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巨變——貴州臺江縣交片苗寨的脫貧側記

2020-12-23 百姓視訊

「六年前,從外面回村子,走小山路,滿腳滿身溼溜溜的黃泥像是人剛從黃染缸裡淌過。進了屋也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盆啊碗啊都不夠接水的……」

登交村主任熊光文回憶道。「前幾年,這樣的生活是常態,踩黃泥走山路,更別說經濟發展了。」

「現在好了,條條大路鋪上了水泥,村裡的危房都得到了改建,白色的鞋出門走一圈也不會變色,房子紮實了颳風下雨再也不用愁了。村裡建起了村醫務室、踩鼓場、籃球場、路燈……這些變化都是臺江縣委宣傳部和各掛鈎單位帶給我們的。」一對比,熊光文說到現在的情況,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交片村全村100%以人口為苗族,由於地理和自然原因,一直是脫貧攻堅的重點村落,2017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達到 20.08 %,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老人們常說俺們村「窮跑了兒媳婦、累垮了本家郎」,這是幾十年來交片村貧困的縮影。

自2017年交片村成為臺江縣委宣傳部、縣融媒體中心、縣文廣局等單位掛鈎扶貧村以來,宣傳文化系統精選18名骨幹長期幫扶交片村,將全村劃分為5個網格,實行網格化管理。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脫貧與發展統籌推進,堅決做好黨建引領、產業脫貧、關愛扶貧等工作,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克難攻堅,積極投身交片村脫貧攻堅戰,讓交片群眾感到溫暖,共享幸福,共同富裕。

「滋滋滋……咚咚咚……」,2019年7月,交片二組熊文光戶房前的爛棚、廢棄豬牛圈裡傳來陣陣響動,交片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所的網格員、幫扶幹部、村乾等齊心協力在幫助農戶拆除爛棚,重拳整治村寨周邊人居環境,身著迷彩服的網格員們或手持電鋸或手抬肩扛,幹得熱火朝天。

這是交片村網格員在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中的一個剪影。因為受交通瓶頸的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和人居環境建設等推進較慢,需拆除的破舊危房及圈舍等存量較多。

「近年來實施完成了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45棟,確保了群眾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還動員群眾拆除廢棄豬牛圈12個,協調砂石、水泥完成了300米的村寨串戶路硬化和40戶村民的庭院硬化。」交片村脫貧攻堅指揮長張文宗介紹「工作隊向幫扶聯繫交片村的州級部門,積極爭取到5萬元資金支持。2019年6月完成了交片三組籃球場修繕,同時,工作隊積極協調縣委宣傳部支持項目資金24萬元,用於建設黨群活動室。2020年7月,264平方米的活動室建成並投入使用」。

2020年,由交片村駐村工作隊與企業協調贊助部分資金,動員幫扶幹部集資,投入7000元建成交片老寨12米長、2米高的文化牆。徹底根除過去村裡各項宣傳資料借用村民房屋外牆粘貼的現象。

63歲的貧困戶李光旭感慨地說「現在國家政策好,工作隊和幫扶幹部一起幫助我脫貧了。我老了記性不好,就把幫扶幹部的名字刻在家門口的水泥地上,只要一進家門就看到幫扶幹部的名字了。」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使交片村適合發展茶葉種植。2019年初,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成立了登交村無公害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筆者走進昌平坳無公害茶葉種植基地,千餘畝的茶樹,綠油油的茶籽碩果纍纍,遍地呈現豐收景象。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交片村緊緊圍繞「一村一產業、一戶一項目、一人一目標」「三個一」產業扶貧思路,立足村資源稟賦,在每戶貧困戶中發展1個穩定脫貧致富產業項目,實現貧困戶人均產業收入穩步增長,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在茶葉基地裡幹活的交片村貧困戶劉心當介紹:「村裡搞這個茶葉基地真好,現在是農閒時節,我們村很多人來基地做活路,活路也比較輕鬆,每天有120塊錢的工資,補貼家用。」

交片村除了茶葉種植項目外,臺江縣臺拱街道的食用菌、蛋雞場、金鉤藤等異地產業項目扶持全部覆蓋交片村所有貧困戶。2019年以來,交片村9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得到分紅1800元。

近年來,在交片村工作隊和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的扶持下,交片村群眾經濟收入有了較大的提升,2020年4月,交片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清零目標。如今村寨美、產業旺,交片苗寨的「脫貧致富」的「綠色」小康正在寫就。(特約記者 張 強)

