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寇紹雲,是六盤水市鐘山區楊柳社區選派青林鄉二寨村駐村輪戰隊員。2019年1月9日,我背起簡單的行囊,來到「山溝溝」青林鄉二寨村中營三組,這個村組共有105戶373人,其中貧困戶20戶,今年擬脫貧6戶。 剛到村裡時,大家都覺得我不靠譜,「木訥,肯定辦不成大事。」然而,看似粗野的我做起事來,還真能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帶著城市工作的「套路」,我琢磨出一套「法兒」,死皮賴臉挨家挨戶「串門」和「閒聊」。
現在發展什麼產業?家裡享受特惠貸政策沒有?家裡還存在什麼困難?……從家中勞動力和家庭生活狀況,村民們發展的想法,對這個小寨子以及農戶家庭的細枝末節和零零碎碎,我都豎起了耳朵,打聽了個遍。
農戶家中,村頭村尾,時常看到我的身影。上至耄耋之年,中至外出返鄉的青壯年勞動力,下至垂髫幼童,我都會想方設法攀談上幾句。這一來二往中,我完成了「城裡人」到「家裡人」的角色轉換。
成為村裡的一份子,為讓村民爭當貧困戶現象「剎車」,我當了一段時間「間諜」。70歲的劉玉茹,每次遇到我都會嘮叨:「我家窮,何時納入貧困戶。」為讓劉老打消這個念頭,我掌握了一個個「證據」,並在私下與老人拉家常、談政策、話發展……最終老人對我說:「老糊塗了,真不該這樣!」 貧困戶楊忠德一家7口人,一直住在45平的瓦房裡,屬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在2018年籤訂搬遷合同,本可逃離「苦海」,但最終「反水」沒搬成。我通過28次走訪,用真情打開楊忠德的「心門」,同樣籤訂搬遷合同。
不僅如此,我每天還要和搭檔來到組裡,為村裡的老人開展打掃衛生、收拾家務等活動,並適時組織這些老人們小聚,送去關懷和溫暖。 這些小動作引發了「蝴蝶效應」,整個村變得和諧,主動參與活動的人數持續增加,尊老愛幼不再被說成是「俏貨」,姊妹間更加注重骨肉親情。
90歲的簡明達老人逢人就這樣說我:「說實話,給錢給物,不如來個交心的好幹部。小寇這個年輕人不錯,讓村裡人逐漸形成了團結、友愛、包容的家風……」 短短62天,我以理服人、以誠待人、以德報怨,換來老百姓的不舍之情。當三個月任期滿即將「撤隊」時,30多名村民代表自發摁下了紅手印,聯名「上書請願」,繼續和他們一起「圓鄉村振興之夢」,我想都不想就選擇留下。
這是信任,是託付,是給最大的褒獎。駐村兩年來,我用好「娘家」——楊柳社區這個平臺,當好「銷售員」,將村裡的土特產送到城裡人的餐桌上換成「真金白銀」,讓這裡的「家人」更幸福、更美好……都過上了幸福日子。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謝勇勇 整理
編輯 屠琪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