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同巖頭坪村:用勤勞的雙手 編織一條幸福路

2020-12-24 紅網

會同炮團侗族苗族鄉巖頭坪村是一個地處偏遠的非貧困村,也是一個合併村,由原巖頭坪村和主山衝村合併而成。村裡現有村民兩千多人,其中貧困人口有525人。駐村工作隊隊員們積極為村裡發展出謀劃策,找資金、爭項目、抓落地,幾年下來,全村所有貧困戶全都脫貧出列。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明顯。

60歲的脫貧戶李茂傑在1992年的時候出了車禍,腳留下了終身殘疾。但是他從不怨天尤人,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他積極響應村裡種植優質黑米、稻田養魚的號召,今年種了20多畝稻穀,其中優質黑米有11畝,並在田裡養起了稻花魚,以此來增加收入。

李茂傑,這位淳樸的山裡漢子對未來的幸福生活,有著自己的憧憬,他還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展示了他試種在屋後的中藥材——七葉一枝花。易地搬遷戶蔣茂銀夫妻倆都在村裡新建的茶場務工,有些靦腆的漢子談起他家的變化時讓他樂開了懷。

60多歲的蔣茂堅十分熱心於村裡的發展。扶貧開展前,他的家在山頂,出行只能靠雙腿,要買賣東西,只能肩挑手提,他深刻地認識到,「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的重要性。村裡扶貧工作隊引進了瑞春茶業公司到村裡開發茶場,將荒山變寶地,他便主動做群眾工作,帶著群眾修通了林區路,讓茶場項目順利落地,從此老百姓有了一條致富路,有了土地流轉收入,還能進入茶場務工,增加年收入。

