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

2020-12-22 黔東南新聞

「黨建+產業」 走出新的振興之路

——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

特約記者 王道東

青磚黛瓦間,只見銀匠鐵錘飛舞,繡娘飛針走線,遊客、商賈川流不息……10月9日,走進崗黨略村,一幅山水田園美景映入眼帘,在鄉村傳統的銀飾、刺繡產業釋放了蓬勃的新活力!黔東南州委組織部自2015年定點幫扶崗黨略村以來,堅持以黨建促脫貧,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發展銀飾刺繡微小企業100餘家,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崗黨略村貧困發生率已從2014年的23.17%下降至0.77%,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明顯提升,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揪心之問:捧著「銀碗」

怎就吃不上好飯

崗黨略村,坐落在美麗的清水江畔,是一個有著百餘年銀飾刺繡加工歷史的苗族村寨。在外鄉人看來,崗黨略村的苗族同胞手裡捧著的是一個個「銀碗」。然而,多年來,崗黨略村的苗族銀飾刺繡技術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有著傳統家庭作坊的諸多局限;銀飾刺繡產業一盤散沙、各自為陣,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銀匠繡娘思想陳舊、故步自封,產品與消費需求脫節致使銷路不暢……

讓我們一起翻一翻崗黨略村貧困的「舊曆」:2014年以前,該村沒有集體經濟,也沒有任何現代產業,村民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8戶529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3.17%,苗族群眾佔比達99.1%。這個遠近聞名的銀飾刺繡村,怎麼才能實現特色優勢產業的長足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治貧之本:黨建先行

夯實產業發展的組織和人才基礎

治貧困之病根,先找病灶。掛包幫扶伊始,州委組織部就聚焦脫貧攻堅核心要務,10餘次專題研究崗黨略村脫貧工作,先後選派3名幹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部領導多次深入該村調研,找到了崗黨略村久未脫貧的根源:幫扶之初,該村黨組織不健全,活動不經常,制度落實打折扣,黨員示範帶動能力弱……為此,他們決定以黨建促脫貧為抓手,強化黨建引領,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強化組織建設。協調20餘萬元資金對閒置的原村小學進行修繕,解決了村支「兩委」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難題,根據黨員分布情況,規範組織建設。

亮明身份服務。村裡的黨員人人佩戴黨徽,家門口掛著「黨員示範牌」,村成立黨員服務隊,明確黨員志願者每月開展一次集體為民服務活動;每周星期五為「黨員服務日」。「現在繳納養老保險、辦理高齡補貼啥的,都不用我們老百姓跑了,村裡有黨員服務隊上門來幫我們辦理。」石家寨石仲才老人動情地說。強化典型引路。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健全黨員一對一、一對多結對幫扶機制,最典型的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吳水根,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他成功帶動多名群眾通過銀飾加工奔向致富道路,打破了銀飾工藝「傳男不傳女」的習俗。

致富之策:「黨建+產業」

讓銀匠繡娘走出小作坊

黨建+產業,加什麼?怎麼加?黔東南州委組織部領導與駐村工作隊積極向專家請教,到優秀銀飾刺繡企業取經,反覆商討對策,決心為崗黨略村的銀飾刺繡產業注入現代企業經營模式和理念。探索銀飾刺繡產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成立銀飾、刺繡協會,讓銀飾刺繡產業擺脫了傳統的經營方式,變單打獨鬥為「抱團式」發展,發展銀飾刺繡微小企業100餘家,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

貧困人員變身能工巧匠。為了讓貧困戶掌握1門技藝,該村以村級合作社為牽頭,舉辦銀飾刺繡培訓班,讓農村婦女擁有一技之長,拓寬增收渠道。僅2019年,就完成苗族刺繡培訓2期,受訓學員100餘人,帶動農戶實現脫貧致富。搭建銀飾刺繡交易平臺。建成崗黨略村銀飾刺繡體驗中心,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為貧困戶提供新的增收模式,讓銀飾刺繡成為全村脫貧的有效「助推器」,僅2019年底,該項目分紅3萬元,覆蓋所有貧困戶。

