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2021-01-07 天眼新聞

到2020年底前,確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人口全部脫貧,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為實現這一偉大莊嚴的承諾,全國各地各部門向貧困宣戰,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這一沒有硝煙的戰役當中。

2020年4月,我投身到貴州省普安縣羅漢鎮羅漢社區任網格員一職。

工作重、任務緊,說幹就幹,一大早,單位領導送我到駐村地點活動室後,我稍加整備行李,通過社區幹部聯繫到自己包保組的龍組長,約他陪同我熟悉當地的基本情況。

和他約好以後,我就出發了。還沒有到達寨子,我就在路上遇到了龍組長。他騎著一個小摩託車,很著急的樣子。相互簡單認識後,我了解到寨子裡已經一個多星期沒有來水了,大家生活都困難。我眉頭一緊,群眾事無小事,我立馬和組長一道處理這一情況。

到達水源地後,我們一路排查原因,最後發現是一節水管堵塞,造成的水源不通暢。大家齊心協力,更換新的水管,疏通管道,很快這一問題便得到解決。

我深入到所包保的組,與他們了解交談,多數村民用猜疑的眼神看待我們這些扶貧幹部。即便這樣,我每次下隊,對於村民反映的問題,我都用通俗的言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他們宣傳相關政策,讓群眾感受扶貧的真正內涵,知曉扶貧幹部的真誠。

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我與村民之間了解、信任逐漸增加,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好兄弟。

每次下隊,我們相互之間都親切交談,如想發展什麼產業,怎麼就業等問題,他們都希望聽聽我的看法,我也會真誠給出自己的意見,幫著出點子、謀思路。

時間久了,我慢慢發現村民的思想意識在不斷提高,我對國家的扶貧政策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幹事創業的勁頭也上來了。這讓我深深體會到「扶貧先扶智,志智雙扶」,對於一個深度貧困縣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在國家對脫貧攻堅大力投入下,諸多惠民政策惠及廣大建檔立卡群眾,最直觀的表現是寨子裡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入村通組路乾淨整潔,房前屋後,花草果實,鳥語花香,希望他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人物小傳】

