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郭禮團,自從搬遷到普安縣茶源街道鬥彈達吟社區之後,好日子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到開群眾大會,我總是忍不住要與大家暢談搬遷前後的生活變化,讓大家知道眼前的幸福生活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
我的老家在龍吟鎮新莊組海拔1700米的半巖上,那些年,廉價的包穀和洋芋是主要的農作物,大米是過年時才吃得上的奢侈品。村民們往往天不亮就下地幹活,天黑才回家,有沒有收成,還要看老天爺是否賞臉,世代辛勞,到頭來還是一個字——「窮」。 讀書難,看病難,找媳婦難,那種日子一眼就能看見人生的盡頭。
上世紀90年代,寨上的人開始動起腦筋做起了小生意。星期三,大家從水城縣發射鄉去挑豆子,步行五六公裡到北盤江後,再爬八九公裡的坡路回到家;星期天,他再挑著販來的豆子走十幾公裡的山路到龍吟鎮上去賣,來來回回,僅僅為賺到每斤1毛錢的差價。大山的束縛,讓一個壯漢挑一百斤只能賺到10元,一個婦女勞動力挑70斤只能賺到7塊錢,為了掙到17元,大家搭進了一家人兩個勞動力兩天的功夫。
美麗的新家
2018 年 6 月,改變命運的機會找上門來。扶貧幹部入戶動員我家搬遷,我起初就是不願意,我認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再苦再累也只想守著自己的那個窮窩」。同樣倔強不服輸的扶貧幹部,硬是踏破了兩雙運動鞋,磨掉了我家的一層門檻。我抱著試試的想法,才搬到了茶源街道。我全家人住上了新房,在政府的幫助下,我愛人還有了工作。
搬遷讓我的生活煥發了新生。寨內崎嶇坎坷的山路變成3.5米以上的水泥大道;茅簷低小、屋上青青草的低矮小屋變成今天窗明几淨的樓房;我們人均年收入從2800元增長到了5000元以上。以前比臉還乾淨的衣袋裡現在隨時都裝有紅票子,以前愁孩子的學習用品和柴米油鹽的日子恍如隔世。
我家客廳背景牆中心位置懸掛著一幅感恩照——左邊是矮小的磚瓦房,房子是窄小的玻璃窗,右邊是小洋樓、大落窗,門前庭院枝繁葉茂,這是我以前的家和現在的家。以前,我從來沒想過會有這樣的好政策,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我每次進門都要看看感恩牌,上面「感恩習總書記、感恩黨中央」的醒目大字,就是我們老百姓的心聲。
如果沒有黨和國家對貧困戶的幫扶,沒有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優惠政策,沒有幫扶幹部對我們周到的幫扶,那就沒有我們貧困戶現在的新氣象、新生活。
隨著茶源街道旅遊開發力度的加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代化城市生活氛圍越來越深厚。這地方既能拉動消費,又能增加就業崗位。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領導和幫扶下,在我們貧困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義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