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陶俊芬:只要肯努力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家原本所在的羅雄村,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屬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溝。我們全家8口人擠在老舊的磚木房裡。由於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裡都會漏雨。

那時,孩子們讀書也很困難,學校離家很遠,孩子們不得不起早貪黑,加上沒有水泥路,孩子們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分狼狽。

我家的收入全靠種地,就算收成好,一年也只能收3000多斤包穀,勉強夠自家吃,更別提賣錢了。由於5個孩子上學讀書要用錢,丈夫姚習擴不得不出門打工,但由於沒有什麼專長和技能,只能到處打零工,收入很不穩定。

前些年,我的丈夫不幸罹患肺癌,我們家就更困難了。為了給他治病,我不得不四處借錢。他去世後,我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感到很吃力。

為了還債和給孩子們籌學費,2015年,我只得到深圳的一家電子廠做電子零件加工的工作,由於沒有文化也不懂技術,每天只有100元的工錢,除去生活開銷外,勉強攢下一點錢來還債。

在外打工的日子,我很焦慮,害怕家中的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害怕老人吃穿不便,加上周圍都是陌生人,始終沒有歸屬感。

由於所在村偏遠,加上家庭條件困難,我家被列為搬遷對象。一開始,和很多村民一樣,我擔心搬進城後沒有了土地,就沒有根,不願搬遷。後來,村幹部多次給我講解政策,我才逐漸打消了顧慮。

去年8月,我從大山搬到了城裡,從此告別了瓦房。我們家因人口多分得了一個很寬敞的大房子,新房裡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可以拎包入住,我和孩子們都很開心。

入住新房,重新出發。首先是孩子教育問題,我的孩子被安排到了小區旁邊的七星關區荔灣實驗學校和陽光小學就讀,接送極其方便。孩子們告別了破舊的教學樓,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臉上泛起了濃濃的笑意,就連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

孩子們讀書有教育補貼,生活費基本有了著落,中午還有營養餐,負擔也小了很多。我便決心找一份工作穩定下來。

為了讓我們這些搬遷戶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街道設置了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對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因戶因人施策,為我們開展就業創業登記、就業培訓和就業崗位推薦,做好後期跟蹤及再就業幫扶等服務。

此外,街道建設了幾個扶貧車間,專為沒有一技之長的搬遷群眾解決就業,吸納了276位鄉親在這裡上班。恆大集團同步援建2.8萬平方米的盛豐農業科技示範園、4.6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1萬平方米的育苗中心、3600平方米中藥材組培中心,幫助解決我們的就業問題。同時,街道還通過經開區、安置點臨街企業、公益崗位等方式實現戶戶有業就、人人有事幹。

街道就業政策給力、就業環境優渥,這些優勢牢牢地吸引了我。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我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選擇了留在家裡。街道幹部積極給我們開展就業培訓,培訓結束後,我被安排到了扶貧車間工作。

在扶貧車間,我主要從事服裝加工的工作,這個工作簡單易學,門檻不高,婦女和稍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完成。工資是按照計件制計算的,我每個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除了孩子,最讓我擔心的還有家中的老人——孩子們的爺爺姚學周,他今年80多歲了,我上班時總是擔心他獨自在家會發生意外。沒想到,街道今年建起的長幼日間託養照料中心為我解了後顧之憂。該中心涵蓋老年人日間照料、幼兒日間託養、多功能活動、健身康復等多種功能,並設置了長者飯堂,按照「四菜一湯」標準,政府對每位符合條件的長者每頓中餐補助7元。

我的工作量大、不方便照顧老人時,便將老人送到長幼日間託養照料中心,下班時接回家中照顧,確保老人老有所養。

如今,我們搬到新家已經一年多了,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我們一家已適應城市的幸福生活。街道不僅有服務中心、商店、醫院等公共設施,家門口還有公共運輸通往城區各地,十分便捷。

我相信,搬遷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黨和政府為我們鋪好了路,只要我們肯勤勞、肯努力,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通訊員李金苗 整理報導