駐巖頭坪村第一書記劉斌告訴記者:「淳樸的巖頭坪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們工作隊也願意把根扎在村裡,與群眾打成一片。」自從駐村扶貧隊入駐後,巖頭坪村的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發展。從2014年以來,村裡累計投資近5000萬元,過去全村不足3.5公裡的硬化公路到現在26.5公裡的裡程,村部也煥然一新。在做好基礎設施的同時大力發展產業,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共同制定出了適合巖頭坪村的「兩茶一米」發展模式,在抓好傳統的油茶低改的同時,主抓茶葉產業,興建了茶葉加工廠。去年又引進了優質黑米項目,現已種植有優質黑米一百餘畝,這也將成為巖頭坪村的一個新的產業名片。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李長友 用勤勞雙手創造彩色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李長友 用勤勞雙手創造彩色幸福生活 2020-08-25 1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慶陽家風故事館】劉玉霞:用勤勞雙手撐起溫暖幸福之家
    【慶陽家風故事館】劉玉霞:用勤勞雙手撐起溫暖幸福之家 2020-05-13 0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汪木安:用勤勞的雙手開闢脫貧致富道路
    短短的四年時間,他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讓一個極端貧困、陷入絕境的家庭快速脫貧,並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飲水思源,不忘黨恩。在紅旗村上月召開的屋場院子會上,汪木安說:「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駐村工作隊的鼓勵、幫助和支持,就沒有我這一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他還經常與其他貧困戶到田間地頭探討種植技術,決心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引領帶動大家一起發展種植業,共同脫貧致富。
  • 李興瓊:我用勤勞雙手擁抱幸福美好生活
    雖然生活一直清苦、貧窮,我們姐弟倆在勤勞、善良的父母的照顧下,也算過得幸福。在父母的嚴格教導下,我從小就學會了勤勞、善良、自強、自立。眼看到了上學的年紀,其他孩子都能夠如願進入學校,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學習,而對於我來說是那樣的無奈。因為視力原因我無法照顧好自己,從村上到鄉上再到鎮上,沒有學校願意收我,都建議我去特殊學校。
  • 梁平鄭代江:泥瓦匠變身「包工頭」 雙手砌出幸福路
    他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上鄉裡鄉親一起幹,用勤勞的雙手砌出幸福路。「是黨的好政策幫助、鞭策了我!」回望前面十年的生活,鄭代江唏噓不已。2011年,因為妻子突患重病,在外務工的鄭代江辭掉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中。無法務工,斷了收入,看病卻要花錢,鄭代江一家不光用完了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
  • 李盛國:用指尖編織夢想的竹編藝人
    會同縣群山環抱,青竹蔥鬱,素有「楠竹之鄉」的美譽,而這裡竹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竹編藝術的搖籃。當地人因地制宜用竹子編制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並由此產生一項專事竹編的職業——篾匠。
  • 巾幗風採|張仕慧:勤勞指尖編織甜蜜生活
    「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證書靜靜地擺放在那裡,見證著張仕慧嫁到鄧家後的風風火火30年創業興業歲月,無聲地講述著「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個動人的故事與永恆的話題。從文化不高的「土人才」到美名遠揚的「鄉村勤勞致富達人」,張仕慧帶領鄉親共釀甜蜜生活。在生態優美的龍川河畔連綿茶山之間,坐落著古樸寧靜的大屯村。
  • 靠雙手勤勞致富的平措多傑
    看著鄉親們不顧價格,用辛苦賺來錢也要買上幾件的行為,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使鄉親們購買到實惠的馬飾,我便開始了縫製馬飾的工作」平措多傑說。   40歲的平措多傑靠著自己一技之長和勤勞的雙手,已經是鄉裡鄉親眼中的致富能手。他看準從那曲市批發進來的馬飾,在自己家鄉也很走俏的商機。
  • 這個豐都人用雙手撐起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他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撐起了一個幸福的家庭,踏上致富路。每當他聽到類似的話,臉上都是火辣辣的,他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學習一項技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2014年,田興華決定用自己培訓學習來的養殖技能開始發展養殖業。他通過向親戚朋友借錢籌集了一萬元錢,陸續買來了母豬2頭、小豬6頭、雞苗200隻、鴨苗300隻。田興華知道自己的資金來之不易,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他天天起早貪黑,除了照顧好母親和妻子的生活起居,幾乎都在幾個圈舍裡忙來忙去,伴飼料、餵食、打掃衛生等。田興華不光能吃苦,他還愛學習。
  • 夢想,靠雙手來編織
    42年來,無論是形態各異的動物,還是外形逼真的車輛,抑或是活潑可愛的卡通人物,只要賈茂田能夠想到的創意,不管要琢磨多久的工夫,他一定會想方設法編織出來。有時為了一個突然迸發的靈感,他甚至會徹夜不眠地研究編織手法。  賈茂田的編織手法,每一環每一圈之間的組成必須做到「井然有序」。
  • 【盤州發布】殘疾壓不倒的「鐵巨人」,用雙手丈量人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許丹 劉步 馬玲楓  報導)在盤州市石橋鎮有這麼一位老人,從小雙腿殘疾,靠著自己做的不足5釐米高的小凳子,用一雙手修了路
  • 石樓任林鳳:雙手鉤織「致富果」
    給學員講解手工編織技巧「鉤針這樣鉤,你看一長,一短,就這樣……」在石樓縣婦聯舉辦的「促進巾幗就業,助力脫貧攻堅」手工編織培訓教室,編織老師任林鳳正在耐心地給學員們講解手工編織的技巧和方法。任林鳳2014年,石樓縣殘聯推薦任林鳳去太原「五一職校」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手工串珠編織培訓。她非常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解,下課後自己一邊回憶老師的講解,一邊練習,常常忙到深夜一、兩點才睡覺。
  • 家富人和村美,宿豫走出一條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幸福路」
    起於環城東路  向東止於新大線  作為宿豫最有名的一條「四好農村路」
  • 五一勞動節快樂圖片精選 勞動節祝福送給勤勞的你!
    五一勞動節快樂圖片精選 勞動節祝福送給勤勞的你!時間:2020-05-01 12: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五一勞動節快樂圖片精選 勞動節祝福送給勤勞的你!
  • 山歌一條路 家鄉一條路...
    去年看過《山歌一條路》的紀錄片,這個專輯有故事,也被黃老師創作客語歌曲的精神所感動。》作詞:黃連煜作曲:黃連煜演唱:黃連煜請問樹下的阿婆 文福鎮要怎麼去外面很熱先來樹下坐聊一下聽一首山歌再走請問屋內的阿公啊 文福鎮要怎麼去外面很熱先來屋內坐聊一下泡一杯濃茶再走山歌啊一條路 家鄉啊一條路山歌啊一條路 回家啊一條路
  • 乘風破浪的快遞老姐,用勤勞的雙腿跑出一條陽光大道
    逢年過節,還有人給她送個月餅吃,送瓶牛奶喝……「因為他們,我覺得我這幾年沒有白做,感覺幸福滿滿的,也讓我改觀了,原來服務行業還是很受人尊重的。」「喂喂,閆華,發個快遞。」「好嘞,馬上到。」就連吃飯的時候,她的電話也是響個不停。筆者追問閆姐:「累嗎?」她說:「累並快樂著,辛苦付出後的收穫總是令人欣喜。」
  • 用雙手編織夢想,用棕編傳承精神!
    「棕編是門老手藝,這種技藝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十分複雜,要想將一片平凡的棕櫚葉變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小動物,要經過選材、分葉、編織等多道工序,當然,這其中最重要還是要有一雙巧手。」劉明傑說道。歲月的磨礪也使得劉明傑的技藝更加的爐火純青,他單憑眼睛一掃就,動物的姿態、編織的技法就已瞭然於心,隨後的編織就信手拈來,輕鬆寫意。如今他一直在上海和母親打理棕藝館,積極參加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進企業的文化傳承工作,致力於殘障兒童公益、藝術教育、傳承傳播藝術,並且深受好評。
  • 【脫貧攻堅】曲陽陳愛輝:巧手製作仿古宮燈,編織幸福生活!
    【脫貧攻堅】曲陽陳愛輝:巧手製作仿古宮燈,編織幸福生活!政務 走進曲陽縣莊窠鄉貧困戶陳愛輝家中,勤勞的陳愛輝正在自己屋內扎刻仿古宮燈
  • 巾幗扶貧故事 | 綏江羅坪村張建花:用勤勞和堅毅走出貧困!
    巾幗扶貧故事 | 綏江羅坪村張建花:用勤勞和堅毅走出貧困!自強不息不等靠張建花身處困境,選擇勇敢面對,靠瘦弱的身軀和勤勞的雙手脫貧。張建花除就近務工、公益崗位之外,每到採筍的季節,一季下來她能掙到6000元左右。
  • 川渝姐妹攜手行 巧手編織幸福路
    12月17日—19日,「川渝巾幗手工作品展示展銷」活動在重慶市巾幗園手工編織交流展示中心舉辦。活動以「姐妹攜手奔小康」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展示川渝兩地巾幗脫貧成果及優秀案例,宣傳推介川渝巾幗優秀手工編織作品,拓展川渝姐妹手工編織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川渝巾幗「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