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的《國家寶藏》,上海博物館的三件國寶閃亮登場。由那英守護的南宋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更是以其精美細膩的圖案和複雜的織造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看完節目之後,想必大家對緙絲還有很多疑問:
「通經斷緯到底是什麼手法呀?」
「緙絲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之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朱克柔還有沒有其他的作品呢?」
「在宋代以後,緙絲還有什麼發展?」
在今天的這篇推送中,(點燈熬油查資料的)小編就來解答關於緙絲的一些疑問~
鑑於緙絲研究中尚有許多地方還有爭議,如果有不同的觀點或其他問題,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
Q:節目裡講到緙絲的特徵是「通經斷緯」,也稱「通經回緯」,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A:在節目中已經提到,「通經斷緯」的緙絲織物,一大特徵是正反兩面的圖案完全相同。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通經斷緯」的含義,就需了解紡織技術中經紗和緯紗的概念。
先來看一張用織機織布的圖片:
▲ 手工業者在用織機織布,圖片引自哈裡斯《紡織史》
畫面中,在織機上繃得特別直,像一大束掛麵一樣的,就是經紗;纏在一個棗核形的東西(梭子)上,在經紗之間來回穿梭的,就是緯紗。這兩種紗線就像地球的經緯線一樣,密實地交織在一起,變成了布或者更高級的綾羅綢緞。
由織機和梭子織成的布料,多數是「通經通緯」的:一根緯紗要穿過一整排的經紗,按一定規律上上下下,形成多種花紋和圖案。比如說下面這張圖裡,藍色紗是經紗,粉色紗是緯紗,經緯交織,形成織物。
▲ 由經紗、緯紗一上一下交織而成的紡織品在中國古代通稱為絹
圖為絹的結構示意圖,引自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
而緙絲的「通經斷緯」,則是用許多梭子帶領著不同顏色的緯紗,在經紗的不同區域來來回回。紅色的緯紗只在織物上需要顯現出紅色的區域穿梭,綠色的緯紗只在需要顯出綠色的區域來回……用圖來解釋會更形象:
▲ 緙絲織物的結構示意圖,引自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
抽象的結構示意圖看不明白的話,還有用實物製作的緙絲結構示意圖:
▲ 緙絲組織結構圖,來自知乎用戶@暮離
如果說「通經通緯」織物的緯紗是欽差大臣,負責巡視整排經紗的情況,那麼緙絲工藝的緯紗就像居委會大媽,只管好自己那一部分的經線就可以了。
也正因為如此,緙絲織物的顏色可以十分豐富,適合表現各種細膩生動的圖案。
Q:緙絲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之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A: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緙絲織物是唐代的一條緙絲腰帶,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張雄夫婦合葬墓,被發現時纏在一個女舞俑的腰上。
▲ 張雄夫婦墓出土緙絲腰帶
張雄去世於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其妻去世於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因此,這條腰帶碎片的年代下限得以確定。
除此之外,在青海等地也出土了唐代的緙絲織物。
▲ 青海都蘭出土緙絲織物,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在緙絲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中,有一類紡織品與它聯繫密切,這就是「緙毛」。
緙毛與緙絲僅一字之差,說明了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繫。早在公元2—3世紀,生活在兩河流域的敘利亞人已經學會了用「通經斷緯」的緙織技術來紡織毛線,製作毛披風、毛料褲子等。由於這種工藝的原料是毛,所以被稱為「緙毛」。
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緙毛工藝從西域傳入中國。在新疆的樓蘭、巴楚縣、洛浦縣、且末縣等地,都出土了漢代和魏晉時期的緙毛織物。
▲ 東漢藍地人首馬身紋毛布,新疆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
▲ 藍地人首馬身紋毛布局部
這些緙毛織物有一部分是舶來品。據推測,西域的工匠在掌握了緙毛技術後,把這種技術傳授給了漢族工匠,漢族工匠又將緙織的原料從毛線換成了絲線,促成了緙絲的誕生。
但是緙毛技術並未隨著緙絲的發展而消亡。由於毛線比較蓬鬆,緙織出來的作品顯得十分厚重,立體感很強,因此在製作緙絲畫時,有的工匠會在畫面的局部運用緙毛工藝,使得畫面更加逼真。這種方法在清代應用得尤其廣泛。
Q:除了《蓮塘乳鴨圖》,朱克柔還有其他的緙絲作品嗎?
A:現存的朱克柔緙絲作品一共七件。除了上海博物館藏《蓮塘乳鴨圖》之外,還有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牡丹圖》《山茶蛺蝶圖》。
▲ 朱克柔作品《牡丹圖》
▲ 朱克柔作品《山茶蛺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四件朱克柔作品,是著錄於《石渠寶笈》中《縷繪集錦冊》的一部分,分別為《鶺鴒紅蓼圖》《山雀圖》《花鳥圖》《桃花畫眉圖》。
Q:在宋代以後,緙絲還有什麼發展?