編輯廖婉君

編審林全舉

終審黎秀禹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勤勞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畢節市七星關區...
    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羅雄村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陶俊芬那時,孩子們讀書也很困難,學校離家裡很遠,孩子們不得不起早貪黑,加上沒有水泥路,孩子們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分狼狽。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浩: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羅妹...
    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晴隆縣融媒體中心 楊浩2018年3月,晴隆縣蓮城街道坡榮村四組的黃修明家成為了我的包保貧困戶。第一次走訪黃修明家,映入眼帘的是二幢兩層樓的大平房。隨著走訪的深入,我逐步了解到,年過五十歲的黃修明一家6口人,他和妻子魏勝芬常年在土地上辛勤勞作,家裡還飼養得有豬、牛、雞等牲畜家禽,間或還在縣內打零工,在村裡的食用菌基地務工。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朱曉燕在製作飼料作為為數不多識字的中年婦女,2017年年底,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動員我參加村委工作,我心想: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很多的政策扶持,能為村委做點事也好。於是,我加入了這個隊伍,開始幹起了村支兩委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朱曉豔:要想過上好日子不能只想等靠要 我叫朱曉豔,是貓洞鄉團結村一名普通的村民,我們生活的地方屬於山區,石漠化嚴重,耕地面積少,土質薄而又貧瘠,常年缺水,不利於發展農作物生產。為了過得更好,我讓丈夫外出務工,我自己在家裡照顧孩子,成為了一名留守中年婦女。
  • ...只要肯努力,夢想總不會遲,大器終會成|盤州市民主鎮舊屋基村...
    我叫唐宗江,今年50歲,是土生土長的民主鎮舊屋基村人。幾十年以來,我們家一直都是靠傳統種植維持生計。  我們村適合種植烤菸,幾年前因為家裡土地少,沒有土地流轉這一說法,我們一家6口人只能在自家的地裡種點包穀和幾畝烤菸。
  • 「我的脫貧故事」身患疾病也要立志脫貧丨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村民...
    我叫劉厚權,家住平壩區齊伯鎮溫泉村石板九組。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4年我外出務工開始說起,那時候我們村的路還沒修好,村裡條件也不好,我和大多數村民一樣選擇去沿海一帶打工。我長期在砂石廠工作,由於工作條件惡劣、保護不到位,2016年12月我患上了塵肺病,2017年通過治療,徹底治癒,雖然脫貧攻堅醫療保障好政策報銷了大部分的醫藥費,但不能從事重度體力勞動為我以後的生活蒙上了陰影。還好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了解我的情況後經常到我家和我談心、鼓勵我,宣傳黨的好政策,還給我送米送油,我還領到了合作社的分紅,雖然不多,但是讓我感覺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 陳亮:我想努力讓更多的人過上 看得到希望的好日子
    「我想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拉貧困群眾一把,讓他們也能過上看得到希望的好日子。」這是政協融水苗族自治縣委員會常務委員、廣西融水晨陽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一句話。 「我來到融水7年,每一年都在進步,這幾年的進步尤其大。我非常感謝政府提出來的反腐、掃黑、扶貧這幾個大的方向,給我們企業的成長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環境。這幾年政府服務意識提高了很多,讓我們能一心一意搞生產、一心一意搞經營。」陳亮對融水的營商環境評價很高。
  • 「我的脫貧故事」石秀英:陽光總會在風雨後
    正當我一籌莫展時,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如希望之光一樣照進了我家,村裡通過走訪知道了我家情況後,於2015年把我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我的幫扶人經常的來家裡,不斷的鼓勵我、開導我。加上親戚們也在不斷的幫助我,讓我擺脫貧困狀況,讓我對未來生活有了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邰裡義,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佬小村)的村民。現年65歲,妻子張板降57歲,家裡就我們兩口人,因年老體弱,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生活過的非常拮据。  回憶起來,2019至2020年期間,對於我家來講是不平凡的兩年,2019年3月,村裡來了一個脫貧攻堅工作隊,我參加了他們組織召開的貧困戶脫貧動員大會,我還記得當時隊長講了很多,包括脫貧政策、勞動就業、村寨建設等等,我當時也在想,我們打老村這麼窮、這麼多貧困戶,就憑你們幾個人就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杜絕「等靠要」思想 我用雙手成就幸福日子|務川...