相關焦點

  • 山鄉巨變,靠這樣一群「愚公」
    彌留之際,他在病床上囑託赫章縣縣委書記:海雀村日後發展,一靠護好這片林,二靠娃娃們的教育,三靠給百姓扯起一個場(市場)。有人喚文朝榮作「老愚公」。他傾盡畢生之力,不讓一人受窮,不使一人落單。文朝榮生前在海雀村山林裡巡查。
  • 圍著火塘唱苗歌,大型交響敘事組歌《苗寨的故事》將上演
    省文聯組織創作的《苗寨的故事》反映湖南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的首倡之為,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脫貧攻堅主題的大型交響敘事組歌。作品通過反映古老苗寨在黨的領導下發生的歷史巨變,謳歌了新時代苗族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奮鬥精神。組歌中的「苗寨」,既是十八洞村苗寨的特指,也是湘西所有苗寨的縮影,更是全國所有貧困山村的縮影。
  • 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
    「黨建+產業」 走出新的振興之路——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特約記者 王道東青磚黛瓦間,只見銀匠鐵錘飛舞,繡娘飛針走線,遊客、商賈川流不息……10月9日,黔東南州委組織部自2015年定點幫扶崗黨略村以來,堅持以黨建促脫貧,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發展銀飾刺繡微小企業100餘家,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崗黨略村貧困發生率已從2014年的23.17%下降至0.77%,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明顯提升,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 貴州財經大學2020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獲三項表彰
    近日,團省委對2020年貴州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突出的團組織、團隊、個人進行了通報表揚,貴州財經大學師生喜提優秀組織單位、優秀團隊以及優秀個人三項榮譽稱號。根據公示名單,貴州財經大學校團委榮獲2020年全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組織單位榮譽稱號;該校信息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數統學院志願者團隊榮獲優秀團隊榮譽稱號;胡澤歡、李廷旺、龍立果、唐瑤、李倩5位同學獲優秀個人榮譽稱號。
  • 李晶:貴州再次被「點亮」|《我和我的家鄉》影評、觀後感正在徵集...
    《我和我的家鄉》貴州故事單元《天上掉下個UFO》,由黃渤、王寶強、劉昊明等主演,黃渤那一句貴州方言「UFO」,具有極強的「洗腦」功能,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入貴州這片土地。導演還通過劉昊明飾演的記者說出了那句「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而如今貴州已是「縣縣通高速、村村通公路」,貴州不再是邊遠窮困山區,而是青山綠水、勤勞致富之地。
  • 李漢文到臺江縣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12月8日,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漢文到到臺江縣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縣委副書記楊德昭出席並主持報告會。報告會上,李漢文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從《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研判了2020年經濟整體形勢,指出了未來五年的新變化(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剖析了當前中國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仍然處於發展機遇期),強調要做好當前的兩個重大經濟工作,並結合貴州實際提出了貴州策略」進行宣講。
  • 重走酉秀彭黔 感受脫貧巨變·彭水篇①|再回梅子埡
    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導重走酉秀黔彭 感受脫貧巨變「養兒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這首曾經流傳在重慶的民諺,形象地道出了當年酉陽、秀山、黔江、彭水地區群眾的貧窮與辛酸。這裡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交通閉塞,經濟落後。
  • 「漫畫」「蘑菇叔叔」的一千零一夜:百轉千回,山鄉巨變!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5.5萬個駐村工作隊,46萬名「第一書記」,290多萬扶貧幹部,14億人的共同戰役。脫貧路上,寫滿了無數奮鬥者的故事。那年,來自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的幹警萬國付成為了扶貧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剛到青石村時,村委會還在小學教室裡辦公,泥濘的道路連路燈都沒有,他深一腳淺一腳地挨家走訪。
  • 苗山脫貧影像志——春到苗寨 脫貧提速
