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要學會和自己「較勁」丨荔波縣朝陽鎮八...

2020-12-23 天眼新聞

黔南州荔波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花園式小區、電梯入戶、三室一廳一廚一衛的80平方米安置房,牆壁是粉刷好的,廚房衛生間水電等基本設施一應俱全,這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房子,不花一分錢,拎包就可以入住了。

2018年6月受組織安排,我接手了朝陽鎮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起初我認為這項工作應該很容易開展,那麼好的房子怎麼會沒有人願意住呢?可真正著手過後才發現不是我想像的那麼容易。

覃皓入戶走訪(右)

2018年8月的一天我來到岜馬村花堤組建檔立卡胡覃崇梅家中開展動員工作。「一棟典型的布依族傳統的木瓦結構房屋,因年久失修,房屋已經開始出現傾斜,房頂上的瓦片也有掉落的情況,客廳擺放著幾隻水桶用於接頂上滴落的雨水,屋內的燈泡發著暗淡的光線,空氣中夾雜著不知是潮氣還是黴味,讓人很不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走訪覃崇梅家的情景。「有人在家嗎?」我透著昏暗的光線問道。「誰呀?」這時從一個角落站起一個男子,可進門時我卻沒有發現他。「你好,我是朝陽鎮的工作人員,我叫覃皓,請問這時覃崇梅家嗎?我今天來是想和你聊聊天,了解家裡的一些情況。」「沒空,我現在很忙。」第一次走訪就吃了閉門羹,可我並沒有因此氣餒,緊接著我從周邊的群眾及村兩委了解他的家庭情況。覃崇梅戶家有4口人,妻子和兩個兒子,妻子文化低,且不善言談,大兒子覃春劍19歲,年幼時因意外摔傷導致智力受損,屬無勞力狀態,小兒子6歲目前在讀幼兒園,家庭經濟非常困難,想建房又無資金,只能偶爾從事一些重體力活維持家庭開支。

多方了解情況後,我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入戶動員工作,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敗陣而歸」。房屋圖片宣傳、帶人到實地看房,網格員、村兩委輪番組團做思想工作,只要覺得有可能觸動他改變想法的「招式」都儘可能的用上。雖然最後都沒有成功,但這不僅沒讓我放棄,反而更加激發我的鬥志。人有時就應該這樣,學會和自己「較勁」。功夫不負有心人,守得雲開見日出。2019年12月的一天我照常到覃崇梅家「打卡」,一進門看到梅哥在殺鴨子,我也不提搬遷的事,而是擼起袖子和他一起幫忙,並表示今晚沒飯吃,想和他一起蹭飯,梅哥表示同意。「我知道你今晚來的目的,什麼也不要說,你先和我一起把這碗酒幹了。」飯時,梅哥給我和他自己倒了一碗米酒,然後端起碗說。「今天你帶我老婆孩子到縣城安置點的事我知道了,感謝你為了我家做了那麼多工作,老人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難道你的心思我還不明白嗎?今天給你個準話,夥計,我聽政府的!同意搬遷。」我不言語端起碗把酒一飲而盡,我知道自己成功了。通過將心比心,梅哥認可了我,也認可了國家的搬遷政策,感謝政府給他帶來的實惠,並在規定的時間內主動完成搬遷入住工作。入住新房當天,他們一家4口臉上難以言表的笑容讓我久久難忘。

