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縣王禹鄉回祖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駿午
真心幫扶甘當村民的「好兒子」
青春微記錄
本報記者 張雲鵬 文/圖
靈石縣王禹鄉回祖村的小路彎彎曲曲,放眼望去,家家門前都有個柴坪,柴火整齊地堆放在裡面。
8月4日一早,60歲的貧困戶任潤娥正在自家大門口清掃。聽說記者要採訪楊駿午,老人搶上前來拉住記者的手說:「駿午是個好後生……」
楊駿午 1990年7月出生,靈石縣王禹鄉回祖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自2019年7月駐村扶貧以來,他把留守老人當作親人,為他們修繕房屋、申請政策救濟、幫助他們的子女就業……被留守老人親切地稱作「兒子」。
美好生活的嚮往
「駿午幫我的兩個孩子找到了工作,兩個孩子現在變得樂觀向上,我相信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任潤娥說。
任潤娥的丈夫於2006年在煤礦事故中去世,留下兩個兒子和年邁的父親,90多歲的父親久病臥床,家中沒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陷入困境。
楊駿午得知這一情況後,積極幫任潤娥的兒子尋找就業機會。目前,任潤娥的大兒子在南關鎮富家灘修車,二兒子在段純鎮修車。
「駿午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此外,他還到玉米地裡幫我幹活、照顧我的老父親、給我送米麵油和衣服。最讓我欣慰的是,他幫我的兩個孩子找到了工作,他們找到工作後變得樂觀向上,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家的生活會越過越好。」任潤娥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嚮往。
提振生活信心
貧困戶仝有香在院內清理煤堆時,碰巧楊駿午入戶走訪,楊駿午立即上前幫忙清理,清理完後,又將院落打掃乾淨。
楊駿午經常深入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了解家庭生活情況,幫助解決生活難題。在走訪過程中,他除了和老人拉家常、體諒老人的心境之外,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給予他們幫助,讓他們了解並享受到國家扶貧政策,看到未來和希望,提振生活信心。
仝有香今年78歲,患有慢性病,多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兒女長期在外打工,她獨自一人靠種地為生。提起楊駿午,她讚不絕口:「幫扶隊的楊駿午就像我的親生兒子一樣,經常往我這裡跑,幫我打理田間地頭、更換電閘、買藥等等。去年7月份,我家的房屋後牆因年久失修倒塌,他聽說後,第一時間來家裡查看情況,並組織人員進行修繕,在雨季來臨前將房屋修好,讓我沒有了後顧之憂。」
挨家挨戶走訪
2019年8月,楊駿午接到靈石縣關於選派駐村工作隊和駐村聯絡員的通知後,自告奮勇主動請戰。經單位領導開會決定,楊駿午被選派為駐王禹鄉回祖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2019年10月11日凌晨3點左右,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正在熟睡的楊駿午和工作隊隊員。原來,村民趙有成的老伴突發疾病,肚子疼得接近昏迷,需緊急送往醫院。楊駿午和工作隊隊員立即隨其前往25公裡以外的縣人民醫院,幫忙掛號、拍片等,並且墊付了500餘元治療費。老伴被安頓好後,趙有成握著楊駿午和工作隊隊員的手連聲感謝。做完一系列檢查,回到村裡已經是凌晨6點,楊駿午和工作隊隊員迎著初升的太陽,又投入到了緊張而忙碌的工作中。
為了準確掌握村民的具體情況,楊駿午與隊員每天開車往返50餘公裡山路,挨家挨戶走訪,走進田間地頭,坐在家裡炕頭,了解貧困戶致貧原因和生活所需,為民排憂解難。在幫助貧困戶脫貧的同時,他還注重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把村民當親人
貧困戶張俊亮患有慢性病,兒子兒媳在天津打工,老兩口和兩個孫女一起生活,日常開支和平日裡的醫藥費花銷很大。去年4月份,張俊亮突發心腦血管疾病,在太原心腦血管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共花費17萬餘元,這對於一家人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在他們最困難無助的時候,楊駿午與駐村幫扶隊工作人員積極幫助他們申請政策,報銷後最終花費6000餘元。
張計梅說:「多虧楊駿午他們一次又一次給我們宣講國家扶貧政策,特別是醫療扶貧這方面的政策,讓我切身享受到了國家政策,幫助我們家渡過了大難關,我們打心底感謝他們。」
「說起這支幫扶隊,我們村人人都想為他們豎起大拇指,他們心繫於民,認真研究扶貧政策,多次開展『不等不靠,艱苦奮鬥』『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等思想培訓會。幫助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幫助村裡興修水利工程。在他們的努力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回祖村書記趙秀強說。
群眾事,無小事,楊駿午相信,扶貧幹部只要心中有「愛」,把村民當親人,一定能高標準高質量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