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讀書是燈,照亮前程之路丨普安縣青山鎮高箐社區...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劉勇,是貴州省普安縣青山鎮高箐社區蒿枝地組的貧困戶,家有四口人,兩人在家務農,兩人讀書。

2017年8月,我接到一個電話,讓去青山鎮郵政拿一個快遞,當天我們在地裡幹著農活,就跟兒子劉應說剛剛打電話來說有一個快遞,你去拿一下。回到家,就聽見孩子說,快遞是大學錄取通知書,我們全家人興高採烈地一起打開包裹。  我心裡非常高興,但隱隱之中有些難過,我知道讀大學需要很多費用。   孩子也知道我們家是農村的沒有什麼收入,都是以務農為主,母親體弱多病,如果兩兄弟去讀大學,學費會給整個家庭帶來困擾。孩子不想我們為了他們兩兄弟的學費累死累活的,就對我們說他要放棄讀大學,出去打工,但我怎麼肯答應呢?我跟孩子他媽說,我們家是農村的,以前我們沒有條件好好讀書,現在孩子有出息了,我們要讓兩個孩子都讀上大學。

劉勇在家與幫扶責任人填寫「教育資助」申請書

就在我們為子女學費而苦惱的時候,有人告訴我說,我家是貧困戶,孩子讀書可以得到國家的「教育補助」,而且學費可以無利息貸款,我知道了非常高興,沒過多久就成功申請了助學貸款和教育資助。  我們不再為孩子的學費問題而苦惱了,孩子可以好好讀書,放心讀書,不會因學致貧。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如今一個孩子已經順利畢業,並找到了工作。   另一個孩子也大四了,有時候他在學校裡會拍照片發給我們。「爸媽你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照片,我終於實現了我的夢想,踏進大學的門,我感謝你們,感謝國家!以後我要好好報答國家,好好報答你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陳義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戰 全家總動員|普安縣板橋社區網格員伍...
    2019年4月30日,按組織安排,在普安縣委宣傳部工作的我,到南湖街道(現為九峰街道)板橋社區駐村,到了脫貧攻堅一線。  而此時,我的丈夫陳宇,已經在晴隆扶貧辦做了2年沒日沒夜且沒有周末的脫貧攻堅工作。
  •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丨普安縣青山鎮下節河村村民張志權
    我叫張志權,是貴州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下節河村王家屋基組的村民。每當聽到別人說這家人家不錯的,姑娘兒子都是大學生,兒子還是211的學校,我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女兒張丹丹畢業於山東女子學院,現在是一名英語老師,我兒子張定福就讀於西北林業大學,現在是大四的學生,今年12月份準備考研究生。張志權豬圈裡的豬2014年,由於兩個孩子上學,我們夫妻倆以務農為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村裡召開村民委員會,決定把我家納入貧困戶。因為我家是貧困戶,兩個孩子讀書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我和媳婦不用擔心孩子的學費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點燃脫貧希望 照亮求學之路丨天柱縣高釀鎮地佳村...
    「喂,我是楊成鋒,我這邊烤菸地開始移栽了,明天沒去哪裡幹活就來跟我栽煙。」剛從煙地回來我就翻開手機通訊錄,找到跟著我務工的貧困戶名字,一個個拔打了過去,通知大家來務工。「好的,我明天沒去哪裡,我過來。」
  • 「我的扶貧故事」和村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丨普安縣羅漢鎮...
    到2020年底前,確保現行標準下的農村人口全部脫貧,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為實現這一偉大莊嚴的承諾,全國各地各部門向貧困宣戰,廣大黨員幹部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這一沒有硝煙的戰役當中。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我們一家四口不缺席︱黔西南州公安局...
    在這當中,我的姐姐、姐夫、妻子,也以各種不同的扶貧方式,參與到脫貧攻堅事業中。2013年,我在普安縣的興罐子窯偵辦一起偷牛盜馬案件。我們偵辦的被盜農戶是一戶貧困戶,他家的房子破破爛爛,沒有像樣的家具,看得直讓人心裡發酸,他家唯一值錢的東西,就是那兩頭被盜的耕牛。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喜從天降丨普安縣樓下鎮偏坡村村民張家權
    我叫張家權,我的老家坐落在大山腳下,地屬普安縣樓下鎮偏坡村團牛二組。說起家,其實我沒有家。父母在我小時候就去世了,我一直和爺爺生活。長大後我結了婚。在老家我沒什麼經濟來源,又加上爺爺也去世了,我只好和妻子去投靠嶽父嶽母。
  • ...奉獻是我的擔當丨普安縣九峰街道板橋社區幫扶責任人岑媛媛
    我叫岑媛媛,是普安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在三年的幫扶工作中,我始終秉承「拜群眾為師、拜實踐為師」的理想信念,通過不斷的創新幫扶方法、提升幫扶能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組織交於我的幫扶任務。  我的幫扶對象是九峰街道板橋社區十四組張仁祥、崔福秀、王鐵成、胡玉紅四戶。
  • 「我的扶貧故事」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丨普安縣新店鎮花月村駐村幹部...
    這句話不是誰說的,這是我自己東湊西湊,湊出來的座右銘。我一直把這句話當作自己做人的行為準則。身為一名退伍軍人,我堅決服從上級命令是我在部隊培養出的優良品質。2017年11月17日,單位領導打電話給我,讓我到普安縣新店鎮花月村駐村一段時間。我只說了一句:「我堅決服從上級安排。」
  • ...金石為開丨普安縣青山鎮雪浦村前沿攻堅隊副隊長柏連登
