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2013年底我家通過民主評議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策扶持下,家裡的經濟條件逐漸好轉。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日子就這麼年復一年的繼續著,除了越來越重的負擔和爸媽越來越彎的腰以外,一切仿佛都沒有變。   我媽對待「脫貧」這件事很認真,雖然身為一個婦女,卻養豬養牛、照顧家庭樣樣行,別人都說她傻,都有了政府的幫扶,還這麼拼幹嘛,我永遠都記得她的回答:「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來的。」在她說這話的時候,身上仿佛在閃著光,那一刻,我對我媽媽有了新的認知。

2013年以後,家裡開始出現了大變化。一方面,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教育補助、醫保等有了保障,解決了我家的後顧之憂。同時,隨著黃平的發展,工廠、工地等越來越多,工作的機會也越來越多,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掙錢的門路。弟弟畢業後,外出務工,給父母減輕了負擔。家裡的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  2018年我畢業後,我果斷回來村裡面工作,目前在村裡面擔任專職副支書一職,已將近有兩年的時間了。在老領導,老前輩的精心培養和耐心指導下,我也能自己獨立處理和應對一些緊急事情,幫助老百姓辦些實事。  2019年政府給我家發放了雞苗、鴨苗,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那些品種優良的家禽也賣出了好價錢。政府給我的父親安排了公益性崗位,除此之外,每年還能領村裡面的項目分紅。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重安鎮全體幹部職工響應號召返崗上班,我也毫不猶豫地衝到一線,在執勤點值班,到村裡消毒。

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為美好生活努力奮鬥。  作為一名脫貧攻堅政策的受益者,感恩之情銘記於心,我將用自己所學、儘自己所能,全力回報社會的幫助。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黨和國家在為我們助力脫貧罷了,且行且珍惜,讓我們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奔向未來的康莊大道!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腳上有土,心中有譜|黃平縣重安鎮大井村同步小康...
    我叫劉兵,是黃平縣重安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是重安鎮大井村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目前已駐村兩年多了。  兩年多的時間說起來不長,但也不短,在全縣有無數個忙碌在鄉間的駐村工作人員中,我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是一場不用槍炮的戰鬥丨黃平縣重安鎮巖...
    我叫陶武勇,是一名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我正式成為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一名駐村幹部。巖頭村位於黃平縣重安鎮政府西南面,距鎮政府22公裡、縣政府26公裡,與凱裡市大風洞鎮平良村僅隔一條重安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小事 真幫實扶見真情丨黃平縣重安鎮皎...
    我叫李家凡,是黃平縣殘聯派駐重安鎮皎沙村的脫貧攻堅隊隊員、常務副隊長、部門包村負責人。自從2016年調整幫扶對象以來,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雖然我被派到重安鎮皎沙村後,幫扶對象走訪距離變遠了,工作強度增加了,但我的幫扶勁頭反而更足了。為了把幫扶工作做得更實,我經常加班加點把網格和皎沙村工作抓好,然後充分利用周六走訪日,深入到每一幫扶戶,採取拉家常、講政策、電話訪等形式,把每一戶家庭變化情況及時掌握。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一切都值得|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第...
    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  我知道,駐村工作要從小事做起,每年的農忙時節都會和群眾一起活躍在田間地頭,出點力,幫點忙。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黃平縣野洞河鎮泥巴寨村幹塘衝...
