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黃道榮,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教育局機關幹部,2015年被都勻市委組織部選派到歸蘭水族鄉奉合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這裡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蛻變。
我深知農村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為了更快地融入奉合村,我每天早上都跟著村裡的幹部去村裡走訪。時間久了,大部分群眾也都知道村裡來了這麼一個幹部。2015年,市委、市政府交給我們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要在2015年底完成50個村集體經濟「脫殼」,其中歸蘭水族鄉奉合村赫然在列。用什麼辦法,做什麼項目才能讓奉合村村集體經濟脫殼、年收入累計達到5萬元以上?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也是駐村前期我與村幹部、群眾們交流最多的話題之一。
黃道榮(左二)幫助群眾在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之前,我決定先打場熱身仗,打開工作局面再慢慢想辦法。2015年5月底,在都勻市教育局的幫助下,奉合村黨員教育活動陣地改造完工,新的電腦、投影儀、LED顯示屏、音響設備、活動宣傳欄、桌椅等硬體設備投入使用,極大豐富了該村黨員教育活動形式。這場熱身仗勝利的同時,我也把目光瞄準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901縣道橫貫奉合村而過,往來車流量、客流量都很大,能不能把這些潛在的優勢挖掘出來,變成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方式呢?為此,我和村支兩委商議,決定採取建設臨街門面和洗車場出租的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如何籌集到建設門面所需的大量資金?成了我們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關。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做出了一份詳細的項目申報書和一份調研報告。在此後的六七月份裡,我和奉合村支書、主任,帶著項目申報書、調研報告頻繁來往於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州直屬機關工委、市教育局等上級幫扶單位之間。通過積極爭取,奉合村獲得省財政廳村集體經濟業態項目發展資金80萬元,省、州幫扶單位資助10萬元,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村集體經濟「脫殼」啟動資金32萬元,共計122萬元用於建設村集體臨街門面、停車場、洗車場等基礎設施。2016年3月,奉合村建成臨街門面850平方米,停車場1200平方米,洗車場160平方米。通過出租門面、洗車場及停車場,每年為奉合村增加了5.1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2016年春節的味道還未散盡,我就多次跑到都勻市農工局積極爭取項目,在多次協調對接下,都勻市農工局確定在奉合村開展200畝辣椒科技示範種植項目。我們成功引進了都勻市欣源公司與鑫惠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籤訂了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購銷協議,村委會靠管理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4萬元,每戶種植戶增收5000元左右。看著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著落,我覺得自己真正變成了一個奉合村的村民。下一步,我想讓自己村的環境變得更好些,路走起來更順暢些,村民生活得更幸福美滿些。我先後協調2萬元、10噸水泥幫助奉合村四組、五組村民硬化道路,修建水井;為八組村村民劉開恩送去10噸水泥建設養豬場,並幫助其辦理5萬元的小微企業貸款;積極協助州直機關工委在奉合村實施了40萬元太陽能路燈項目。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我用真心、真情、實幹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如今,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會自豪地說:「我是歸蘭水族鄉奉合村的村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