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之後村委針對該戶家庭實際情況,給其大兒子評上了低保,搬至縣城後又轉為城鎮低保每月600多元。覃崇梅現在安置點從事小區保安工作,工資2000元左右/月,其妻子在荔波古鎮從事保潔工作,工資1500元左右/月,現在一家人無論收入還是生活條件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在對覃崇梅幫扶的這段時間裡,我見證他從貧困邁向幸福生活的過程,也見證了黨和國家扶貧政策落地後給貧困群眾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更感知扶貧幹部的諸多不易。作為一名扶貧幹部,能夠有幸加入到這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戰鬥中,是多麼光榮的經歷。脫貧攻堅,我無怨無悔。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劉詩雅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看望慰問重病貧困戶(中)2019年1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任朝陽鎮洪江村第一書記。到洪江後,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文軍扶貧」路子,積極呼籲社會各類「文軍」關注洪江、關愛洪江,紮根當地全心全力辦實事。  鞏固扶貧成效 文軍助力脫貧  雖然洪江村在2018年底脫貧出列,但底子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藉助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統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充分利用「文軍」優勢,鞏固扶貧成效。  開展就業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信任的「年輕人」
    我叫劉光耀,2018年,我響應組織號召,奔赴扶貧一線,成為荔波縣朝陽鎮板麥村脫貧攻堅隊一員,並擔任板麥村巴懷組網格員。並用自己的行動去詮釋一名「年輕人」心中的信念堅守!「你了解我們的家庭情況嗎?你幹過這些事嗎?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工作中的陸朝軒我參加工作近十年,感觸最多的還是自2017年以來參與的扶貧工作,其中有熬夜加班晚歸的苦楚,有鬥志昂揚進取的熱情,有遇到群眾不解的心酸,有翻山越嶺入戶的艱難,更有收穫勞動成果時的甘甜。   我拿著電話,心情沉重,身為家中的獨子卻不敢向母親承諾一個歸期。即使我思念成疾,卻只能堅定地值守在扶貧陣地,全力幹好了手中的脫貧攻堅工作才能安心回家見父母。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
    韋景躍開展走訪調研(中)2020年5月,我向局黨委遞交了申請書,申請到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任第一書記,邁上了駐村幫扶的新徵程,和這片土地上依然奮力脫貧的父老鄉親工作、生活、學習。  「書記,不好意思,我爸爸有聽力障礙,聲音小了他聽不見,我自己也動員了很多次,他到新房子也住了幾天,但幾天後他又自己回來了,一直不願搬出來,他說他和這個房子的感情很深,我很理解,房子是他一磚一瓦建起來的。」謝家榮的兒子謝偉寶告訴我。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戶都爭著入黨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堯...
    我叫陳永健,2018年3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堯古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陳永健幫助群眾拔秧苗履職以來,我不斷加強學習,嚴守紀律,紮實工作,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積極爭項目、找資金、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堯古村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事事有果,用情感人人交心丨荔波縣瑤山瑤族...
    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菇類村,是貴州「三山」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地理環境差,基礎設施落後。2015年,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貧困戶263戶1119人,貧困發生率88.6%。我叫莫文炯,五年前,單位要選拔一名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幹部到聯繫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作為一名黨員,我主動請纓,放棄朝九晚五的辦公室工作,投身脫貧攻堅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我叫覃令,是黔南州荔波縣茂蘭鎮派駐洞流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隊員。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恪守職責 衝鋒在扶貧一線丨荔波縣甲良鎮丙花村...
    我叫歐紅寧,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丙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歐紅寧(右)入戶走訪2019年7月,背上行囊,踏上徵程,我和其他脫貧攻堅戰士一樣,奔向各自的目的地,目標明確,步伐鏗鏘。與村民同勞動丙花組莫開定說:「我們早想修了,要把我們全寨都修起來,我們串門也方便,出門也方便,可是光我一個人願意也不行,之前政府來了說修路需要我們投工投勞,因為我們寨子房子間很密,車子進不來,需要群眾自己抬沙子和水泥,但群眾不願意,人家施工隊來了還要施工隊掏錢發工資,這更沒人願意來修了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要靠自己丨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村民潘朝令
    我是黔南州荔波縣佳榮鎮拉祥村三組貧困戶潘朝令,家裡6口人,已於2016年脫貧。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便開始享受一系列扶貧政策,比如享受畜牧養羊入股分紅,享受生態養牛和養豬補助,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聘為村級護林員等。我全家人非常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家的照顧和關心。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之地是故鄉丨荔波縣佳榮鎮岜鮮村第一書記潘...
    我叫潘建豪,一個土生土長的黔南州荔波縣佳榮人。2017年2月,單位派我到佳榮鎮岜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雖說自己是個佳榮人,但我這二十多年並未到過岜鮮,就連岜鮮在哪裡都不知道,但是想到脫貧攻堅工作能為岜鮮的老百姓帶來好日子,我毫無怨言地收拾行囊,開啟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真蹲實駐謀發展 深情傾注月亮山丨荔波縣佳榮鎮大...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曾經在基層工作過,對農村有特殊的感情,憑著一腔熱血和對扶貧工作的熱情,我簡單收拾行囊後,迅速到村投入工作。胡啟林查看香菇長勢情況我所駐的大土村,在貴州深度貧困地區「三山」的月亮山腹地,是荔波縣海拔最高、最邊遠的高山林區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幸福的微笑,洋溢在每一個貧困戶的臉上丨荔波縣...
    於是,我和我的隊員及村兩委領導組織這十多戶群眾集中開會後又分別一戶一戶做思想動員工作,六組歐學院戶是最難攻破的最後一戶,我記得就修路這事我到她家做工作不少於六次,通過反覆做工作最後她終於說:「覃姨媽,明天早上你們來量我家的果園地吧。」
  • 林草扶貧丨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優勢 「兩翼」並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荔波縣小七孔鎮覺鞏村油茶種植大戶龍朝清是林草科技扶貧的受益者。龍朝清是小七孔鎮當地人,承包了約3000畝的山坡用於發展油茶。記者走進油茶園聽龍朝清講他的致富故事。 曾經的黃沙地,連包穀都種不出,龍朝清通過到各地考察、參加培訓等,摸索出了在黃沙地種植油茶的辦法。
  • 「我的扶貧故事」這條路,通往幸福生活|荔波縣甲良鎮甲新村吉林組...
    我叫吳宇川,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甲良鎮甲新村吉林組的網格員。作為一名幫扶責任人、網格員,我不能解決所有的困難,卻能憑一點點的努力,終以蝸牛上樹的姿態獲取勝利的果實。這些年,通往甲新村的路我和同事們不知走了多少次,曾感受過她的春意盎然,也經歷過她枯敗蕭條的景象,無論是滂沱大雨還是烈日高照,對於我們來說,她既有熟悉的味道,又夾雜著一絲絲親切的陌生感。反之,她也記載著我們這些年的難忘經歷,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淚水和汗水。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扶貧故事」用腦用心用情,譜寫自己的扶貧路丨西秀區華西辦事...
    按照組織安排,2016年12月,我到華西辦事處工作,擔任黨工委委員、副主任,2017年5月,分管扶貧、農業、水利、林業等工作,並擔任辦事處唯一的一個二類貧困村塘官村的脫貧攻堅指揮長。面對新的工作崗位,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自己只有一個目標,不讓辦事處在全區的脫貧攻堅戰役中拖後腿。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不僅僅是讓村民們脫貧丨玉屏自治縣皂角...
    冬季時分,走進銅仁玉屏鐵家溪一幢幢白牆青瓦的房屋和古老的木屋錯落有致,藍天白雲下的鐵家溪在群山的包裹下展現出了別具一格的風採和景致!2017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來到了這個美麗村子擔任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裡,一幹就是近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