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杜嘉平,都勻人,2015年7月參加工作,是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2018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來到了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在這個都勻市最落後偏遠村之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杜嘉平(左)與群眾共同疏通排水溝
剛剛踏入基層時的我,什麼也不懂,環境陌生、語言不通,更不知道什麼是駐村幫扶,怎麼幫助貧困群眾脫貧。當我第一次走訪農戶時,才知道還有很多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貧困農戶,還有不少小孩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這給我帶來了很大地衝擊,也讓我明白了基層幹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幫助群眾實現脫貧。 而我,在翁奇村工作的這九百多天的時間裡,日復一日地走村入戶,調查收集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與整個工作隊共同深挖村莊特色;跟著領導幹部邀請專家赴村研討行之有效的增收之道。漸漸地,這些扶貧之路上充滿真心、耐心、恆心的點滴讓我從一位旁觀者成為一個參與者,與我們工作隊的同志們並肩作戰,決心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杜嘉平(右)摸底農戶家庭基本信息
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入戶時,第一書記帶著我走訪低收入農戶,那天剛好下起了大雨,毫無經驗的我穿著一雙休閒鞋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雨水和泥水把我的鞋打溼。第一書記調侃我,「小杜,還是小年輕啊,沒有經驗,這樣的天氣應該把雨鞋穿起來,我那還有一雙雨鞋,下回下村拿去穿。好了,到農戶家了,進來先看看情況。」那雙休閒鞋現在還放在我鞋架的最上方,上面黃色的泥點依稀可見。我已經不記得下過幾次村,穿過幾次雨鞋,但是鞋上的泥點還是能讓我想起第一次下村的情景。第一書記的引導、還有農戶的樸實,這雙鞋上的泥點象徵著我從城市走向田間,從辦公室走向群眾。
杜嘉平(左)為群眾發放黑毛豬幼崽
為了進一步增加翁奇村農戶的收入,我們還幫助推動成立了翁奇村「村社合一」並啟動了庭院經濟五黑蛋雞養殖項目,採用「1+5+N」的模式讓農戶參與養殖、管理,不僅增加了農戶收入,也激發了他們的內生動力並且讓翁奇村的集體經濟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今訂單不斷,村民的錢包鼓起來了,幹群的關係也更緊密了。 扶貧路上,有一位又一位甘於平凡又不甘於平庸的扶貧幹部。在基層駐村近三年的時間裡,我們工作隊的幹部們圍繞「一宣六幫」持之以恆地幫助貧困農戶,一起幫助老百姓實現他們的幸福生活。2020年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將和所有扶貧幹部一起奔跑,並肩作戰,共同收穫。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