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
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於是,我回到家中,準備在家創業。因自然地理條件因素影響,莊稼收成又不好,我們一家7口人只能靠天吃飯,辛辛苦苦勞作也只能勉強餬口,生活一貧如洗。我家也因此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村民唐國珍
成為貧困戶,在我看來並不是光彩的事,要強的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決心要改變貧困的現象。
通過多方考察,我認為在家進行家畜養殖讓自己日子慢慢好起來,是可行的致富路。可思路是好的,現實卻很殘酷。
唐國珍養殖的鴨子
家畜養殖投入資金至少5萬元,對於一個一無所有的農村家庭,5萬元可以說是天文數字啊!為了生活,我就向親威借了3萬元,又向信用社貸款2萬元,勉強落實了啟動資金,算是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有了啟動資金,我就認認真真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我先是一有空就看養殖方面的書籍、碟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而後向其他村民、鄉農業服務中心的專業工作人員學習,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我經驗不足、技術不到位,養殖沒有多大成效。但是,我沒有灰心,既然決定了的事情,無論怎樣我都要堅持。
我總結前期失敗的教訓,還是一個技術不到位的問題,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地把養殖技能知識學好、學透,這樣才能成功。
唐國珍在給雞餵食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現如今,我的養殖場裡已經有上百隻鴨,還養了雞。
農村是一個很廣闊的市場,我的養殖技術不斷提高,養殖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每年,養殖場的收益在五六萬元左右,雖然不是很多,但是比打工強多了,我也成功脫掉了貧困的「帽子」。
現在,在我的帶動下,很多村民的觀念都由傳統養殖走向科學養殖。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我都會認真地幫助他們。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到鄰裡、親戚朋友家裡無償地向他們傳授養殖技術,指導其科學養殖。
在我心裡,一個人脫貧致富不算什麼,大家都脫貧奔小康才是最好的。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