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相信在好政策的指引下 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丨...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張孝忠,家住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戈備組,我的好日子是從2016年開始的。

以前,我只知道在家務農,幹些傳統農業,日子總是過的緊巴巴的。這幾年,依託政府的資金幫扶和我自己外出打工,收入很快多了起來,日子越過越好了。

我們以前居住的房子,簡直是慘不忍睹,每次外面下大雨,家裡就要下小雨,最怕的就是下雨天和冬天,怎麼也暖和不起來。

幫扶幹部到張孝忠家宣傳政策

在各級部門的幫助下,2016年,政府將我戶列為危房改造戶,我家獲得了1.5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這筆錢真的是雪中送炭,我家立馬把房子翻新了,該修的修、該補的補。

現在,家裡再也不漏雨了,每次回到家看到乾乾淨淨的院子、躺在溫暖的床上,我心裡都有說不出來的高興。我知道,這多虧了政府,讓我家再也不用擔心寒冬和雨季了。

同年,政府幫我貸款5萬元入股經果林合作社,每年能分紅4020元。2017年,我們將得到的11172元財政扶貧資金,入股興義市黔農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年分紅資金558.6元,第二、三年每年分紅資金為1117.2元。

老家院子

2019年,政府幫我戶列為「三改」和室內破舊電線改造對象,給予我們資金支持。我將廚房、廁所、馬圈和室內電線改造一番,告別了以前生活的髒亂和不衛生。為了這事我還時常和家裡人說,我們家現在的條件就和城裡人是一樣的,我們的廚房、廁所都在家裡,乾乾淨淨的,比以前好多了。

家裡的田地不多,一年也就兩三個月的農忙時間,農閒時期,我就外出打工,每月能掙到4000元左右,一年下來也能收入兩萬多元。今年,政府幫我妻子列為村級護林員,每月工資800元,一年下來也是萬把塊錢。

張孝忠家修好的衛生間

在政府的教育扶持下,我兒子完成了中專學業,去年光榮地當了兵,為他以後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兒子經常來電話,告訴我共產黨好、部隊好,他要好好學習鍛鍊,報效祖國。

