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新房子移來好日子!臺江縣移民群眾慶端午頌黨恩

2021-01-18 天眼新聞

身披移民房的標籤,卻有著比商品房更高顏值的外表。6月6日,記者走進臺江縣萃文街道方黎灣社區,一幢幢高聳林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樓房十分惹眼。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移民的心更踏實了。

臺江縣萃文街道方黎灣社區,一幢幢高聳林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樓房十分惹眼。

當天,一場以「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在方黎灣社區舉行。來自縣藝術團等單位的文藝工作者為該社區的移民搬遷戶帶來了精彩的文藝表演,共同慶祝端午節的到來。。

文藝工作者為方黎灣社區的移民搬遷戶帶來了精彩的文藝表演。  住進新房子  「如今的好生活得益於脫貧攻堅好政策。」張扛偉是臺江縣臺拱鎮登魯村村民,也是首批入住方黎灣安置點的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告別了曾經破敗不堪的土木房,吃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柏油路,家裡電器一應俱全,他還將新房陽臺前的花草打造成了盆景。  張扛偉說,過去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登魯村,一年忙到頭,溫飽都難以解決。2017年通過搬遷,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還在縣城找到一份服務業的工作,如今一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當前最直接、最快捷的脫貧之路,不僅改變了搬遷群眾的生活居住環境,更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真正讓貧困群眾一步住上了好房子。

易地扶貧搬遷真正讓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  從山區搬到城市,改變的不僅僅是住房,為了讓他們住的舒心,生活習慣,臺江縣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就業培訓,築牢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網,全面推進新市民計劃,保障了搬遷群眾挪窮窩、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在方黎灣社區,像張扛偉一樣通過搬遷過上好日子的群眾還有很多。圍繞搬遷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方黎灣社區整合各方資源,目前已建成並正常運轉便民服務大廳、社區衛生服務站、警務室、兒童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閱覽室等配套服務設施,為社區生活服務提供了基本保障,讓搬遷群眾更快地融入了新環境。  感恩好日子  當天的系列活動不僅展示了臺江濃鬱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臺江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攻堅克難爭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精氣神。

文興芝老人(左一)將獲得的獎品粽子分給其他同伴。  活動舉行到一半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社區的新市民文興芝老人主動要求獻唱苗語山歌一曲,以此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幸福的模樣是什麼?在活動現場,記者隨手抓拍的這組表情包,就能給你答案。

住在這裡到底有多幸福?還有多少是你不知道的事?今天記者就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給你講一講。  室外是歡聲笑語的文藝表演,而室內的「四點半課堂」相對來說則安靜了許多。6月6日,是方黎灣社區四點半課堂正式開放的第三天,不到五點,課堂內聚集了不少學生。今年讀二年級的熊鵬飛便是其中一位,此時的他正拿著一本書名為《一千零一夜》的書籍在閱讀。

「四點半課堂」內的學生  今年讀二年級的熊鵬飛正以自己的方式感恩黨和政府給與的好日子——好好學習。  「現在學習成績怎麼樣?」  「在班上算是中等偏上吧。」  「喜歡這裡的書籍嗎?」  「喜歡!」  ……  「他不愛做作業」。看見記者和熊鵬飛聊天,旁邊的同學張應輝接過話匣,揭了熊鵬飛的底。  「我已經改了」,熊鵬飛立馬反駁道。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年少的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2018年享受了移民搬遷政策,不但進了城,還住進了新房。現在的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感恩黨和政府給與的好日子——好好學習。  「老師,這道題我不太明白。」另一位學生向輔導老師鄭桂燕舉手示意。  ……

