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移民房的標籤,卻有著比商品房更高顏值的外表。6月6日,記者走進臺江縣萃文街道方黎灣社區,一幢幢高聳林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樓房十分惹眼。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移民的心更踏實了。
臺江縣萃文街道方黎灣社區,一幢幢高聳林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樓房十分惹眼。
當天,一場以「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在方黎灣社區舉行。來自縣藝術團等單位的文藝工作者為該社區的移民搬遷戶帶來了精彩的文藝表演,共同慶祝端午節的到來。。
文藝工作者為方黎灣社區的移民搬遷戶帶來了精彩的文藝表演。 住進新房子 「如今的好生活得益於脫貧攻堅好政策。」張扛偉是臺江縣臺拱鎮登魯村村民,也是首批入住方黎灣安置點的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告別了曾經破敗不堪的土木房,吃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柏油路,家裡電器一應俱全,他還將新房陽臺前的花草打造成了盆景。 張扛偉說,過去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登魯村,一年忙到頭,溫飽都難以解決。2017年通過搬遷,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還在縣城找到一份服務業的工作,如今一個月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當前最直接、最快捷的脫貧之路,不僅改變了搬遷群眾的生活居住環境,更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真正讓貧困群眾一步住上了好房子。
易地扶貧搬遷真正讓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 從山區搬到城市,改變的不僅僅是住房,為了讓他們住的舒心,生活習慣,臺江縣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就業培訓,築牢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網,全面推進新市民計劃,保障了搬遷群眾挪窮窩、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在方黎灣社區,像張扛偉一樣通過搬遷過上好日子的群眾還有很多。圍繞搬遷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方黎灣社區整合各方資源,目前已建成並正常運轉便民服務大廳、社區衛生服務站、警務室、兒童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閱覽室等配套服務設施,為社區生活服務提供了基本保障,讓搬遷群眾更快地融入了新環境。 感恩好日子 當天的系列活動不僅展示了臺江濃鬱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臺江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攻堅克難爭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精氣神。
文興芝老人(左一)將獲得的獎品粽子分給其他同伴。 活動舉行到一半的時候,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社區的新市民文興芝老人主動要求獻唱苗語山歌一曲,以此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幸福的模樣是什麼?在活動現場,記者隨手抓拍的這組表情包,就能給你答案。
住在這裡到底有多幸福?還有多少是你不知道的事?今天記者就以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給你講一講。 室外是歡聲笑語的文藝表演,而室內的「四點半課堂」相對來說則安靜了許多。6月6日,是方黎灣社區四點半課堂正式開放的第三天,不到五點,課堂內聚集了不少學生。今年讀二年級的熊鵬飛便是其中一位,此時的他正拿著一本書名為《一千零一夜》的書籍在閱讀。
「四點半課堂」內的學生 今年讀二年級的熊鵬飛正以自己的方式感恩黨和政府給與的好日子——好好學習。 「現在學習成績怎麼樣?」 「在班上算是中等偏上吧。」 「喜歡這裡的書籍嗎?」 「喜歡!」 …… 「他不愛做作業」。看見記者和熊鵬飛聊天,旁邊的同學張應輝接過話匣,揭了熊鵬飛的底。 「我已經改了」,熊鵬飛立馬反駁道。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年少的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2018年享受了移民搬遷政策,不但進了城,還住進了新房。現在的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感恩黨和政府給與的好日子——好好學習。 「老師,這道題我不太明白。」另一位學生向輔導老師鄭桂燕舉手示意。 ……
