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荔波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花園式小區、電梯入戶、三室一廳一廚一衛的80平方米安置房,牆壁是粉刷好的,廚房衛生間水電等基本設施一應俱全,這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房子,不花一分錢,拎包就可以入住了。
2018年6月受組織安排,我接手了朝陽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起初我認為這項工作應該很容易開展,那麼好的房子怎麼會沒有人願意住呢?可真正著手過後才發現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容易。
覃皓入戶走訪(右)
2018年8月的一天我來到岜馬村花堤組建檔立卡胡覃崇梅家中開展動員工作。「一棟典型的布依族傳統的木瓦結構房屋,因年久失修,房屋已經開始出現傾斜,房頂上的瓦片也有掉落的情況,客廳擺放著幾隻水桶用於接頂上滴落的雨水,屋內的燈泡發著暗淡的光線,空氣中夾雜著不知是潮氣還是黴味,讓人很不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走訪覃崇梅家的情景。「有人在家嗎?」我透著昏暗的光線問道。「誰呀?」這時從一個角落站起一個男子,可進門時我卻沒有發現他。「你好,我是朝陽鎮的工作人員,我叫覃皓,請問這時覃崇梅家嗎?我今天來是想和你聊聊天,了解家裡的一些情況。」「沒空,我現在很忙。」第一次走訪就吃了閉門羹,可我並沒有因此氣餒,緊接著我從周邊的群眾及村兩委了解他的家庭情況。覃崇梅戶家有4口人,妻子和兩個兒子,妻子文化低,且不善言談,大兒子覃春劍19歲,年幼時因意外摔傷導致智力受損,屬無勞力狀態,小兒子6歲目前在讀幼兒園,家庭經濟非常困難,想建房又無資金,只能偶爾從事一些重體力活維持家庭開支。
多方了解情況後,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入戶動員工作,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敗陣而歸」。房屋圖片宣傳、帶人到實地看房,網格員、村兩委輪番組團做思想工作,只要覺得有可能觸動他改變想法的「招式」都儘可能的用上。雖然最後都沒有成功,但這不僅沒讓我放棄,反而更加激發我的鬥志。人有時就應該這樣,學會和自己「較勁」。功夫不負有心人,守得雲開見日出。2019年12月的一天我照常到覃崇梅家「打卡」,一進門看到梅哥在殺鴨子,我也不提搬遷的事,而是擼起袖子和他一起幫忙,並表示今晚沒飯吃,想和他一起蹭飯,梅哥表示同意。「我知道你今晚來的目的,什麼也不要說,你先和我一起把這碗酒幹了。」飯時,梅哥給我和他自己倒了一碗米酒,然後端起碗說。「今天你帶我老婆孩子到縣城安置點的事我知道了,感謝你為了我家做了那麼多工作,老人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難道你的心思我還不明白嗎?今天給你個準話,夥計,我聽政府的!同意搬遷。」我不言語端起碗把酒一飲而盡,我知道自己成功了。通過將心比心,梅哥認可了我,也認可了國家的搬遷政策,感謝政府給他帶來的實惠,並在規定的時間內主動完成搬遷入住工作。入住新房當天,他們一家4口臉上難以言表的笑容讓我久久難忘。
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之後村委針對該戶家庭實際情況,給其大兒子評上了低保,搬至縣城後又轉為城鎮低保每月600多元。覃崇梅現在安置點從事小區保安工作,工資2000元左右/月,其妻子在荔波古鎮從事保潔工作,工資1500元左右/月,現在一家人無論收入還是生活條件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在對覃崇梅幫扶的這段時間裡,我見證他從貧困邁向幸福生活的過程,也見證了黨和國家扶貧政策落地後給貧困群眾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更感知扶貧幹部的諸多不易。作為一名扶貧幹部,能夠有幸加入到這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鬥中,是多麼光榮的經歷。脫貧攻堅,我無怨無悔。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