鄭桂燕老師在輔導學生做作業。  這就是方黎灣社區的「四點半課堂」。每天16:30開放,以貼近孩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為原則,在組織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同時,開展思想教育、興趣小組、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動。  據了解,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學生,臺江縣各學校對他們實行包保,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輔導,真正從學習上、生活上、心理上去關心他們。  鄭桂燕老師所在的臺江二中就負責方黎灣社區。  「今天我是第一次來,這些孩子的基礎比較薄弱,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如果通過我們的輔導能讓這些孩子們把基礎打好,那麼他們升入初中的時候就比較跟得上。」鄭桂燕老師表示,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愛,只要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天晚上8點,社區文藝隊都會在社區廣場組織居民跳廣場舞、蘆笙舞、踩鼓等活動。「之前大家剛搬進來的時候互相不熟悉,後來社區文藝隊組織大家跳了幾次舞就慢慢熟悉了,今年姊妹節的時候社區還組織我們去參加盛裝遊演和萬人唱歌活動來哩!感謝黨有好政策讓我們搬來這裡住,還組織文化活動讓我們生活開心。」對於搬遷後的文化生活體驗,來自施洞鎮黃泡村的龍再美很滿意。  方黎灣社區一直重視加強社區文化服務建設,充分利用節慶和空閒時間開展貼近生活的各種文體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搬遷群眾相互溝通交流,凝聚了人心,增強了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同時,社區堅持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陣地作用,不斷開展各類「感黨恩」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引導搬遷居民感黨恩,強化思想認同,更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樹立了自立自強精神。  建好新圈子  今年4月初,經臺江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設立了方黎灣社區。方黎灣社區設立後,從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力成立了黨支部,社區54名黨員把聚合力、凝民心、謀思路當成分內事,把講政策、做宣傳、幹實事當成家務活。  對於社區提供便捷、貼心、優質的服務,來自老屯鄉階薅村的搬遷戶吳鵬說:「搬到這裡住後,感覺比以前方便多啦,有什麼問題困難走兩步路就直接到服務大廳來問,大廳的工作人員都會幫我們解答解決,要辦點什麼事比以前方便多了。」

辦事大廳內,工作人員熱情服務。  社區黨支部書記周海燕說:「社區黨支部的成立,解決了此前黨員零散無組織的情況,激活了黨員帶頭幹事、為群眾服務的幹事活力。」  截至目前,社區黨支部共服務群眾1600餘人,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42個。在支部和黨員的幫助帶動下,搬遷到社區的群眾很快融入了新生活。  圍繞「快融入」,方黎灣社區將社區內安置樓劃分為4個網格,實行社區網格化分片責任管理制,通過分片包保、設崗定職,每周堅持入戶了解搬遷戶情況,用心溫暖搬遷居民,有效推動社區規範化精準化管理。  「現在搬到這裡來住房子亮亮堂堂的,老人看病方便,小孩讀書也近,旁邊就有超市生活很方便。現在的生活跟在老家相比變化可大了!」同邰忠鋒一樣,從臺江各鄉鎮街道搬遷到方黎灣社區入住的居民共有632戶3418人,社區搬遷完成率已達100%。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不斷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點已逐步從動員搬遷入住過渡到做好扶貧後續工作。方黎灣社區緊緊圍繞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工作目標,著力完善「五個體系」做好移民服務管理,在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上做實功夫。  邁開新步子  人挪活,樹挪死。  在搬遷戶李光華的家裡,夫妻倆正在整理室內裝修的工具。李光華一家八口,是臺江縣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為了照顧老人小孩,夫妻倆一直以來都只能留在南宮鎮交包村,家裡種田為生,而「開門見山」的環境卻讓勤勞的他們生活過得緊巴巴。  「一搬新家,政府就介紹各類培訓給我們,免費培訓,我和愛人就報名參加水電工培訓。」李光華的妻子楊格報說,現在夫妻倆就在縣城做建築裝修活,一月下來能有六千左右的收入,再也不用愁生活了。  「現在好了,搬出了大山,有了新房住,老人在新家安享晚年,子女在縣城讀書。」幸福的新生活,讓楊格報滿目皆歡。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針對安置點龐大搬遷隊伍的就業問題,臺江縣朝「『搬家』更要『幫業』」的目標努力,積極探索「飛地經濟」模式,通過開展技能培訓班,在安置點上分批次安排搬進來的群眾接受各項就業技能輪訓。

在移民新區的街道上,移民百姓將開設各種店鋪。  在移民新區的一排排街道上,還將有更多的移民百姓利用每棟樓的一樓開設各種店鋪,開闢創業致富的門道。  為確保「能致富」,臺江縣確立了「易地搬遷+產業開發+向發達城市轉移勞動力」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目標,產業開發採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搬遷戶」的模式,通過招引客商,發展種植養殖業,吸納貧困戶優先進入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藉助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農民進城、老闆進村」的「雙向流動」,互補共贏。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凌忠雲

