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貴州黔南都勻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湛江,我們單位幫扶的是都勻市平浪鎮的甲壤村和墨衝鎮拉海村。
在以前,這兩個村屬於貴州省一類貧困村,都勻市的深度貧困村。地屬山區,溝壑縱橫,人均耕地面積稀少,土壤貧瘠,可利用的資源更少,村莊沒有規模產業,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種種條件制約了甲壤村和拉海村的發展。
第一次前往這兩個村之時,我就下定目標,一定盡全局之力,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讓村莊更美,百姓更富。 為了更好的了解這兩個村的情況,我幾乎每周都到甲壤村、拉海村深入走訪。脫貧攻堅建檔立卡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產業發展規劃布局、群眾發展心裡願望……一樁樁一件件,我都記錄在本子上,生怕錯漏了發展的細節。 在了解到拉海村辦公樓老舊,各項設施不完善,我們專門召開會議,協調資金為甲壤村和拉海村完善村委會辦公樓衛生間,同時改造電路,讓村裡幹部辦公更方便。
增強群眾內生動力,從扮靚鄉村開始。我們協調資金,幫助了甲壤村拉海村修建文化廣場、文化陣地。 我有一個幫扶建檔立卡戶,名叫譚朝偉。以前,他的妻子吳書粉在外打工,不小心弄傷了了眼睛,為了緩解他們一家的經濟情況,我多方打聽,給吳書粉介紹了一份保潔的工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讓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是我考慮的重點。 產業發展是助推脫貧的保障。結合兩個村的實際,我們黨委班子和駐村人員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計劃,在兩地發展中蜂養殖項目、辣椒種植項目、生豬養殖項目等,同時幫助村莊成立合作社,實行村社合一,將扶貧專項財政資金納入合作社入股分紅。
甲壤村和海拉村的村民,有很多自己家裡做的農產品,為做好產銷對接,進一步推動消費扶貧,拓寬幫扶措施和渠道,我組織單位在甲壤村開展「以購代捐」「以買代幫」消費扶貧活動,活動實現消費98單,合計金額12490元,增進了村民們發展產業的信心。 如今,兩個村的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2019年,拉海村每戶貧困戶增收近1500元,甲壤村每戶貧困戶增收近1800元。看到村民的收入增加,看著村子日漸美麗,我知道,幫扶的第一步路,走對了。 扶貧必扶智,教育是穩定脫貧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這幾年,我一直重視關愛兒童和教育扶貧。
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單位前往兩個村開展「六一」兒童節慰問留守兒童扶貧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兒童每人發放一套學習用具,送上慰問現金用於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也經常叮囑幹部職工,走訪的時候多關心貧困戶家裡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可以送書、送蛋糕、送玩具,將關愛覆蓋到校園和家庭。 今天的甲壤村和拉海村,早已告別了曾經貧困的面貌,我脫貧當初立下的目標也逐漸實現,甲壤村和拉海村890戶3713人的全部脫貧。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不是我一個人完成的,是94個都勻稅務人和貧困戶共同完成的。我是一個帶路人,和他們一起帶著為人民服務的那份責任和義務,與幫扶貧困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脫貧攻堅貢獻稅務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