    我叫徐祖強,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務川自治縣丹砂街道楊村社區新村組,家中五口人。2016年以前,我和家人在縣城內務工,主要做點小工、臨時工,無任何就業技能,無固定收入來源,生活過得緊巴巴的。2016年,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來,我通過參與社區召集的就業技能培訓、就業專場招聘會、扶志扶智等座談會,提高了就業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我從思想上認識到,現在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只要自己有一定的就業技能,肯去奮鬥,沒有「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家庭富起來,最終踏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如今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
    我叫楊遠翠,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三組的建檔立卡戶,同時也是三組的村民組長。回想過去的日子,如今過上了小康生活,我更加感激黨的好政策,感激政府對我們的幫扶,感激無微不至的駐村幹部。但是再窮不能窮教育,所以我和愛人仍然全力支持我的兩個兒子讀書。  後來,通過我家的聯親幹部張承茂和村第一書記董相法到我家走訪,了解我家的生產生活情況。在他們的幫扶下,孩子讀書得到了國家的教育資助,也幫助家裡減輕了經濟負擔。
  • 「我的脫貧故事」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丨正安縣中觀鎮鮮光居村...
    因為一家六口中有三個重度殘疾,我被村裡列為低保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我們二人不願意一直靠政府救濟生活。趙友良在烤菸地勞作「成家後,我知道要過上好日子,還是得靠自己。」妻子是我的手,我是妻子的眼。在當時的鮮光居,烤菸種植是見效最快的短線產業,我也嘗試性地種植了5畝烤菸簡琴在綁烤菸「別人能幹,我相信我也能幹,苦點累點沒關係,只要家裡人能過得好點。」
  • 「我的扶貧故事」黨員就要做好先鋒模範作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脫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從勤勞致富創業到虧本變成貧困戶,現在又通過努力脫貧了,同時也為村民帶來了良好的收入。我始終堅信:共產黨員就要當好帶頭人。我從小在家務農,小學文化,沒有技能。但是我不甘落後,精心種好家裡的幾丘田的同時,還兼理經殺豬生意,可要獲得好收入,卻很不容易。
  • 「酒鬼」變身理髮師 「剪出」脫貧好日子
    好在天涯區安排了一名轉化指導員,對麥亞響的生活狀態進行跟蹤督查,為他謀劃就業方向,最終,這個村裡有名的「酒鬼」變身理髮師,用雙手「剪出」脫貧好日子。 2018年,在臺樓村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班子及幫扶責任人的積極協調和幫助下,麥亞響一家在擺脫貧困後又住上了新房子,用上新廁所、新廚房。 雖然成功「摘帽」,但嗜酒如命的麥亞響隨時都有返貧的可能,如何避免其返貧成為大家工作的重點。2019年11月,為了根治麥亞響酗酒的不良習慣,並鞏固其家庭的脫貧成果,麥亞響被納入「六治」專項活動整治對象。
  • 「我的扶貧故事」竭力促就業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鎮寧自治縣委組織...
    我叫吳順祥,現任鎮寧自治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從小出生農村的我,在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懷著對農村的熱愛,帶頭下沉到馬廠鎮茂良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當我走進貧困戶家裡,看到他們吃著粗茶淡飯、住著簡陋房屋、日復一日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地勞作……這些場景,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脫貧攻堅的意義有多麼重大。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們有事幹,有錢掙。
  • 「講脫貧故事 曬幸福帳單」郝全生:甜瓜甜透我心窩
    武晶攝我叫郝全生,今年59歲,是中陽縣車鳴峪鄉劉家坪村的老黨員貧困戶。我們老兩口以前一直以務農為生,靠天吃飯,日子一直過得緊緊巴巴。2016年,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鄉、村兩級聯同幫扶單位,多次上門了解我的實際情況,盡心盡力地幫我尋找脫貧致富的路子。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忘黨恩情 致富回報謝黨恩丨荔波縣高橋村...
    今日致富的我,昔日卻是一名貧困戶。如果沒有黨的扶貧好政策,或許我和我的家人還在貧困中苦苦掙扎。荔波縣小七孔景區旁有個美麗的夢柳布依風情小鎮,而在過去那裡卻是有著70多戶人家的窮山寨,守在景區旁卻吃不上旅遊飯。我家共有4口人,妻子與我、年邁多病的母親還有當時在上高中的兒子。我和妻子勤快能吃苦,但僅靠著幾畝薄田,找不到掙錢的門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兩年過去,看到我種植甘蔗有了不錯的收入,有的村民便開始主動種甘蔗。在我的帶領下,村民將原來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土地種上了甘蔗,2012年全村種植甘蔗2000餘畝。龐幫雲收割甘蔗2014年,冊亨縣裡的糖價和甘蔗收購價格下滑,村民們一直在觀望,有的甚至準備放棄種植甘蔗。為了讓村民們「定心」,我又流轉了106畝土地種植甘蔗,我堅信糖市會回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