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老」是我們晉北人對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帝王師內閣首輔王家屏的敬稱和愛稱,這個稱呼最早還是萬曆皇帝先叫的。
王閣老是一代偉人,才華絕代,千古端人。他雖然從小生長在雁門關外山陰縣這個荒僻的彈丸小縣,但耕讀之家詩書傳承,在特定的家族遺傳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養成了他一個完美的中國古代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就如歷代文人雅士一樣,他和香草有不解的情緣——他愛香草,戴香包,作文寫詩謳歌頌揚香草——這是人類與生俱來對美好、清純、高潔、香雅的文明追求,是做人品格修煉天人合一、物我兩融的最高境界!
香包,或稱香囊,又名香袋、花囊。
成書於中國漢代的《禮記·內則》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囊,說明至少在漢代時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囊的。又云:「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齊整,「衿纓」有香囊以示敬意。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詩經》中風雅頌、賦比興香草多多;戰國時楚人屈原更是以「香草美人」自擬,曾言:「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王閣老有詩作:「芸蓀萃芳潤,葵藿迎朝曦。」(《五言古詩·初入翰林自述》)「弘開芸閣聚時髦,與君出入承明裡。」(《七言古詩送·劉子明給事謫蒲城》)「晴窻香靄散芸蓀,贏得兵書細討論。」(《七言律詩·讀武經七書有述》)還在一篇賦文中言道:「芸香馡其發色,層冰渙而成文。」(《經筵賦》)
無論是屈原所言之「江離」「闢芷」「秋蘭」,還是王閣老所說之「芸」「蓀」,皆是香草名。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曰:「芸,香草也。今人謂之『七裡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後葉間微白如粉汙,闢蠹殊驗。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蝨。予判昭文館時,曾得數株於潞公家,移植秘閣後,今不復有存者。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蓀,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茝,今白芷是也。」
古人製作的香囊香包所包囊之香物純屬天然草木,主要材料有蒼朮、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另加冰片,還可以適當加入蘇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陳皮、零陵香等藥材。
而《夢溪筆談》中所載古人藏書防蛀蟲所用而「今不復有存者」之芸香,正是王閣老最熟識且鍾愛的芸香——雁北苦豆豆!
雁北苦豆豆,學名葫蘆巴,別名香草、香豆、芸香。
苦豆香道非遺傳承人衛紅宇(左)在營銷活動中
王閣老不論是在朝為師為官,還是居家居鄉,對人對己要求從來一樣嚴正莊重,不失君子風範。「吾宗自上世以孝弟力田稱裡中,臨邑公而下益治詩書之業,子姓遂用儒起,衿弁遊黌校者彬彬盛焉。」(王家屏《王氏宗約引》)他在回鄉後,看到鄉裡年少穿著打扮不成體統有傷風化,就寫下一篇《正士人巾履疏》,其中有言:「尚其澹泊以明志,樸素以禔躬;衣錦而存尚絅之心,披褐而珍懷玉之守。」
王閣老最熟識且鍾愛的香草不僅是多見於山陰的這苦豆豆草,還有一種就是廣布於山陰田野上的艾草。他憂國憂民無時無刻,就是在每逢節日友人慰問他時,他也念念在茲殷殷叮囑,勉人自勉不要安於現狀、耽於享樂:「草化螢其易腐,艾結虎以徒工。」「徹桑未雨,鹹歌保障之弘勲;蓄艾有年,盡起呻吟之滯疾。」「民瘼久蘇於蓄艾,群情總切於傾葵。」(皆見王家屏《謝餉端午》)
由此可見,古人對香草品質有多看重、佩戴香囊有多講究!
包香囊用上好的綢布加以五色絲線做成,就是先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繡囊,內裝加工好的草藥香料。香囊頂端有便於懸掛的絲絛,下端系有結出百結(百吉)的繫繩絲線彩絛或珠寶流蘇。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近千百年來的生活實踐和研究充分證明:香草確有防腐殺菌、排毒驅蟲、清潔除臭、安神助眠、滋養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的功效和作用。居室書房裡陳設、辦公室擺放、身上佩戴、車裡垂掛香包製件,不僅芳香宜人、美觀時尚,能彰顯出主人對美好高雅的追求品位,也是一種驅邪避疫、祈福平安、提振精神、保護健康的絕佳方法。
雁門閣老福源苦豆豆香料的加工製作,傳承發揚七蒸七曬,充分發揮苦豆香蘊,使其芳香更濃鬱持久。
香囊故事傳說
其一
「安史之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遺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就把香囊取下復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又過了八十年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其二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裡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其三
《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而那香囊卻仍是在寶玉身上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朔州市婦聯雲平臺營銷苦豆香包
護佑平安、賜福吉祥——「雁門閣老苦豆豆香包」——絕對是物有所值、淑女雅士明智的選擇!
2020年5月17日
文章來源:文史藝苑 原創 康繼文 轉發旨在傳播本土歷史文化。版權歸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