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勤勞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畢節市七星關區...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羅雄村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我家原本所在的羅雄村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屬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溝。我們全家8口人就擠在老舊的磚木房子裡,由於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裡都會漏雨。

陶俊芬

那時,孩子們讀書也很困難,學校離家裡很遠,孩子們不得不起早貪黑,加上沒有水泥路,孩子們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分狼狽。  我家裡的收入全靠種地,就算收成好,一年也只能收3000多斤包穀,勉強夠自家吃,更別提賣錢了。由於五個孩子上學讀書要用錢,丈夫姚習擴不得不出門打工,由於專長和技能,只能到處打點零工,收入很不穩定。  前些年,我的丈夫不幸罹患肺癌,我們家就更加困難了。為了給他治病我不得不四處借錢,他去世後,我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感到很吃力。  為了還債和給孩子們籌備學費,2015年,我只得外出到深圳的一家電子廠做電子零件的加工工作,由於沒有文化也不懂技術,每天只有100元的工錢,除了生活費用外,勉強攢下一點錢來還債。  在外打工的日子,我心理很焦慮,害怕家中的孩子照顧不好自己,害怕老人沒有吃穿,加上周圍都是陌生人,始終沒有歸屬感。  由於所在村偏遠,加上家庭條件困難,我家被列為搬遷對象。一開始,和很多村民一樣,我擔心搬遷進城後沒有了土地,就沒有根,不願搬遷。後來,村幹部多次給我講解政策,我才逐漸打消了顧慮。  去年8月,我從大山搬到了城裡,從此告別了瓦房。我們家因人口多分得了一個很寬敞的大房子,新房裡家具電器一應俱全,可以拎包入住,我和孩子們都很開心。  孩子們讀書有教育補貼,生活費基本有了著落,中午還有營養餐,負擔也小了很多。我便決心找一份工作穩定下來。  街道就業政策給力、就業環境優渥,工作節奏適度,這些優勢牢牢地吸引了我。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我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選擇了留在家裡,街道幹部積極給我們開展就業培訓,培訓結束後,我被安排到了扶貧車間工作。  在扶貧車間,我主要從事服裝加工的工作,這個工作簡單易學,門檻不高,婦女和稍有勞動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完成。工資是按照計件制計算的,我每個月都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如今,我們搬到新家已經一年多了,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我們一家已適應城市的幸福生活。街道不僅有服務中心、商店、醫院等公共設施,家門口還有公共運輸通往城區各地,十分便捷。   我相信,搬遷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黨和政府為我們鋪好了路,只要我們肯勤勞、肯努力,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通訊員 李金苗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民  編輯 韋依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陶俊芬:只要肯努力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家原本所在的羅雄村,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屬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溝。我們全家8口人擠在老舊的磚木房裡。由於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裡都會漏雨。
  • 「我的脫貧故事」當好護河員 摘掉貧困帽丨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慄村...
    我叫黃佑富,是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慄村村民。雖然名為「佑富」,但以前的我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生活怎麼也富不起來。直到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好政策的到來,我才慢慢擺脫貧困。我們家門口流淌著一條清澈明亮的河,我是這條河的「守護者」,今年11月已工作滿一年。撿河裡的垃圾、砍去河道兩岸的閒枝爛木……這是我巡河、護河的日常。漲大水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是我工作最「老火」的時候。冬天水冷到刺骨,要站在河水裡才能清理垃圾。現在通過宣傳,亂扔亂倒的人少了,換作之前,一天能從河裡撿出不少垃圾。
  • 畢節市七星關區政協徐寧:一枝一葉總關情
    「不準叫姐,叫我小仙女!」駐村兩年多,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八畝村的很多小朋友對這位經常來串門的駐村幹部徐寧再熟悉不過了。每次他們叫「姐」的時候,徐寧總會皺起眉頭,一邊「生氣」地更正他們,一邊從包裡掏出糖來分給孩子們吃。「小徐徐」「么妹」「她是我家親么妹」......在八畝村,很多老百姓這樣親切地稱呼徐寧,自豪地把她當做自己親人。
  • 「我的脫貧故事」當上「豬」司令 走向新生活丨畢節市七星關區水箐...
    我叫付業坤,是七星關區水箐鎮流水村村民。我怎麼也沒想到,在外打工漂泊了十幾年,最後卻是依靠回老家養豬脫了貧!幹了14年架橋工,存不下幾個錢。妻子徐世群在老家帶兩個孩子,日子不好過。村「兩委」調查時,把我家納入了貧困戶。
  •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小吉場鎮南豐村擴大小龍蝦養殖面積
    摘要: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小吉場鎮南豐村擴大小龍蝦養殖面積,提高小龍蝦出產率,助農增收。據悉,當前該村每畝水塘可產小龍蝦400至500斤,小龍蝦基地規模已達到46畝。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窮終能迎來「小康生活」|七星關區生機鎮...