    結果趙明沒有來,並放出話說:「才兩百塊錢,還要我跑到活動室去領,連腳步錢都管不得,不要說兩百,你叫張軍來,我給他六百!」  趙明說話難聽,他的女兒趙婧也跟他差不多。有一次,村裡有位同志用座機撥通趙婧的電話,想了解趙婧的一些信息。可當這位同志剛說出他是雪浦村的脫貧攻堅幹部王勇時。  趙婧就鋪打開來:「不要跟我說脫貧的事,你們的脫貧工作搞得太差,我家是怎麼進怎麼出的,全家人都不知道。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山旮旯 擁抱新天地丨普安縣茶源街道鬥彈達吟...
    我叫郭禮團,自從搬遷到普安縣茶源街道鬥彈達吟社區之後,好日子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到開群眾大會,我總是忍不住要與大家暢談搬遷前後的生活變化,讓大家知道眼前的幸福生活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我的老家在龍吟鎮新莊組海拔1700米的半巖上,那些年,廉價的包穀和洋芋是主要的農作物,大米是過年時才吃得上的奢侈品。村民們往往天不亮就下地幹活,天黑才回家,有沒有收成,還要看老天爺是否賞臉,世代辛勞,到頭來還是一個字——「窮」。 讀書難,看病難,找媳婦難,那種日子一眼就能看見人生的盡頭。上世紀90年代,寨上的人開始動起腦筋做起了小生意。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念我「吃水情」丨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
    我叫龍昌屏,是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離開教學一線崗位後,我來到高棉鄉喜打村箐頭組當起網格員。我生在喜打村,雖然這裡貧窮,但我對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懷著深厚的感情。2019年8月,組織安排我返回老家高棉鄉喜打村箐頭組擔任網格員,全面負責該組的脫貧攻堅工作。我沒有去想工作的難度,而是樂得像個小孩子吃到了蜜糖一樣。接管網格工作的第一天,我心裡暗自盤算:以前的幫扶都是以點帶面,這次一定要由面到點,先找出群眾反映強烈、影響脫貧攻堅推進的重要事件解決。
  • 「我的脫貧故事」一切幸福都來之不易丨岑鞏縣思暘鎮溫泉社區居民...
    我叫伍光文,今年47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天馬鎮黃土塘村燕子巖組村民,現居住在岑鞏縣思暘鎮溫泉社區。我家中有7口人,我、妻子、父親、母親,還有三個孩子。說起我的脫貧故事,真的千言萬語、千恩萬謝都道不盡我這激動的心情。
  • 「我的脫貧故事」告別過去 迎接美好未來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我叫姜進楠,男,今年17歲,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畢下小村)村民,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是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一名學生。  但是我並未怪過他,因為這不是他的錯。我在想:「人的命是不是天已註定?為什麼有些人很輕鬆就可以活得很好,可有些人怎麼努力都很難。」家裡實在負擔不起了,我於是跟著大哥去工地找活兒幹。  「寒門出貴子,鯉魚跳龍門」。這是窮怕了的老輩人希望改變命運的樸素想法,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丨鳳岡縣三壩...
    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城裡有了一個家丨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
    我叫周玉福,是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的新市民,搬遷前,我們全家住在波陽鎮普茶村波秧二組,現在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房子,享受著現代城市的方便、快捷,我真的就像大家常說的,睡著都會笑醒。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我二女兒不滿兩歲時,妻子離家出走了,對我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我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風裡雨裡蹣跚前行……說實話,那時感覺真累,內心無比煎熬,望著生我養我的波秧河,我感覺無助。正在這時,市裡和鎮、村幹部來到我家了解情況後,按照程序,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困境中的我看到了希望之光。
  • ...質量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丨普安縣新店鎮爛木橋村前沿攻堅隊隊長王豔
    我叫王豔,2019年3月4日,根據新店鎮黨委政府相關工作調整安排,我到新店鎮爛木橋村擔任脫貧攻堅前沿攻堅隊隊長,我主要負責抓好爛木橋村脫貧工作。爛木橋村2014年總貧困戶213戶896人,截至2019年,該村已脫貧161戶,還剩下71戶243人未脫貧。要想在2019年如期脫貧,壓力非常大。我由於工作經驗欠缺,頓時感覺無從下手。  但是,我也不能辜負鎮黨委政府的期望。既然我沒有經驗,那我就一點一點做起。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我又瞄準了這個發展機遇,主動帶頭學習糯米蕉種植技術,入戶宣傳發動群眾種植,自己帶頭種植糯米蕉280畝。當年,全村共種植糯米蕉3000畝。看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種植甘蔗和糯米蕉脫貧增收,生活甜蜜起來,我心裡舒坦多了。這些脫貧的老鄉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黃錦電、岑南玉兩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林海江的創業之路
    林海江的襪子產品我叫林海江,今年29歲。從小我就生活在一個大山深處的村子裡,這裡是平塘縣通州鎮新立村。曾經,我是一名建檔立卡戶,家庭共有7個人,即使天天埋頭苦幹,一家人生活還是很貧苦,日子過得「緊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