    這裡交通不便,土地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是一個貧困的苗寨。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烏英苗寨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貧困戶已從2016年的92戶減少到目前的4戶,即將實現整體脫貧摘帽。今年,當地黨委政府在繼續改善烏英苗寨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大對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引導群眾發展木耳、水果、禾花魚、土豬等種養產業,增加收入,順利實現脫貧。
  •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依山而建,「亮晶晶」的夜晚
    貴州西江千戶苗寨:依山而建,「亮晶晶」的夜晚哈嘍,小夥伴們!現在回憶起來你們已經跟隨F姐看過了貴州的四個超級值得去的旅遊景區了哎。真是不容易呀,不過也說明你們都是喜歡看風景,喜歡旅遊的人喲。那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上期我說的中國最美最大的苗族部落吧——西江千戶苗寨。它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區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組成了如今令人驚嘆和嚮往的最美最大的千戶苗寨。這個地方一聽名字你是不是以為是個苗言苗語的地方呀,但其實不盡然歐。畢竟這個景區好歹也是貴州靚麗風景之一的。
  • 沈松欽:貴州新形象的影像傳播|《我和我的家鄉》影評·天眼新聞...
    而貴州,這片長久以來停留在人們「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刻板印象裡的土地,太需要窗口來讓世界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自己巨變後的嶄新形象,領略自己獨有卻被遮蔽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魅力。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天上掉下個UFO》這個在黔南州取景的單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知、解讀、理解貴州的可能。
  • 新華社聚焦昭通山鄉巨變:家裡「多幾盞燈」的願望實現了!
    新華社聚焦昭通山鄉巨變:家裡「多幾盞燈」的願望實現了!今日推薦來源/新華社/@雲南發布原標題:《新華社聚焦昭通山鄉巨變:家裡「多幾盞燈」的願望實現了!》
  • 一個記者在苗寨的蹲點筆記
    僅2018年一年多的記錄,「苗山脫貧影像志」已生根發芽,30多組500多張照片,如一條條枝幹一片片葉子。「苗山脫貧影像志」的烏英苗寨不僅僅只是烏英,而是大苗山的烏英們。用「『1+N』個苗寨=整個縣城」的報導模式。「1」是突破口,首先選擇了最偏遠、最具代表性的貧困村寨烏英苗寨作為主拍攝地,在取得整組報導成功的基礎後,再將報導範圍擴大到「N」(多個)苗寨,擴展報導的深度和廣度。
  • 西江千戶苗寨,還是那麼美,貴州最美的地方
    5000多年前的蠻荒原始社會,人類先祖黃帝和蚩尤大戰一場,之後以蚩尤為首的族人屢屢敗退,經過千年的從北往南的遷徙,最終落定在貴州黔東南的雷山縣西江。雷山的西氏苗族只是眾多苗族中的一支,大約是600多年前達到雷山,西江的名字由此而來,西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居住所在地,同時也是貴州著名的旅遊勝地,即便沒有去過西江,也曾聽過西江千戶苗寨。作家餘秋雨曾評價西江「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說的正是天下苗寨看西江。
  • 《與夢想合拍》完整版│貴州鄉村巨變的背後,離不開他們……
    《與夢想合拍》合輯剛剛播出的貴州衛視《與夢想合拍》,看到了貴州鄉村的巨變。這背後離不開自強不息、頑強奮鬥的脫貧帶頭人。貴州·織金縣 02故事回顧高克村村支書郎學舉,帶著村民的期望而努力著。一棵棵皂角樹,成了一棵棵「造福樹」,承載著父老鄉親的致富夢......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⑨】詩詠貴州貴陽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雞舍外,水池旁,豐收喜色遍山鄉。題詩頌黨新風正,記取深恩日益強。   鄉村巨變  雷維瓊  曾憶當年村寨旁, 家家戶戶苦開荒。  穿衣全靠層層補, 織夢常期碗碗香。   貴州脫貧贊  蕭瀟  刀耕火種由來久,百代山村自古貧。  地瘠田幹多磨礪,巖高水遠倍艱辛。
  • 貴州苗寨敬酒,小夥被喝噴、大姐捏鼻子灌,想到苗寨娶媳婦得喝趴
    走進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寨人的十二道攔門酒成了重頭戲。每一道都有講究,都是祝福與祈願,表達內心的美好。你進苗寨就得喝。十二道攔門酒這種迎賓習俗,自古就有。也足以看出苗寨人的熱情好客。看來,沒有點酒量是進步了苗寨的,更別說想到苗寨娶媳婦的外地小夥了。
  • 李圓玲丨從藤梯到樓梯:「懸崖村」的山鄉巨變
    一時間,熱議四起,大家驚訝於中國竟還有如此貧窮落後的地方,更為生活在此地的孩子們感到揪心,一座曾經被遺忘的村莊——「懸崖村」自此打破與世隔絕的狀態,走進世人的眼中,開啟了一場日新月異的「山鄉巨變」。「懸崖村」名為「阿土列爾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共有72戶人家居住在這裡。「懸崖村」地處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巖肩斜臺地,海拔1400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
  • ...的「金蛋蛋」 —— 貴州金綠源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助農增收側記
    【千企幫千村】守好村民增收的「金蛋蛋」 —— 貴州金綠源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助農增收側記 2020-09-1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