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鄉村更美 村民更富丨都勻市稅務局黨委書記...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是貴州黔南都勻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湛江,我們單位幫扶的是都勻市平浪鎮的甲壤村和墨衝鎮拉海村。

在以前,這兩個村屬於貴州省一類貧困村,都勻市的深度貧困村。地屬山區,溝壑縱橫,人均耕地面積稀少,土壤貧瘠,可利用的資源更少,村莊沒有規模產業,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種種條件制約了甲壤村和拉海村的發展。

第一次前往這兩個村之時,我就下定目標,一定盡全局之力,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讓村莊更美,百姓更富。  為了更好的了解這兩個村的情況,我幾乎每周都到甲壤村、拉海村深入走訪。脫貧攻堅建檔立卡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產業發展規劃布局、群眾發展心裡願望……一樁樁一件件,我都記錄在本子上,生怕錯漏了發展的細節。  在了解到拉海村辦公樓老舊,各項設施不完善,我們專門召開會議,協調資金為甲壤村和拉海村完善村委會辦公樓衛生間,同時改造電路,讓村裡幹部辦公更方便。

增強群眾內生動力,從扮靚鄉村開始。我們協調資金,幫助了甲壤村拉海村修建文化廣場、文化陣地。  我有一個幫扶建檔立卡戶,名叫譚朝偉。以前,他的妻子吳書粉在外打工,不小心弄傷了了眼睛,為了緩解他們一家的經濟情況,我多方打聽,給吳書粉介紹了一份保潔的工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讓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是我考慮的重點。  產業發展是助推脫貧的保障。結合兩個村的實際,我們黨委班子和駐村人員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計劃,在兩地發展中蜂養殖項目、辣椒種植項目、生豬養殖項目等,同時幫助村莊成立合作社,實行村社合一,將扶貧專項財政資金納入合作社入股分紅。

甲壤村和海拉村的村民,有很多自己家裡做的農產品,為做好產銷對接,進一步推動消費扶貧,拓寬幫扶措施和渠道,我組織單位在甲壤村開展「以購代捐」「以買代幫」消費扶貧活動,活動實現消費98單,合計金額12490元,增進了村民們發展產業的信心。  如今,兩個村的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2019年,拉海村每戶貧困戶增收近1500元,甲壤村每戶貧困戶增收近1800元。看到村民的收入增加,看著村子日漸美麗,我知道,幫扶的第一步路,走對了。  扶貧必扶智,教育是穩定脫貧的重要推手,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這幾年,我一直重視關愛兒童和教育扶貧。

