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脫貧攻堅成就之綜述 老區新戰場 處處奏凱歌

2020-12-24 新華網廣西站

  【原標題】河池市脫貧攻堅成就之綜述 老區新戰場 處處奏凱歌

群眾採摘天峨「三特」水果之一的珍珠李。 王明福/攝

南丹白褲瑤同胞喜遷新居。 周軍/攝

鳳山地頭水櫃解了百姓之「渴」。

  「數」說河池攻堅這五年

  76.5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廣西貧困人口的15.3%;7個縣深度貧困縣,佔廣西總數的近1/3;2個極度貧困縣,佔廣西總數的一半;817個貧困村,其中430個深度貧困村,佔全區總數的28.9%;45個極度貧困村,佔全區的45%。河池,這個廣西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設區市,這個廣西乃至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城市,五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五年,整合150多億元資金,實施教育基礎項目101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實施農村危房改造7.5萬多戶,30.1萬貧困群眾住上安全穩固住房;實施飲水安全工程2.83萬處(個),27.6萬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這五年,交通設施全面改善。建成5條高速公路,貴南高鐵、賀巴、融河、南天等8條在建高速公路全面推進;新建通屯道路4157條6779公裡,20戶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路,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行政村客車通達率100%,解決2.4萬戶用電難問題,寬帶和4G網絡實現全覆蓋。

  這五年,24.98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5193元提高到10141元,年均增長10.3%。

  這五年,扶貧產業加快發展。核桃種植面積達到300萬畝,油茶種植150萬畝,肉牛肉羊150萬頭(只),「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園、板慄、淡水生態養殖、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基地分別達到100萬畝。

  這五年,投入資金115.89億元開闢了121個安置點,建設完成移民安置住房4萬套,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62萬人,佔全區的25%;整屯搬遷1219個,佔全區的80%,搬遷規模全區第二。

  這五年,粵桂扶貧協作全面深化,河池共獲得廣東省和深圳市扶貧協作資金14.75億元,實施援建項目597個,直接受益貧困人口29萬多人;粵桂兩省區扶貧協作和區域合作重點工程完成投資33.8億元。

  這五年,「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2016年至2019年,70.2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625個貧困村出列,7個貧困縣順利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6%下降到1.86%。

大化彎彎脫貧路。 韋 哲/攝

東蘭推進農村電網改造。 韋祿東/攝

宜州桑蠶繭絲綢產業成扶貧主導產業。 韋炳華/攝

  1 狠抓扶貧產業 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河池市堅定地把發展扶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抓手和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大力推進「十大百萬」扶貧產業。

  然而,河池地處大山深處,山多地少,碗一塊,瓢一塊,吃飽尚且不易,如何發展產業?

  河池立足本地自然稟賦,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宜種則種、宜養則養」,重點發展山地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在「特」字上做足文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有1萬多個石山峒場,惟一的資源,就是豐富的牧草。牧草可以養牛、養羊,當地通過調研,引進了國內兩家有實力的企業發展養殖產業,並創新養殖模式,貧困戶免費從養殖企業貸牛,牛養大後再賣給企業,企業扣除牛犢費用後收益歸貧困戶,群眾零成本參與養殖,還牛後再貸,實現滾動發展、持續增收。一招鮮,滿盤活,在「貸牛羊還牛羊」新模式推動下,都安牛羊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建成3個萬頭種牛基地、5個萬隻肉羊基地、247個村級牛羊合作社,形成「縣有基地、鄉有牛場、村有牛社、戶有牛羊」的養殖格局,受益貧困群眾13.28萬人。

  大化瑤族自治縣的石山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0.1%,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在產業發展中,大化抓住肉質品質高的七百弄雞來發展養殖產業,從2018年開始,擴大規模養殖七百弄雞。如今,大化已建有「聯建聯養」扶貧車間158個,養殖七百弄雞200萬羽。今年,七百弄雞「飛」出大瑤山,「飛」上了全國兩會的餐桌。

  在大化的大石山區,不僅有七百弄雞,該縣還因地制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肉牛、山羊養殖,以及白玉薯、食用菌和油茶等產業,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宜州網紅品牌「乍飛拉」,整合多個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資金,引進社會資本,成立宜州區乍飛拉農副產品經營有限公司,對貧困村農產品進行「收購—加工—包裝—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利用「乍飛拉」電商服務中心平臺,開啟線上商城,讓大山深處的綠色山貨直接「飛」上城市餐桌,形成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聯動,拓寬農產品銷路。

