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兩千兩百年前,製作兵馬俑工匠的指紋。他剛剛離去,而我,就踩在了他還有溫度的腳印上。」「希望我能活到100歲,那時候,碑林剛好1000歲,我就算是爬著,也要去看一眼,那時候的碑林一定比現在更好。」.目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強勢文化IP《國家寶藏》第三季已播出六集,節目中金句頻出,每一期都能推出一個熱搜,收穫新一批粉絲。為什麼能打破「後續創作會下跌」的魔咒,反而呈現出更好的傳播效果?主創團隊認為跟著創作成長,在每一個領域進行深耕,自然會找到新的亮點,讓每一個觀眾都能看到自己喜歡的部分。
原路穩步前進還是尋找新的方向?
「這一季在創作之處,我們是帶著很大壓力的,觀眾一直在催更,兩年之後再見面,要拿出什麼樣的節目才能不辜負觀眾們的期待。」總導演於蕾說,是在原來路上前進還是有新的主題方向來跟當下大的氣氛相結合,是整個團隊思考已久的問題。2020年初團隊克服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開始進行線上籌備會,討論這一季該做什麼,「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和全人類一起共擔風雨共克時艱,《國家寶藏》講的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我們認為在回顧歷史和文化的時候,其實思考的是我們整個民族該往哪個方向走,該珍存些什麼,弘揚些什麼,傳承些什麼,那是我們全體人的智慧和感慨。」
在本季選取的九個歷史文化遺存中,團隊力求每一期都能為觀眾打開一個新的畫卷。「大家可以發現這九個博物館,從時間上、空間上、地理位置上,所代表的文化特徵上都是有區別的。很多觀眾都很喜歡兵馬俑,喜歡敦煌,但是它們深層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什麼?大家可能又不是太清晰,所以這就是《國家寶藏》要進一步去剖解事情。」如何挑選文物並尋找它的今生故事,是導演組投入最多精力的部分。一件國寶會不會和其他國寶不在一個維度上?文物沒有評級,會不會顯得價值不夠?選甲骨坑而不選甲骨片,是不是買櫝還珠?.執行總導演畢波稱,這些問題曾在調研中經歷了長時間的猶豫和討論,「節目最終突破了原本的選取角度,進一步從『中華文明見證物』的角度去選擇講述主體。」還有今生故事的講述,今生故事的主人公才是讓文物精神與現實連接的錨點,要「讓歷史照進現實」。如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以全新視角解讀《三聖像》;請西藏大學副校長張廷芳講述她和文成公主像的精神聯結等等,讓觀眾感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希望給觀眾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怎麼能才脫離喊口號的方式,把這些文物所記載的這些祖先的智慧給傳遞出來,這真挺難的。」如何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如何發掘每一個博物館的新鮮元素,十分考驗團隊的創作能力。「像秦陵已經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了,關於兵馬俑的紀錄片、報導太多太多了,其實很多信息點都已經被講過了,所以我們怎麼挖掘新的點,或者用新思路去裝舊知識?」據分集導演王晅怡介紹,團隊在前期達成了一個統一的大方向,就是要把整個遺產地所承載的內涵傳遞出來,而不再是單個文物的前世今生意義,而秦陵所承載的最主要的內涵是就是大秦的氣象。所以前世傳奇中講述了秦的幾個不同時期,從青銅仙鶴到跪射俑以及再到銅車馬,分別講了秦的蛻變、秦的天下一統、以及百代秦制。而今生故事中更要立足於當下,分別體現秦陵的藝術性、科技性以及歷史性。
「要從不同維度去解讀秦陵對我們現代生活的意義,最終我們選擇用富大龍老師和張衛星老師作為最後一件文物的講述者。因為青銅仙鶴真的是秦陵考古文物中不太為人所熟知的,它很新穎、輕巧,了解了前面的跪射俑和銅車馬後,在仙鶴的帶領下一層層剝開秦陵的秘密。實際在今生故事中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第一是張衛星老師老師帶領我們從整個陵園由外到內的一層層看過去,去結構秦陵布局、秦帝國的組織機構以及制度建立,而另一條暗線是富大龍老師的表達,通過每一層的剖析,慢慢看到一個更全面的秦始皇。」節目組認為雖然秦陵的考古工作目前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始皇帝也不是節目能夠完全解析的,但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給觀眾帶來更多想像的空間,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願藉此推進學術與公眾的對接
「對我來說,《國家寶藏》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通過這樣一個高水平的節目,讓一些以前並沒有被我們教科書和媒體聚焦的人物、故事乃至文學作品以生動的形象展現在大家面前,能夠引發大家的興趣,讓公眾有進一步去了解的欲望。」節目開播後專家顧問團中的環境史學者單嗣平每天都在關注觀眾的反饋,他認為節目中能夠引起觀眾們的討論專業細節,對於推進學術與公眾的對接,有著非常直觀的作用。
「比如咱們開場文案中『據坤靈之正位,仿泰紫之圓方』一句,大家目前在網絡和紙質版書籍中,常見是『仿太紫之圓方』,於是就有網友在知乎上提了這個問題。」單嗣平解釋道,之所以選擇「泰」字是因為「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出自班固《西都賦》,而太指太微垣,紫指紫微宮,是星官名。這是一個因為對我國古代天文史不了解而出現的普遍錯誤,因為《西都賦》作於東漢,而東漢時代還沒有太微垣這個概念,太微垣這一概念最早見於唐初(618—712年)《玄象詩》,所以班固絕無可能使用這樣一個超越時空的天文概念。這裡的「太/泰」到底指代的應該是什麼,其實通過對同樣出自班固之手的《漢書·天文志》的閱讀,可以很清晰的得到答案。「在視頻彈幕中有熱心網友看出來了我們有的博物館介紹詞取自《兩都賦》,並把這個信息分享給了其他朋友,這就可能讓一些不知道這篇名作的觀眾對此產生興趣,自己嘗試去閱讀。如此一來,這篇曠世美文乃至與其作者班固的其他作品就能潤澤更多國人,讓大家從中得到文化的滋養。」
此類細節的考據還有很多,如郭麒麟抱怨祖峰扮演的角色吃韭菜有口臭,是後修改的。最初劇本設定的是吃蒜,為了體現地方特色就改成韭菜,因為西藏就是山韭菜原產地之一。
截至目前,《國家寶藏》第三季已上過25次微博熱搜,全平臺熱搜逾40次,各類微信大號與之相關的「10萬+」爆文超過了80篇,B站彈幕超40萬條。在百花齊放的文博類節目中,能夠保持一種引領性的存在,是基於創作團隊的成長和始終投入精力在一個領域內進行深耕的毅力。「更深入的研究,然後更準確的去理解,可能就會捕捉到一些更加強有力的時代脈搏性的東西,導演組的同事們,從建築、醫學、天文到國學、圖書館學,凡是節目創作涉及到的知識面,都進行了學習和研究,每個人在做一期節目地時候都像完成了一個領域的一篇論文。就像網友都非常非常喜愛這一季第一集的開篇詞,那是我們全體人的智慧和感慨。」於蕾說。(記者 王瑛 圖片由《國家寶藏》節目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