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宇川,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甲良鎮甲新村吉林組的網格員。作為一名幫扶責任人、網格員,我不能解決所有的困難,卻能憑一點點的努力,終以蝸牛上樹的姿態獲取勝利的果實。
這些年,通往甲新村的路我和同事們不知走了多少次,曾感受過她的春意盎然,也經歷過她枯敗蕭條的景象,無論是滂沱大雨還是烈日高照,對於我們來說,她既有熟悉的味道,又夾雜著一絲絲親切的陌生感。反之,她也記載著我們這些年的難忘經歷,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淚水和汗水。
召開吉林組群眾大會
在扶貧路上,有過背井離鄉的辛酸、有過群眾不解和埋怨時的淚水,有過豔陽下群眾一杯水的感動,也曾遇到挫折有過放棄的念頭……
我和駐村幹部們在起早摸黑的足跡裡,探尋著時光。年初,春風吹拂過田野,勤勞的人們開始翻犁打耙,種下一年的希望;歲末,善於經營的歲月留下滿溢的收穫,又是繼續出發的新起點。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樣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我們前進。在除貧魔、斬窮根的徵程中,每一個親身經歷者都感同身受。平凡的人們用不平凡的付出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扶貧故事,譜寫著這個時代特有的旋律。
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奮戰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兄弟姐妹們,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地奉獻著智慧和力量。在脫貧攻堅收官之際,腦中的記憶不時湧入心頭。普通幫扶走訪的日子,時而滂沱大雨,時而豔陽高照,在晴雨不定的天氣裡,我們行走在鄉村的田埂上,汗水疊加著汗水。
甲新村脫貧攻堅隊幫助農戶搶收水稻
走訪的次數多了,便熟悉起來,整個寨子都知道村裡有一群駐村幹部在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路過寨子,大家互相招呼一聲,顯得格外親切。
每個人包保的對象不同,各人採取的幫扶措施也就不同。我幫扶的對象一共是7戶,有3戶是因為缺技術,有2戶是因為教育支出致貧,有1戶是因為缺勞力,有1戶是因為殘疾致貧。針對不同的幫扶對象,我制定了不同的幫扶措施:對於缺少技術的3戶,幫助他們聯繫培訓項目;對於因學致貧的2戶,幫助他們申請各種教育資助,減少教育負擔;對於缺勞力、殘疾致貧的2戶,則是以民政低保作為生活保障,再以扶貧分紅項目作支撐。
甲新村脫貧攻堅隊堅守疫情卡點
三年多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我見證著這7戶人家穩定脫貧的過程,見證著吉林水寨的變遷。現在我所幫扶7戶當中,有2戶搬遷至甲良鎮上,有2戶搬遷至荔波縣城,在甲新居住的3戶都有磚房,房屋安全鑑定A級,全部實現住房安全。我所幫扶的網格吉林組,共有農戶63戶,貧困戶25戶,都已經實現穩定脫貧,截至2020年11月,無整戶新增貧困戶、無整戶返貧、無整戶新增邊緣戶。吉林組已實現家家有安全住房、戶戶通水通電、所有在校貧困學生享受教育補助、所有農戶全部參合,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所有低收入家庭全部有穩定收入。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作為一名幫扶責任人,很榮幸記錄下這段親身參與和共同見證的崢嶸歲月,與時代同頻共振,發出基層之聲。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胡嵐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