  經過幾年的精心謀劃和艱苦創業,「十大百萬」扶貧產業遍地開花,確保貧困群眾有穩定、持續、不可逆的收入來源。目前,河池市核桃種植面積261萬畝,建成核桃「萬千百」示範基地34萬畝,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桑園96萬畝,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肉牛、肉羊飼養量及出欄量全區第一;油茶167萬畝,居全區前列;糖料蔗90萬畝;「三特」水果98萬畝;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基地101萬畝;淡水養殖100多萬畝,各個產業都朝著擴面提質的目標邁進,基本實現對貧困戶的全覆蓋。

  在「十大百萬」扶貧產業的帶動下,2019年,河池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長11.1%,增速排全區第一。今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長10.4%,增速排全區第二。預計到今年底,「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可帶動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金城江區舉辦鄉村婦女家政服務培訓班。 楊 波/攝

南丹義診進村屯。 柏景華/攝

  2 打好「四大戰役」 提高貧困群眾生活質量

  幾年來,河池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大力實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四大戰役」,改變了村村寨寨的貧困面貌,通過多舉措保障貧困群眾生產生活。

  深秋時節,都安瑤族自治縣永安鎮永安中學的校園,不時傳來朗朗讀書聲。這所鄉鎮中學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教學樓、宿舍樓、塑膠操場等硬體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校長梁世植說:「都安每個村、鎮,最好的建築是學校。」

  2016年以來,河池市累計投入資金50.27億元,新建和完善鄉村義務教育學校1761所。全市教育方面各類資助資金全部落實到位,讓更多的孩子讀書沒有生活壓力——免收10.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前幼兒保教費1.545億元,為37.5萬名建檔立卡戶小學和初中學生發放生活困難補助資金3.68億元,免除15.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普通高中學生學雜費2.76億元,給7.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高中生發放國家助學金1.8億元,給2.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職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6500萬元。

  河池市進一步壓實「雙線四包」責任制,落實貧困戶失學輟學兒童少年勸返安置「一人一案」工作制度,確保適齡兒童少年全部接受義務教育。目前,全市控輟保學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動態「清零」。

  東蘭縣三石鎮四合村弄搞隊貧困戶姚某,因鼻咽惡性腫瘤於今年6月29日到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治療,8月14日出院,醫療費總額為11.9萬元,按照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補償標準和保險公司支付的保險等,他獲得醫藥費報銷補償10.71萬元,報銷比例達到90%,極大減輕了家庭的壓力。

  河池市醫療「198」兜底保障實現全覆蓋,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建檔立卡貧困患者享受取消住院起付線政策20萬人次,報銷比例達93.04%;建檔立卡貧困患者享受取消特慢病起付線政策15.99萬人次,報銷比例達90.36%。

  除了常規疾病治療,河池市不斷加強慢性病醫療保障工作,全市29種門診特殊慢性病已發放慢性病就診卡28.5萬張,其中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卡11.29萬張,進一步減輕貧困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大興鎮古朝村弄悶屯,13戶村民原來都住在木瓦結構的危舊房裡。當地依託農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和粵桂扶貧協作危房改造項目,幫助貧困群眾進行危房改造,目前,全村所有的貧困戶都住上了穩固的新房。

  據了解,河池市在「十三五」期間,結合自治區提出的「八有一超」「十一有一低於」脫貧摘帽標準,實施農村危房改造7.5萬多戶,30.1萬貧困群眾住上安全穩固住房。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新安村地處大石山區,是廣西極度貧困村,地表水異常緊缺,飲水難制約著當地的發展。2018年3月,駐村第一書記羅代歡剛來到村裡,就踏上「找水之路」。他申請110多萬元修建人畜飲水工程,從幾公裡外一口地勢較低的水井引水,並抽水至新安村山頂高位水池。新安村終於有了穩定的水源,也就有了發展產業的底氣。

  「十三」五期間,河池市投入23.94億元,建成5043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3.88萬個農村分散飲水工程(家庭水櫃),受益人口157萬人,其中貧困人口50.3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逐年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環江萬畝茶園。 蒙唯榕/攝

宜州連片桑海。 李增英 /攝

羅城金玉柚扶貧產業基地。 韋如代/攝

  3 易地扶貧搬遷 17萬多人「搬」出幸福來

  2020年10月13日中午,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興仁村坡漂移民安置小區,羅炳田一家五口在敞亮的客廳裡享用一桌豐盛的午餐。一家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羅炳田說:「現在的政策真好!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搬遷前,羅炳田一家在甲篆鎮興仁村那球屯生活,自然條件惡劣,老屋子瓦不擋雨,牆不遮風,安全有隱患,每逢雨天、冬天更是苦不堪言。搬出窮山窩的羅炳田在駐村第一書記李翔村的幫助下養起了山羊,如今已發展到50多隻,發「羊」財之路越走越順。