何水紅,普安縣統計局工作人員,2020年4月起於普安縣羅漢鎮羅漢社區擔任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義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丨普安縣新店鎮花月村駐村幹部...
    不忘初衷,方能貫徹始與終。」這句話不是誰說的,這是我自己東湊西湊,湊出來的座右銘。我一直把這句話當作自己做人的行為準則。身為一名退伍軍人,我堅決服從上級命令是我在部隊培養出的優良品質。2017年11月17日,單位領導打電話給我,讓我到普安縣新店鎮花月村駐村一段時間。我只說了一句:「我堅決服從上級安排。」
  •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丨普安縣青山鎮下節河村村民張志權
    我叫張志權,是貴州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下節河村王家屋基組的村民。每當聽到別人說這家人家不錯的,姑娘兒子都是大學生,兒子還是211的學校,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女兒張丹丹畢業於山東女子學院,現在是一名英語老師,我兒子張定福就讀於西北林業大學,現在是大四的學生,今年12月份準備考研究生。張志權豬圈裡的豬2014年,由於兩個孩子上學,我們夫妻倆以務農為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村裡召開村民委員會,決定把我家納入貧困戶。因為我家是貧困戶,兩個孩子讀書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我和媳婦不用擔心孩子的學費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們讓我的生活變了樣!」丨普安縣盤水街道...
    2018年的一天,我接到組織選派我到普安縣盤水街道平橋村駐村扶貧的通知。當時,我心裡很糾結,因為我的父親剛過世不久,也沒人幫忙帶孩子,我不知道該怎麼向家人開口說駐村的事。但是,一想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性,想到自己又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應該堅決聽從黨的召喚,去人民群眾最需要我的地方工作,我壓著牙沒有退縮!初來乍到,由於情況不熟悉,我只能跟隨村幹部入組熟悉村裡的情況。村主任用手指著離村活動室不遠的蘇家院組說:「這是平橋村唯一一條未修好的通組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一次探視:點燃老兵人生希望丨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
    「大家農忙他不忙,等著優撫混時光;天天喝的醉醺醺,靠著牆根曬太陽。」是什麼原因讓復員老兵車榮金變得這般自暴自棄?作為駐村網格員,我帶著諸多的不解和疑問,一步步走進了車榮金的生活。  「我媳婦在兩個兒子還小的時候就跑了;小兒子不成器,說是打工去了,我也不曉得他在哪兒;大兒子犯了錯,在安順監獄接受改造,一年多了,我一直想去看他,就是曉不得咋個去?都怪我沒有教育好嘍,日子咋個過噢!」
  • 「我的脫貧故事」喜從天降丨普安縣樓下鎮偏坡村村民張家權
    我叫張家權,我的老家坐落在大山腳下,地屬普安縣樓下鎮偏坡村團牛二組。說起家,其實我沒有家。父母在我小時候就去世了,我一直和爺爺生活。長大後我結了婚。在老家我沒什麼經濟來源,又加上爺爺也去世了,我只好和妻子去投靠嶽父嶽母。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念我「吃水情」丨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
    我叫龍昌屏,是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離開教學一線崗位後,我來到高棉鄉喜打村箐頭組當起網格員。我生在喜打村,雖然這裡貧窮,但我對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懷著深厚的感情。於是我開啟了入戶走訪,必須用最短的時間摸清網格基本情況,了解群眾內心想法,找到攻堅切入點。走訪村民我對照「四逐四準」要求開展工作,發現本網格存在長期大面積缺水的現象,20%的農戶家中沒有安自來水。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張」到「閨女」|普安縣樓下鎮樓下小學教師...
    我是從2019年5月開始對接聯繫他家的。當時,他家已搬遷到興義市灑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家中僅有老伴,兩個兒子都不在身邊。因住在一樓,這位已近60歲的大叔利用地理優勢,開了一個小賣部。原本,這是一件增收致富的好事。  然而,我幾次走訪楊德書家發現,他家的小賣部,貨物凌亂放置,貨物間還有垃圾。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山旮旯 擁抱新天地丨普安縣茶源街道鬥彈達吟...
    我叫郭禮團,自從搬遷到普安縣茶源街道鬥彈達吟社區之後,好日子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到開群眾大會,我總是忍不住要與大家暢談搬遷前後的生活變化,讓大家知道眼前的幸福生活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我的老家在龍吟鎮新莊組海拔1700米的半巖上,那些年,廉價的包穀和洋芋是主要的農作物,大米是過年時才吃得上的奢侈品。村民們往往天不亮就下地幹活,天黑才回家,有沒有收成,還要看老天爺是否賞臉,世代辛勞,到頭來還是一個字——「窮」。 讀書難,看病難,找媳婦難,那種日子一眼就能看見人生的盡頭。上世紀90年代,寨上的人開始動起腦筋做起了小生意。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不僅僅是讓村民們脫貧丨玉屏自治縣皂角...