編輯 何濤編審 胡瑩

相關焦點

  • 住進「安心房」 過上好日子——天津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記
    新華社記者 劉惟真 攝  新華社天津7月20日電  題:住進「安心房」 過上好日子——天津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記  新華社記者劉惟真  雅致的小院乾淨整潔,屋內地面一塵不染,陽光透過嶄新的門窗,將房間照得通透明亮。
  • 一心只為移民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記雷山縣委常委、縣委統戰...
    在工作中,這位經常開玩笑說「黨齡比年輕幹部的年齡還大」的「老同志」卻一點都不服老,他緊緊圍繞「堅決打贏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助推脫貧攻堅減貧摘帽」的目標,團結帶領全縣移民系統幹部搞規劃、抓項目、解矛盾、做後扶、促脫貧,深受廣大幹部及移民群眾好評。
  • 胡錦濤:要讓漢中西安人民住新房子過好日子
    在漢中、西安等地,胡錦濤深入城鄉基層調查研究,看望慰問地震災區幹部群眾。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極大地激勵著陝西廣大幹部群眾,謀科學發展、建西部強省的熱潮在全省各地湧動。  「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用自己的雙手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地處秦巴山區的漢中市寧強縣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災嚴重。
  • 登封:花樣饅頭「蒸」出移民群眾甜蜜新生活
    來,來今天我們一起見識這些花樣饅頭見證告成鎮石羊關村移民的甜蜜新生活「俺以前做的饅頭大多是糧食口袋、麥秸垛、棗花等形狀,寓意來年有個好收成,如今的日子大不一樣了,不愁吃不愁穿,還搬進了移民小區的新房子裡。今天俺做的是一些金黃雀、小白兔、幸福豬之類的花樣饅頭,雖然沒有酒店大廚做得好看,但卻『蒸』出了俺現在的新生活。」
  • 【銅仁好聲音】銅仁:跨區縣搬遷挪窮窩 換新業 幸福來
    在銅仁市碧江區響塘龍移民安置點,安貴琴在兩年前就告別了臉朝黃土背朝天忙農活的日子,換上制服,成為碧江區百麗鞋業廠的工人。一邊認真地裁剪布料,一邊聽著廠區廣播裡播放的音樂,安貴琴感到十分愉快。「自己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漂亮的房子,還能就近務工掙錢,日子越來越舒心!」談及搬遷後生活的變化,安貴琴打開了話匣子,臉上洋溢著笑容。
  • 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
    「黨建+產業」 走出新的振興之路——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特約記者 王道東青磚黛瓦間,只見銀匠鐵錘飛舞,繡娘飛針走線,遊客、商賈川流不息……10月9日,走進崗黨略村,一幅山水田園美景映入眼帘,在鄉村傳統的銀飾、刺繡產業釋放了蓬勃的新活力!
  • 蔣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困難群眾——共享團圓 喜迎新春
    開陽縣委副書記童祖強、副縣長段紅蓮出席活動,向搬遷群眾送去新春的問候與祝福,並與300餘名搬遷群眾歡聚一堂,同吃團圓年飯,共度一個熱鬧歡樂的別樣新年。受縣委書記王啟雲,縣委副書記、縣長李仕勇的委託,童祖強致新年賀詞。
  • 住上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昆明37萬餘農村危房完成改造
    「過去的日子不敢想,住在大山之中,土地面積少,錢掙不到,房子也沒有能力修繕加固,要不是國家政策好,我還住在土坯房裡。」近日,雲南昆明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鄉小村村委會小凹子村氣溫下降至1℃,村民付平周心裡卻是溫暖的:2017年搬進新房子以來,再也不用擔心夏天漏雨、冬天挨凍。
  • 駐通道播陽鎮地角村扶貧工作隊積極開展「知黨恩 感黨恩 聽黨話 跟...
    駐通道播陽鎮地角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向東海(右二)和隊員入戶開展「知黨恩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宣講活動 群眾自發熱烈鼓掌懷化新聞網訊 (記者 楊戟)12月25日,是通道播陽鎮地角村村民楊順還喜遷新居的好日子,
  • 務川黃都:跨年籃球賽 話脫貧 感黨恩 慶元旦
    黃都鎮政府全體領導幹部、黃都中小學、黃都農商行支行等8支隊伍,200餘人參與此次活動,在球場上「話脫貧、感黨恩、慶元旦」。一場讓身體在球場上飛馳、讓夢想在籃筐中奔放、讓激情在心中蕩漾的籃球賽在黃都鎮祥川廣場拉開序幕。隊員們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精神風貌,表現了當代黃都幹部群眾團結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
  • 政府過緊日子 群眾過好日子
    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不論是堅持創新引領發展,還是培育壯大新動能;不論是紮實推進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不論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還是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近2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說通篇都是為著人民這個主體而展開。
  • 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海鹽三峽移民樂享幸福生活
