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25.5萬個駐村工作隊,46萬名「第一書記」,290多萬扶貧幹部,14億人的共同戰役。
「幹部來我家28次,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廣州市人民檢察院!」青石村一名老婆婆家大門上有張發黃的紙,上面有5個正字再加3筆,記錄了一位扶貧幹部的腳步。
幾年的時間,道路硬化、飲水工程、汙水處理工程、水利工程以及路燈亮化工程陸續完工,嶄新的黨群服務中心、黨建文化廣場建成,村內面貌煥然一新。
鬱鬱蔥蔥的柚樹爬滿山崗,大棚裡的蘑菇破土而出。今年秋天,村裡的二號食用菌基地迎來建成後的首次豐收,小山村找到了致富的「金鑰匙」。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脫貧路上,寫滿了無數奮鬥者的故事。
那年,來自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的幹警萬國付成為了扶貧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剛到青石村時,村委會還在小學教室裡辦公,泥濘的道路連路燈都沒有,他深一腳淺一腳地挨家走訪。
「87歲行動不便的老婆婆,有一個在讀小學的孫女,僅靠每個月600元的低保金和親戚的接濟生活……」在他的扶貧日記裡,這樣記錄著駐村第一天的走訪情況。
為進一步破除青石村產業發展桎梏,萬國付與同事遠赴河南、江蘇等地調研,最終精準選定了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佔地面積少、適合大棚種植的黑皮雞樅菌,積極引進種植專家及社會資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採取食用菌產業與貧困戶入股收益聯結機制,組建了種植專業合作社。
紮根鄉村,朝夕必爭,扶貧幹部和全國無數「戰友」一道,用「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群眾臉上的「幸福指數」。萬國付說:「我也是大山裡出來的娃,1998年當兵離開家鄉的時候,那個湖北的小山村連電都沒有通,我的家鄉現在也有一支扶貧工作隊,他們也是在付出,我更應該懂得感恩,讓青石村的鄉親們都走上小康之路。」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也許這些動人故事,正發生在你我的家鄉,發生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他們留在泥土中的腳印,在時間的坐標上鐫刻出熠熠生輝的印記。
極不平凡的2020,歷經百轉千回,感受山鄉巨變,見證決勝時刻。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