A:宋代之後的元初,蒙古貴族更加喜歡實用的物品,因此緙絲畫的數量減少了,緙絲一度回歸製作服飾的傳統路線。但到了元代後期,統治者受漢文化的影響越來越深,緙絲畫、緙絲扇面又「捲土重來」。
另外,元代還出現了用緙絲織造的皇帝、后妃形象,可謂是緙絲髮展史上值得隆重記到小本本上的一筆。
▲ 元代緙絲大威德金剛曼陀羅,在左下角和右下角織有帝後供養人的形象
▲ 皇帝供養人形象——元文宗和元明宗
▲ 文宗皇后和明宗皇后,也是供養人
明代初期,統治者崇尚節儉,曾對緙絲加以限制。不幸違反皇帝意圖,撞到槍口上的土豪,就是在民間傳說中擁有「聚寶盆」、富可敵國的沈萬三家族。
據周莊縣誌《貞豐擬乘》記載,洪武二十三年,沈家宴請禮部侍郎莫禮。宴會上,沈家「以刻絲(緙絲)作鋪筵,設紫定器十二桌。每桌設羊脂玉二枚,長尺餘,闊寸許,中有溝道,所以置箸,否則箸汙刻絲故也」。
別人得到一幅緙絲就寶貝得不得了,沈家可好,把緙絲當作鋪桌布,一氣擺了12桌!為了不讓筷子汙染緙絲,還用上了羊脂玉的筷架!見到此情此景,莫禮憑藉一名高級官員的直覺斷定:沈家如此炫富,以後一定會招來禍端!
果然,洪武二十六年,沈家捲入藍玉謀反案,族中子弟有的被凌遲處死,有的被籍沒為奴或充軍,烜赫一時的沈家迅速敗落下去。
而到了明代中後期,社會經濟發展,對緙絲的限制逐漸鬆弛,貴族和土豪用緙絲炫富,再也不怕遭到沈萬三那樣的下場了。
嘉靖年間權臣嚴嵩的抄家記錄《天水冰山錄》中記載,嚴嵩家中光是緙絲畫就有幾十幅,帶有緙絲工藝的服裝更是數不勝數。
嘉靖帝的孫子萬曆帝,在自己的陵寢——定陵中,也隨葬了兩件緙絲袍式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一件為紅色,一件為黃色。
▲ 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原件為明定陵出土,圖為複製品
另一方面,明代的緙絲畫,多以名家名作為藍本緙制。在緙絲界也湧現了一批著名工匠,比如吳圻、朱良棟等。
▲ 吳圻緙絲《蟠桃仙圖》,以沈周畫作為藍本緙織
清代,「江南三織造」(江寧織造、蘇州織造、杭州織造)以及北京成為緙絲業的中心。供皇家使用的緙絲工藝繁複精緻,不僅用來製作衣服,還廣泛用於靠墊、扇子等家居用品上。
皇家的緙絲製品常採用色彩相近的多種絲線緙織,營造漸變色的效果。也有很多時候用金線緙織,突出皇家的豪華富貴氣質。
▲ 藍色緙絲彩雲金龍紋朝袍,為嘉慶皇帝所穿,上面的海水紋、龍紋等均為緙織
而在民間,緙絲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擁有,也能夠擁有緙絲衣物,或是一幅緙絲畫。
數量的增多必然帶來質量的滑坡,這一時期的民間緙絲畫,常出現「以畫補緙」甚至「以畫代緙」的現象:在畫面的細節處不用絲線緙織,而是直接用顏料塗畫,矇混過關。
近代的中國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緙絲的發展也隨之衰微。當時生產的緙絲,有很多出口日本,作為和服腰帶、袍服、名貴的書畫裝裱材料等。然而1945年日本戰敗,緙絲也徹底失去了銷路。曾經的緙絲匠人為生計所迫,拿起了種田的鋤頭。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已經沒有什麼人主動生產緙絲了。
這種情況直到1954年才有所好轉。那一年,蘇州市文聯成立了「刺繡生產小組」,並找到了幾位出生於清代的緙絲老匠人,開展緙絲的研究和技法教學工作,帶出了一批徒弟,為緙絲這門古老的手藝找到了傳承人。
20世紀70年代,蘇州吳縣專門成立了緙絲廠,製作緙絲產品出口。《國家寶藏》中出場的緙絲大師馬惠娟,年輕時便是吳縣緙絲廠的學徒。
▲ 緙絲所用梭子,圖自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
中國的緙絲工藝,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與變遷,曾經產生朱克柔這樣的緙絲名家和《蓮塘乳鴨圖》這樣的名作,也曾在戰火的摧殘下瀕臨失傳。所幸今天,這一門古老的絲織工藝終於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傳承,後繼有人。
小編也衷心希望,《國家寶藏》播出之後,能有更多的人關注緙絲技藝,讓這一門傳統工藝更好地發展,走向新生……
參考文獻:
哈裡斯. 紡織史[M].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11.
樸文英. 古代緙絲名家名作賞析[J]. 遼寧省博物館館刊, 2010(00).
樸文英. 緙絲的起源與傳播[J]. 遼寧省博物館館刊, 2008(00).
鄭麗虹. 中國緙絲的源流與傳承[J]. 絲綢, 2008(2):49-51.
嚴勇. 中國古代的緙絲藝術[J]. 收藏家, 2005(5):33-40.
郜莉. 蘇州緙絲的現代傳承與發展研究[D]. 蘇州大學, 2014.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點擊標題 即可閱讀)
2018年的看展檔期,可以提前安排了!
明代女性為啥容易的頸椎病?因為它們……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該碼為小編個人微信號,添加後拉入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