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香道——「雁門閣老苦豆豆香包」佳話

2021-01-17 話說秀容

「閣老」是我們晉北人對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帝王師內閣首輔王家屏的敬稱和愛稱,這個稱呼最早還是萬曆皇帝先叫的。

王閣老是一代偉人,才華絕代,千古端人。他雖然從小生長在雁門關外山陰縣這個荒僻的彈丸小縣,但耕讀之家詩書傳承,在特定的家族遺傳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養成了他一個完美的中國古代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就如歷代文人雅士一樣,他和香草有不解的情緣——他愛香草,戴香包,作文寫詩謳歌頌揚香草——這是人類與生俱來對美好、清純、高潔、香雅的文明追求,是做人品格修煉天人合一、物我兩融的最高境界!

香包,或稱香囊,又名香袋、花囊。

成書於中國漢代的《禮記·內則》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囊,說明至少在漢代時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囊的。又云:「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齊整,「衿纓」有香囊以示敬意。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中有:「紅羅復鬥帳,四角垂香囊。」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詩經》中風雅頌、賦比興香草多多;戰國時楚人屈原更是以「香草美人」自擬,曾言:「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王閣老有詩作:「芸蓀萃芳潤,葵藿迎朝曦。」(《五言古詩·初入翰林自述》)「弘開芸閣聚時髦,與君出入承明裡。」(《七言古詩送·劉子明給事謫蒲城》)「晴窻香靄散芸蓀,贏得兵書細討論。」(《七言律詩·讀武經七書有述》)還在一篇賦文中言道:「芸香馡其發色,層冰渙而成文。」(《經筵賦》)

無論是屈原所言之「江離」「闢芷」「秋蘭」,還是王閣老所說之「芸」「蓀」,皆是香草名。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曰:「芸,香草也。今人謂之『七裡香』者是也。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後葉間微白如粉汙,闢蠹殊驗。南人採置席下,能去蚤蝨。予判昭文館時,曾得數株於潞公家,移植秘閣後,今不復有存者。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蓀,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茝,今白芷是也。」

古人製作的香囊香包所包囊之香物純屬天然草木,主要材料有蒼朮、山奈、白芷、菖蒲、藿香、佩蘭、川芎、香附、薄荷、香櫞、辛夷、艾葉,另加冰片,還可以適當加入蘇合香、益智仁、高良姜、陳皮、零陵香等藥材。

而《夢溪筆談》中所載古人藏書防蛀蟲所用而「今不復有存者」之芸香,正是王閣老最熟識且鍾愛的芸香——雁北苦豆豆!

雁北苦豆豆,學名葫蘆巴,別名香草、香豆、芸香。

苦豆香道非遺傳承人衛紅宇(左)在營銷活動中

王閣老不論是在朝為師為官,還是居家居鄉,對人對己要求從來一樣嚴正莊重,不失君子風範。「吾宗自上世以孝弟力田稱裡中,臨邑公而下益治詩書之業,子姓遂用儒起,衿弁遊黌校者彬彬盛焉。」(王家屏《王氏宗約引》)他在回鄉後,看到鄉裡年少穿著打扮不成體統有傷風化,就寫下一篇《正士人巾履疏》,其中有言:「尚其澹泊以明志,樸素以禔躬;衣錦而存尚絅之心,披褐而珍懷玉之守。」

王閣老最熟識且鍾愛的香草不僅是多見於山陰的這苦豆豆草,還有一種就是廣布於山陰田野上的艾草。他憂國憂民無時無刻,就是在每逢節日友人慰問他時,他也念念在茲殷殷叮囑,勉人自勉不要安於現狀、耽於享樂:「草化螢其易腐,艾結虎以徒工。」「徹桑未雨,鹹歌保障之弘勲;蓄艾有年,盡起呻吟之滯疾。」「民瘼久蘇於蓄艾,群情總切於傾葵。」(皆見王家屏《謝餉端午》)

由此可見,古人對香草品質有多看重、佩戴香囊有多講究!

