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個特殊的村民|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奉合村第一書記...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黃道榮,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教育局機關幹部,2015年被都勻市委組織部選派到歸蘭水族鄉奉合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這裡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蛻變。

我深知農村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為了更快地融入奉合村,我每天早上都跟著村裡的幹部去村裡走訪。時間久了,大部分群眾也都知道村裡來了這麼一個幹部。2015年,市委、市政府交給我們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要在2015年底完成50個村集體經濟「脫殼」,其中歸蘭水族鄉奉合村赫然在列。用什麼辦法,做什麼項目才能讓奉合村村集體經濟脫殼、年收入累計達到5萬元以上?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也是駐村前期我與村幹部、群眾們交流最多的話題之一。

黃道榮(左二)幫助群眾在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之前,我決定先打場熱身仗,打開工作局面再慢慢想辦法。2015年5月底,在都勻市教育局的幫助下,奉合村黨員教育活動陣地改造完工,新的電腦、投影儀、LED顯示屏、音響設備、活動宣傳欄、桌椅等硬體設備投入使用,極大豐富了該村黨員教育活動形式。這場熱身仗勝利的同時,我也把目光瞄準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901縣道橫貫奉合村而過,往來車流量、客流量都很大,能不能把這些潛在的優勢挖掘出來,變成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方式呢?為此,我和村支兩委商議,決定採取建設臨街門面和洗車場出租的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如何籌集到建設門面所需的大量資金?成了我們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關。我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做出了一份詳細的項目申報書和一份調研報告。在此後的六七月份裡,我和奉合村支書、主任,帶著項目申報書、調研報告頻繁來往於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州直屬機關工委、市教育局等上級幫扶單位之間。通過積極爭取,奉合村獲得省財政廳村集體經濟業態項目發展資金80萬元,省、州幫扶單位資助10萬元,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村集體經濟「脫殼」啟動資金32萬元,共計122萬元用於建設村集體臨街門面、停車場、洗車場等基礎設施。2016年3月,奉合村建成臨街門面850平方米,停車場1200平方米,洗車場160平方米。通過出租門面、洗車場及停車場,每年為奉合村增加了5.1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2016年春節的味道還未散盡,我就多次跑到都勻市農工局積極爭取項目,在多次協調對接下,都勻市農工局確定在奉合村開展200畝辣椒科技示範種植項目。我們成功引進了都勻市欣源公司與鑫惠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籤訂了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購銷協議,村委會靠管理基地,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4萬元,每戶種植戶增收5000元左右。看著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著落,我覺得自己真正變成了一個奉合村的村民。下一步,我想讓自己村的環境變得更好些,路走起來更順暢些,村民生活得更幸福美滿些。我先後協調2萬元、10噸水泥幫助奉合村四組、五組村民硬化道路,修建水井;為八組村村民劉開恩送去10噸水泥建設養豬場,並幫助其辦理5萬元的小微企業貸款;積極協助州直機關工委在奉合村實施了40萬元太陽能路燈項目。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我用真心、真情、實幹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如今,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會自豪地說:「我是歸蘭水族鄉奉合村的村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陽光散滿我的新生活|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富裕村村民...
    我叫李興科,是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富裕村的村民。今年7月,我收到我家孫子李發祥寄來的3000塊錢時,我雙眼變得模糊,長滿老繭的雙手開始顫抖起來,情不自禁地念到:「我家男兒終於能撐起家了。」自從他父親患重病以來,整整五年,我們家沒有一分工資收入,是國家、是脫貧攻堅、是好的扶貧政策幫助我們渡過這難關。如今,他大學畢業並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入職崗前培訓發的安家費,他省吃儉用將大半部分都寄回家,還特意打電話囑咐,讓我多買些好吃的補補身子,等他正式工作了,工資會更高,生活也會越過越好。  回想這四五年來的不易,我再次熱淚盈眶。
  • ...甘於平庸的扶貧之路|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杜...
    2018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來到了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在這個都勻市最落後偏遠村之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駐村工作隊隊員。漸漸地,這些扶貧之路上充滿真心、耐心、恆心的點滴讓我從一位旁觀者成為一個參與者,與我們工作隊的同志們並肩作戰,決心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 都勻:「娃娃」書記的扶貧成長記
    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基場村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這裡四面是山,是一個群山環繞、溝壑縱橫的偏遠貧窮小山村,也是歸蘭水族鄉人口最多的村,更是都勻市貧困人口較多的村之一。在多數人拼盡全力想走出這片大山之時,從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富裕村走出去的小夥子帶著「回來建設家鄉,盡力為家鄉人民奉獻」的初衷,又回到了家鄉的小山村,並完成了美麗的「逆行」。  發展速生蔬菜、百香果、種植優質水稻……2019年,25歲的韋國永來到基場村,一手抓基層組織建設,一手抓脫貧攻堅,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灑遍陽立水鄉|都勻市歸蘭水族鄉陽立村第一...