    在黃平縣野洞河鎮泥巴寨村幹塘衝組風光秀麗的樹林背後坡腳,正房、偏房、簡易棚、圍牆四面圍起中間形成小院壩,簡易棚那邊不僅餵有豬、狗,還有幾十隻雞在院壩裡悠閒地覓食。房子雖然已經是80年代修的,但看起來還不算老舊。   上面所描述的地方就是我家,我叫袁治貴,是黃平縣野洞河鎮泥巴寨村幹塘衝組人,今年56歲。
  • 「我的脫貧故事」林下養雞給我家帶來幸福生活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
    我是吳恩喜,原來住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海拔1200多米的青槓樹組,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幫扶下,依靠林下養雞項目帶動,過上了幸福生活。從大碾房村委會出發,汽車在松林大山公路盤旋半個小時後,才緩緩爬進南園生態養雞場。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黃平縣黃猴村:小香豬變成「小金豬」
    在黔東南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一提到誰家的小香豬養得最好,大家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杉樹園組的解培棟。從曾經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的有小洋房,有存款,過上好日子。解培棟告訴記者,全靠了家裡的小香豬,對他而言家裡的小香豬就是他的「小金豬」。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然而,在我接下來的工作中,卻發現村裡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年齡只有四、五十歲,四肢健全,卻存在「爭當貧困戶」和「爭要低保戶」的心理。這讓我感觸非常之深,國家現在政策好,方方面面都為我們老百姓考慮到,但是我們要脫貧,特別是貧困戶群眾,本來自身條件就差,如果自己再不勤勞苦幹,光靠黨和國家可不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做貧困戶的暖心人丨黃平縣翁坪鄉牛島村...
    我叫王天福,黃平縣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是翁坪鄉牛島村的包村幹部。2019年6月,組織安排我到翁坪鄉牛島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主要是對脫貧攻堅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補短板。牛島村是黃平縣貧困村之一,有7個自然寨14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664戶26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8戶89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5%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集居和農業村。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我叫朱曉豔,是貓洞鄉團結村一名普通的村民,我們生活的地方屬於山區,石漠化嚴重,耕地面積少,土質薄而又貧瘠,常年缺水,不利於發展農作物生產。為了過得更好,我讓丈夫外出務工,我自己在家裡照顧孩子,成為了一名留守中年婦女。
  • 「我的脫貧故事」杜絕「等靠要」思想 我用雙手成就幸福日子|務川...
    我叫徐祖強,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新村組,家中五口人。2016年以前,我和家人在縣城內務工,主要做點小工、臨時工,無任何就業技能,無固定收入來源,生活過得緊巴巴的。2016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我通過參與社區召集的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專場招聘會、扶志扶智等座談會,提高了就業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我從思想上認識到,現在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只要自己有一定的就業技能,肯去奮鬥,沒有「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家庭富起來,最終踏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有信心就會升起希望的太陽丨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
    我叫雷勾付,今年59歲,搬遷前住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二組。我在村裡住的是親戚的房子,靠種5畝土地生活,面臨著「看病難、居住難、發展難」的貧困現狀。我的兒子身患狂躁型精神病,現在在精神病醫院治療。每次兒子犯病嚴重了,我都要請人幫我把他送去鎮上的醫院治療。醫生建議我把兒子送到精神病醫院治療,剛開始,我怕送到那裡去沒人照顧他,而且捨不得他離開我,便沒有將兒子送去精神病醫院。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幫扶幹部黃曉榮給村裡尋找飲水工程所需水源最明顯的就是2019年3月份,脫貧攻堅工作隊進村後,我家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扶,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收入提高了很多,因此,2020年我家如期脫貧,徹底擺脫了貧困。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要靠自己丨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村民潘朝令
    為了感謝黨,感謝政府,我積極參與村級公益事業,每當村級開展活動需要義務投工投勞的時候,我和妻子總會積極參與。因為我表現積極,不怕苦、不怕累,我被村民推選為拉祥村三組的組長。2017年,是我家脫貧後的第一年。那時村委在宣傳種桑養蠶產業,雖然有犁田補助、桑苗補助和租用填土費的補助,但我們組的群眾還是不敢嘗試。
  • 「脫貧攻堅群英譜」黃平縣學壩村第一書記吳劍:奔赴千裡遠,只為...
    從北京高大的寫字樓到貴州偏遠的小山村,2018年5月3日,吳劍下了飛機,轉了火車,趕了汽車,經歷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跋涉,跨越2000多公裡之後,他終於來到了貴州脫貧攻堅一線戰場之一——黃平縣新州鎮學壩村。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好似春風暖 輪椅上脫貧增收奔小康丨獨山縣...
    2014年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辦理了殘疾證,享受到國家低保救助,並順利在家門口開起小賣部,經營菸酒副食之類的小百貨。我一邊經營小賣部一邊養殖家禽,雖然辛苦,但一隻只雞鴨慢慢長大,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知道,自己的付出終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