  為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問題,河池市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來統籌謀劃。「十三五」時期,全市易地扶貧搬遷計劃投資115.89億元,規劃建設121個安置點,計劃建設住房4.13萬套,計劃搬遷18.2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62萬人),搬遷人口涉及11個縣(區)。

  截至2019年底,全市所有項目全面竣工且均達到搬遷入戶條件,住房竣工率100%,完成投資率100%,搬遷入住率100%。幫扶措施惠及貧困人口17.62萬人,3.89萬戶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搬遷戶實現1人以上穩定就業。河池市搬遷規模屬全區第二、整屯搬遷數量全區最多、後期扶持資金投入全區最大,取得的成效也很顯著,多次代表廣西接受國家第三方評估或成效考核,多次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的肯定。從2016年至今,自治區在河池召開4個年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

  完成搬遷安置之後,河池市將工作重心全面轉移到後續扶持工作上來,全力做好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穩定增收等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3.89萬戶8.24萬人;全市121個集中安置點引入140家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552人;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2953個,戶均就業1人以上,實現了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工作目標。

  (廖慶凌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河池市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焦點

  • 百折不回,滿園春色——老區百色脫貧攻堅紀實
    新華社南寧12月5日電 題:百折不回,滿園春色——老區百色脫貧攻堅紀實新華社記者王念、向志強、徐海濤隨著最後3個貧困縣順利「摘帽」,老區百色揮別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廣西百色市城區新貌(2018年11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從91年前老一輩革命家在右江之畔豎起第一面紅旗,到今天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紅色接力」,集「老少邊山窮庫」於一體的百色舊貌換新顏,百萬貧困人口實現命運轉折。
  • 「地評線」老區脫貧,把人民情懷轉化為攻堅力量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縣,實地考察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到潭頭村考察時,同村民孫觀發一家和當地鎮、村幹部圍坐在一起拉家常。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我這次來江西,是來看望蘇區的父老鄉親,看看鄉親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老區能不能如期脫貧摘帽。」樸素的話語之中,體現著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詮釋著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
  • 【脫貧攻堅 巾幗擔當】胡美蓉:脫貧戰場「芙蓉花」
    【脫貧攻堅 巾幗擔當】胡美蓉:脫貧戰場「芙蓉花」 2020-12-25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
    「黨建+產業」 走出新的振興之路——臺江縣施洞鎮崗黨略村脫貧攻堅綜述特約記者 王道東青磚黛瓦間,只見銀匠鐵錘飛舞,繡娘飛針走線,遊客、商賈川流不息……10月9日,走進崗黨略村,一幅山水田園美景映入眼帘,在鄉村傳統的銀飾、刺繡產業釋放了蓬勃的新活力!
  • 農發行莆田市分行:退而不休—老幹部 「我看脫貧攻堅新成就」系列...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根據全國老幹部局長會議精神和中組部老幹部局年度工作要點安排,莆田市分行圍繞「我看脫貧攻堅新成就」這一主題,踐行「五個一」的活動要求,組織全行老同志全面回顧脫貧攻堅奮鬥歷程,訴說脫貧攻堅取得的新成就、新變化,講好農發行扶貧故事,樹好農發行扶貧形象。
  •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東鄉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東鄉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農民住房有保障「東鄉貢羊」養殖蘑菇產業教育脫貧,讓農村孩子強起來。目前,東鄉縣進入整縣摘帽決勝時期,全縣各民族之間緊密團結,凝聚了「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東鄉精神,推進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破浪前行,確保全面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衝刺清零 起底核查補短板東鄉縣五家鄉奴土坪村,這是坐落在山梁上的村莊。
  • 「走西口」故地的反貧困決戰:​革命老區忻州脫貧攻堅紀實
    脫貧攻堅使忻州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幾年,這裡的農村從整體上一掃昔日髒陋破敗的落後氣息,代之以整潔文明的時代新貌,貧困村民擺脫了捉襟見肘的生活,思想觀念、精神面貌都悄悄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碩果纍纍的背後,是路途的艱辛。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披荊斬棘中,蘊含著擔當、實幹、紮根、鬥爭、犧牲等強大的精神力量,書寫著忻州脫貧攻堅的動人篇章。
  • 躬耕紅色沃土 滿綻幸福之花——官店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歷史的車輪駛入新時代,神州大地響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樸實上進、勤勞智慧的官店人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發揚不屈不撓的老區精神,擂響時間的戰鼓,一鼓作氣向貧困高地發起總攻,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 白城市公安局脫貧攻堅工作綜述——攜手「藏藍管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思想,神州大地吹響了消除窮困的雄渾號角。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勾畫的宏偉脫貧藍圖和精準路徑,白城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集全警之智、舉全警之能,擼起袖子、精準發力,帶領包保扶貧村一路高歌猛進,成功地衝出了「窮困窪地」。