    我是趙俊平,2016年4月下旬,由貴州省委組織部選派,到都勻市極貧鄉——歸蘭水族鄉陽立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來到陽立村走訪調查後發現這裡土地分散,荒坡佔地比重大,人流物流滯後,發展的關鍵還是交通。同時我了解到陽立村歷來就是都勻市的「空殼村」,要脫貧,首先要先脫殼。
  • 扶貧扶志奔小康 歸蘭鄉親喜開顏
    6月28日,記者來到貴州省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豎立在剛建成的黨建文化廣場上的8個大字首先映入眼帘。翁奇村是貴州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定點幫扶的三個貧困村之一。  翁奇村很難找到一塊相對平整開闊的土地,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可供村民集中活動的廣場。
  • 「我的扶貧故事」讓鄉村更美 村民更富丨都勻市稅務局黨委書記...
    我是貴州黔南都勻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湛江,我們單位幫扶的是都勻市平浪鎮的甲壤村和墨衝鎮拉海村。在以前,這兩個村屬於貴州省一類貧困村,都勻市的深度貧困村。  我有一個幫扶建檔立卡戶,名叫譚朝偉。以前,他的妻子吳書粉在外打工,不小心弄傷了了眼睛,為了緩解他們一家的經濟情況,我多方打聽,給吳書粉介紹了一份保潔的工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讓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是我考慮的重點。
  • 「我的脫貧故事」三年扶貧情 一生都勻人|都勻市委常委、副市長...
    2020年1月10日是我人生中又一個特殊日子,是我人生中烙印特深的日子,這天,我特別依依不捨,有特別特別多的內心話要說。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就是,感謝感恩!2019年1月金進陪同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黃埔區委書記周亞偉視察在黃埔區體育館主辦的「黔貨出山」花市為此,現在還有許多群眾稱我是都勻的「金代言」。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為強化到戶產業項目扶持,我與村支兩委參與今年1月花椒種植,指導60農戶在各組種植百畝共5500株花椒苗。目前已覆蓋27戶。  雖然我是一名駐村幹部,但我覺得我能幫助到村民的地方非常有限,可是在村子裡生活以及與村民的相處過程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而改變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之路還將繼續|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
    我是吳滸,都勻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派駐林蔭村駐村隊隊員。2018年3月8日是個好日子,這一天我的女兒出生了,第一次當父親,我有點莫明和興奮,甚至還有絲絲恐懼,對於未來,我沒有什麼大的理想和規劃,只希望我的女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捷徑,一言一行總關情|都勻市小圍寨...
    我叫周波,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王家司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長。2018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在經過專門的業務培訓後,我「上崗」了。在部隊摸爬滾打了二十幾年的我,轉業到地方後,曾在都勻市政法委機關工作,也在都勻市平浪鎮新龍村駐過村,來到小圍寨辦事處任政法委書記不滿一年的我,並無多少基層工作的經驗,對能否勝任駐村工作隊長一職,心裡感到一絲絲忐忑。同時,我又身兼「多職」,既是王家司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又是包村工作領導,也是該村僅有的2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地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五年時光,只為聽到一句「李支書你來了」|都勻市...
    我叫李廣剛,是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毛尖鎮江邊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我在都勻市毛尖鎮黨委的安排下,來到了江邊村任黨支部書記。江邊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37.2%,交通條件落後,經濟基礎差,群眾自身發展動力不強,一部份人「等靠要」思想嚴重,且自然資源貧乏、缺乏勞動技術等缺陷。  在來到江邊村後,我主動與鎮政府以及村支兩委一道研究江邊村的致貧原因並制定幫扶對策,尋找脫貧路子。五年的扶貧之路,沒有輕鬆寫意,只有擔當與奮鬥。
  • 「我們的扶貧故事」健康扶貧路上,我們做百姓的「守護神」|都勻市...
    我是李付瓊,是都勻市勻東鎮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醫生。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都勻市多策共舉,打好健康扶貧「組合拳」,進一步提高群眾就醫滿意度。幾十年來,國家醫療衛生從無到有,醫療水平從低到高的發展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中一項重要工程,只有讓老百姓有謀生的身體素質,才能為脫貧奔小康墊下牢固的基石。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
    我叫羅紅兵,是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4月開始到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駐村,成為同步小康的成員以及第八村民小組的網格員。我用了4個月的時間,足跡遍布全村14個自然寨,通過不斷的走訪,快速掌握了村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事業中的「一粒沙」|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
    我的父親是一名老黨員,駐村出發的前夕,父親語重心長的這段話我至今難忘。  我叫陸波,是都勻市司法局派駐鳳囀村駐村工作隊員。帶著黨的囑託和父親的期望,2018年3月,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  進村伊始,我就開始了入戶摸底調查工作,了解鳳囀村老百姓的貧苦,了解生產生活狀況,詢問他們對鳳囀村發展的建設意見,認真做好民情日記。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暖心故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林業站...
    我叫潘永光,是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阿婆的「親閨女」|都勻市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
    我叫張穎琦,是都勻市紀檢監察幹部,也是一名參加了脫貧攻堅的幹部。「姑媽,你來了!」我剛前腳進門,後腳就聽到蹲在廚房燒水的阿婆的笑聲。阿婆87歲歲了,是都勻市平浪鎮沙拉河村人,也是我的幫扶對象。「阿婆,我給您買了一件棉衣,來試下合身不?
  • 「我的扶貧故事」荊棘遍布,卻無法阻擋我前行的腳步|都勻市水務局...
    我是盧之常,都勻市水務局派駐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成為了一名駐村幹部。三年來的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給予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留下了人生難忘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