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在村裡開了一家幸福的農家樂丨荔波縣黎明關...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全修熙,是貴州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堯所村甲乙組的村民。

我1979年出生的,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年少時曾在家裡種過地、養過牛,每天和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勉強能夠吃飽肚子。

全修熙以前的老房子

我們村一直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態旅遊資源,但這裡的旅遊業開發得比較晚,加上缺少發展資金,其他產業比較單一,有著旅遊資源卻吃不上「旅遊飯」,我家的收入也難以增加起來。  我一直想創業,但由於缺少資金,所以一直只是想著沒有實際行動起來。我家於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是「缺資金」。   我們堯所村是生態旅遊區,有青龍澗、青龍瀑布、青龍潭、五眼橋、螃蟹溝、拉灘瀑布、黃楊溝、汽車營地等生態旅遊景點。其中甲乙組就是汽車營地所在地,也是旅遊公司近年來重點打造的一個生態旅遊場所。

近幾年來旅遊慢慢地發展起來了,遊客多起來了,我覺得我家在甲乙組開個餐飲店或者酒店是個不錯的機會,我與家人商量後,家裡也支持我的想法,但由於資金不夠就一直耽擱著,僅僅是一個想法而已,後來我和包保幹部說了我的想法,看目前有沒有什麼政策可以支持的,我包保幹部聽了後,很支持我的想法,並積極幫我想辦法。  我家的改變源於2016年,包保幹部打電話和我說,目前有特惠貸政策,我家可以貸特惠貸來創業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很是高興,連忙諮詢特惠貸要注意的事項和準備的資料等。   經過不懈的努力,最後我貸了5萬元的特惠貸,把錢投資到剛剛建起沒到一年的房子上再加建三層樓作為遊客接待點,之後通過幾年的經營改變了之前貧困的狀況,每年純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還帶動了3、4個人的就業,成為村裡最早脫貧致富的一批村民之一。

全修熙現在的新客棧

在這6年的脫貧攻堅中,政府不僅在住房、就業、產業、創業、醫療、養老以及小孩上學等方面給了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幫扶支持,而且在基礎建設上交通、環境整治、飲水方面也帶來了質的改善變化。這些政策有力地幫助我們全村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我們不能忘記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要發揮內生動力,苦幹實幹,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我未來的計劃和打算,就是好好地去經營我所開的農家樂,把經濟不斷提升上來,把幸福農家樂展示出來,把脫貧攻堅戰果綻放於村裡的大山間,讓更多和我擁有同樣夢想的村民一起打造更多幸福的農家樂永駐於山間,帶動更多人走向脫貧致富。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楊羽

