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杜絕「等靠要」思想 我用雙手成就幸福日子|務川...

2021-01-18 天眼新聞

我叫徐祖強,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新村組,家中五口人。2016年以前,我和家人在縣城內務工,主要做點小工、臨時工,無任何就業技能,無固定收入來源,生活過得緊巴巴的。

2016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我通過參與社區召集的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專場招聘會、扶志扶智等座談會,提高了就業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我從思想上認識到,現在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只要自己有一定的就業技能,肯去奮鬥,沒有「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家庭富起來,最終踏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不僅這樣,社區包組幹部,幫扶幹部,幫扶單位不斷地對我家進行走訪了解,為我家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並通過「四員」公益性崗位解決了就業幫扶,現我本人是社區護林員,家屬是轄區公路養護員,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在做好「四員」工作之餘,我利用培訓所掌握的就業技能在縣城內做臨時工,家庭收入、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在政策保障方面,小孩讀書教育有資助,合作醫療有減免,住院「一站式」結算,合醫報銷比例達90%以上,極大減輕了家庭負擔和經濟壓力。

建檔立卡以來,我家的家庭環境和收入情況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首先要感謝脫貧政策,感謝我的包戶幹部、社區兩委幫我在致富道路上出點子,爭幫扶。今後我還將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堅決杜絕「等靠要」思想,不斷的通過自身的努力將日子過得更好更紅火。