    冬季時分,走進銅仁玉屏鐵家溪一幢幢白牆青瓦的房屋和古老的木屋錯落有致,藍天白雲下的鐵家溪在群山的包裹下展現出了別具一格的風採和景致!2017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來到了這個美麗村子擔任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裡,一幹就是近4年。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但是,我在心裡默默鼓勵自己:「你把他人放在心上,他人就把你裝在心裡,踏踏實實幹好每件事最重要」。於是,我暗下決心,先跟村民們成為朋友開始。於是,為了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我每天早晨六點半,就開始出門打掃衛生,從村頭掃到村尾。特意選在村民們都早起幹農活的這個時間點,就是想用我的實際行動帶動和感化群眾一起改善村居環境,最後,隨著長時間的堅持,大家都紛紛自覺打掃起來。現在,我所負責的這個組的老人小孩都養成好的習慣,家家戶戶床褥疊放整齊,院子掃得乾乾淨淨。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們一家四口不缺席︱黔西南州公安局...
    在這當中,我的姐姐、姐夫、妻子,也以各種不同的扶貧方式,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2013年,我在普安縣的興罐子窯偵辦一起偷牛盜馬案件。我們偵辦的被盜農戶是一戶貧困戶,他家的房子破破爛爛,沒有像樣的家具,看得直讓人心裡發酸,他家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那兩頭被盜的耕牛。
  • 《少年派》:錢三一媽媽林妙妙媽媽握手言和,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少年派》:錢三一媽媽林妙妙媽媽握手言和,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哈嘍大家好,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少年派》啊?說起《少年派》這部電視劇,最近最大的看點應該就是林妙妙的媽媽和錢三一的媽媽之前的關係了,甚至之前還上了熱搜!不得不說的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女人真的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 《少年派》:錢三一媽媽林妙妙媽媽握手言和,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少年派》:錢三一媽媽林妙妙媽媽握手言和,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哈嘍大家好,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少年派》啊?說起《少年派》這部電視劇,最近最大的看點應該就是林妙妙的媽媽和錢三一的媽媽之前的關係了,甚至之前還上了熱搜!不得不說的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女人真的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只要有時間,我就到田地裡,和大家一起幹活,慢慢地,鄉親們對我這個不起眼的毛頭小子逐漸改觀。  永富村並不富,村民受制於落後的交通條件,收入不高。永富,似乎成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直到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大樹腳組村民「倒苦水」的情景,也感同身受地嘗過這杯「苦水」。當時,我給村民們承諾,一定會把水泥路修通。  我在《民情日記》裡寫下:想方設法也要把路修進大樹腳組。  我和村兩委不斷申報扶貧項目,到處「化緣」爭取贊助。
  • ...群眾的一句「小李」讓我很暖心丨普安縣龍吟鎮北盤江村網格員李燊
    這是我下隊聽到最舒心、最暖心的聲音,因為每一次都可以從他們的語氣中感受到認可與期待,每一次與他們見面,我都能夠盡力解決他們的訴求、疑問,會給他們帶來好消息。這些足以讓我覺得兩年的駐村工作沒有白費,沒有辜負組織和群眾。我叫李燊,於2018年12月下沉駐村,到普安縣龍吟鎮北盤江村先後擔任興田組、新莊組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也能為村民「指點一二」丨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
    身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駐村以後,我便圍繞著「一宣六幫」方針,充分做好政策的宣講人,幫助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經濟發展,維護和諧穩定,幫助提升治理水平,推動精準扶貧,幫助為民辦事服務。龍國標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做好以上方針,我幾乎走遍了巫溜村的每個角落,每戶農戶家中、菜地、豬牛圈、糧倉,深入農田、林地等,經過走訪與群眾談心,我被他們骨子裡流露出的脫貧致富的渴望所感動,之後開始因戶施策制定脫貧路徑。根據巫溜村山林土地多,風景怡人,有著發展林下養蜂的潛力,於是在上級組織實施下,我們鼓勵巫溜村的64戶貧困戶探索林下養蜂。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老百姓心裡 村民「上書」將我留下|鐘山...
    然而,看似粗野的我做起事來,還真能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帶著城市工作的「套路」,我琢磨出一套「法兒」,死皮賴臉挨家挨戶「串門」和「閒聊」。現在發展什麼產業?家裡享受特惠貸政策沒有?家裡還存在什麼困難?……從家中勞動力和家庭生活狀況,村民們發展的想法,對這個小寨子以及農戶家庭的細枝末節和零零碎碎,我都豎起了耳朵,打聽了個遍。農戶家中,村頭村尾,時常看到我的身影。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