振興之路:弘揚工匠精神

打造鄉村振興優質品牌

脫貧摘帽之後,崗黨略村未來之路在哪裡?在建黨99周年之際,崗黨略村黨總支組織了黨員幹部「話脫貧.感黨恩.奔小康」活動,大家認為,要繼續深化銀飾刺繡產業發展,按照「黨建+產業」模式,挖掘特色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的優質品牌。其實,在這條振興之路上,崗黨略村人早已開始了新的跋涉。

他們打造「黨建+產業」發展模式,以黨建為引領,發展銀飾刺繡產業,經營好銀飾刺繡體驗中心。加大對村民網際網路思維與營銷能力的培訓,積極培育創建「新零售示範村」。成立了振興股份經濟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1000畝林下養雞產業,每年養雞50000羽,增收24萬餘元。挖掘特色資源,讓鄉村旅遊促進百姓增收。崗黨略村旅遊資源豐富,這裡的苗寨遺留古蹟眾多,紅色故事豐富,施洞是苗族姊妹節、龍舟節的發源地。

如今,走進崗黨略村,農戶室內外乾淨整潔,村容寨貌煥然一新。四面八方的遊人從海內外慕名而來,給村民增加收入。

相關焦點

  • 「見證2020•我們與貧困告別」採訪手記(二): 脫貧路上的笑臉
    在前後半年的時間裡,我們欄目組記者跋山涉水、走村入戶,深入脫貧一線與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普通群眾交流,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如今,當我再次梳理這些千絲萬縷的思緒,卻發現自己最難忘的,是生活在大山裡的這些普通人,以及他們脫貧後洋溢在臉上幸福的笑容。回想起那些溫暖的人和事,依舊清晰而生動,帶給我很多感動和思考。
  • 脫貧攻堅|團婦專班堅守扶貧戰線 站好最後一班崗
    脫貧攻堅|團婦專班堅守扶貧戰線 站好最後一班崗 2020-12-03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江縣移民群眾慶端午頌黨恩
    6月6日,記者走進臺江縣萃文街道方黎灣社區,一幢幢高聳林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樓房十分惹眼。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移民的心更踏實了。臺江縣萃文街道方黎灣社區,一幢幢高聳林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樓房十分惹眼。當天,一場以「壯麗70年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在方黎灣社區舉行。
  • 山鄉巨變——貴州臺江縣交片苗寨的脫貧側記
    交片村全村100%以人口為苗族,由於地理和自然原因,一直是脫貧攻堅的重點村落,2017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達到 20.08 %,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老人們常說俺們村「窮跑了兒媳婦、累垮了本家郎」,這是幾十年來交片村貧困的縮影。
  • 「三業聯動」打贏脫貧攻堅「翻身仗」
    新華社發【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 「找準杭黔協作最大公約數、畫出所需所能最大同心圓。」相隔1500餘公裡的浙江省杭州市與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結下「千裡之緣」。「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幹!」
  •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東鄉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東鄉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農民住房有保障「東鄉貢羊」養殖蘑菇產業教育脫貧,讓農村孩子強起來。目前,東鄉縣進入整縣摘帽決勝時期,全縣各民族之間緊密團結,凝聚了「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東鄉精神,推進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破浪前行,確保全面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衝刺清零 起底核查補短板東鄉縣五家鄉奴土坪村,這是坐落在山梁上的村莊。
  • ——我省青年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從駐村第一天開始,樊錦便立下志願,要在脫貧攻堅一線發揮青年想法新、辦法多的優勢,認真、努力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樊錦註冊了58同鎮花所站,當起了花所站「站長」,建起了光伏發電站和小型提灌工程……在她的帶領下,潘口村的特色產業風生水起,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620元。  和樊錦一樣,越來越多的青年幹部正在扶貧攻堅一線發揮作用。
  • 白城市公安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攜手「藏藍管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思想,神州大地吹響了消除窮困的雄渾號角。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勾畫的宏偉脫貧藍圖和精準路徑,白城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集全警之智、舉全警之能,擼起袖子、精準發力,帶領包保扶貧村一路高歌猛進,成功地衝出了「窮困窪地」。
  • 李漢文到臺江縣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12月8日,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李漢文到到臺江縣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縣委副書記楊德昭出席並主持報告會。楊德昭強調,要繼續堅持抓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同時要做好省委正在召開的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要堅持做到早學、深學,吃準、吃透全會精神;要充分運用講課的要點,主動站在全國、全省、全州、全縣的大局上謀劃思考未來的工作,建良言、獻良策;要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做到「四個不摘」,切實抓好脫貧攻堅收官和鄉村振興接續推進工作。
  • 【決戰脫貧攻堅】那人,那山,那水,那脫貧攻堅路!