    為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從2001年開始,海鹽縣先後接收安置了來自重慶市奉節縣、涪陵區兩批三峽移民共計149戶670人,分別安置在望海街道、沈蕩鎮、百步鎮、於城鎮和通元鎮的26個行政村,44個安置點。多年來,海鹽始終堅持「安得下、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幫助移民安居樂業。12月17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海鹽縣百步經濟開發區(百步鎮),見到了來自重慶市奉節縣的三峽移民柯鵬飛,他正在自家倉庫裡包裝一批即將發貨的集成吊頂產品。2001年,柯鵬飛隨爺爺奶奶和父母來到百步勝利村安家落戶。「當時我才上小學四年級,現在快20年了,已經在這邊娶妻生子,日子過得充實而溫馨。」柯鵬飛臉上滿是笑容。
  • 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 ——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
    編者按「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四十五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山高谷深、土地貧瘠,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乃至全國的「貧中之貧」。督促攻堅,確保按時搬進好房子「施工表不合理,這讓群眾怎麼順利搬遷?」今年4月初,來自四川省中江縣發改局的督戰隊員陳華偉在涼山昭覺縣查驗搬遷安置點施工進度,發現不少施工表上的竣工日期和計劃搬遷日期一樣。「怎麼可能一竣工就搬遷?總要給群眾留點時間。」他要求竣工日早於搬遷日,「不能少於5天,為搬遷留足餘地。」
  • 李漢文到臺江縣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12月8日,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漢文到到臺江縣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縣委副書記楊德昭出席並主持報告會。報告會上,李漢文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從《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研判了2020年經濟整體形勢,指出了未來五年的新變化(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剖析了當前中國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仍然處於發展機遇期),強調要做好當前的兩個重大經濟工作,並結合貴州實際提出了貴州策略」進行宣講。
  • 住上好房子 過上好日子——雙峰縣推進危房改造工作紀實
    近年來,雙峰在確保不愁吃、不愁穿「兩不愁」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危房改造工作,堅持「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應報盡報,應改盡改」原則,政策先行、狠抓落實,確保「讓每一戶群眾住上安居」。村幹部就天天來我家勸我,說住危房不好,還跟我普及政策。」在石牛鄉中心村,67歲的村民姚與成笑著說,「我『拗』不過他們,危改政策也確實優惠,便決定把房子裡外翻修了一遍。」6月,該村村支兩委、聯村工作組、幫扶工作隊聯合組成房屋質量排查小分隊,挨家挨戶走訪,對全村117戶貧困家庭的住房質量進行全面排查,共排查出12戶C級或D級危房,當前已全部完成新建或修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深秋時節,記者走進古浪縣直灘鎮團結村,寬闊乾淨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道路兩旁是翻修一新、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磚瓦房,房前屋後乾淨整潔,讓人耳目一新。面對團結村基礎薄弱,群眾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團結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和兩委班子一手抓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通過入戶宣傳民族政策,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常識的宣傳教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思想深入人心;一手積極引導少數民族群眾轉變觀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加快脫貧致富產業發展。
  • 山鄉巨變——貴州臺江縣交片苗寨的脫貧側記
    「現在好了,條條大路鋪上了水泥,村裡的危房都得到了改建,白色的鞋出門走一圈也不會變色,房子紮實了颳風下雨再也不用愁了。村裡建起了村醫務室、踩鼓場、籃球場、路燈……這些變化都是臺江縣委宣傳部和各掛鈎單位帶給我們的。」一對比,熊光文說到現在的情況,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 ——記太原採煤沉陷區移民的新生活
    ——記太原採煤沉陷區移民的新生活  新華網太原1月24日電(記者王井懷)在山上窯洞住了66年的姜志榮做夢也沒想到會在樓房裡過大年,但今年他夢想成真了。幾個月前,他和老伴一起搬進了城裡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最讓老兩口高興的,不是換了大彩電,也不是有了潔白的瓷磚地板,而是洗手洗臉時水龍頭「譁譁」的流水聲。   姜志榮老兩口原來住在太原市西山採煤沉陷區。
  • 「我來了就沒想再回去」——疏勒河項目移民趙春貴的新生活
    18年了,門口的小樹苗都長成高大的鑽天白楊,他們一家也在這個新家園紮根。作為疏勒河項目移民,18年前,作為第一批走進這裡的移民,他見證了這裡的荒涼,而18年後,他們一家也享受了這片土地帶來的安逸與滿足。
  • 地球人很多都是從火星移民來的,現在又要費勁吧啦的移回去?
    一、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結果團隊辛苦了,國家的希望和主力軍,勝過無聊的的明星雞毛蒜皮瑣碎小事上熱收千萬倍二、26個人擁有世界一半財富與其對別人的財富羨慕妒忌恨四、中國首次火星探測飛控任務準備就緒地球人很多都是從火星移民來的,現在又要費勁吧啦的移回去?人類在地球上搞了個生物圈二號都失敗了,去火星就能成功了?五、初中生沉迷遊戲民警硬核開導警察說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