    「一輩子待在這個山裡,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還能住上平房,還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叫曹明俊,今年49歲,是七星關區生機鎮鎮江社區一個普通的農民,也是五個孩子的父親。  因為患有哮喘不能做重活,所以我窮了大半輩子,老婆孩子跟著也苦了半輩子。
  • 貴州省信合公益基金會赴七星關區開展捐贈活動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盧波表示,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最後衝刺階段,省聯社黨委高度重視,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號召,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強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為廣大群眾提供全方位、廣角度、深層次的金融服務,為助力全省脫貧攻堅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三農服務百姓解民憂丨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
    時間追溯到2018年初,我主動請纓,背上行囊,下沉基層,來到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擔任第一書記,走的那天,看著年幼的孩子和眼裡含著淚水的妻子,以及年邁的父親,我突然有點「後悔」,但縱然有許多不舍,我還是毅然選擇堅持下去。
  • 咬緊牙關再發力 堅決奪取最後勝利——七星關區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
    「今年收成好,橙子產了8萬斤,能賣10多萬元!」 今年79歲的趙連全是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橙滿園社區最早一批種植橙子的農戶,如今他家種植的橙子遠銷浙江、上海、山東等地,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還修起了小洋樓。趙連全所在的橙滿園社區是七星關區最為偏遠的幾個鄉村之一,與四川接壤,轄區內山高坡陡、土地貧瘠。
  • 「我的扶貧故事」要對得住「馬叔叔」這個雅稱|七星關區鴨池鎮營中...
    鄧時別是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營中巖村駐村幫扶的一戶貧困戶,來到他家給我的第一印象可以用破敗不堪來形容,雖有兩層小樓房,走進家門一看除了門基本什麼都沒有,床都是用磚頭臨時搭建的,被褥又髒又破,牆面都還是修建時的膩子,被煙燻得發黑。
  • 步履鏗鏘 力拔「窮根」——七星關區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記述
    2017年,確保全區最後5個貧困鄉鎮年內減貧摘帽,167個貧困村、8.35萬貧困人口如期達到出列、脫貧標準。這是七星關區委、區政府的莊嚴承諾。  這是時間表,也是路線圖;這是軍令狀,更是衝鋒號……  聚焦精準,把思路變為行動,七星關區脫貧攻堅戰已然全面打響。
  • 「多彩貴州·相約2020」畢節七星關區:做好產銷對接 助推農產品...
    7月18日,七星關區林口鎮大地村支書李平接過1萬多元辣椒款,笑得合不攏嘴。大地村村支書正在採摘新鮮辣椒其實,大地村早在2018年就發展種植過辣椒,但因銷售渠道不通暢,導致當年辣椒最後只能賣到5毛錢一斤。
  • 「我的扶貧故事」用一片茶葉帶富鄉裡人|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
    我叫王菊英,是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茶葉基地負責人,你看到的這片茶場就是我近十年的心血。有了自己的家後,我與丈夫鄧申必都想過上好日子,但卻沒有更好的致富途徑,只能開始開荒種地。由於沒有條像樣的路,這裡自給自足的條件讓我們吃一倉盼一倉,一年苦到頭,除去化肥、煤炭、人親來往,幾乎沒有結餘。  為了改變貧困面貌,我和丈夫決定前往浙江打工。
  • 「我的脫貧故事」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張琴
    「其實我並沒有別的的貧困戶那麼貧窮,甚至於在2013年以前,我老公每月都能寄4000多元回來,那時候的4000元在這小山村裡是能做不少事的,只是後來發生了變故,我家才一下子跌到谷底。」我叫張琴,是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村民。
  • 黨支部領頭 合作社增效 七星關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描繪鄉村振興...
    生機鎮鐮刀灣村的辣椒即將成熟,村民們正忙著為採收作準備;朱昌鎮宋伍社區上萬羽散養雞在林間覓食,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使優質蛋雞成為這裡的代名詞;曾一度被稱為窮山溝的普宜鎮道角村,如今僅靠種植經果林,人均增收上萬元……這些喜人的場景,正是七星關區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結出的碩果。
  • ...故事」拼搏擺脫貧困,創業帶富鄉親丨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蔡...
    我叫李春,今年34歲,是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蔡官村村民。  十餘年漫長的打工生涯中,我不甘現狀,一邊省吃儉用存錢,一邊積累著管理經驗、人脈及銷售渠道,希望未來闖出一番新天地。  在外漂泊的歲月,我一直在想,務工不是長久之計,家鄉才是一塊幹事創業的寶地。
  • 這群「大咖」齊聚七星關,只為了……
    △ 在雞鳴三省景區合影留念7月26日至28日,王祥夫等30餘名全國知名作家走進七星關區,旨在把七星關區自然美景、人文特色、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新成績滲透到藝術作品中,創作一批流芳百世的精品力作,提高全區文藝串座水平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浩: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羅妹...
    只要肯吃苦豈能不脫貧晴隆縣融媒體中心 楊浩2018年3月,晴隆縣蓮城街道坡榮村四組的黃修明家成為了我的包保貧困戶。第一次走訪黃修明家,映入眼帘的是二幢兩層樓的大平房。隨著走訪的深入,我逐步了解到,年過五十歲的黃修明一家6口人,他和妻子魏勝芬常年在土地上辛勤勞作,家裡還飼養得有豬、牛、雞等牲畜家禽,間或還在縣內打零工,在村裡的食用菌基地務工。
  • 七星關區:做活山地特色 做精「黃金」產業
    看慣了刺梨的當地人起初並不知道它有什麼用,但是村裡出過「遠門」的一位村民卻提出了意見:「我在龍裡縣看到人家種刺梨賣很掙錢,我們村的這些野刺梨長得這麼好,我們應該也種點來賣。」在七星關本地,刺梨作為食物已經不是稀奇事。主要用於製作刺梨酒、刺梨乾。但經過村民這一提議,讓西衝從此與刺梨結下良緣。為了說服村民,西衝組織了一次觀摩會,將村民們帶到龍裡縣參觀刺梨種植。
  • 七星關區氣象臺發布道路結冰黃色預警[III級/較重]
    七星關區氣象臺發布道路結冰黃色預警[III級/較重]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