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趙書賢,是務川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一名普通幹部。2016年3月,按照組織的要求,有幸來到了務川自治縣柏村鎮中心社區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到社區後,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忙」。為了脫貧攻堅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每一名幹部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這正好給20多年一直在機關工作,無農村工作經歷、經驗的我一個學習提升的機會。於是,我每天起早貪黑,穿梭於中心的每一個角落、忙碌於群眾的大事瑣事。 如今,回想起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往事卻歷歷在目,仿佛就發生在剛剛過去的昨天。
趙書賢(左一)對每家每戶進行登統記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部分群眾思想觀念發生畸形變化,等、靠、要的思想嚴重,不以貧窮為恥反以為榮,競相爭當貧困戶和低保戶,認為評為貧困戶低保戶是一種榮耀,自己卻不願意付出,稍不如意怨氣衝天。
在一次走訪中,貧困戶辜懷榮更是說出了一些讓我「難忘」的話:「我家的事關你屁事,我要怎麼做是我的事,我沒吃的沒穿的你們必須管我,國家必須管我。」不僅他這樣說,就連他年紀輕輕的兒子辜進強亦如此。 扶志扶智成了我到社區開展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為徹底解決這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革除「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觀念,我狠抓「志」「智」雙扶工作,利用晚上休息時間開展「夜訪、夜話、夜校、夜幫」活動,通過組織群眾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田坎會,用地地道道的群眾話把黨的脫貧攻堅惠民政策、脫貧攻堅思路等講清楚,讓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動有方向、幹有激情、做有成效。
趙書賢(左一)正在走村串戶
2018年,我與社區兩委協商後,並立即向「娘家」領導爭取科技培訓,通過開設養蜂技術培訓和黑木耳、柑橘等種植技術培訓班,村民辜懷榮父子倆在我的邀請下,也參加了培訓班培訓。讓他沒想到的是幾堂課下來卻收穫滿滿。
「老師不僅講得很實際,方法很實用,而且還鼓舞士氣、給人信心。」每逢農忙時節,辜懷榮不再像往常一樣遊手好閒,而是利用在培訓班學到的知識將自家的荒地變為黑木耳基地,去年就收入5000餘元,生活變得有滋有味了。
趙書賢(中)和群眾一起進行人居環境改造
「感謝老趙書記,打開了我父子倆的陳舊思想,還邀請我參加技術培訓,擺脫貧困還是得靠自己的雙手。」在我三番五次做思想工作下,如今辜懷榮逢人便說這樣的話,以前他父子倆既不願意勞動、又沒有技術,讓自家的幾畝土地荒著,一家人的生活靠政府救濟維持生計。 如今,通過廣泛開展「志」「智」雙扶,眾多像辜懷榮一樣的村民摒棄了等、要、靠思想,通過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通訊員 趙鑫珊 整理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