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與荷包起初是有區別的,目前很多人作為古裝漢服配飾或中國元素禮物,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古裝漢服,除了仙氣飄飄的裙裾還有腰間的環佩叮噹,古人在腰間會系上玉佩,少不了的還有一個精緻的香囊!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民俗學家靳之林在看過慶陽的香包之後大發感慨:「我考察過全國的香包,好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慶陽,一個是雲南。
香囊是一種刺繡工藝品,用彩線在絲綢上繡出各種圖案,縫製成圓形、方形、橢圓形、桃形等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小繡囊,囊為兩片絲綢縫合,中間鏤空,內裝各種有香氣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頂端有便於懸掛的絲絛,下端系有彩絛或珠寶流蘇。一個精緻的香囊寶貝誕生了。它一般繫於腰間,也可繫於床帳或車輦上。
荷包就是盛裝各種零碎物品的活口小包,像現在女子提的包一樣,只不過古人把荷包一般會掛在腰帶或衣帶、裙帶上,而現代人把包背在肩上或挎在胳膊上。荷包的圖案與香囊沒有本質的區別,大體一樣。
因為古人衣服比較寬大,屬於長袍大褂,衣服上沒有口袋,也沒有像現代人提精美包包的習慣,因此古人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製作荷包。
荷包的圖案與香囊沒有本質的區別,大體一樣。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抽口荷包是比較流行的款式,在荷包的開口處系一條絛帶,通過拉扯收緊或打開袋口。這種形式既簡單又方便,在明清時期是荷包的主流形式。在西洋等上流社會都非常受歡迎。
香囊與荷包區別在於:它們一個是用來裝香料藥材,一個用來裝隨身用品;一個可以用金銀玉鏤刻,一個僅用絲綢而制。後來香囊和荷包逐漸融合在一起,沒有了本質的區別。
香包,古稱香囊,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
2000年5月至7月間對寺院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荷包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二號塔體內更是出土一件手包形,荷葉蓋,周身穿有十七顆寶珠的香包,據專家考證,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因此被稱為"千歲香包"。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近代的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香包不是一隻單純的繡品,站在歷史和現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香包的製作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蘇州緙絲香囊.荷包就是新時代文創傳統手工藝品!
「一寸緙絲一寸金」是說緙絲作品很珍貴。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以3575萬成交價創下中國緙絲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迷途旅遊網(公號)致力於挖掘國內手工匠人,陸續和喜好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朋友分享!因為部分國人崇洋媚外嚴重,還因為國內匠人地位不高,收入不多,傳承人更少,導致很多手工藝人因為年老而讓很多手工藝消失了,永遠的遺憾!
荷包與香囊的性質雖有所不同,但無論是香囊還是荷包,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手工藝品,並且具有濃厚美好的寓意和傳統韻味,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更應該是奢侈品,大家拭目以待!
#緙絲#蘇州緙絲香囊.荷包預訂:
中國傳統手工藝延伸:
蘇州緙絲,皇家御用織物《延禧攻略》宮扇,與景泰藍.雲錦齊名!
蔣記手工銅器.傳統手工銅藝千錘百鍊出品-迷途旅遊網手工銅器!
雲南建水紫陶為何成為收藏新寵?建水紫陶如何鑑別和收藏?
福建建陽建盞茶具喝茶的好處是什麼?為何越來越多人用茶具建盞?
滎經黑砂茶具:東有宜興紫砂,西有滎經黑砂-黑砂壺泡茶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