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

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於是,我回到家中,準備在家創業。因自然地理條件因素影響,莊稼收成又不好,我們一家7口人只能靠天吃飯,辛辛苦苦勞作也只能勉強餬口,生活一貧如洗。我家也因此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村民唐國珍

成為貧困戶,在我看來並不是光彩的事,要強的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決心要改變貧困的現象。

通過多方考察,我認為在家進行家畜養殖讓自己日子慢慢好起來,是可行的致富路。可思路是好的,現實卻很殘酷。

唐國珍養殖的鴨子

家畜養殖投入資金至少5萬元,對於一個一無所有的農村家庭,5萬元可以說是天文數字啊!為了生活,我就向親威借了3萬元,又向信用社貸款2萬元,勉強落實了啟動資金,算是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有了啟動資金,我就認認真真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我先是一有空就看養殖方面的書籍、碟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而後向其他村民、鄉農業服務中心的專業工作人員學習,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我經驗不足、技術不到位,養殖沒有多大成效。但是,我沒有灰心,既然決定了的事情,無論怎樣我都要堅持。

我總結前期失敗的教訓,還是一個技術不到位的問題,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地把養殖技能知識學好、學透,這樣才能成功。

唐國珍在給雞餵食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現如今,我的養殖場裡已經有上百隻鴨,還養了雞。

農村是一個很廣闊的市場,我的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養殖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每年,養殖場的收益在五六萬元左右,雖然不是很多,但是比打工強多了,我也成功脫掉了貧困的「帽子」。

現在,在我的帶動下,很多村民的觀念都由傳統養殖走向科學養殖。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我都會認真地幫助他們。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到鄰裡、親戚朋友家裡無償地向他們傳授養殖技術,指導其科學養殖。

