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山旮旯 擁抱新天地丨普安縣茶源街道鬥彈達吟...

2021-01-12 天眼新聞

我叫郭禮團,自從搬遷到普安縣茶源街道鬥彈達吟社區之後,好日子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到開群眾大會,我總是忍不住要與大家暢談搬遷前後的生活變化,讓大家知道眼前的幸福生活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

我的老家在龍吟鎮新莊組海拔1700米的半巖上,那些年,廉價的包穀和洋芋是主要的農作物,大米是過年時才吃得上的奢侈品。村民們往往天不亮就下地幹活,天黑才回家,有沒有收成,還要看老天爺是否賞臉,世代辛勞,到頭來還是一個字——「窮」。 讀書難,看病難,找媳婦難,那種日子一眼就能看見人生的盡頭。

上世紀90年代,寨上的人開始動起腦筋做起了小生意。星期三,大家從水城縣發射鄉去挑豆子,步行五六公裡到北盤江後,再爬八九公裡的坡路回到家;星期天,他再挑著販來的豆子走十幾公裡的山路到龍吟鎮上去賣,來來回回,僅僅為賺到每斤1毛錢的差價。大山的束縛,讓一個壯漢挑一百斤只能賺到10元,一個婦女勞動力挑70斤只能賺到7塊錢,為了掙到17元,大家搭進了一家人兩個勞動力兩天的功夫。

美麗的新家

2018 年 6 月,改變命運的機會找上門來。扶貧幹部入戶動員我家搬遷,我起初就是不願意,我認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再苦再累也只想守著自己的那個窮窩」。同樣倔強不服輸的扶貧幹部,硬是踏破了兩雙運動鞋,磨掉了我家的一層門檻。我抱著試試的想法,才搬到了茶源街道。我全家人住上了新房,在政府的幫助下,我愛人還有了工作。

搬遷讓我的生活煥發了新生。寨內崎嶇坎坷的山路變成3.5米以上的水泥大道;茅簷低小、屋上青青草的低矮小屋變成今天窗明几淨的樓房;我們人均年收入從2800元增長到了5000元以上。以前比臉還乾淨的衣袋裡現在隨時都裝有紅票子,以前愁孩子的學習用品和柴米油鹽的日子恍如隔世。

我家客廳背景牆中心位置懸掛著一幅感恩照——左邊是矮小的磚瓦房,房子是窄小的玻璃窗,右邊是小洋樓、大落窗,門前庭院枝繁葉茂,這是我以前的家和現在的家。以前,我從來沒想過會有這樣的好政策,能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我每次進門都要看看感恩牌,上面「感恩習總書記、感恩黨中央」的醒目大字,就是我們老百姓的心聲。

如果沒有黨和國家對貧困戶的幫扶,沒有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優惠政策,沒有幫扶幹部對我們周到的幫扶,那就沒有我們貧困戶現在的新氣象、新生活。