  • 「大決戰——河南省脫貧攻堅優秀攝影作品展」在鄭州開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濤  12月6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聯主辦,省攝影家協會、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決戰——河南省脫貧攻堅優秀攝影作品展」在河南省美術館開幕。  此次攝影作品展以河南省脫貧攻堅重大專項工作為主題,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傳播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講述我省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感人故事,見證著我省脫貧攻堅的光輝歷程。
  • 興寧脫貧攻堅工作專題報導之二:勠力同心戰脫貧 精準施策惠民生
    ……在興寧的脫貧攻堅戰場上,經過「扶貧人」4年的不懈努力,讓百姓感受到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變化,齊昌大地處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發展景象。(興寧市交通運輸局供圖)  ●本報記者 羅瑋  好路貼民心 繪出致富圖  「道路通,百業興」「要想富,先修路」 「脫貧攻堅,交通先行」。這些耳熟能詳的標語口號都顯示了「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那麼,修路到底能給貧困地區的百姓帶來什麼?近日,記者在興寧脫貧攻堅戰場上找到了答案。
  • 奮楫爭先 砥礪前行——太平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綜述
    記者 何維 攝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脫貧攻堅收官已來。翻開太平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使命答卷,可以看到,全鎮538戶175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14年以來,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522元增長至17275元,年均增長10.74%,其中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933.2元增長至12811.96元,年均增長16.9%,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 廣西脫貧攻堅大事記(1978年12月—2020年12月)
    經過持續奮鬥,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廣西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 脫貧攻堅「志」在必得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4月20日至23日到陝西考察,提出「奮力譜寫陝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總體目標,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五項要求,勉勵新時代陝西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只爭朝夕、真抓實幹,在新時代各項工作中取得新氣象新作為
  • 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
    「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扶貧必扶智」。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貧窮並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這是對扶貧工作的新論斷,也是對黨的扶貧理論的新發展。
  • 精神之光,閃現在脫貧攻堅徵程上
    專題片《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 精神之光,閃現在脫貧攻堅徵程上 ■馬  晶 「十三五」時期,5575 為凝聚扶貧力量,宣傳基層扶貧幹部的典型事跡和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艱苦奮鬥的感人故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6集系列專題片《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近日播出,以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為主要線索,展現一線脫貧攻堅帶頭人想方設法、因地制宜,創造富有地域特點扶貧措施的不凡歷程。
  • 工行鹹陽分行開展「我看脫貧攻堅新成就」專題調研活動
    7月16日,工行鹹陽分行組織退休金融作家和退休員工代表,赴對口扶貧村--淳化縣潤鎮卜家便民中心蔣家山村開展「我看脫貧攻堅新成就」調研活動,特邀淳化縣潤鎮卜家便民中心、蔣家山村負責人座談。座談會上,工行鹹陽分行駐村第一書記餘冰介紹了蔣家山村近年來脫貧攻堅工作基本情況。淳化縣潤鎮卜家便民中心副主任孫建軍在座談中高度讚揚工行鹹陽分行扶貧工作,對駐村工作隊無私奉獻,為蔣家山村群眾脫貧致富付出的艱辛努力表示衷心感謝。
  • 我市廣泛開展學習黃文秀先進事跡活動綜述
    習近平總書記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徵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我省青年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從駐村第一天開始,樊錦便立下志願,要在脫貧攻堅一線發揮青年想法新、辦法多的優勢,認真、努力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樊錦註冊了58同鎮花所站,當起了花所站「站長」,建起了光伏發電站和小型提灌工程……在她的帶領下,潘口村的特色產業風生水起,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620元。  和樊錦一樣,越來越多的青年幹部正在扶貧攻堅一線發揮作用。
  • 安徽臺臺長聶慶義:「高八度」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
    》等系列報導,生動展現了老區人民、農家百姓在總書記關心鼓舞下,拼搏奮鬥的豐碩成果;聯合攝製推出的紀錄片《大灣村的笑聲》,以「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為主旨,真實記錄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餘靜、勤勞堅韌的貧困戶陳澤申以及重拾生活信心的楊習倫、肖細雨夫婦等人,在脫貧攻堅中的付出與收穫、成長與喜悅;計劃推出《小崗紀事2》,以近年來「農家院落」的發展變遷為主線,從村莊變革、外出返鄉、產業升級、和諧鄉村等方面,反映脫貧攻堅給貧困群眾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