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十三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全力推進搬遷安置和後續扶持各項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和地方有關重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導。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
編者按
「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四十五
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
——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山高谷深、土地貧瘠,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乃至全國的「貧中之貧」。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涼山貧困發生率已降至去年底的4%,但四川剩下的7個未摘帽貧困縣仍全在涼山。
消滅貧困的衝鋒號在涼山大地響起。今年初,四川從全省抽調幹部奔赴涼山督戰,聚焦薄弱環節組建工作專班蹲點。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成為督戰重點:「十三五」期間,涼山易地扶貧搬遷35.32萬人,佔貧困人口總量的36%。只有打好搬遷「下半場」,才能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圖為四川金陽縣馬依足鄉東山社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搬遷入住新居儀式,搬遷群眾手持「習總書記卡沙沙,精準扶貧瓦吉瓦」橫幅。
督促攻堅,確保按時搬進好房子
「施工表不合理,這讓群眾怎麼順利搬遷?」今年4月初,來自四川省中江縣發改局的督戰隊員陳華偉在涼山昭覺縣查驗搬遷安置點施工進度,發現不少施工表上的竣工日期和計劃搬遷日期一樣。「怎麼可能一竣工就搬遷?總要給群眾留點時間。」他要求竣工日早於搬遷日,「不能少於5天,為搬遷留足餘地。」昭覺縣相關部門立即要求施工方重新倒排工期。
聚焦搬遷任務,督戰隊員們摳細節、擠水分,為貧困群眾早日住進好房子創造條件。目前,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完成,貧困群眾已全部搬遷入住。
圖為四川省州掛牌督戰工作專班實地調度項目建設情況
「建好後一定要做一次水平測量,保證室內外無高差,不然下雨天室外積水會倒灌進屋。」在涼山州美姑縣樹窩鄉洛資村易地搬遷安置點,一排排彝家風情的彩牆黑瓦院壩錯落有致,督戰隊員高良忠正提醒施工方注意工程收尾細節。高良忠是中建二局的資深質檢員,參加督戰以來跑遍7個貧困縣,核驗了近300處安置點的新房,「督戰隊下足細功夫,才能讓貧困搬遷戶住得更順心。」
「這水質真不錯!」在越西縣新民鎮新民村搬遷安置點飲水池旁,來自省水利廳的督戰隊員晏錦松掬起一捧水,嘗了嘗,隨後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在越西縣,喀斯特地貌廣布,存不住水,季節性缺水嚴重。為保障搬遷戶的飲水安全,省水利廳派出督戰隊員挨個進村揪問題,總結出「望、聞、問、嘗」四個步驟。「看水的顏色有無雜質,聞有沒有異味,問村民人畜喝了水拉不拉肚子,最後自己嘗味道。」晏錦松告訴記者,在水質不達標的安置點,督戰隊員找水源,設計引水路線,將清澈的自來水通到村民家中,徹底解決了飲水問題。
下苦功,用巧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專班將在各安置點了解到的情況一一匯總,再由當地政府制定整改方案。工作專班還將所有在建安置點上的點長或鄉鎮幹部、施工負責人等納入微信群,督查調度。「昭覺縣5號安置點的硬化道路施工缺乏碎石物料,請求調度……」類似的協調信息,讓督戰專班成為既督促進度又幫助實戰的「攻堅班」。
圖為四川昭覺縣縣城沐恩邸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全貌