編審 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黨恩情 致富回報謝黨恩丨荔波縣高橋村...
    我叫蒙明飛,是瑤山鄉高橋村外孟塘組的村民。家住夢柳布依風情小鎮,在小鎮中心的銅鼓廣場對面經營著一家名叫「瑤之味」的農家樂餐館。由於誠信待客,廚藝地道,在夢柳小鎮裡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家的生意那是槓槓的!幸福現在,感恩過去。今日致富的我,昔日卻是一名貧困戶。如果沒有黨的扶貧好政策,或許我和我的家人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荔波縣小七孔景區旁有個美麗的夢柳布依風情小鎮,而在過去那裡卻是有著70多戶人家的窮山寨,守在景區旁卻吃不上旅遊飯。我家共有4口人,妻子與我、年邁多病的母親還有當時在上高中的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戶都爭著入黨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堯...
    我叫陳永健,2018年3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堯古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初到堯古村,我了解到堯古小學沒有舞蹈教師,為了豐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促使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工作之餘自己利用空閒時間到堯古小學去教授孩子們幼兒舞蹈、遊戲舞蹈等,給孩子們編排「六一」兒童節舞蹈節目。  蒙珍貴的兩個孩子蒙祖淵和蒙祖杭剛好在堯古小學就讀,孩子們有一技之長了,蒙珍貴慢慢的認可了我這位會跳舞的第一書記。
  • ...的笑臉是我最大的動力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太吉村駐村幹部蒙利仙
    我叫蒙利仙,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太吉村攻堅隊員。我在整個脫貧攻堅工作中認真負責的完成每一次統計、每一次入戶,爭取把每一項工作做到最好。   蒙利仙入戶走訪(右)我除了包保的7戶貧困戶,還是太吉村四組的網格員,負責32戶126人的管理,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我是挺害怕的,每一次組織開會就像大型吵架現場,滿意度調查多次不達標。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瞬間,一張張溫暖如陽的笑臉,見證了當地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要靠自己丨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村民潘朝令
    我是黔南州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三組貧困戶潘朝令,家裡6口人,已於2016年脫貧。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便開始享受一系列扶貧政策,比如享受畜牧養羊入股分紅,享受生態養牛和養豬補助,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聘為村級護林員等。我全家人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家的照顧和關心。
  • 「我的扶貧故事」恪守職責 衝鋒在扶貧一線丨荔波縣甲良鎮丙花村...
    我叫歐紅寧,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丙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歐紅寧(右)入戶走訪2019年7月,背上行囊,踏上徵程,我和其他脫貧攻堅戰士一樣,奔向各自的目的地,目標明確,步伐鏗鏘。  駐村後,我大力宣傳扶貧政策,聯繫施工隊,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串戶幸福路」;積極拉贊助,帶著幹部群眾一起幹,掃好自家房前屋後;從個別入手,逐個揭開群眾心結,打通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確保脫貧路上一戶不丟、一人不落。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我叫覃令,是黔南州荔波縣茂蘭鎮派駐洞流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隊員。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脫貧故事」跟著黨走,生活甜如蜜丨荔波縣拉片村英盤組村民謝...
    我叫謝家友,現年55歲,老家住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英盤組。如果沒有黨,沒有脫貧攻堅政策,我想這輩子我可能跟我的祖祖輩輩一樣挨困受窮。我幹了28年的組長,如今已步花甲之年,可以說沒有人比我更深有體會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了。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有個幸福大院|觀山湖區百花湖鎮三堡村唐志祥
    我叫唐志祥,是百花湖鎮三堡村下姜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目前有10口人,主要是經營農家樂,有500平方米的兩層房屋,日子過得還算是紅紅火火。1990年,百花湖搞旅遊開發,我就造了一艘手划船,從此和旅遊行業沾上了邊,一家人生活過得稍微好了一點點,但仍然很困難,直達2013年的來臨。2013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我們村,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幸福的微笑,洋溢在每一個貧困戶的臉上丨荔波縣...
    我叫覃桂想,2018年3月,有幸成為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的一名「戰士」。2018年初春,當我背著行囊踏上貴州黔南荔波縣福利村的土地,映入眼帘的畫面使我驚訝:一片寬廣的壩區,綠油油的砂糖桔花香氣撲鼻,在微風的吹拂下搖曳,仿佛在歡迎我的到來。一瞬間,我便愛上了這個小村莊。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政府來幫扶 生態養殖有門路丨荔波縣甲良鎮...
    我叫莫星立,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石板村村民。2020年9月,我經營的生態養殖場正式掛牌為荔波雁力原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在快過年了,很多客戶專門提前下訂單,訂購我家生態養殖的雞鴨。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我的幫扶責任人說了,他很支持我的想法,並積極幫助我做前期的準備工作。在鎮政府和脫貧攻堅隊的幫助下,先是安排我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養殖培訓班,讓我明白想要好好創業必須有一門技術。同時,還幫助我家申請了5萬元的貸款,用於發展養殖業,我的困難和顧慮全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謀發展 深情傾注月亮山丨荔波縣佳榮鎮大...
    我叫胡啟林,是黔南州委宣傳部選派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佳榮鎮大土村的駐村幹部胡啟林。2018年3月,我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曾經在基層工作過,對農村有特殊的感情,憑著一腔熱血和對扶貧工作的熱情,我簡單收拾行囊後,迅速到村投入工作。胡啟林查看香菇長勢情況我所駐的大土村,在貴州深度貧困地區「三山」的月亮山腹地,是荔波縣海拔最高、最邊遠的高山林區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事事有果,用情感人人交心丨荔波縣瑤山瑤族...
    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菇類村,是貴州「三山」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地理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後。2015年,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貧困戶263戶1119人,貧困發生率88.6%。我叫莫文炯,五年前,單位要選拔一名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幹部到聯繫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作為一名黨員,我主動請纓,放棄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投身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這條路,通往幸福生活|荔波縣甲良鎮甲新村吉林組...
    我叫吳宇川,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甲良鎮甲新村吉林組的網格員。作為一名幫扶責任人、網格員,我不能解決所有的困難,卻能憑一點點的努力,終以蝸牛上樹的姿態獲取勝利的果實。平凡的人們用不平凡的付出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扶貧故事,譜寫著這個時代特有的旋律。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奮戰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兄弟姐妹們,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地奉獻著智慧和力量。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腦中的記憶不時湧入心頭。普通幫扶走訪的日子,時而滂沱大雨,時而豔陽高照,在晴雨不定的天氣裡,我們行走在鄉村的田埂上,汗水疊加著汗水。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之地是故鄉丨荔波縣佳榮鎮岜鮮村第一書記潘...
    我叫潘建豪,一個土生土長的黔南州荔波縣佳榮人。2017年2月,單位派我到佳榮鎮岜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雖說自己是個佳榮人,但我這二十多年並未到過岜鮮,就連岜鮮在哪裡都不知道,但是想到脫貧攻堅工作能為岜鮮的老百姓帶來好日子,我毫無怨言地收拾行囊,開啟了我的扶貧工作。
  • 「礦工」潘春林:村裡礦山關停,我開的農家樂越來越好
    「礦工」潘春林:村裡礦山關停,我開的農家樂越來越好  1989年,初中畢業無事可做的潘春林,跟人學開拖拉機幹個體戶。  當時,村裡有個水泥廠,拖拉機手把一車車石料拉去水泥廠。  山裡有三個礦山,三個石灰窯。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我叫曾洪波,2018年底我主動請纓,爭取到為人民服務的最基層去、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去、到決勝全面小康的第一線去。看望慰問重病貧困戶(中)2019年1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任朝陽鎮洪江村第一書記。到洪江後,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文軍扶貧」路子,積極呼籲社會各類「文軍」關注洪江、關愛洪江,紮根當地全心全力辦實事。
  • 「我的脫貧故事」我開民宿上了《新聞聯播》|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
    2007年,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右)和村幹部檢查人工林 楊元德 攝這些年,國家大力推動脫貧攻堅,海雀村修通了通村路、串戶路,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得益於國家好政策,我家獲得了危房改造項目,我把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推了,修了一棟平房,一家人終於結束了一下大雨就擔驚受怕的日子。吃飽了肚子,修起了房子,我就開始琢磨「票子」的事。我的兩個兒子出門務工,我和老伴則在家養牛餵豬,一年下來,收入還可以。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要學會和自己「較勁」丨荔波縣朝陽鎮八...
    黔南州荔波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花園式小區、電梯入戶、三室一廳一廚一衛的80平方米安置房,牆壁是粉刷好的,廚房衛生間水電等基本設施一應俱全,這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房子,不花一分錢,拎包就可以入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