鄭桂燕老師在輔導學生做作業。 這就是方黎灣社區的「四點半課堂」。每天16:30開放,以貼近孩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為原則,在組織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同時,開展思想教育、興趣小組、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動。 據了解,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學生,臺江縣各學校對他們實行包保,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輔導,真正從學習上、生活上、心理上去關心他們。 鄭桂燕老師所在的臺江二中就負責方黎灣社區。 「今天我是第一次來,這些孩子的基礎比較薄弱,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如果通過我們的輔導能讓這些孩子們把基礎打好,那麼他們升入初中的時候就比較跟得上。」鄭桂燕老師表示,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愛,只要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天晚上8點,社區文藝隊都會在社區廣場組織居民跳廣場舞、蘆笙舞、踩鼓等活動。「之前大家剛搬進來的時候互相不熟悉,後來社區文藝隊組織大家跳了幾次舞就慢慢熟悉了,今年姊妹節的時候社區還組織我們去參加盛裝遊演和萬人唱歌活動來哩!感謝黨有好政策讓我們搬來這裡住,還組織文化活動讓我們生活開心。」對於搬遷後的文化生活體驗,來自施洞鎮黃泡村的龍再美很滿意。 方黎灣社區一直重視加強社區文化服務建設,充分利用節慶和空閒時間開展貼近生活的各種文體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搬遷群眾相互溝通交流,凝聚了人心,增強了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同時,社區堅持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陣地作用,不斷開展各類「感黨恩」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引導搬遷居民感黨恩,強化思想認同,更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樹立了自立自強精神。 建好新圈子 今年4月初,經臺江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設立了方黎灣社區。方黎灣社區設立後,從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力成立了黨支部,社區54名黨員把聚合力、凝民心、謀思路當成分內事,把講政策、做宣傳、幹實事當成家務活。 對於社區提供便捷、貼心、優質的服務,來自老屯鄉階薅村的搬遷戶吳鵬說:「搬到這裡住後,感覺比以前方便多啦,有什麼問題困難走兩步路就直接到服務大廳來問,大廳的工作人員都會幫我們解答解決,要辦點什麼事比以前方便多了。」
辦事大廳內,工作人員熱情服務。 社區黨支部書記周海燕說:「社區黨支部的成立,解決了此前黨員零散無組織的情況,激活了黨員帶頭幹事、為群眾服務的幹事活力。」 截至目前,社區黨支部共服務群眾1600餘人,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42個。在支部和黨員的幫助帶動下,搬遷到社區的群眾很快融入了新生活。 圍繞「快融入」,方黎灣社區將社區內安置樓劃分為4個網格,實行社區網格化分片責任管理制,通過分片包保、設崗定職,每周堅持入戶了解搬遷戶情況,用心溫暖搬遷居民,有效推動社區規範化精準化管理。 「現在搬到這裡來住房子亮亮堂堂的,老人看病方便,小孩讀書也近,旁邊就有超市生活很方便。現在的生活跟在老家相比變化可大了!」同邰忠鋒一樣,從臺江各鄉鎮街道搬遷到方黎灣社區入住的居民共有632戶3418人,社區搬遷完成率已達100%。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不斷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點已逐步從動員搬遷入住過渡到做好扶貧後續工作。方黎灣社區緊緊圍繞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工作目標,著力完善「五個體系」做好移民服務管理,在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上做實功夫。 邁開新步子 人挪活,樹挪死。 在搬遷戶李光華的家裡,夫妻倆正在整理室內裝修的工具。李光華一家八口,是臺江縣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為了照顧老人小孩,夫妻倆一直以來都只能留在南宮鎮交包村,家裡種田為生,而「開門見山」的環境卻讓勤勞的他們生活過得緊巴巴。 「一搬新家,政府就介紹各類培訓給我們,免費培訓,我和愛人就報名參加水電工培訓。」李光華的妻子楊格報說,現在夫妻倆就在縣城做建築裝修活,一月下來能有六千左右的收入,再也不用愁生活了。 「現在好了,搬出了大山,有了新房住,老人在新家安享晚年,子女在縣城讀書。」幸福的新生活,讓楊格報滿目皆歡。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針對安置點龐大搬遷隊伍的就業問題,臺江縣朝「『搬家』更要『幫業』」的目標努力,積極探索「飛地經濟」模式,通過開展技能培訓班,在安置點上分批次安排搬進來的群眾接受各項就業技能輪訓。
在移民新區的街道上,移民百姓將開設各種店鋪。 在移民新區的一排排街道上,還將有更多的移民百姓利用每棟樓的一樓開設各種店鋪,開闢創業致富的門道。 為確保「能致富」,臺江縣確立了「易地搬遷+產業開發+向發達城市轉移勞動力」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目標,產業開發採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搬遷戶」的模式,通過招引客商,發展種植養殖業,吸納貧困戶優先進入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藉助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農民進城、老闆進村」的「雙向流動」,互補共贏。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凌忠雲
編輯 何濤編審 胡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