徐文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抓志智雙扶 改村民思想丨務川自治縣柏村鎮中心...
    我叫趙書賢,是務川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一名普通幹部。2016年3月,按照組織的要求,有幸來到了務川自治縣柏村鎮中心社區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到社區後,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忙」。趙書賢(左一)對每家每戶進行登統記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部分群眾思想觀念發生畸形變化,等、靠、要的思想嚴重,不以貧窮為恥反以為榮,競相爭當貧困戶和低保戶,認為評為貧困戶低保戶是一種榮耀,自己卻不願意付出,稍不如意怨氣衝天。
  • 「我的脫貧故事」公路通了 思想開了 包包鼓了|務川自治縣涪洋鎮...
    這是我的幫扶幹部唐偉民與我的日常對話。  我叫李義武,今年50歲,家住務川自治縣涪洋鎮珍珠村共心組,是珍珠村最為偏遠的地區之一,家中4口人。   我一直都是在發展養殖業,家裡的羊還算可以,原本以為養殖羊可以發家致富,但事與願違。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2013年以前,我還沒有發現種植魔芋這條致富路,那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四個孩子相繼上學,妻子要照顧孩子讀書,根本騰不出手來掙錢養家。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我不得不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在2014年被村裡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孩子們上學都有了教育補助,壓在我肩上的經濟重擔得以大大減輕。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丨務川自治縣蕉壩鎮...
    我叫何乾明,是務川自治縣民政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蕉壩鎮龍橋村擔任第一書記。  在駐村過程中,我圍繞脫貧攻堅「1+10」文件精神,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結合「黨員活動日」活動,深入農家大院、田間地頭為農村黨員群眾面對面上黨課,做通黨員群體思想工作,藉助黨員群體的先鋒模範作用,引導廣大貧困群眾轉變觀念,切實解決貧困群眾「等靠要」惰性思想難題。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護林員 我靠雙手摘掉了貧困帽丨獨山縣...
    位於基長社區拉儉組的1000畝林地是我的管護區,為了準確掌握管護區內林木數量及林地位置,及時發現並制止亂砍濫伐、及時上報森林火情等,入夏以來,我每天都要頭頂烈日,在管轄區內巡山七八個小時,幾乎不曾間斷。雖然每次巡完山後,我都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竭,但是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我十分珍惜,從來不敢怠慢。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扶貧幹部付出心血 讓我家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在務川自治縣分水鎮過江社區南克寨前側的一個600多畝草莓基地裡,人們每天都能看到一個五十歲左右的鄉村婦女忙碌的身影……這就是我,我叫田紅梅,居住的南克寨不僅山美水美,更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為我創業路上帶來的種種甜美。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織金縣熊家鎮幹河...
    依靠生薑種植、豬牛養殖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改變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織金縣熊家鎮幹河村的村民周其貴。  我居住的地方叫做幹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村子被整個幹河河流貫穿其中。以前,我們幹河旱季河道水流量很少,平時水淺細小,幾近乾涸,但進入雨季,水勢洶湧,排水困難,河水泛濫嚴重時,還會阻斷我們外出的道路。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鄭義生:幸福要靠雙手創造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鄭義生:幸福要靠雙手創造 2020-09-19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幫扶 更離不開農戶自己勤勞...
    我是何健博,是務川自治縣涪洋鎮永和村的一名駐村書記,作為遵義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一名幹部,我非常榮幸能參與這場脫貧攻堅戰,在駐村期間也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初來永和村,給人第一印象到處都是大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道路崎嶇,出行不便。
  • 「我的脫貧故事」汗水澆開幸福花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村民熊玉超
    黨的扶貧政策那麼好,我也不能當懶漢,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奮鬥出屬於我們這個家庭的好日子。由於我家孩子多,我不能外出,妻子張明英只能在家務農和照顧孩子讀書,就靠我在附近打零工過日子,想發展又沒有發展資金。2014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雙手成就我的致富路丨習水縣土城鎮長壩村...
    我所生活的長壩村屬偏遠山區,在2016年以前,這裡生活的村民大多以從事傳統農業維持生計,這裡的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從我家到長壩村村委會只有一條泥土路,冬天一身泥,夏天一身灰,每次到村辦事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到鎮更要花四五個小時,尤其是冬天,出一次山花費的時間更長。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務川自治縣涪洋鎮涪洋...
    我叫史承國,是務川自治縣民族中學一位教師。2017年12月9日,我被單位派到涪洋鎮涪洋社區參加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接到通知當晚,我一直在思考,社區的脫貧攻堅工作該如何做好?走了一個小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在一轉彎處差點滑到懸崖下面,慌忙中抓住路邊的小樹才沒掉下去,但把我的腿拉傷。等我慢慢的滑行到聯豐組嚴家寨時全身凍僵,遇上貧困戶嚴興勝把我接到家中,柴火烤化了身上的雪花,心裡才踏實下來。隨後,歐陽欣書記來接我,等我們回到居委會,已是晚上11點半,兩周後大腿拉傷基本康復。
  • 「脫貧攻堅故事」用雙拐「奔跑」 靠雙手「鋤貧」——看關嶺殘疾人...
    【脫貧攻堅故事】用雙拐「奔跑」 靠雙手「鋤貧」——看關嶺殘疾人黃正福「姜大王」的嬗變之路初入冬季,白晝乍暖。在關嶺自治縣新鋪鎮臥龍村的蔬菜種植基地裡,58歲的黃正福正在採收生薑,豐收的喜悅滿溢面龐,手上的泥土顯得格外芬芳。「我就是想活出個樣子,挺起腰杆把這貧困帽子徹底地『摘』了。」說起黃正福,認識他的人都會翹起大拇 「點讚」。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的人兒「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當時,家裡的生活也十分困難,兒子在外務工,媳婦也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和兒子離了婚,留下一個五歲的孫女,我因為患有殘疾,身高只有1米左右,幹不了什麼農活,外出務工也沒有地方要我,愛人年紀也大了,兩老口只有在家帶帶孫女。兒子每月的務工的收入,除去平時的生活費後,所剩無幾。一直想把家裡的房子修整一下,但收入實在太少,一家人只能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然而,在我接下來的工作中,卻發現村裡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年齡只有四、五十歲,四肢健全,卻存在「爭當貧困戶」和「爭要低保戶」的心理。這讓我感觸非常之深,國家現在政策好,方方面面都為我們老百姓考慮到,但是我們要脫貧,特別是貧困戶群眾,本來自身條件就差,如果自己再不勤勞苦幹,光靠黨和國家可不行。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趙文德:農村經紀人讓我有了穩定的收入|何...
    (趙福)何福柱:扶志又扶智 脫貧有動力走進高力板鎮道蘭毛杜嘎查何福柱家,夫妻倆正在圈內為牛添飼料,樂呵呵的笑容掛在兩人的臉上。「我們家有今天的生活,全靠幫扶幹部對我們的鼓勵和幫扶,不然我們的日子還不知道怎麼過呢。」何福柱笑著說。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有個幸福大院|觀山湖區百花湖鎮三堡村唐志祥
    我叫唐志祥,是百花湖鎮三堡村下姜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目前有10口人,主要是經營農家樂,有500平方米的兩層房屋,日子過得還算是紅紅火火。以前的日子可是過得是又酸又苦啊。我們三堡村在百花湖的湖邊上,當時各方麵條件都差,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利。百花湖是人工湖,我家田地都被湖水淹了,一家人吃不飽穿不暖,只能靠打魚為生。1990年,百花湖搞旅遊開發,我就造了一艘手划船,從此和旅遊行業沾上了邊,一家人生活過得稍微好了一點點,但仍然很困難,直達2013年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