    「說到今年印象最深刻的事,莫過於抗擊疫情了。為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和執行貫徹「三個規定」,他們始終圍繞法院中心工作,著力加強對思想政治及業務能力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特別是脫貧攻堅方面的學習,自覺抵制各種歪風邪氣,嚴格約束自己,講操守、重品行、修美德,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在駐村工作中樹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風,得到了群眾的肯定。
  • [北京您早]輸血變造血 助力和田穩崗就業和脫貧攻堅_新聞頻道_央視...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1月18日 11:29 視頻簡介 輸血變造血,助力和田穩崗就業和脫貧攻堅
  • 河池市脫貧攻堅成就之綜述 老區新戰場 處處奏凱歌
    【原標題】河池市脫貧攻堅成就之綜述 老區新戰場 處處奏凱歌河池,這個廣西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設區市,這個廣西乃至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城市,五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五年,「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2016年至2019年,70.2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625個貧困村出列,7個貧困縣順利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6%下降到1.86%。
  • 奮楫爭先 砥礪前行——太平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綜述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他和妻子積極發展種養殖業,並在農閒時外出務工,不僅於2018年光榮脫貧,收入更是一年比一年多。「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現在我幹起活來渾身都是勁兒。」萬照元說。類似的脫貧攻堅鏡頭,近些年在太平鎮幾乎每天都有上演。原因在於,自啟動脫貧攻堅以來,太平鎮堅持高位謀篇布局,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
  • 中和鎮召開脫貧攻堅工作部署會
    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近日,中和鎮組織召開脫貧攻堅工作部署會,會上傳達學習脫貧攻堅相關文件精神,並結合該鎮實際,對本階段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列出任務清單,進一步細化任務、責任到人,紮實推進全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 決戰貧困 圓夢小康 《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期,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廣大黨員幹部要以釘釘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下足繡花功夫,堅決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衝鋒號已經吹響,決戰的時刻已經到來。在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國務院扶貧辦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錄製的《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凝心聚力,催人奮進。
  • 收官2020,鴉地壩香菇站好脫貧攻堅最後一班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決勝脫貧攻堅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我市廣大黨員幹部將牢記囑託、砥礪奮戰,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這根弦繃得緊而又緊。在重慶雲陽的耀靈鄉,近年來,耀靈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市、縣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工作部署,堅持以脫貧攻堅統領鎮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發展產業作為造血式扶貧、高質量脫貧的核心支撐,充分整合利用各方面資源,著力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體驗農業,為轄區群眾尤其是貧困人口積極探索持續、穩定的脫貧之路。
  • 新餘市仙女湖區脫貧攻堅見成效
    自脫貧攻堅戰以來,新餘市仙女湖區委、區管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對脫貧攻堅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始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以問題為導向、以見效為目標,精準施策,務實攻堅,持續推進穩定脫貧、鞏固脫貧成果
  • 青海省實際用於脫貧攻堅各類資金達1069億元
    「十三五」時期,青海省財政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聚焦「三農」、脫貧攻堅等工作,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為青海省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工作夯實基礎。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實際用於脫貧攻堅的各類資金達1069億元,年均安排214億元,佔年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2%以上,全省上下「一盤棋」的脫貧攻堅財力保障格局,助推青海省提前一年實現了「絕對貧困」人口全面清零目標。
  • 脫貧攻堅,逆水行舟不鬆勁
    周躍東攝(人民視覺)  對貧困地區與貧困群眾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增大了脫貧攻堅的難度。日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防疫期間脫貧攻堅和民政服務工作情況。據介紹,目前有關部門已針對疫情影響出臺了多項舉措,加大貧困地區產品幫扶力度、暢通貧困地區人員外出就業通道、及時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需要,盡全力戰勝逆境、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