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吳傳勝,是貴州省公安廳監管總隊民警,黔西南州貞豐縣魯容鄉納翁村幫村書記。2019年9月,恰逢脫貧攻堅決戰正酣之時,在組織的信任和單位同事的關心下,我簡單收拾行李,駕車風塵樸樸趕到貞豐縣魯容鄉納翁村,參與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項工作----脫貧攻堅工作。納翁村海拔700米,處於貞豐縣魯容鄉的一個調角村寨,戶籍人口731戶331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12戶,2319人,離縣城六十公裡、鄉政府三十公裡,山路崎嶇狹窄,途中遇見貨車相互會車要倒車幾百米才可以找位置避讓,公路沒有護欄,行車人員一路行駛不敢往路沿看,心裡總是忐忑不安,害怕車掉進山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初到納翁村,路旁雜草叢生,枯枝散葉,路面黃土滿地,灰塵飛揚,農戶房前屋後滿地人蓄糞便,進入貧困戶,桌上地上雜亂無章。見到這種情形,我深感責任重大,不知何時才能改變這種村容村貌。
到村後,我對工作進行了細緻規劃,每天早上安排全村駐村幹部的工作,下午走訪貧困戶,晚上召開群眾會,為老百姓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安全生產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地質災害等安全防範,開展環境衛生治理工作,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要想富,先修路,我和其他駐村幹部一起,組織群眾修通村路、通組路、入戶路。易地扶貧搬遷更是重中之重,老百姓長期居住在村寨,休閒時串戶飲酒作樂,搬到新房後因為不適應新家環境,部分貧困戶還要返遷,加上受歷史文化的影響,思想意識轉不過彎。我開始上門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一開始大部分群眾總是愛理不理,我多次吃了閉門羹,但通過反反覆覆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宣傳易地搬遷政策,加上納翁地質隱患情況嚴重,居住很不安全,農戶思想開始動搖,再通過不斷地入戶宣傳,村民們最終同意搬遷。
找到突破口後,一戶帶兩戶,兩戶帶四戶,一家跟著一家的開始搬遷,自此,扶貧搬遷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窘境。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納翁村十六個組,十個自然村寨,我每天要走訪十餘家,晚上召開群眾會,整理資料,調解處理各類矛盾,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全村農戶都幾乎認識我,進村走訪都會叫吳書記,主動和我打招呼,春節或是老百姓家有婚喪嫁娶,更是把我當貴客接待,在納翁村,我也感受到了來自村民們的溫暖,親人搬的關懷,雖是脫貧攻堅工作辛苦,但我仍樂此不疲。
舍小家,為大家。吳傳勝同志家離納翁村五百多公裡,與家中親人長期兩地分居,家中有年邁的父母體弱多病,有不到三歲的兒子和正讀初一的女兒。記得有一次妻子打來電話說,家中父親病了需送到醫院住院治療,兒子又患了手足口病,沒人照顧,實在沒辦法,接到電話後,吳傳勝緊皺眉頭,向妻子解釋說,家裡只有靠你了,現在脫貧攻堅工作正處於關鍵時刻,村裡的工作不能沒有我,加上納翁村離家幾百公裡,遠水救不了近火;妻子在電話裡只能是哭泣和埋怨,說自己是一名教師,部分同志也抽出去搞脫貧攻堅工作,課時較多,那隻好等放學後再處理家事。掛了電話,吳傳勝帶上駐村幹部又往芒果基地處理調地糾紛去了。
歲月流光心依舊,流年似水善始終。一年幫村時光轉瞬即逝,伴隨著各種酸甜苦辣,全村的二十四公裡通組路四通八達,十九公裡入戶路如期硬化,水、電、路、訊、寨、房全部普惠百姓,3000畝芒果已全面種植,多數老百姓都能收到每畝270元的土地流轉租金,夜間出行路燈燈光通明,廣場上跳起了壩壩舞,唱起了布依族歌謠。村民收入穩定、醫療、住房、教育全保障,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歡聲笑語,學會了記黨情、感黨恩,把駐村幹部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吳傳勝說:「我很感恩黨、感恩組織、感恩人民讓我過去的一年變得更充實,參與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工程,實現人生的價值,為脫貧攻堅的偉大藍圖上描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為詩史級脫貧攻堅工程寫下光輝的一頁,我此生無憾無悔。」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吳傳勝——只爭朝夕進大山 不負韶華送溫情》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