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地靈,是銅仁印江自治縣委統戰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初,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到合水鎮興旺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三年來在政策的扶持下,群眾在自己的努力下,戴在頭上的貧困的帽子被徹底扔掉。
記得第一次到興旺村走訪時天空下著小雨,村黨支部書記饒景科在前面引著路,邊走邊介紹:「我們村有1900多人,蔡倫古法造紙技藝傳承至今。現在只有少數老人還在繼承這項技藝,村裡沒有產業,留不住人。」
田景幫,大家都稱他「老醜」,第一次到他的家,院子裡雜草叢生,房子是用木板棍棒搭建的簡易棚,一張桌子上擺放著沒有收拾的剩菜碗筷,家什隨意擺放。剛與鄰居爭吵的田景幫面對我的到來吹鼻子瞪眼,第一次走訪就這樣草草收場。 「盧建斌家啊,就在小灣組大路邊的毛磚房裡,他們十來年都沒有在家了。」我從組長盧達政家裡得知,盧建斌因疾病喪失勞動力,勉強自理生活,為了讓兩個小孩安心讀書,盧建斌的妻子任光霞帶著全家到貴陽以賣菜維持生計,家裡的毛坯房一擺就是十多年。
初到盧定品家,兩個老人很是熱情,但從他們佝僂的身軀和鈍拙的行動看出兩人有病在身。交談中得知,他們家6口人,兩老口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兒媳婦患有甲亢,兩個孫子都在讀書,依靠兒子在縣內掙錢餬口。 「我們兩個人都沒有文化,兩個兒子初中畢業就去幫人做事,都沒有什麼技術,只能幫人賣苦力,又掙不到錢」小灣組曾長祿在家裡無奈的對我說。曾長祿家7口人,除了2個孫女在上學外,家庭成員都有勞動力,但都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在家裡幫人小工,收入微弱。 貧困千百種,各有所不同。通過親身經歷脫貧攻堅幫扶的工作,見證了一場千年之蝶變。只有產業發展起來了、配套基礎設施建起來了,村寨美起來了,群眾腰包也鼓起來了,住房、醫療、教育、民生事業都有了保障。 「這幾年來,政府各方面的投入建設力度都大,現在我們村的水、電、路都改善好了,蔬菜、食用菌產業也發展起來了。特別是蔡倫古法造紙博物館和文化廣場的建成給我們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村支書饒景科說。 現在,沿著乾淨的聯戶路走,間隔50米一盞的路燈依然矗立,破舊樓房再也無處尋覓,廣場上老年人扭動身軀盡情地跳廣場舞,音樂在村寨流淌。 「自從你們來以後,他不光生活環境改變了,行為習慣也變好了。」田景幫的鄰居們經常對我這樣說。2018年,田景幫獲得35000元危房改造,還獲得了改廁改水改廚等項目補助,「流浪」了一輩子的田景幫有了溫暖的「家」。 「危房改造、四改一化、補短板等政策你們都可以享受。」這是2018年我與盧建斌妻子任光霞電話中聊的最多地內容,通過政策宣傳發動,盧建斌夫婦回到家,用3個月時間將毛坯房改造一新。 「感謝國家好政策,我們現在不出去了,女兒今年也大學畢業在醫院上班了,有時間就去村裡的食用菌大棚裡打點臨工補貼家用。」從盧建斌夫妻熱情的招呼和滿臉笑容,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們的感恩之情和內心的歡喜幸福。 每次到盧定品老人家都要與兩個老人家擺談好久,除了關懷問暖外,更多的是跟他們宣傳醫療保障政策,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大額醫療費用二次補償等等政策。2018年以來盧定品、代方梅共住院8次,產生醫療總費用超過10萬元,通過政策報銷補償,實際只花費不到2萬元。同時,村裡為他們申請了低保政策。現在,兩個老人的身體已逐漸回返,生活更加有了保障,也不再為家庭生計而發愁。 「張同志,我兒子說他在印江租房的補貼得了,感謝你了,經常麻煩你為我們忙前忙後,現在我孫子也畢業上班了,有時間了到我們家來吃餐飯。」每次聽到老人的邀請,我心裡都暗暗的高興,看著他們在政策的扶持下家庭越來越幸福,心底的自豪油然而生。 「我二兒子在開挖機,一個月固定工資6500元,包吃住還不錯。」廚師培訓、挖機培訓、種養殖培訓等等讓曾長綠家徹底改變了無一技之長的窘迫,隨著務工渠道的拓寬,一家人的收入也顯著提高了,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
告別千年貧寒,共圓小康夢想。作為脫貧攻堅戰役場中的一名普通幹部,我非常榮幸在基層一線見證了規模化新興產業遍地叢生,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奔小康的美滿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堅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