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楊文軍,是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慶豐村村民。今年,我種植的10餘畝魔芋喜獲豐收,純利潤收入達到了5萬餘元。

楊文軍收穫新魔芋魔芋採挖的季節到了,最近,我和家人來到魔芋地裡採收一年來辛苦勞作的成果,看著挖出來的魔芋個頭一個比一個大,裝在背簍裡沉甸甸的,心裡說不出的高興。  2013年以前,我還沒有發現種植魔芋這條致富路,那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四個孩子相繼上學,妻子要照顧孩子讀書,根本騰不出手來掙錢養家。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我不得不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在2014年被村裡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孩子們上學都有了教育補助,壓在我肩上的經濟重擔得以大大減輕。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黔西縣林泉鎮務工,看到當地魔芋收購市場好、效益高,於是有了種植魔芋的想法。當時的我完全沒有種植魔芋的經驗,又缺少技術和啟動資金,搞魔芋種植業對我來說是無疑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挑戰,萬一失敗了……我不敢繼續往下想。  得知我有想種植魔芋的念頭,村支兩委的幹部主動上門與我促膝長談,幫助我解決難題。最終在鄉黨委政府和村支兩委的幫助下,我獲得了2萬元的貸款,村支兩委的幹部在採購種子、承包土地、種植技術等方面都對我進行了指導和幫助。2017年我開始嘗試種植魔芋,經營起了6畝魔芋基地,種植規模雖然不大,但卻給我帶來了極大的致富希望。  魔芋是種下地了,但我還是很擔心種植試驗會失敗,只要有空我就會到種植基地除草管護,在我的悉心照料下,魔芋幼苗破圖發芽,茁壯成長,最終獲得了大豐收,畝產達到了3000斤左右,當年就掙到了3萬元的純收入,看到種植試驗取得了成功,我懸著的心也終於落了地。  嘗到了甜頭,今年我開始擴大種植規模,來到大方縣三元鄉承包起了5畝土地參與種植。為了讓魔芋有更高的收益,村支兩委的幹部幫我聯繫到了大方縣蘆笙妹魔芋加工廠,將收購價格直接提到了每斤2.9元,除去成本預計今年的純利潤收入能達到5萬元。  通過自己的努力,日子越過越紅火,我自己脫貧了,也要為村裡的群眾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村裡只要有人想種魔芋,我都會毫不吝嗇的向他們傳授種植技術,我的魔芋種植基地每年都要聘用十幾人參與種植和採收,幫助大家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大家致富增收。  如今,我靠自己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成為了村裡的致富能人,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因為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今後我將繼續努力,讓自己和村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更加甜蜜。  通訊員 韓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護林員 我靠雙手摘掉了貧困帽丨獨山縣...
    位於基長社區拉儉組的1000畝林地是我的管護區,為了準確掌握管護區內林木數量及林地位置,及時發現並制止亂砍濫伐、及時上報森林火情等,入夏以來,我每天都要頭頂烈日,在管轄區內巡山七八個小時,幾乎不曾間斷。雖然每次巡完山後,我都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竭,但是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我十分珍惜,從來不敢怠慢。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觀念從等靠要向主動謀發展轉變|百裡杜鵑管理...
    我叫方廷江,是貴州省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中塘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份,我來到中塘村開啟駐村扶貧生活。剛到村裡,我用了20天的時間摸清全村村情及群眾致貧原因,並制定幫扶計劃,動員群眾利用土地參與產業發展。通過努力,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逐漸轉變。如今,全村已脫貧出列。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的人兒「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2016年以前,我們一家住在醒獅鎮平寨村葫蘆田組,那裡生活不便,門口只有一條小土路,灰塵很大,出行極其不便,家裡吃水靠提,沒有像樣的廚房、衛生間,一到下暴雨,屋裡四處漏。
  • ...養牛養出「牛日子」丨百裡杜鵑管理區金坡鄉錦星村村民王德順
    我叫王德順,是貴州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金坡鄉錦星村村民。2014年,兒子才成家不久,兩個孫子都還小,全家6口人擠在不足60平米的土坯房裡面,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同年,村裡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乘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之東風,我家的生活出現了轉機。
  • 「我的脫貧故事」汗水澆開幸福花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村民熊玉超
    黨的扶貧政策那麼好,我也不能當懶漢,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奮鬥出屬於我們這個家庭的好日子。由於我家孩子多,我不能外出,妻子張明英只能在家務農和照顧孩子讀書,就靠我在附近打零工過日子,想發展又沒有發展資金。2014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杜絕「等靠要」思想 我用雙手成就幸福日子|務川...
    我叫徐祖強,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新村組,家中五口人。2016年以前,我和家人在縣城內務工,主要做點小工、臨時工,無任何就業技能,無固定收入來源,生活過得緊巴巴的。2016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我通過參與社區召集的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專場招聘會、扶志扶智等座談會,提高了就業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我從思想上認識到,現在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只要自己有一定的就業技能,肯去奮鬥,沒有「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家庭富起來,最終踏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拯救了我們家|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張...
