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當好護河員 摘掉貧困帽丨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慄村...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黃佑富,是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慄村村民。雖然名為「佑富」,但以前的我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生活怎麼也富不起來。直到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好政策的到來,我才慢慢擺脫貧困。

我們家門口流淌著一條清澈明亮的河,我是這條河的「守護者」,今年11月已工作滿一年。撿河裡的垃圾、砍去河道兩岸的閒枝爛木……這是我巡河、護河的日常。漲大水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天,是我工作最「老火」的時候。冬天水冷到刺骨,要站在河水裡才能清理垃圾。現在通過宣傳,亂扔亂倒的人少了,換作之前,一天能從河裡撿出不少垃圾。

黃佑富在清理河畔枯枝

每天,我都會沿著河岸從上頭到下頭走一遍進行查看,遇到有人在水裡嬉鬧時予以制止,遇到垃圾便下河去撿起來,隨時保持河水乾淨。  經過努力,這條河流漸漸擺脫汙濁,露出大自然本色,成為村裡靚麗的一道風景。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人管還是好得多,每天從河邊過,心情都變得舒暢了。

小河清澈見底

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既然當了護河員,就要守本分、盡職責,要麼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經常一路巡河下來,我衣裳溼了不少,但絲毫不影響我工作的熱情和專注。  2014年,因家庭貧困,我和妻子、女兒一家三口精準識別進入扶貧系統,享受著相應的醫療、教育、危房改造等政策扶持,並得到了專項扶貧資金用於發展養殖,生活看到了希望。  有了黨和國家的支持,自己也要爭氣。我依靠地理環境,在自家屋後搭建了一個圈舍,養了幾十隻雞和鴨。鴨養得越老越好,有些能賣到一百多元一隻。現在除了完成巡河的本職工作,我剩餘的時間就是照管家禽,生活越發充實。   政府幫了我們這麼多,讓我們住新房、生活有保障,還有什麼理由坐著「等靠要」呢?任何的成功與收穫,無不是腳踏實地、勤奮勤勞的結果。我相信,在脫貧路上步步穩紮,讓全家有了穩定收入,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通訊員 韓園媛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當上「豬」司令 走向新生活丨畢節市七星關區水箐...
    我叫付業坤,是七星關區水箐鎮流水村村民。我怎麼也沒想到,在外打工漂泊了十幾年,最後卻是依靠回老家養豬脫了貧!幹了14年架橋工,存不下幾個錢。妻子徐世群在老家帶兩個孩子,日子不好過。村「兩委」調查時,把我家納入了貧困戶。
  • 七星關區:做活山地特色 做精「黃金」產業
    發展山地種植業是山區最適宜的發展之道,在山地選擇種植刺梨,是七星關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手段,也是脫貧致富之道。剛過去的一年,七星關區西衝社區憑藉刺梨產業迎來一批收益。許多農戶家增收翻倍,幾戶種植「大戶」,經濟收益翻了一番。農戶的生活水平、經濟水平、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初識刺梨結「良緣」「現在生活越來越好,離不開村委的帶領,多虧種下了刺梨,我們才有了增收的門道。
  • 咬緊牙關再發力 堅決奪取最後勝利——七星關區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
    產業就業並行 穩定脫貧成效七星關區總人口170萬,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4.7855萬戶21.086萬人。自2016年脫貧攻堅拉開帷幕,該區幹群上下一心、共克時艱,在4年的時間裡成功讓258個貧困村全部標註出列,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標註脫貧,並順利接受了國家脫貧攻堅普查。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窮終能迎來「小康生活」|七星關區生機鎮...
    「一輩子待在這個山裡,我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還能住上平房,還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叫曹明俊,今年49歲,是七星關區生機鎮鎮江社區一個普通的農民,也是五個孩子的父親。  因為患有哮喘不能做重活,所以我窮了大半輩子,老婆孩子跟著也苦了半輩子。
  • 步履鏗鏘 力拔「窮根」——七星關區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記述
    2017年,確保全區最後5個貧困鄉鎮年內減貧摘帽,167個貧困村、8.35萬貧困人口如期達到出列、脫貧標準。這是七星關區委、區政府的莊嚴承諾。  這是時間表,也是路線圖;這是軍令狀,更是衝鋒號……  聚焦精準,把思路變為行動,七星關區脫貧攻堅戰已然全面打響。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三農服務百姓解民憂丨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
    時間追溯到2018年初,我主動請纓,背上行囊,下沉基層,來到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擔任第一書記,走的那天,看著年幼的孩子和眼裡含著淚水的妻子,以及年邁的父親,我突然有點「後悔」,但縱然有許多不舍,我還是毅然選擇堅持下去。
  • 「多彩貴州·相約2020」畢節七星關區:做好產銷對接 助推農產品...
    好在今年七星關區成立了農產品促銷專班,整合各方資源積極為全區範圍內的農產品牽線搭橋,尋找買家,這下子直接解決了大地村村民的後顧之憂。看今年辣椒的長勢,預計1畝平均能產5000斤,今年全村種植了120畝,算下來大概能收入70餘萬元,明年會擴大種植面積,豐富種植品種繼續發展產業,鞏固脫貧成效。
  • 「我的脫貧故事」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張琴
    「其實我並沒有別的的貧困戶那麼貧窮,甚至於在2013年以前,我老公每月都能寄4000多元回來,那時候的4000元在這小山村裡是能做不少事的,只是後來發生了變故,我家才一下子跌到谷底。」我叫張琴,是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村民。
  • 貴州省信合公益基金會赴七星關區開展捐贈活動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盧波表示,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最後衝刺階段,省聯社黨委高度重視,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號召,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強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為廣大群眾提供全方位、廣角度、深層次的金融服務,為助力全省脫貧攻堅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七星關區小吉場鎮:3000畝中藥材精準「治」貧