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單位前往兩個村開展「六一」兒童節慰問留守兒童扶貧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兒童每人發放一套學習用具,送上慰問現金用於幼兒園基礎設施建設。也經常叮囑幹部職工,走訪的時候多關心貧困戶家裡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可以送書、送蛋糕、送玩具,將關愛覆蓋到校園和家庭。  今天的甲壤村和拉海村,早已告別了曾經貧困的面貌,我脫貧當初立下的目標也逐漸實現,甲壤村和拉海村890戶3713人的全部脫貧。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不是我一個人完成的,是94個都勻稅務人和貧困戶共同完成的。我是一個帶路人,和他們一起帶著為人民服務的那份責任和義務,與幫扶貧困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脫貧攻堅貢獻稅務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特殊的村民|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奉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黃道榮,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教育局機關幹部,2015年被都勻市委組織部選派到歸蘭水族鄉奉合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這裡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蛻變。2016年春節的味道還未散盡,我就多次跑到都勻市農工局積極爭取項目,在多次協調對接下,都勻市農工局確定在奉合村開展200畝辣椒科技示範種植項目。我們成功引進了都勻市欣源公司與鑫惠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籤訂了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購銷協議,村委會靠管理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4萬元,每戶種植戶增收5000元左右。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地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 黑龍江省稅務局駐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扶貧工作隊小楊書記的扶貧日記
    這支隊伍就是黑龍江省稅務局駐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扶貧工作隊。隊伍的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楊利維因為年紀不大,村裡人都親切地叫他小楊書記。他手裡有一個日記本,裡面記錄著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黨委書記田家俊:「農民以前農忙季節過了以後,打小牌,東家串西家串,啥事兒沒有就是待著。現在貧困戶都到食用菌場來工作。」在扶貧日記中,楊利維把村裡每家每戶的困難都詳細記錄,並努力幫助解決。「2020年7月20日晴,眼下正是農忙時節,得知彭大姐身體不好,丈夫在外打工,我就和隊員們幫她把地種好。
  • 「我的扶貧故事」五年時光,只為聽到一句「李支書你來了」|都勻市...
    我叫李廣剛,是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毛尖鎮江邊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我在都勻市毛尖鎮黨委的安排下,來到了江邊村任黨支部書記。  在來到江邊村後,我主動與鎮政府以及村支兩委一道研究江邊村的致貧原因並制定幫扶對策,尋找脫貧路子。五年的扶貧之路,沒有輕鬆寫意,只有擔當與奮鬥。回想起與群眾交往的點點滴滴,我不禁感慨,唯有用心,精準扶貧才有保障;唯有動情,精準脫貧才有希望。
  • 「我們的扶貧故事」健康扶貧路上,我們做百姓的「守護神」|都勻市...
    我是李付瓊,是都勻市勻東鎮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醫生。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都勻市多策共舉,打好健康扶貧「組合拳」,進一步提高群眾就醫滿意度。幾十年來,國家醫療衛生從無到有,醫療水平從低到高的發展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中一項重要工程,只有讓老百姓有謀生的身體素質,才能為脫貧奔小康墊下牢固的基石。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之路還將繼續|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
    我是吳滸,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派駐林蔭村駐村隊隊員。2018年3月8日是個好日子,這一天我的女兒出生了,第一次當父親,我有點莫明和興奮,甚至還有絲絲恐懼,對於未來,我沒有什麼大的理想和規劃,只希望我的女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捷徑,一言一行總關情|都勻市小圍寨...
    我叫周波,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王家司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在經過專門的業務培訓後,我「上崗」了。在部隊摸爬滾打了二十幾年的我,轉業到地方後,曾在都勻市政法委機關工作,也在都勻市平浪鎮新龍村駐過村,來到小圍寨辦事處任政法委書記不滿一年的我,並無多少基層工作的經驗,對能否勝任駐村工作隊長一職,心裡感到一絲絲忐忑。同時,我又身兼「多職」,既是王家司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又是包村工作領導,也是該村僅有的2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8月10日,我就接到駐村通知後,8月12日,安排好中心各項工作後,我與中心其他三名同志來到都勻市小圍寨村,成為了一名駐村隊長。鄭紅英由於都勻市融媒體中心是新成立的單位,如何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認為,投身到精準扶貧這項偉大事業中,不僅是一次自我鍛鍊、自我提高、自我升華的機會,更是一名新聞從業者的榮光。
  • 「攻堅扶貧」做好村民的主心骨——軍轉稅務「老兵」張欽迎「第一...
    無論是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還是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肥城市稅務局扶貧幹部張欽迎衝鋒在前、忘我奉獻,贏得了駐點村村民們的一致稱讚:「有張書記在,我們心裡踏實。」「大娘,家裡的米和面還有嗎?不夠我再給你送,缺什麼你就說。」在例行登記完體溫後,張欽迎總要多問張玉蘭一句。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我的扶貧故事」閒不住的白髮書記丨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蔡少峰,是鳳岡縣經貿局原辦公室主任兼工業企業行業工會主席,別看我今年59歲了,但我依然像大多數小夥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第一線。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五年前,受到單位委派,我去到鳳岡縣較為偏遠的土溪鎮官壩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參與了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那一年,因為踏實肯幹,我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
  • 富裕縣:小楊書記的扶貧日記
    這支隊伍就是黑龍江省稅務局駐富裕縣紹文鄉紹文村扶貧工作隊。隊伍的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楊利維因為年紀不大,村裡人都親切地叫他小楊書記。他手裡有一個日記本,裡面記錄著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2020年9月10日晴,今天在走訪菌場的時候發現打包時遺漏的兩件榆黃蘑,怕時間長了變質,趕緊聯繫朋友將其收購,百姓的勞動成果彌足可貴,不容浪費!」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
    我叫龍新忠,是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村幫扶責任人。鍾靈鄉黨委書記龍新忠(二排左一)在地婁村組織召開院壩會我深知要助推脫貧攻堅穩步向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為此,我把選優配強村級幹部隊伍作為突破點,把村寨德高望重的老黨員、退休幹部及優秀的返鄉青年聘任為村級事務管理人員,適時組織鄉村幹部到省州縣及對口幫扶城市等開展考察、調研、培訓、交流學習;全面提升鄉村幹部隊伍素質,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凝聚先鋒力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 蘇州時代新人、張家港楊舍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扶貧路上不停步
    (圖片由本人提供)「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江蘇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獎」「全省脫貧致富獎」……這一串長長的榮譽,講不完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書寫的一個平凡而獨特的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大故事」。
  • 都勻:「娃娃」書記的扶貧成長記
    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基場村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這裡四面是山,是一個群山環繞、溝壑縱橫的偏遠貧窮小山村,也是歸蘭水族鄉人口最多的村,更是都勻市貧困人口較多的村之一。  韋國永,2016年9月到都勻市歸蘭水族鄉人民政府工作,2019年,為推動基場村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決勝戰,韋國永受歸蘭水族鄉黨委委派,到基場村擔任黨組織書記。由於年紀較小,村民們都親切的稱他為「娃娃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事業中的「一粒沙」|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駐村出發的前夕,父親語重心長的這段話我至今難忘。  我叫陸波,是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囀村駐村工作隊員。帶著黨的囑託和父親的期望,2018年3月,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  進村伊始,我就開始了入戶摸底調查工作,了解鳳囀村老百姓的貧苦,了解生產生活狀況,詢問他們對鳳囀村發展的建設意見,認真做好民情日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阿婆的「親閨女」|都勻市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
    我叫張穎琦,是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也是一名參加了脫貧攻堅的幹部。「姑媽,你來了!」我剛前腳進門,後腳就聽到蹲在廚房燒水的阿婆的笑聲。阿婆87歲歲了,是都勻市平浪鎮沙拉河村人,也是我的幫扶對象。「阿婆,我給您買了一件棉衣,來試下合身不?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融媒體中心派駐花溪鄉鐘山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只要有時間,我就到田地裡,和大家一起幹活,慢慢地,鄉親們對我這個不起眼的毛頭小子逐漸改觀。  永富村並不富,村民受制於落後的交通條件,收入不高。永富,似乎成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 「我的扶貧故事」荊棘遍布,卻無法阻擋我前行的腳步|都勻市水務局...
    我是盧之常,都勻市水務局派駐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成為了一名駐村幹部。三年來的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給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