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駐」進老百姓心裡 村民「上書」將我留下|鐘山...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寇紹雲,是六盤水市鐘山區楊柳社區選派青林鄉二寨村駐村輪戰隊員。2019年1月9日,我背起簡單的行囊,來到「山溝溝」青林鄉二寨村中營三組,這個村組共有105戶373人,其中貧困戶20戶,今年擬脫貧6戶。 剛到村裡時,大家都覺得我不靠譜,「木訥,肯定辦不成大事。」然而,看似粗野的我做起事來,還真能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帶著城市工作的「套路」,我琢磨出一套「法兒」,死皮賴臉挨家挨戶「串門」和「閒聊」。

現在發展什麼產業?家裡享受特惠貸政策沒有?家裡還存在什麼困難?……從家中勞動力和家庭生活狀況,村民們發展的想法,對這個小寨子以及農戶家庭的細枝末節和零零碎碎,我都豎起了耳朵,打聽了個遍。

農戶家中,村頭村尾,時常看到我的身影。上至耄耋之年,中至外出返鄉的青壯年勞動力,下至垂髫幼童,我都會想方設法攀談上幾句。這一來二往中,我完成了「城裡人」到「家裡人」的角色轉換。

成為村裡的一份子,為讓村民爭當貧困戶現象「剎車」,我當了一段時間「間諜」。70歲的劉玉茹,每次遇到我都會嘮叨:「我家窮,何時納入貧困戶。」為讓劉老打消這個念頭,我掌握了一個個「證據」,並在私下與老人拉家常、談政策、話發展……最終老人對我說:「老糊塗了,真不該這樣!」 貧困戶楊忠德一家7口人,一直住在45平的瓦房裡,屬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在2018年籤訂搬遷合同,本可逃離「苦海」,但最終「反水」沒搬成。我通過28次走訪,用真情打開楊忠德的「心門」,同樣籤訂搬遷合同。

不僅如此,我每天還要和搭檔來到組裡,為村裡的老人開展打掃衛生、收拾家務等活動,並適時組織這些老人們小聚,送去關懷和溫暖。 這些小動作引發了「蝴蝶效應」,整個村變得和諧,主動參與活動的人數持續增加,尊老愛幼不再被說成是「俏貨」,姊妹間更加注重骨肉親情。

90歲的簡明達老人逢人就這樣說我:「說實話,給錢給物,不如來個交心的好幹部。小寇這個年輕人不錯,讓村裡人逐漸形成了團結、友愛、包容的家風……」 短短62天,我以理服人、以誠待人、以德報怨,換來老百姓的不舍之情。當三個月任期滿即將「撤隊」時,30多名村民代表自發摁下了紅手印,聯名「上書請願」,繼續和他們一起「圓鄉村振興之夢」,我想都不想就選擇留下。

這是信任,是託付,是給最大的褒獎。駐村兩年來,我用好「娘家」——楊柳社區這個平臺,當好「銷售員」,將村裡的土特產送到城裡人的餐桌上換成「真金白銀」,讓這裡的「家人」更幸福、更美好……都過上了幸福日子。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謝勇勇 整理

編輯 屠琪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我叫龍垚,是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中學老師。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在我到菠蘿組走訪時,貧困戶趙明榮、謝紹福、謝紹俊反映,他們想通過發展養殖來脫貧致富,但他們沒有發展資金。得知此情況,我便積極與扶貧工作站對接,通過各種渠道為這三戶人家爭取到了13萬元的扶貧資金特惠貸,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而今,他們發展穩定,增收穩定,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花溪鄉鐘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工作,決戰脫貧攻堅。5年來,我已從最初村民眼裡不懂農村的「毛頭小子」成長為懂農業農村,村民讚許的「老手」,組織認可的「好手」。
  • 「我的扶貧故事」李文鵬:用心搭建扶貧橋 真情「駐」進群眾心
    看到我一臉驚訝的表情,李光旭笑著解釋到:「小李,你幫我很多,還經常來陪我、關心我,其實,我心裡早已把你當成兒子看待。我年紀大了,記性不好,把你的名字寫在水泥地上,以後只要一進家門就看到「兒子」你的名字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之路還將繼續|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
    我是吳滸,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派駐林蔭村駐村隊隊員。2018年3月8日是個好日子,這一天我的女兒出生了,第一次當父親,我有點莫明和興奮,甚至還有絲絲恐懼,對於未來,我沒有什麼大的理想和規劃,只希望我的女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但是,我在心裡默默鼓勵自己:「你把他人放在心上,他人就把你裝在心裡,踏踏實實幹好每件事最重要」。於是,我暗下決心,先跟村民們成為朋友開始。回憶起駐村的點點滴滴,我有說不完的話,一直以來我都把「踏實」兩個字放在心頭,踏踏實實幹事,認認真真服務,讓我的駐村生活沒有留下遺憾。  駐村扶貧,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么巖一組山高路遠,老百姓多以傳統種植為主。針對這個情況,我積極對接菸草公司,帶領其技術人員實地考察,發現么巖一組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種植烤菸。因此,在各級政府及菸草公司的支持、配合下,我們在么巖一組修建了兩座共計10棟烤菸房,可以烘煙200畝。2020年共有12戶參與種植230餘畝烤菸。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融媒體中心派駐花溪鄉鐘山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初到永富村,我倍感壓力,那之前只從事機關工作,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在群眾眼裡,我只是個啥也不懂的「毛頭小子」。駐村後,我想方設法「補課」,通過走村串寨,上網查詢,請教同事、專家,不斷熟悉農業農村工作,為做好駐村工作儲備技能。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書寫為民情懷|黃果樹旅遊區白水鎮坑邊村駐...
    我叫彭琳,現任黃果樹旅遊區綜合執法大隊一中隊隊長。作為一名出生於農村的基層幹部,到基層開展扶貧工作是我長期以來的一個夢想。「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多為農村、農村做貢獻。」當組織選派第一書記到白水鎮坑邊村駐村時,我第一時間報了名。
  •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2021-01-12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是對我最好的回報丨榕江縣八開鎮擺奶村...
    我叫楊再高,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農業服務中心的一名技術人員,從2017年6月開始駐村,到現在已有4年多時間。從之前的八開鎮格隴村,輾轉至現在的八開鎮擺奶村,兩次駐村經歷,可謂是苦樂共存,痛並快樂著。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向小亞:我終於成了馬場組村民的「鄉親」
    參與扶貧工作一年多來,流過汗水、掉過淚水,有心酸、有感動、有收穫。 駐村的日子裡充滿了感動。組織要求老網格員帶著新網格員一同開展工作,過渡期一個月,就這樣老董同志領著我踏上了扶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方春梅:傾情幫扶暖群眾心窩
    第一次到平河組走訪時,這裡的村貌令我心裡五味雜陳,貧窮、落後是我對這裡的第一印象。平河組原名大火鬧,土地貧瘠稀少,世代以種植玉米艱難度日,8戶36人中就有22人是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逾61%。過去進村只有一條小路從陡峭的懸崖中間穿過,崎嶇險峻,十分不便,交通成了這方群眾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2020-12-01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