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蔬菜產業園裡農作物長勢喜人,村居外牆上的農家畫盡顯江南村落韻味,旅遊合作社經營收入的50%用於入股的村民分紅,村民自己做的梓山麻餅經常賣斷貨……在江西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當地鄉親說自己的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縣,實地考察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到潭頭村考察時,同村民孫觀發一家和當地鎮、村幹部圍坐在一起拉家常。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我這次來江西,是來看望蘇區的父老鄉親,看看鄉親們的生活有沒有改善,老區能不能如期脫貧摘帽。」樸素的話語之中,體現著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詮釋著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
走到再遠的地方,也不能忘記自己從哪裡來。站在時光軸上深情回望,革命老區承受著戰火紛飛,更承載著紅色記憶。發展的紅利惠及於民,曾在革命年代做出巨大犧牲的革命老區更是不能被忘記。「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在心。
脫貧攻堅徵程路,一步一履總關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前往革命老區考察調研,他反覆強調,「加快老區發展,使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責任,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在江西井岡山茅坪鄉神山村,習近平總書記和鄉親們一起打餈粑;在安徽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習近平總書記看到村民家滿牆獎狀說到要做好教育扶貧;在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習近平總書記說「在這裡找到鄉愁了」;在福建龍巖古田鎮,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大家要永遠銘記老區人民為革命作出的貢獻;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習近平總書記和大夥聊起了白羊肚手巾的用法……聽民聲、解民意、看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老區土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跡,更貫通著念茲在茲的人民情懷。
葆有前行的不竭動力,關鍵在於永遠與人民手拉手、心連心,這亦是人民情懷的力量體現。脫貧攻堅既反映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學內涵,又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情厚意。情懷事大,見於細微。習近平總書記與老區人民親近互動的場景,映照著國家領航者對於脫貧攻堅的謀篇布局。這份人民情懷,必定是新時代的溫暖印記。
老區脫貧攻堅一直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從搞活經濟到夯實民生,從基建打造到文化滋養,都要人民情懷內化於心和外化於行。沒有等來的輝煌,只有拼來的精彩。唯有克服重重困難,走出一條真脫貧、脫真貧的致富路子,才能拿下老區脫貧攻堅的「婁山關」「臘子口」,繼而把人民情懷落在實處。
老區脫貧,把人民情懷轉化為攻堅力量。前文提到的習近平總書記調研過的潭頭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9戶,全都參與了蔬菜產業發展,富硒品牌已經打響。如今,高鐵在這塊紅土地上貫穿而過,鄉親們出門「說走就走」,自家的鄉村旅遊更是火起來了。成績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得到,還需要迸發「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的幹勁,堅定「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決心,把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老區的深情厚愛落到實處。(謝偉鋒)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