義:脫貧先立志 致富靠自己
    今年,他在自家115畝地的基礎上,又承包了一百多畝,看著玉米苗長勢正好,陳義心裡十分高興:「這一百多畝正好撣藥呢,今年苗挺好,現在看是基本差不多莊稼人一半基本得了。今年種養殖的純收入大概有二十多萬吧。」 今年51歲的陳義打小就有殘疾,走路不利索,妻子有智力障礙,彼時一兒一女正是用錢的時候,一家四口人靠著幾畝地生活了半輩子,日子過得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