包香囊用上好的綢布加以五色絲線做成,就是先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繡囊,內裝加工好的草藥香料。香囊頂端有便於懸掛的絲絛,下端系有結出百結(百吉)的繫繩絲線彩絛或珠寶流蘇。

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近千百年來的生活實踐和研究充分證明:香草確有防腐殺菌、排毒驅蟲、清潔除臭、安神助眠、滋養身心、提高身體免疫力的功效和作用。居室書房裡陳設、辦公室擺放、身上佩戴、車裡垂掛香包製件,不僅芳香宜人、美觀時尚,能彰顯出主人對美好高雅的追求品位,也是一種驅邪避疫、祈福平安、提振精神、保護健康的絕佳方法。

雁門閣老福源苦豆豆香料的加工製作,傳承發揚七蒸七曬,充分發揮苦豆香蘊,使其芳香更濃鬱持久。

香囊故事傳說

其一

「安史之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遺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就把香囊取下復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又過了八十年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其二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裡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其三

《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而那香囊卻仍是在寶玉身上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朔州市婦聯雲平臺營銷苦豆香包

護佑平安、賜福吉祥——「雁門閣老苦豆豆香包」——絕對是物有所值、淑女雅士明智的選擇!

2020年5月17日

文章來源:文史藝苑 原創 康繼文 轉發旨在傳播本土歷史文化。版權歸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謝!