    我叫張加光,家住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六組,原本家中經濟還算寬裕,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不料,在2017年時查出直腸癌,一家人的生活被打亂,經濟情況也發生了大轉變。2017年識別貧困戶時,張加光家家徒四壁2017年12月,我做了手術,家中存款因此一掃而光,還欠了很多債務。兩個孩子一個讀大一,一個在職校,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妻子黃永仙撐著。一邊照顧我,一邊幹農活、打零工維持生計。面臨上學難的問題,兩個兒子有輟學打工的念頭,康復期的我仍然經常上貴陽省醫複查,進行康復治療。
  • 「脫貧攻堅(黑龍江篇)」網店裡「淘」出的幸福人生
    雖然生活異常艱難,但他不向命運低頭,憑藉純良的品格、頑強的毅力和強烈的脫貧願望,在幫扶人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開起了網店,銷售純手工製作的魚皮掛件、飾品,在脫貧路上帶了好頭,用勤勞的雙手「淘」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2019年他更榮獲了全省脫貧攻堅奮進獎,成為令人欽佩的榜樣人物。他——就是黑龍江省撫遠市鴨南鄉鴨南村脫貧戶李春喜。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織金縣熊家鎮幹河...
    依靠生薑種植、豬牛養殖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改變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織金縣熊家鎮幹河村的村民周其貴。  我居住的地方叫做幹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村子被整個幹河河流貫穿其中。以前,我們幹河旱季河道水流量很少,平時水淺細小,幾近乾涸,但進入雨季,水勢洶湧,排水困難,河水泛濫嚴重時,還會阻斷我們外出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扶 更離不開農戶自己勤勞...
    我是何健博,是務川自治縣涪洋鎮永和村的一名駐村書記,作為遵義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一名幹部,我非常榮幸能參與這場脫貧攻堅戰,在駐村期間也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初來永和村,給人第一印象到處都是大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道路崎嶇,出行不便。
  • 「我的脫貧故事」石秀英:陽光總會在風雨後
    我叫石秀英,今年47歲,家住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四寨。2014年,孩子的爸爸被檢查出急性白血病,在那時候國家還沒有大病救助政策,治病花費了家裡40多萬元,還欠了20來萬的外債。本想出去打工,可想到孩子還小,離不開也放不下,就只能選擇在家裡靠苦力維持生活。正當我一籌莫展時,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如希望之光一樣照進了我家,村裡通過走訪知道了我家情況後,於2015年把我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我的幫扶人經常的來家裡,不斷的鼓勵我、開導我。
  • 「我的脫貧故事」勤奮拼出好日子丨開陽縣永溫鎮雙合村袁昌權
    我叫袁昌權,今年50歲,是貴陽市開陽縣永溫鎮雙合村上寨組的村民。我的小兒子在2017年查出白血病,2018年在醫院進行了骨髓移植手術。雖然有部分醫藥費可以報銷,但是還需要自費十幾萬,我們不僅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還欠了很多錢。
  • 「我的扶貧故事」妻子一封《致君書》,是思念,更是支持|百裡杜鵑...
    我叫呂進,是畢節市百裡杜鵑黃泥鄉扶貧幹部。8年前,如果有人問我選擇做一名基層扶貧幹部的初衷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為了生活。作為一個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曾經在面對飢餓、寒冷時,我多麼希望有人幫一把、扶一下。
  • 「我的脫貧故事」竹鼠「啃」出致富路丨岑鞏縣羊橋鄉坪地村村民張...
    「貧窮不可怕,怕的是『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只要自己身無疾病,我就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這是我內心一直堅定的信念。為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2016年,在一次與村兩委的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了竹鼠養殖,市場前景廣闊,養殖過程簡單、見效益快,而且竹鼠肉質細膩精瘦,屬於低脂肪、高蛋白肉類,是具有保健美容功能的高級食品。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勤勞肯幹,日子會越過越紅火|黔西縣花溪鄉興...
    我叫楊明亮,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花溪鄉興民社區花溪組人。這幾年,我家的變化很大,生活變了個樣。房子修得大氣、美觀;媽媽80多歲了,身體健康;兩個兒子一個在外務工,一個在讀大專;我和妻子一個是護潔員,一個在學校食堂做飯,收入穩靠,比起6、7年前好很多。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靠雙手拼出來的丨沿河自治縣黃土鎮勇敢...
    妻子楊興蘭就患有哮喘病,女兒5歲的時候,被診斷為智力二級殘疾,家庭的大事小事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也曾抱怨過命運不公,但現實如此,我想只有「幹」才有出路。  2014年,我家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我們回家過春節,我和妻子商量後,她一個人外出打工掙點錢,留我在家裡想辦法把住房建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我叫王明軍,今年43歲,家住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離興義城區13公裡,水、電、路三通便利。2015年以前,我們一家秉承祖輩勤勞簡樸、艱苦樸素的品格,守著農民的本分,堅守著大山、仰望著大山、依靠著大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作為幫扶幹部,首先了解基本情況作笫一手資料,做到心裡有底,再逐戶入戶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擬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已脫貧戶鞏固提升。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