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池市脫貧攻堅成就之綜述 老區新戰場 處處奏凱歌
群眾採摘天峨「三特」水果之一的珍珠李。 王明福/攝
南丹白褲瑤同胞喜遷新居。 周軍/攝
鳳山地頭水櫃解了百姓之「渴」。
「數」說河池攻堅這五年
76.5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廣西貧困人口的15.3%;7個縣深度貧困縣,佔廣西總數的近1/3;2個極度貧困縣,佔廣西總數的一半;817個貧困村,其中430個深度貧困村,佔全區總數的28.9%;45個極度貧困村,佔全區的45%。河池,這個廣西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設區市,這個廣西乃至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的城市,五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五年,整合150多億元資金,實施教育基礎項目101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100%,實施農村危房改造7.5萬多戶,30.1萬貧困群眾住上安全穩固住房;實施飲水安全工程2.83萬處(個),27.6萬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這五年,交通設施全面改善。建成5條高速公路,貴南高鐵、賀巴、融河、南天等8條在建高速公路全面推進;新建通屯道路4157條6779公裡,20戶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路,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行政村客車通達率100%,解決2.4萬戶用電難問題,寬帶和4G網絡實現全覆蓋。
這五年,24.98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5193元提高到10141元,年均增長10.3%。
這五年,扶貧產業加快發展。核桃種植面積達到300萬畝,油茶種植150萬畝,肉牛肉羊150萬頭(只),「三特」水果、糖料蔗、桑園、板慄、淡水生態養殖、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基地分別達到100萬畝。
這五年,投入資金115.89億元開闢了121個安置點,建設完成移民安置住房4萬套,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62萬人,佔全區的25%;整屯搬遷1219個,佔全區的80%,搬遷規模全區第二。
這五年,粵桂扶貧協作全面深化,河池共獲得廣東省和深圳市扶貧協作資金14.75億元,實施援建項目597個,直接受益貧困人口29萬多人;粵桂兩省區扶貧協作和區域合作重點工程完成投資33.8億元。
這五年,「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2016年至2019年,70.2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625個貧困村出列,7個貧困縣順利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6%下降到1.86%。
大化彎彎脫貧路。 韋 哲/攝
東蘭推進農村電網改造。 韋祿東/攝
宜州桑蠶繭絲綢產業成扶貧主導產業。 韋炳華/攝
1 狠抓扶貧產業 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河池市堅定地把發展扶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抓手和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大力推進「十大百萬」扶貧產業。
然而,河池地處大山深處,山多地少,碗一塊,瓢一塊,吃飽尚且不易,如何發展產業?
河池立足本地自然稟賦,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宜種則種、宜養則養」,重點發展山地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在「特」字上做足文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有1萬多個石山峒場,惟一的資源,就是豐富的牧草。牧草可以養牛、養羊,當地通過調研,引進了國內兩家有實力的企業發展養殖產業,並創新養殖模式,貧困戶免費從養殖企業貸牛,牛養大後再賣給企業,企業扣除牛犢費用後收益歸貧困戶,群眾零成本參與養殖,還牛後再貸,實現滾動發展、持續增收。一招鮮,滿盤活,在「貸牛羊還牛羊」新模式推動下,都安牛羊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全縣建成3個萬頭種牛基地、5個萬隻肉羊基地、247個村級牛羊合作社,形成「縣有基地、鄉有牛場、村有牛社、戶有牛羊」的養殖格局,受益貧困群眾13.28萬人。
大化瑤族自治縣的石山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0.1%,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在產業發展中,大化抓住肉質品質高的七百弄雞來發展養殖產業,從2018年開始,擴大規模養殖七百弄雞。如今,大化已建有「聯建聯養」扶貧車間158個,養殖七百弄雞200萬羽。今年,七百弄雞「飛」出大瑤山,「飛」上了全國兩會的餐桌。
在大化的大石山區,不僅有七百弄雞,該縣還因地制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肉牛、山羊養殖,以及白玉薯、食用菌和油茶等產業,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宜州網紅品牌「乍飛拉」,整合多個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資金,引進社會資本,成立宜州區乍飛拉農副產品經營有限公司,對貧困村農產品進行「收購—加工—包裝—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利用「乍飛拉」電商服務中心平臺,開啟線上商城,讓大山深處的綠色山貨直接「飛」上城市餐桌,形成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聯動,拓寬農產品銷路。
經過幾年的精心謀劃和艱苦創業,「十大百萬」扶貧產業遍地開花,確保貧困群眾有穩定、持續、不可逆的收入來源。目前,河池市核桃種植面積261萬畝,建成核桃「萬千百」示範基地34萬畝,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桑園96萬畝,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肉牛、肉羊飼養量及出欄量全區第一;油茶167萬畝,居全區前列;糖料蔗90萬畝;「三特」水果98萬畝;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基地101萬畝;淡水養殖100多萬畝,各個產業都朝著擴面提質的目標邁進,基本實現對貧困戶的全覆蓋。
在「十大百萬」扶貧產業的帶動下,2019年,河池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長11.1%,增速排全區第一。今年上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長10.4%,增速排全區第二。預計到今年底,「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可帶動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金城江區舉辦鄉村婦女家政服務培訓班。 楊 波/攝