    早春三月,乍暖還寒,清冷的山風夾雜著絲絲細雨吹過七星關區小吉場鎮永興村壩區。永興河畔,鵝黃柳絮隨風舞動。柳樹下,300餘名群眾正在開廂、種植中藥材。海子壩組村民陳琳不停地揮舞著鋤頭開廂。「今天早上公司發工資,我才來幾天,領得幾百塊錢。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也要扶「心」|七星關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第一...
    我叫李邦華,現在是七星關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1月,受七星關區區委組織部安排,我來到了林口鎮雞鳴三省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也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當得知組織要安排我駐村時,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一片茶葉帶富鄉裡人|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
    我叫王菊英,是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茶葉基地負責人,你看到的這片茶場就是我近十年的心血。初都河村茶葉基地上世紀90年代,我與村裡十組的鄧申必結婚,我丈夫家所在的十組,環境十分惡劣,人們非常貧窮。我們與老人分家時,共分到100多斤糧食,全部的家當共18塊錢,錢揣在兜裡好久都捨不得花。
  • 畢節市七星關區政協徐寧:一枝一葉總關情
    「不準叫姐,叫我小仙女!」駐村兩年多,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八畝村的很多小朋友對這位經常來串門的駐村幹部徐寧再熟悉不過了。每次他們叫「姐」的時候,徐寧總會皺起眉頭,一邊「生氣」地更正他們,一邊從包裡掏出糖來分給孩子們吃。「小徐徐」「么妹」「她是我家親么妹」......在八畝村,很多老百姓這樣親切地稱呼徐寧,自豪地把她當做自己親人。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護林員 我靠雙手摘掉了貧困帽丨獨山縣...
    位於基長社區拉儉組的1000畝林地是我的管護區,為了準確掌握管護區內林木數量及林地位置,及時發現並制止亂砍濫伐、及時上報森林火情等,入夏以來,我每天都要頭頂烈日,在管轄區內巡山七八個小時,幾乎不曾間斷。雖然每次巡完山後,我都是汗流浹背、精疲力竭,但是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我十分珍惜,從來不敢怠慢。
  • 「我的扶貧故事」要對得住「馬叔叔」這個雅稱|七星關區鴨池鎮營中...
    鄧時別是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營中巖村駐村幫扶的一戶貧困戶,來到他家給我的第一印象可以用破敗不堪來形容,雖有兩層小樓房,走進家門一看除了門基本什麼都沒有,床都是用磚頭臨時搭建的,被褥又髒又破,牆面都還是修建時的膩子,被煙燻得發黑。
  • 「我的脫貧故事」艱苦奮鬥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丨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
    我叫李永祥,今年45歲,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久仰鎮基佑村村民。我夫妻倆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初中和小學文化。2014年以前,我的家庭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養殖少量的本地香豬、土雞,以及在鄉內、村內務工。
  • 七星關區青場鎮「生態農業」扮靚新農村
    七星關區青場鎮「生態農業」扮靚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0-06-11 19:14:47      來源:畢節日報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
  • 七星關區林口鎮:黨建引領 產業富民
    2019年,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林口鎮雞鳴三省村成立了七星關區迎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汲取「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先進經驗,成立七星關區迎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黨小組,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把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強村富民,建立村集體與群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該鎮採取現金、土地、勞務輸出等多種入股形式,鼓勵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如入股,發展壯大村級合作社。
  • 貴州七星關區:全面推行河長制 水清岸綠惠民生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將河長制工作作為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解決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域岸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河湖編織起一道道保護網。赤水河是七星關區境內的主要河流之一,從林口鎮雞鳴三省村流入團結鄉、生機鎮、清水鋪鎮等7個多鎮,河段總長89.2公裡。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好政策和艱苦奮鬥的自己丨岑鞏縣平莊鎮後坪...
    我叫丁祖奎,今年56歲,家住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平莊鎮後坪村明寨組。由於我的妻子患有長期慢性病,幹不了體力活,所以只能我一個人負責照顧家庭和掙錢養家。2014年,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非常感謝,也很慶幸在我家最難的時候,有國家對我們的幫扶,但每每看到年久失修的爛木房上「貧困戶」的牌子,我就滿心羞愧,雖然貧困戶獲得的補助能減輕一些家庭負擔,可我不想等、靠、要,作為這個10口之家的「大家長」,我必須努力,早日撕掉「貧困戶」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