現在,我家由於經濟大有改善,我購置了大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過上了小康生活。我相信,只要自己勤勞不懶惰,在黨的好政策指引下,我家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丨鳳岡縣三壩...
    我叫何光碧,腿腳不便已有幾十年,走起路總是一腳深一腳淺,但就是我這樣的一個三級殘疾的六旬老人,也乘上了脫貧攻堅的快車,加速向著新生活奔去!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湊成一個「好」字,生活本該是充滿希望的。
  • 「我的脫貧故事」陽光總在風雨後|餘慶縣白泥鎮哨溪村村民李剛
    如今,最艱難的那段日子已經過去了,我相信歷經風雨後,生活會越來越好。   我叫李剛,今年57歲,是餘慶縣白泥鎮哨溪村長慶組人,2016年我家被識別為低保戶。短短幾年,所有的天災人禍都向我這個家庭砸來。家裡欠下的幾十萬債務都壓在了我一個人的身上,讓我頓時覺得生活沒了希望,看不見前方的路。  2016年,村委會全面了解了我家的基本情況後,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向了我家,在這一年我家成為了低保戶。一系列的扶貧政策,讓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國家不會放棄每一個困難的人。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給了我生活的動力|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村民...
    我年齡大了還長期生病,妻子經常在路上遊蕩、神志不清,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好在我們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2014年,村支兩委的幹部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後,讓我寫申請交到組裡,經開會討論後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走上致富路丨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村民...
    我始終堅信,人只要不懶,總有一天會熬出頭的。2015年年底,我家終於脫貧了。這當中我最感謝的是網格員、幫扶責任人等給我的關心和幫助。我叫黃禮會,家住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六組。早年我與丈夫離婚,育有一子一女,女兒出嫁在本村,兒子也娶妻生子。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們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丨晴隆縣三寶...
    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家的境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步邁向了小康生活,而這全得益於國家的脫貧政策。我叫龍洪現,家住晴隆縣長流鄉鳳凰村窪子組,家中有9口人。原來,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大兒子在外務工和妻子在家務農、養豬。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越來越好 日子越過越踏實|餘慶縣關興鎮獅山...
    我叫安祥會,是餘慶縣關興鎮獅山村人,2013年我家因病致貧被納入國家精準扶貧戶,經過政府幫扶和自己的不斷努力,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生活總是充滿未知,但正因為未知,我們才能體驗到快樂、驚喜和幸福,醫療幫扶、教育幫扶、三改一化、危房改造、異地扶貧搬遷等政策的不斷落到實處,我家也因享受搬遷政策,搬到了縣城積善社區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讓我們一家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貧困老百姓的不拋棄、不放棄。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從此不一樣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搬遷...
    我原本是貴州省貧困鄉鎮之一——三寶彝族鄉三寶村的一名農戶。在國家還沒實施扶貧政策之前,我家主要靠種地、畜牧養殖來維持生活,加上多個子女讀書,各種開銷比較大,家裡生活條件比較困難,很多時候連溫飽都成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致富路上「牛」起來丨望謨縣樂元鎮董萬村村民...
    自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為了不辜負黨和政府大好政策,也為了一家人能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我思前想後,決定發展養殖業。2016年,在一次和親戚聊天中我了解到近幾年牛肉市場行情越來越好,養黃牛挺賺錢。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時擺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便是資金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精準扶貧 讓我的夢想插上翅膀|都勻市墨衝鎮...
    我叫駱榮雙,家位於都勻市墨衝鎮鳳鑫村。村子裡的人都靠著種農作物維持生活。在我印象中,小時候我們一家四口住在一棟小木房子裡,我和妹妹沒有單獨的房間,沒有所謂的洋娃娃,每天上學來回一共要走3個多小時山路。可是無論條件多麼艱苦,我心裡一直牢記爸爸媽媽的話,好好讀書。
  • 「我的脫貧故事」如今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
    我叫楊遠翠,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三組的建檔立卡戶,同時也是三組的村民組長。回想過去的日子,如今過上了小康生活,我更加感激黨的好政策,感激政府對我們的幫扶,感激無微不至的駐村幹部。  後來,通過我家的聯親幹部張承茂和村第一書記董相法到我家走訪,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在他們的幫扶下,孩子讀書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也幫助家裡減輕了經濟負擔。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我的脫貧故事」絕望中獲新生丨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盧威秀
    盧威秀協助村兩委做簡單的資料整理講起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1年說起。那年,我的一個女兒在5個月的時候患上了腦膜炎,最後導致腦癱等多種疾病,經鑑定為多重殘疾,原本幸福的家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擊。「屋漏偏縫連夜雨」。
  • 「我的脫貧故事」李小鳳:搬進新房子 迎來新生活
    我叫李小鳳,是安順市鎮寧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景寧小區的一名搬遷戶,曾作為一名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在國家的好政策下,用自己的雙手努力探索,找到了通向小康新生活的道路方向。△如今,李小鳳一家搬到了景寧小區,並且開始創業,通過雙手實現增收脫貧,圖為:李小鳳在門店經營生意2018年前,我與丈夫在福建打工,帶著兩個孩子,由於孩子正值讀書年紀,我們不得不留下一個在家裡照看家庭,收入算不上多。平時,我們都是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僅僅只夠孩子上學。2018年,小兒子小學畢業,需要回到老家讀初中。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之光照亮了我丨鎮遠縣江古鎮山背村村民楊昌金
    我叫楊昌金,是鎮遠縣江古鎮山背村村民。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我可能早就沒了。因我是殘疾人,沒有勞動能力,雖然有妹妹一家照顧我,但他們自身條件也不好,所以我感覺自己像個累贅,每天也是過得渾渾噩噩的。  我的幫扶幹部天天都來看我,對我噓寒問暖,給我送衣服、糧食,關心我的生活情況,還不斷開導我,要我保持良好心態才能有好的身體,我深受感動,也慢慢打開了緊閉的內心。  他們在給我介紹宣傳政府的幫扶政策時,我經常聽不懂,他就耐心的一再講解,直到我聽懂為止。又因為我不認識字,他就用當地方言講解給我聽。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好政策和艱苦奮鬥的自己丨岑鞏縣平莊鎮後坪...
    我叫丁祖奎,今年56歲,家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平莊鎮後坪村明寨組。由於我的妻子患有長期慢性病,幹不了體力活,所以只能我一個人負責照顧家庭和掙錢養家。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丁祖奎和妻子陳桂花陪孫女後來,村裡來了駐村扶貧工作隊,他們經常來我家走訪,和我談心,向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告訴我不要心灰意冷,要有信心,通過自己的雙手把產業發展起來,讓日子好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好政策 就沒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丨興仁市屯...
    我叫蔣玉凱,是興仁市屯腳鎮九頭村人。2013年,我家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無私幫扶下,我通過大力發展竹蓀產業,於2015年順利脫貧,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蔣玉凱種植的竹蓀我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常年依靠農業和打零工為生。家裡兩個孩子很成器,學習成績都很好,大兒子還是在興義八中就讀。為了給兩個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家庭困難時我們不得不向親友借款,以保障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隨著大兒子即將高考,全家人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經濟壓力。
  • 「我的脫貧故事」享受過幫扶 深知黨和政府的恩情丨黎平縣尚重鎮...
    我叫張文俊,今年46歲,家住尚重鎮美德村四組。這些年,在黨和國家政策的幫扶下,通過自身的艱苦奮鬥,我們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生活越過越幸福。回想家中前後的變化,讓人感動頗多。遙想6年前,那會兒家裡的老大正在上高三,老二正在上高一。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的貧困戶 今朝的示範戶丨雷山縣大塘鎮咱刀村...
    咱刀村位於雷公山下巴拉河上遊,是大塘極貧鎮12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底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5.7%,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完成「雙清零」目標。  2013年,因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我家也在精準扶貧中被評為貧困戶。迫於生活壓力,我常年在外務工,春節才能回家一次。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