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產業」 走出新的振興之路
——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
特約記者 王道東
青磚黛瓦間,只見銀匠鐵錘飛舞,繡娘飛針走線,遊客、商賈川流不息……10月9日,走進崗黨略村,一幅山水田園美景映入眼帘,在鄉村傳統的銀飾、刺繡產業釋放了蓬勃的新活力!黔東南州委組織部自2015年定點幫扶崗黨略村以來,堅持以黨建促脫貧,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發展銀飾刺繡微小企業100餘家,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崗黨略村貧困發生率已從2014年的23.17%下降至0.77%,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明顯提升,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揪心之問:捧著「銀碗」
怎就吃不上好飯
崗黨略村,坐落在美麗的清水江畔,是一個有著百餘年銀飾刺繡加工歷史的苗族村寨。在外鄉人看來,崗黨略村的苗族同胞手裡捧著的是一個個「銀碗」。然而,多年來,崗黨略村的苗族銀飾刺繡技術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有著傳統家庭作坊的諸多局限;銀飾刺繡產業一盤散沙、各自為陣,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銀匠繡娘思想陳舊、故步自封,產品與消費需求脫節致使銷路不暢……
讓我們一起翻一翻崗黨略村貧困的「舊曆」:2014年以前,該村沒有集體經濟,也沒有任何現代產業,村民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8戶529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3.17%,苗族群眾佔比達99.1%。這個遠近聞名的銀飾刺繡村,怎麼才能實現特色優勢產業的長足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治貧之本:黨建先行
夯實產業發展的組織和人才基礎
治貧困之病根,先找病灶。掛包幫扶伊始,州委組織部就聚焦脫貧攻堅核心要務,10餘次專題研究崗黨略村脫貧工作,先後選派3名幹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部領導多次深入該村調研,找到了崗黨略村久未脫貧的根源:幫扶之初,該村黨組織不健全,活動不經常,制度落實打折扣,黨員示範帶動能力弱……為此,他們決定以黨建促脫貧為抓手,強化黨建引領,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強化組織建設。協調20餘萬元資金對閒置的原村小學進行修繕,解決了村支「兩委」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難題,根據黨員分布情況,規範組織建設。
亮明身份服務。村裡的黨員人人佩戴黨徽,家門口掛著「黨員示範牌」,村成立黨員服務隊,明確黨員志願者每月開展一次集體為民服務活動;每周星期五為「黨員服務日」。「現在繳納養老保險、辦理高齡補貼啥的,都不用我們老百姓跑了,村裡有黨員服務隊上門來幫我們辦理。」石家寨石仲才老人動情地說。強化典型引路。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健全黨員一對一、一對多結對幫扶機制,最典型的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吳水根,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他成功帶動多名群眾通過銀飾加工奔向致富道路,打破了銀飾工藝「傳男不傳女」的習俗。
致富之策:「黨建+產業」
讓銀匠繡娘走出小作坊
黨建+產業,加什麼?怎麼加?黔東南州委組織部領導與駐村工作隊積極向專家請教,到優秀銀飾刺繡企業取經,反覆商討對策,決心為崗黨略村的銀飾刺繡產業注入現代企業經營模式和理念。探索銀飾刺繡產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成立銀飾、刺繡協會,讓銀飾刺繡產業擺脫了傳統的經營方式,變單打獨鬥為「抱團式」發展,發展銀飾刺繡微小企業100餘家,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
貧困人員變身能工巧匠。為了讓貧困戶掌握1門技藝,該村以村級合作社為牽頭,舉辦銀飾刺繡培訓班,讓農村婦女擁有一技之長,拓寬增收渠道。僅2019年,就完成苗族刺繡培訓2期,受訓學員100餘人,帶動農戶實現脫貧致富。搭建銀飾刺繡交易平臺。建成崗黨略村銀飾刺繡體驗中心,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為貧困戶提供新的增收模式,讓銀飾刺繡成為全村脫貧的有效「助推器」,僅2019年底,該項目分紅3萬元,覆蓋所有貧困戶。
振興之路:弘揚工匠精神
打造鄉村振興優質品牌
脫貧摘帽之後,崗黨略村未來之路在哪裡?在建黨99周年之際,崗黨略村黨總支組織了黨員幹部「話脫貧.感黨恩.奔小康」活動,大家認為,要繼續深化銀飾刺繡產業發展,按照「黨建+產業」模式,挖掘特色資源優勢,打造鄉村振興的優質品牌。其實,在這條振興之路上,崗黨略村人早已開始了新的跋涉。
他們打造「黨建+產業」發展模式,以黨建為引領,發展銀飾刺繡產業,經營好銀飾刺繡體驗中心。加大對村民網際網路思維與營銷能力的培訓,積極培育創建「新零售示範村」。成立了振興股份經濟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1000畝林下養雞產業,每年養雞50000羽,增收24萬餘元。挖掘特色資源,讓鄉村旅遊促進百姓增收。崗黨略村旅遊資源豐富,這裡的苗寨遺留古蹟眾多,紅色故事豐富,施洞是苗族姊妹節、龍舟節的發源地。
如今,走進崗黨略村,農戶室內外乾淨整潔,村容寨貌煥然一新。四面八方的遊人從海內外慕名而來,給村民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