在我心裡,一個人脫貧致富不算什麼,大家都脫貧奔小康才是最好的。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謀發展 脫貧致富奔小康丨普定縣猴場鄉猛...
    我叫李迪,是普定縣猴場鄉猛舟村的村民,家庭情況比較特殊,外公、外婆、老爹、老媽都是靠我來養。2013年底,我弟弟李澤被查出患有腦瘤。醫生明確地告訴我們,弟弟治癒的機會渺茫。我父母在得知弟弟的病情後整日以淚洗面,經過治療,奇蹟並沒有出現,2014年底,24歲的弟弟走完了他這一生,我也欠了20多萬元的帳。  2015年,經我申請,通過上級覆核,我家成為了精準扶貧戶。我一邊在建築工地上做工,一邊尋找發展的門路。在對辣椒市場進行了解後,我決定租幾十畝土地,大幹一場。
  • ...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楊明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
    對於各種幫扶措施,我一家人總能好好配合實施,家庭料理、產業發展,我都能認真聽從幫扶幹部的建議,一樣都不落下,我常常告誡自己:  「黨和政府那麼貼心幫助我脫貧,哪有不配合的道理!現在政府下來幫扶我們脫貧,帶來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努力才行。」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脫貧更有底氣丨鎮遠縣金堡鎮羊滿哨村...
    由於我沒有什麼文化,缺乏技術,加上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導致家庭經濟十分困難。2014年,經過本人的申請,村、鎮兩級評議,我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充分利用農閒時間,學習養雞技術,向村委申請規範用地,積極參加鎮裡組織的養殖培訓,默默地盤算著想通過養雞實現脫貧致富。但啟動資金是個大難題,家裡面光靠我微薄的收入,夢想只能被扼殺於「搖籃」。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護林員 我靠雙手摘掉了貧困帽丨獨山縣...
    位於基長社區拉儉組的1000畝林地是我的管護區,為了準確掌握管護區內林木數量及林地位置,及時發現並制止亂砍濫伐、及時上報森林火情等,入夏以來,我每天都要頭頂烈日,在管轄區內巡山七八個小時,幾乎不曾間斷。雖然每次巡完山後,我都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竭,但是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我十分珍惜,從來不敢怠慢。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這是縣裡派駐脫貧攻堅一線動員大會的結束語,出發之時,這些錚錚誓言依然在我腦海裡久久迴旋不能散去。我叫楊松,是長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名普通的工作員。2018年初,我有幸成為這上千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大隊中的一員。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2020-04-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村裡開了一家幸福的農家樂丨荔波縣黎明關...
    近幾年來旅遊慢慢地發展起來了,遊客多起來了,我覺得我家在甲乙組開個餐飲店或者酒店是個不錯的機會,我與家人商量後,家裡也支持我的想法,但由於資金不夠就一直耽擱著,僅僅是一個想法而已,後來我和包保幹部說了我的想法,看目前有沒有什麼政策可以支持的,我包保幹部聽了後,很支持我的想法,並積極幫我想辦法。
  • 「樸樹」:一錯再錯的,這故事才精彩./ 點歌臺
    那麼就要看「我愛你,再見」的MV了,周迅拍的。當時周迅聽了樸樹的新專輯之後,「我愛你,再見」令周迅十分感動,主動跟公司說要參加拍攝了這首歌的MV。MV在棚內演繹一場歐式宮廷舞會,樸樹扮演王子,周迅扮演公主,他們一起演繹了一個虛幻的愛情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林海江的創業之路
    8歲那年,我的父母雙雙離去,當時最小的妹妹僅兩歲,家裡的重擔一下子就壓在了奶奶一個人身上。那時候別人家都吃白米飯了,我們家裡還吃著包穀飯,住在一個土牆和木板砌起來的棚子裡,雨天漏雨,風大漏風,一家子人擠在一張床上睡覺。為了撐起整個家,2006年,作為家中老大的我踏上了外出務工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之光照亮了我丨鎮遠縣江古鎮山背村村民楊昌金
    村裡核查了我的情況後,把我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個月多300多塊的低保,還有殘疾人補助費,一年就有了4000到5000元的政府補助,不止我日常的生活開支足夠了,還能餘些錢給妹妹,我才稍微心安了些。  我的幫扶幹部天天都來看我,對我噓寒問暖,給我送衣服、糧食,關心我的生活情況,還不斷開導我,要我保持良好心態才能有好的身體,我深受感動,也慢慢打開了緊閉的內心。  他們在給我介紹宣傳政府的幫扶政策時,我經常聽不懂,他就耐心的一再講解,直到我聽懂為止。又因為我不認識字,他就用當地方言講解給我聽。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政府來幫扶 生態養殖有門路丨荔波縣甲良鎮...
    我養的雞鴨,肉質鮮嫩細膩,口感鮮香,深受消費者歡迎,尤其是新引進的珍珠雞更是受到了大家的喜愛,現在都已經預售光了,想買的還得等第二批呢。2015年,因為父親已年過70,身體不太好,經常要去醫院看病,兒子才3歲多,妻子只能在家照顧家人,做不了多少農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脫貧歷程丨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村民羅丹妮
    我叫羅丹妮,家住普安縣江西坡鎮中心村梁莊組,現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家有三口人,父母離異,日常生活經濟來源由父親一人承擔。2014年我家經過組織評議,被確定為貧困戶。在鎮政府、村幹部的傾力幫扶下,我家於2015年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絕望中獲新生丨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盧威秀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人。我現在是我們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屋,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大大改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翻。
  • 「我的扶貧故事」譜好脫貧音符 奏響致富樂章丨普定縣貓洞鄉黨委...
    我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積極協調貓洞鄉的鄉賢為她資助。2020年,她成功考上了遼寧醫科大學,無助的眼神已變成滿滿的自信,對未來的憧憬化作一張幸福的笑臉。還記得貓洞村的彭基祥和和諧村的王成龍住上新房後那激動的神情和滿眼的歡喜……這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畫面,好似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奏響了我在貓洞鄉脫貧攻堅的美妙樂章。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村民...
    我叫張平遠,是赫章縣古基鎮元寶村村民。我還是一個五保老人,今年已是70來歲了,雖然是一個人,但我並不覺得孤單,因為時常有村裡面同志和幫扶幹部他們來看我,同時,家裡還有雞、有豬、有蜜蜂等尤其是今年還有五頭牛陪伴著我。
  • 「我的脫貧故事」我要把「困難戶」名額讓給需要幫扶的人丨開陽縣...
    對此,我十分感恩黨和政府對我的關心,感恩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劉成富的林下養雞場貧困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始終覺得應該自力更生,才活得踏實。我認準黨和政府開展的精準扶貧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大好機遇,並結合屋後大片竹林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林下養雞。當我主動把這些想法告訴駐村幹部後,很快,駐村工作組協調扶貧資金幫我修建了圈舍、圍欄,提供150隻雞苗、0.8噸飼料。得到鼓勵後,我把全部心思都用在養雞產業上,很快,第一批雞出欄,淨賺8000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