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黃佑富,是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慄村村民。雖然名為「佑富」,但以前的我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生活怎麼也富不起來。直到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好政策的到來,我才慢慢擺脫貧困。
我們家門口流淌著一條清澈明亮的河,我是這條河的「守護者」,今年11月已工作滿一年。撿河裡的垃圾、砍去河道兩岸的閒枝爛木……這是我巡河、護河的日常。漲大水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是我工作最「老火」的時候。冬天水冷到刺骨,要站在河水裡才能清理垃圾。現在通過宣傳,亂扔亂倒的人少了,換作之前,一天能從河裡撿出不少垃圾。
黃佑富在清理河畔枯枝
每天,我都會沿著河岸從上頭到下頭走一遍進行查看,遇到有人在水裡嬉鬧時予以制止,遇到垃圾便下河去撿起來,隨時保持河水乾淨。 經過努力,這條河流漸漸擺脫汙濁,露出大自然本色,成為村裡靚麗的一道風景。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人管還是好得多,每天從河邊過,心情都變得舒暢了。
小河清澈見底
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既然當了護河員,就要守本分、盡職責,要麼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經常一路巡河下來,我衣裳溼了不少,但絲毫不影響我工作的熱情和專注。 2014年,因家庭貧困,我和妻子、女兒一家三口精準識別進入扶貧系統,享受著相應的醫療、教育、危房改造等政策扶持,並得到了專項扶貧資金用於發展養殖,生活看到了希望。 有了黨和國家的支持,自己也要爭氣。我依靠地理環境,在自家屋後搭建了一個圈舍,養了幾十隻雞和鴨。鴨養得越老越好,有些能賣到一百多元一隻。現在除了完成巡河的本職工作,我剩餘的時間就是照管家禽,生活越發充實。 政府幫了我們這麼多,讓我們住新房、生活有保障,還有什麼理由坐著「等靠要」呢?任何的成功與收穫,無不是腳踏實地、勤奮勤勞的結果。我相信,在脫貧路上步步穩紮,讓全家有了穩定收入,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通訊員 韓園媛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