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興科,是都勻市歸蘭水族鄉富裕村的村民。
今年7月,我收到我家孫子李發祥寄來的3000塊錢時,我雙眼變得模糊,長滿老繭的雙手開始顫抖起來,情不自禁地念到:「我家男兒終於能撐起家了。」
李發祥工作現場
是啊!自從他父親患重病以來,整整五年,我們家沒有一分工資收入,是國家、是脫貧攻堅、是好的扶貧政策幫助我們渡過這難關。如今,他大學畢業並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入職崗前培訓發的安家費,他省吃儉用將大半部分都寄回家,還特意打電話囑咐,讓我多買些好吃的補補身子,等他正式工作了,工資會更高,生活也會越過越好。 回想這四五年來的不易,我再次熱淚盈眶。2016年,我的兒子突然患了重病,當時,我和老伴都已年過花甲,而眼下還有兩個孫子在讀書,尤其是大孫子剛考上大學,學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五口之家裡喪失了唯一的勞動力,讓我們的生活陷入絕境。
幫扶幹部走訪慰問李興科戶
而在這時,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重新點燃了我們對生活的希望,扶貧駐村工作人員在了解的實際情況之後,立即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家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兩個孫子讀書的學費減免了,而且還獲得困難生活補助,兒子到醫院治療基本不用花錢。了解到我家沒有收入來源,扶貧工作人員就幫我們辦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如今,大孫子已經大學畢業並參加工作,家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小孫女正在讀高中,也是志在讀大學;兒子的病經過多次治療逐漸康復起來,生活一天天向前,日子一天天變得更加美好。而且,現在村寨的建設也比以前好多了,水泥路通了,自來水也有了,還有太陽能路燈,晚上不再擔心走夜路串門。看到眼前這一切,心裡滿是欣慰和感激。 有幸得是我們生活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在我們最艱難的時刻,黨和國家沒有放棄我們,我們有信心、也有把握活出希望、活出光彩。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見習編輯梁珍情
編輯孫遠銘
編審楊儀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