南丹義診進村屯。 柏景華/攝
2 打好「四大戰役」 提高貧困群眾生活質量
幾年來,河池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大力實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四大戰役」,改變了村村寨寨的貧困面貌,通過多舉措保障貧困群眾生產生活。
深秋時節,都安瑤族自治縣永安鎮永安中學的校園,不時傳來朗朗讀書聲。這所鄉鎮中學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教學樓、宿舍樓、塑膠操場等硬體設施得到極大改善。校長梁世植說:「都安每個村、鎮,最好的建築是學校。」
2016年以來,河池市累計投入資金50.27億元,新建和完善鄉村義務教育學校1761所。全市教育方面各類資助資金全部落實到位,讓更多的孩子讀書沒有生活壓力——免收10.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前幼兒保教費1.545億元,為37.5萬名建檔立卡戶小學和初中學生發放生活困難補助資金3.68億元,免除15.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普通高中學生學雜費2.76億元,給7.3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高中生發放國家助學金1.8億元,給2.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職學生發放國家助學金6500萬元。
河池市進一步壓實「雙線四包」責任制,落實貧困戶失學輟學兒童少年勸返安置「一人一案」工作制度,確保適齡兒童少年全部接受義務教育。目前,全市控輟保學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動態「清零」。
東蘭縣三石鎮四合村弄搞隊貧困戶姚某,因鼻咽惡性腫瘤於今年6月29日到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治療,8月14日出院,醫療費總額為11.9萬元,按照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補償標準和保險公司支付的保險等,他獲得醫藥費報銷補償10.71萬元,報銷比例達到90%,極大減輕了家庭的壓力。
河池市醫療「198」兜底保障實現全覆蓋,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建檔立卡貧困患者享受取消住院起付線政策20萬人次,報銷比例達93.04%;建檔立卡貧困患者享受取消特慢病起付線政策15.99萬人次,報銷比例達90.36%。
除了常規疾病治療,河池市不斷加強慢性病醫療保障工作,全市29種門診特殊慢性病已發放慢性病就診卡28.5萬張,其中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發卡11.29萬張,進一步減輕貧困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大興鎮古朝村弄悶屯,13戶村民原來都住在木瓦結構的危舊房裡。當地依託農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和粵桂扶貧協作危房改造項目,幫助貧困群眾進行危房改造,目前,全村所有的貧困戶都住上了穩固的新房。
據了解,河池市在「十三五」期間,結合自治區提出的「八有一超」「十一有一低於」脫貧摘帽標準,實施農村危房改造7.5萬多戶,30.1萬貧困群眾住上安全穩固住房。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新安村地處大石山區,是廣西極度貧困村,地表水異常緊缺,飲水難制約著當地的發展。2018年3月,駐村第一書記羅代歡剛來到村裡,就踏上「找水之路」。他申請110多萬元修建人畜飲水工程,從幾公裡外一口地勢較低的水井引水,並抽水至新安村山頂高位水池。新安村終於有了穩定的水源,也就有了發展產業的底氣。
「十三」五期間,河池市投入23.94億元,建成5043處農村集中供水工程、3.88萬個農村分散飲水工程(家庭水櫃),受益人口157萬人,其中貧困人口50.3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逐年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環江萬畝茶園。 蒙唯榕/攝
宜州連片桑海。 李增英 /攝
羅城金玉柚扶貧產業基地。 韋如代/攝
3 易地扶貧搬遷 17萬多人「搬」出幸福來
2020年10月13日中午,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興仁村坡漂移民安置小區,羅炳田一家五口在敞亮的客廳裡享用一桌豐盛的午餐。一家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羅炳田說:「現在的政策真好!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搬遷前,羅炳田一家在甲篆鎮興仁村那球屯生活,自然條件惡劣,老屋子瓦不擋雨,牆不遮風,安全有隱患,每逢雨天、冬天更是苦不堪言。搬出窮山窩的羅炳田在駐村第一書記李翔村的幫助下養起了山羊,如今已發展到50多隻,發「羊」財之路越走越順。
為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問題,河池市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來統籌謀劃。「十三五」時期,全市易地扶貧搬遷計劃投資115.89億元,規劃建設121個安置點,計劃建設住房4.13萬套,計劃搬遷18.2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62萬人),搬遷人口涉及11個縣(區)。
截至2019年底,全市所有項目全面竣工且均達到搬遷入戶條件,住房竣工率100%,完成投資率100%,搬遷入住率100%。幫扶措施惠及貧困人口17.62萬人,3.89萬戶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搬遷戶實現1人以上穩定就業。河池市搬遷規模屬全區第二、整屯搬遷數量全區最多、後期扶持資金投入全區最大,取得的成效也很顯著,多次代表廣西接受國家第三方評估或成效考核,多次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的肯定。從2016年至今,自治區在河池召開4個年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
完成搬遷安置之後,河池市將工作重心全面轉移到後續扶持工作上來,全力做好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穩定增收等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3.89萬戶8.24萬人;全市121個集中安置點引入140家就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552人;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2953個,戶均就業1人以上,實現了有勞動力搬遷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工作目標。
(廖慶凌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河池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