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壩橋鎮美麗鄉村一景
全面建成小康,決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2017年,確保全區最後5個貧困鄉鎮年內減貧摘帽,167個貧困村、8.35萬貧困人口如期達到出列、脫貧標準。這是七星關區委、區政府的莊嚴承諾。
這是時間表,也是路線圖;這是軍令狀,更是衝鋒號……
聚焦精準,把思路變為行動,七星關區脫貧攻堅戰已然全面打響。
(一)
為貫徹落實好全市兩會的精神,迅速掀起新一輪遍訪貧困村活動,1月9日,七星關區委立即召開常委會,重點研究部署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打響了決戰貧困的「第一炮」。
會上,七星關區確定將全區劃分為五大「戰區」,並對應建立由七星關區委統籌領導、四大班子主要領導掛帥、副縣級領導包幹聯繫鄉鎮(街道)、區直部門幫扶,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指揮體系,即五大指揮部。
為進一步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繼續強化領導幹部帶頭作用,指揮部成立後,相關負責人便立即組織工作人員奔赴脫貧攻堅的最前線。
走訪中,七星關區將之作為一次精準脫貧的大練兵,以幫助幹部儘早實現從戰鬥員到指揮員的大提升;將之作為一次精準脫貧的業務培訓,從而避免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情況。同時,也為讓大家更全面地掌握實際情況,全面了解貧困戶信息,進一步熟悉精準脫貧業務工作,以便後期制定出更加切合實際的幫扶措施,並能針對貧困群眾的不同情況,分類指導、因戶制宜,制定符合實際的幫扶措施,實現精準幫扶。
1月9日17時35分,市委常委、七星關區委書記崔英魁率第一指揮部開展走訪活動。在野角鄉鄧家灣村委會,指揮部一行詳細了解貧困戶建檔立卡情況,臺帳資料,精準扶貧措施制定和對接情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貧計劃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開啟大走訪活動。
當晚20時48分,崔英魁在村民吳開國家主持召開了一個短暫的院壩會。認真聽取部分貧困戶的呼聲和想法,並對脫貧措施一項項進行核對。在詳細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致貧原因,以及相關幫扶舉措後,他還耐心向村民們講解了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鼓勵大家要多渠道增加收入。
「扶貧的物資、資金一定要拿給真正的窮人,不窮的、好吃懶做的堅決不能拿。」
「我們村吃水困難。」
「我們村應該大力發展養牛。」
……
「幸福不忘共產黨,致富感謝黨中央。」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像拉家常、擺龍門陣一樣,大家既談了修路、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又說了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儘管當時天氣漸冷,現場氣氛卻十分熱烈。
與此同時,其他四個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也都紛紛抵達各自「戰區」,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經過第一輪的走訪活動,使廣大幹部群眾深刻認識到大規模走訪的重要意義。通過走訪,不僅能夠深入查找出脫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還能有利於準確研判當前脫貧形勢,為今後抓好脫貧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二)
2月6日,七星關區再次組織召開區、鎮鄉街道、村(社區)三級「113攻堅戰」推進大會,動員和激勵全區上下以奮發有為、只爭朝夕的姿態,聚焦「創新發展、同步小康」,以「大黨建」為統領,推進「大扶貧、大安全、大發展」工作,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而努力奮鬥。
為深入剖析貧困鄉鎮致貧原因,七星關區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找準脫貧之路,探索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的可行路徑。2月8日至9日,七星關區五大指揮部,30餘位區級領導和上千名幹部整裝待發,拉開第二輪走訪的帷幕。
2月9日,崔英魁率第一指揮部走訪了鴨池鎮的貧困戶。
在鴨池鎮營腳村村民彭開貴家,崔英魁一行人在了解到彭開貴身患重病卻仍意志堅強、不等不靠,不向困難屈服的感人事跡後,備受感動。
「雖然我患有腦積水脊髓空洞的疾病,但我不會躺下。就算右半部分的身體逐漸癱瘓,我也會堅持賺錢養家。」彭開貴見到崔英魁時激動地說。
彭開貴家裡的大部分開銷都是靠他賣水果賺錢。如今患疾病的他,連下廚做飯都很困難,可他依然繼續努力,為家裡打拼。
聽了彭開貴的事情後,崔英魁對彭開貴的所作所為表示讚賞,並叮囑他要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對生活要充滿信心,要為大家樹立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榜樣。同時還叮囑隨行人員,今後的脫貧攻堅工作中,要用好用活「特惠貸」、「一市五金多套餐」等脫貧政策。積極動員轄區內貧困戶申請「特惠貸」和「一市五金多套餐」,整合資金,力求發揮最大效益。要避免出現平均主義,不能把脫貧項目均攤給貧困戶了事,必須立足實際,扶持有出路、有門路、有思路的貧困戶發展壯大,大力扶持鄉鎮農業園區建設,帶動其餘貧困戶脫貧。
「脫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幹。越是艱難,越是緊迫,越是檢驗我們擔當的精神和實幹的能力。」在鴨池鎮組織召開的座談會上,在聽取各個小組的走訪情況反饋後,崔英魁說,「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吹響戰鬥號角,做實脫貧工作,認真做好整改落實,幹出脫貧成效,確保高效完成脫貧攻堅這個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
「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得民心。」今年以來,七星關區把遍訪貧困戶與領導幹部踐行「三嚴三實」、聯繫群眾、定點掛幫、駐村幫扶等工作結合起來,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抓好抓實,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精準扶貧為抓手、產業發展為突破,全面聚焦「五通四有」和「四有五覆蓋」,全面準確掌握貧困村貧困戶基本情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實行差別化扶持、精準化幫扶,引導貧困群眾擺脫意識貧困和思路貧困,轉變思想觀念,理清發展思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作者:鄭林華 黎秀禹 來源:畢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