相關焦點

  • 精巧的正寧香包,是當地人心中的圖騰
    原創:唐伊香包,古代叫縭、香纓、佩幃、香球、香囊,在人類生活中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歷史中,香包具有禮儀作用,據《禮記內則》記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吏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在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意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寧,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二十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存。
  • 看點丨精巧的正寧香包,是當地人心中的圖騰
    在歷史中,香包具有禮儀作用,據《禮記內則》記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吏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在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意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端午香包
    在京東淘寶輸入「端午香包」幾個字,頁面上呼啦跳出一長串可供選擇的香包圖片。多到挑選得我眼花繚亂,不知下決心買哪個是好。香包樣式有方形、圓形、心形、菱形、十二生肖......做工也精美,尤其那些錦緞材質加了絲線結成的穗做裝飾,奢華勁讓人想到古代宮廷裡的貴婦;一些印著卡通圖案的香包也蠻有童趣的。「喜歡就買一個唄,快遞很快就送到了,這個願望還不容易實現?
  • 【香道】日本茶道中的用香
    他們在連歌聚會的會所焚香、插花、飲茶的情趣生活,促成了「東山文化」的開花,也成為後世日本香道、花道、茶道的濫觴。足利尊氏(1305—1358,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徵夷大將軍)的親信佐佐木道譽嗜香如命,他生前共搜集了一百七十餘種名香。之後足利義政將軍時期,繼續命側近的文化人進行香木的鑑定和分類。義政將軍的兵學師範志野三郎左衛門宗信,師從當時宮廷香所的執掌人三條西實隆。
  • 端午節香包大比拼,小豬佩奇香包和傳統手工香包,你選擇哪一個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臨了,在這個傳統節日裡,為家人買一個香包,送上祝福是每個人的心願。看著街頭琳琅滿目,各種各樣的香包,你會不會挑花了眼睛,當這種傳統的手工香包和現代工藝香包掛在你眼前的時候,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不難想像,你應該也會和這個美女一樣,選擇這種漂亮可愛的現代工藝香包吧!
  • 看《大明風華》理解中國香及香道文化
    太子府客室裡的香爐一.中國香道起源中國香道文化蘊涵有古老東方人帶給世界的典雅柔美的深厚文化韻律。香及其香品產業在中國歷史朝代更替中有幾次巔峰時期,中國和外國的香和香料的進出口貿易,甚至於香道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曾經佔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產值。漢武帝時代,曾出現第一個用香高潮,什麼樣的人使用什麼樣的香,什麼樣的爐具,都有特定的規制,香道禮儀初成。
  • 筆趣閣老版本下載
    筆趣閣官方下載軟體風格和音樂都不錯,屬於感官系的用戶可以一試 【筆趣閣老版本下載遊戲資料】
  • 濃情端午 自製香包 這裡有一場香包的盛宴
    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在端午節來臨之際,6月12日下午,駐馬店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展了「濃情端午 自製香包」迎端午活動。活動邀請了河南省女紅工藝代表人、河南省香包製作傳承人、駐馬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彩紅老師前來授課,中心領導程淑紅、趙金秋和50多名職工參加了活動。
  • 第十七章 詔獄四閣老
    姚自哉笑道:「看來我倒是小看了閣老的消息網,既然如此,去年張娘娘給皇帝生了個兒子的事情,閣老也是知道的了?」齊閣老聽了這話,一下子低下頭惡狠狠的瞪著姚自哉,臉色也變得十分難看,拿起面前的那張紅中在桌子上用力一拍,站起身來一甩袍袖,大步出了客廳。姚自哉面帶微笑目送齊閣老怒氣衝衝的離去。
  • 端午香包的做法
    端午節戴香包,可以祛邪祈福。香包,又稱為香囊、香袋、荷包等,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香包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髮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藥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
  • 端午來到 香包走俏
    隨著端午節的到來,在欒川縣傳統節日物品臨時市場內,各式各樣、小巧玲瓏的香包成為居民喜迎端午節的首選飾品。
  • 端午掃街:香包、艾草、油糕
    香包、艾草、粽子、油糕是今天的主角。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
  • 端午香包製作指南
    ,斯人亦逝,餘情未了,而今,每到端午,我都會為女兒做幾個香包,懷念歲月,也希望將來女兒能夠如是懷念我。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粽子、愛心和石榴香包的做法。3、換方向用藏針法縫合,同時將準備好的五彩繩釘入香包4、縫好後整形,用另一段五彩線攔腰系上做裝飾
  • 焚香 丨 古老與風雅並存的香道藝術
    古老與風雅並存的香道藝術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曾寫下「花氣無邊燻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的詩句證實古人聞香、品香的普遍性,而在今下,香道已成為優雅人士品味生活,舒雅人生的高尚情趣。何謂香道?據資料顯示,香道流源淵遠流長,早在兩千前的漢朝就有關用香配衣的記載,而到了魏晉之後,香料薰衣浴體已成為上層人士的品味追求。
  • 艾草香包怎麼做有什麼用 端午節艾草香包的寓意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是很多的,像大家所熟知的就有掛艾草、划龍舟、戴五彩繩、吃粽子以及佩戴香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說說在端午節佩戴香包是因為什麼原因,據小編了解在端午節佩戴香包首先就可以留香,另外還能強身健體,那大家知道端午節佩戴香包的寓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每逢端午最憶香包
    母親給孩子戴上驅邪寶平安的香包 那個時候,陝西的農村還沒有幼兒園。雞型香包 我母親製做香包,用的是做衣服剩餘的一點邊角碎料。看布料的顏色和大小,有的做成心形,有的做成小雞型,各種各樣的,生動好看。
  • 古人的時尚刺繡單品——香包
    香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云:「五採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
  • 巧手做香包 濃情過端午
    近日,安徽省淮北市香包傳承人楊海玲在製作香包。端午節臨近,傳統手工香包需求量增加。近日,安徽省淮北市香包傳承人楊海玲加緊趕製香包。端午製作香囊、香包是我國傳統民俗,佩戴用艾草、香草等中草藥填充的香囊有助於安神、防蚊蟲叮咬。
  • 端午香包,芝蘭為佩.
    香包中的香料,由多種中藥研磨而成,有艾葉,白芷,丁香,薄荷,石菖蒲,蘇葉,藿香,佩蘭,小茴香,陳皮等。香包盛裝藥末,佩戴於身上,可有驅蚊防疫的功效。「容臭」即香包,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後來香包不僅演變成了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且具有了美學意指。宋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有記 「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佳節之時,麗人出行,陣陣暗香,隨風飄來,而香氣的來源之一,就是隨身所配的香包。
  • 這是一個關於香包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香包的故事…… 2020-06-28 0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