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高大的寫字樓到貴州偏遠的小山村,2018年5月3日,吳劍下了飛機,轉了火車,趕了汽車,經歷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跋涉,跨越2000多公裡之後,他終於來到了貴州脫貧攻堅一線戰場之一——黃平縣新州鎮學壩村。
短暫的一年多時間裡,吳劍紮根脫貧攻堅一線,植根於群眾之中,在經歷初來乍到的不適應和村民們的不信任後,他用自己工作成果贏得了村民的認可,成為了一名「學壩村人」。他與學壩村黨員群眾大力強支部、興產業、辦公司、找銷路、促增收,幫助學壩村減貧32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18%。 「或許因為單名取劍的原因,仗劍走天涯扶弱濟貧成為了我心底的一份小堅守。」吳劍告訴記者。 然而,扶弱濟貧的過程並不容易。
剛到學壩村,吳劍便有一種融入不進這個村子的感覺。「來到學壩村,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飲食問題。」吳劍打趣地告訴記者,因飲食方面的不適應,當地偏辣的食物,初到前兩周使得他長了滿嘴泡。 「第二個是溝通問題,學壩村85%的村民都是苗族,有的村民不會漢語,這讓我開展工作困難重重。」
飲食不習慣,就要去適應;溝通有困難,就得去學習,先學吃辣椒,再學講苗話,對於吳劍而言,這只是駐學壩村後需要努力的一小步。 「老實講,吳書記剛到村裡來的時候,我心裡就想,這個從北京大城市來的人,來我們村裡能幹什麼呢,我就覺得從城裡下鄉來的人可能什麼都不懂。」學壩村黨支部書記程方道出了對吳劍的第一印象。 為了打破大家眼裡「公子哥」的形象,吳劍獨自開展了大走訪,入戶、宣傳、摸底,群眾說的話聽不懂他就多問幾遍,群眾不耐煩了他就笑臉相迎。
為了提高走訪效率,他花了8000元買了一輛二手車,走訪途中經常搭載順路的群眾,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駐村一個多月後,群眾逐漸認可、接納了有我這麼一個年輕書記。」吳劍笑著說。 「吳書記來了,村裡集體經濟壯大了,產業搞起來了,項目也增多了,大家都歡喜得很。」程方讚揚道。 在吳劍的帶領下,學壩村與貴州農旅共濟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展「苗寨生態茶」項目,與臺江、雷山兩縣的四個村寨組成脫貧攻堅營,抱團發展,為村集體增收2.5萬元。 2018年11月,學壩村成立了村集體所有的「貴州省黃平縣金穗農文旅發展有限公司」,集中發展農業產業、民族文化、鄉村旅遊,依託於該公司將「苗族生態茶」「民族芭比娃娃」「百香果」「苗銀飾品」「牛肉乾」等農特產品在農行扶貧商城線上平臺銷售,使學壩村首次實現了產品上架網際網路。自2019年9月份上線以來,累計銷售220筆,3.2萬元。
除了創舉整合資源,實現學壩村集體經濟增收之外,吳劍還利用中國農業銀行的優勢,一年半的時間裡,他爭取到640餘萬元的幫扶資金,為該村的發展帶來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看,我們村11個蔬菜大棚框架基本搭好了,總投資300萬元,通過冬暖式大棚,可種植反季節蔬菜。」吳劍望著連片的大棚高興地說,「如果種黃瓜、西紅柿、芹菜等蔬菜,每個棚收益將達到1.5萬元1季,種椿菜的每個大棚收益將達到15萬元。蔬菜大棚建設項目還將覆蓋全村140戶貧困戶,戶均分紅1200元,同時還將提供10個務工崗位給村民。」 除了蔬菜大棚,學壩村在吳劍的帶領下,還發展了鄉村旅遊,目前正打造一個學壩村水上樂園,以村內山塘為中心,整合周邊資源,建設成為民族文化、餐飲、水上娛樂為一體的農文旅精品扶貧項目,此項目將彌補黃平縣親子及水上項目的空白。 「蔬菜大棚項目帶動村民掌握種植技術,水上樂園項目將為學壩村集聚人氣,這就是我們學壩村的『一帶一聚』。」吳劍自豪道。 「吳書記十分看中基層黨建,他將村兩委班子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來抓。」程方說,每周按時召開工作例會,研究推進工作方式方法,吳劍多次組織黨員與先進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學習養魚、種茶等產業成熟經驗與運營模式。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範、能人帶動,該村已脫貧157戶687人。2018年7月,學壩村黨支部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
「吳書記是一個很踏實、做事認真、能幹事的人。」如今,程方對吳劍的評價已經煥然一新。 對吳劍工作認可的不僅是村幹,更多的是學壩村的村民。 「我兒子從凱裡學院畢業兩年了,一直找不到工作,是吳書記的幫忙,兒子才有機會到中國農業銀行上班,他是我們家的大恩人。」今年54歲的學壩村貧困戶程井華說。 「吳書記人很好,奶奶一個人在家照顧我們5個小孩,吳書記經常來家裡看我們,他看我家房子的牆快垮了,屋頂透風漏雨,屋裡光線差,他就爭取了資金,把我家房子整治了,現在住起來舒服多了。」年過八旬的潘玉碧的孫女潘美鳳開心地告訴記者。
此類的故事還有很多,在發展大棚蔬菜項目中,吳劍沒有資金兌現土地租金的情況下楊廷貴、楊佔軍等3戶貧困戶不要租金以土地入股;致富能人楊勳主動提供5萬元兌現另外32戶的租金幫助解決吳劍燃眉之急...... 「鞋底磨穿了,不等於路走到了頭。我堅信,在勤者的心上,汗總是甜的。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始終牢記中國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使命及總行黨委的囑託,踏踏實實,不畏艱險,和奮戰在前線的黨員幹部群眾一道,打好學壩村脫貧攻堅戰。」吳劍堅定地說。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麗
編輯 王琳
編審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