促進就業,想方設法創造崗位
「零就業家庭還有多少?上門核實沒有?」四川省就業局培訓處處長李光輝赴涼山布拖縣督戰以來,走遍全縣安置點查驗就業情況,並幫助當地對接了成都的120多家企業,在布拖發布招聘信息。
讓搬進新居的貧困戶「穩得住」,就業是關鍵。今年國家審計署發布一季度公告,布拖縣大量易地扶貧搬遷家庭未實現至少一人就業,被列入問題清單。「作為督戰隊,應該和當地一起全力抓整改。」李光輝與其他督戰隊員一道,在各個搬遷社區舉辦扶貧招聘會,還在布拖縣城成立就業服務中心,舉辦扶貧培訓班,「大家想方設法,能找的企業都找了,全力創造就業崗位。」
督戰聚焦「戶戶有就業」目標,針對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戶建立基礎臺帳,四川從全省層面統籌返崗復工機會和新增公益性崗位,努力消滅貧困搬遷戶的零就業現象。
圖為四川越西縣組織搬遷群眾開展電焊技能培訓,提高搬遷群眾就業技能。
「如果不是省城來的幹部幫我們牽線進企業務工,現在肯定會心慌。」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村民吉木拉洛搬進安置點新居後,一家人遲遲無法就業,急得團團轉。駐昭覺的督戰隊員們上門核實情況後,立即聯繫到成都一家企業提供了裝修工人的崗位。「到成都打工每月有4000多元,包吃包住,真是太好了!」有了工作的吉木拉洛高興地說。
美姑縣安置點缺乏建築工人,督戰隊立即就近培訓貧困搬遷戶前往務工;喜德縣上千名貧困搬遷戶參加集中技能培訓後,前往浙江、廣東等地務工;昭覺縣城安置點附近籌建大型農業企業、彝族服飾服裝廠等,為安置點貧困戶增加就業機會……一輪輪督戰作戰,為急需就業的貧困搬遷戶找到了新出路。目前,涼山州貧困搬遷戶共計超過12萬人實現務工就業。
圖為彝繡已成為四川越西縣易地扶貧搬遷彝族婦女脫貧增收的一項技能。
培育產業,為群眾謀劃長遠之計
「安置點周圍沒留空地,沒處養牲口了咋辦?」在昭覺縣金曲鄉搬遷安置點上,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的督戰隊員們聽到這樣的反映。村民莫子伍格說,自家畜禽養殖每年能增收1萬多元,搬進新房後,生活便利了不少,飼養牛羊卻成了問題。
「放心,大家照舊養牛養羊,一頭不會少。」督戰隊員徐旭當場作出承諾。很快,在省農業農村廳牽頭下,督戰隊請來科研院所專家實地考察,最終決定以昭覺縣作試點,在安置點附近集中統一建立標準化圈舍。以30戶村民為一組,每組建在一起但按戶隔開,同時採用規範化方式確保環保養殖。「按這種方式,村民搬進新居後,養殖畜禽比以往還方便。」徐旭說。
搬遷新居不會一勞永逸,發展產業才是長遠之計。「每輪督戰結束後,都要組織召開意見反饋會,大家反饋最多的就是產業發展問題。」來自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督戰隊員劉勇告訴記者,反饋會要求每項意見必須具體到某個點位的某項問題,同時還要提出解決方案。
圖為四川昭覺縣縣城集中安置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扶貧車間(口罩加工廠)務工。
來自廣安市的督戰隊員動員廣安當地企業為涼山普格縣的貧困搬遷戶捐贈仔豬、雞苗,發展畜禽養殖;來自省商務廳電商處的督戰隊員在金陽縣牽頭組建農產品行業協會,將貧困搬遷戶的手工製品、畜禽和農作物等納入行業協會的供應鏈中……一輪輪下鄉、進村、走訪,督戰隊員們上門入戶核驗各個安置點面臨的產業發展問題,一本本工作筆記上寫得滿滿當當,一項項難題在督戰中逐條核查清零。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貧困搬遷戶背靠產業發展的「大樹」,脫貧有了長遠之策。截至8月底,涼山州建成現代農林產業園超過120個,園區內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覆蓋率達100%,通過流轉土地、合作社入股等形式,輻射帶動近3萬戶貧困搬遷戶實現產業脫貧。
圖為四川鹽源縣在梅雨鎮龍家灣新村安置區周邊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搬遷群眾脫貧增收。
原標題:《住進好房子 告別窮日子 ——四川涼山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