隨著茶源街道旅遊開發力度的加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代化城市生活氛圍越來越深厚。這地方既能拉動消費,又能增加就業崗位。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領導和幫扶下,在我們貧困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義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是茶園,是家園,又是景區|普安縣茶源街道產景城互動融合成就美麗...
    冬季來到茶源,常能見到這樣的奇景——山頂積雪皚皚,山下茶園新綠。尤其是臨近春節,普安的早春茶開採,晴朗日子裡,沐著和煦暖陽,當地布依族群眾三五成群進園採茶,愉快勞作,歡歌笑語。    普安縣茶源小鎮 鄒幼平 攝  2019年8月16日,經省政府批覆,普安縣正式成立茶源街道,下轄4社區2村,從各鄉鎮(街道)遷入搬遷人口2816戶13664人,加上原住居民,總人口5375戶24722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戰 全家總動員|普安縣板橋社區網格員伍...
    2019年4月30日,按組織安排,在普安縣委宣傳部工作的我,到南湖街道(現為九峰街道)板橋社區駐村,到了脫貧攻堅一線。  而此時,我的丈夫陳宇,已經在晴隆扶貧辦做了2年沒日沒夜且沒有周末的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們讓我的生活變了樣!」丨普安縣盤水街道...
    2018年的一天,我接到組織選派我到普安縣盤水街道平橋村駐村扶貧的通知。當時,我心裡很糾結,因為我的父親剛過世不久,也沒人幫忙帶孩子,我不知道該怎麼向家人開口說駐村的事。但是,一想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性,想到自己又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應該堅決聽從黨的召喚,去人民群眾最需要我的地方工作,我壓著牙沒有退縮!初來乍到,由於情況不熟悉,我只能跟隨村幹部入組熟悉村裡的情況。村主任用手指著離村活動室不遠的蘇家院組說:「這是平橋村唯一一條未修好的通組路。
  • 「我的扶貧故事」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丨普安縣新店鎮花月村駐村幹部...
    這句話不是誰說的,這是我自己東湊西湊,湊出來的座右銘。我一直把這句話當作自己做人的行為準則。身為一名退伍軍人,我堅決服從上級命令是我在部隊培養出的優良品質。2017年11月17日,單位領導打電話給我,讓我到普安縣新店鎮花月村駐村一段時間。我只說了一句:「我堅決服從上級安排。」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到2020年底前,確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人口全部脫貧,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為實現這一偉大莊嚴的承諾,全國各地各部門向貧困宣戰,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這一沒有硝煙的戰役當中。
  • ...奉獻是我的擔當丨普安縣九峰街道板橋社區幫扶責任人岑媛媛
    我叫岑媛媛,是普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在三年的幫扶工作中,我始終秉承「拜群眾為師、拜實踐為師」的理想信念,通過不斷的創新幫扶方法、提升幫扶能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組織交於我的幫扶任務。  我的幫扶對象是九峰街道板橋社區十四組張仁祥、崔福秀、王鐵成、胡玉紅四戶。
  • 「我的脫貧故事」喜從天降丨普安縣樓下鎮偏坡村村民張家權
    我叫張家權,我的老家坐落在大山腳下,地屬普安縣樓下鎮偏坡村團牛二組。說起家,其實我沒有家。父母在我小時候就去世了,我一直和爺爺生活。長大後我結了婚。在老家我沒什麼經濟來源,又加上爺爺也去世了,我只好和妻子去投靠嶽父嶽母。
  • 「我的脫貧故事」我開辦了家具家電店丨碧江區正光街道打角衝安置...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從山旮旯搬到城區,不僅出行方便,教育、醫療條件也得到極大改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我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我叫張玉世,今年38歲,老家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華龍村。我從17歲就外出務工,在外漂泊20年裡,也曾想過回家務農,但老家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依靠務農根本無法維持生計。張玉世的店面2005年,我不幸發生意外事故,導致聽力、肢體殘疾,家中沒有了勞動力,生活極度貧困。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就業穩收入高 我的生活奔小康丨普安縣九峰街道保衝村村民尹朝榮
    我叫尹朝榮,是普安縣九峰街道保衝村六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55歲,家中共有6口人,我年邁的母親、身患疾病的妻子和3個兒女。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擔時常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和生病的妻子,我不得不放棄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只能在盤水街道附近,靠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妻子生病的醫療費、孩子讀書的學雜費和生活費,每一筆開支都猶如一塊塊巨石向我迎頭砸來。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念我「吃水情」丨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
    我叫龍昌屏,是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離開教學一線崗位後,我來到高棉鄉喜打村箐頭組當起網格員。我生在喜打村,雖然這裡貧窮,但我對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懷著深厚的感情。2019年8月,組織安排我返回老家高棉鄉喜打村箐頭組擔任網格員,全面負責該組的脫貧攻堅工作。我沒有去想工作的難度,而是樂得像個小孩子吃到了蜜糖一樣。接管網格工作的第一天,我心裡暗自盤算:以前的幫扶都是以點帶面,這次一定要由面到點,先找出群眾反映強烈、影響脫貧攻堅推進的重要事件解決。
  • 遠安:昔日山旮旯 今朝「金銀窩」
    遠安:昔日山旮旯 今朝「金銀窩」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21日電 (溫宜飛 李雙駿)遠安縣域面積1752平方公裡,人口19.5萬人,是湖北省唯一整體不對外開放縣,2015年被納入全省37個貧困縣之一。在人們的印象中,遠安曾經是閉塞的「山旮旯」。
  • 「我的脫貧故事」讀書是燈,照亮前程之路丨普安縣青山鎮高箐社區...
    我叫劉勇,是貴州省普安縣青山鎮高箐社區蒿枝地組的貧困戶,家有四口人,兩人在家務農,兩人讀書。2017年8月,我接到一個電話,讓去青山鎮郵政拿一個快遞,當天我們在地裡幹著農活,就跟兒子劉應說剛剛打電話來說有一個快遞,你去拿一下。
  • 「我的扶貧故事」從「小張」到「閨女」|普安縣樓下鎮樓下小學教師...
    我叫張春,是貴州黔西南普安縣樓下鎮樓下小學的一名教師。根據組織安排,從2016年起,我開始「認親」幫扶貧困戶。四年多來,因為用心用情服務,我收穫了幫扶對象把我當「閨女」的最大禮物。  小河村雲上組的楊德書是我幫扶的第四戶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山那邊聽到了水的聲音丨惠水縣濛江街道黨工委...
    我叫程華,是黔南自治州惠水縣濛江街道黨工委書記。在工作中,一份努力、一份收穫,一份耕耘、一份答卷,扶貧路上我收穫了成功喜悅,更飽受了坎坷無奈的淚和汗。從一戶一戶的上門宣傳到一處一處的踏勘,從太陽升起到披星入戶,帶著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待,我們堅決堅持以脫貧攻堅統籌工作全局。定期研判分析、入戶走訪調查、項目建設規劃推進等已成為家常便飯。幫扶中,水的問題是群眾發展中大事難事,期待最強烈、關注度最高。安全飲水涉及面廣、形式多樣、資源稟賦不均衡,這些嚴重製約和影響著解決農村飲水。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們一家四口不缺席︱黔西南州公安局...
    在這當中,我的姐姐、姐夫、妻子,也以各種不同的扶貧方式,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2013年,我在普安縣的興罐子窯偵辦一起偷牛盜馬案件。我們偵辦的被盜農戶是一戶貧困戶,他家的房子破破爛爛,沒有像樣的家具,看得直讓人心裡發酸,他家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那兩頭被盜的耕牛。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普安縣「以工代訓」讓貧困群眾強技能增收入
    本報訊 (記者 陳義 通訊員 劉光蘭)9月2日,來自普安縣各鄉鎮的21名學員免費搭乘大巴車,前往福建省漳州市,他們將在當地接受半年「以工代訓」,轉型成長為專業化的茶產業工人,並作為技術骨幹返鄉帶動茶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