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之美 生活

2021-02-08 楚塵文化

在江浙一帶走訪了斫琴師和制扇師後,就想著再尋找一種的織布手藝,有朋友說,能稱得上「織中聖品」的是緙絲。一路尋去,原來緙絲是曾是用於「龍袍」的編織手藝,一度只能是王公貴族專享的體面。在南通找到王玉祥,看到彩線穿梭,才曉得緙絲的絲線肌理裡,是江南的手藝人對經緯交織技術最大程度的發揮,緯線在織梭的引領下,天馬行空無所不能,以難以數計的方式穿過經線變成各種圖案,同時編織進的還有日日夜夜的時間,才實現了舊時一個朝代的繁華和體面。


王玉祥做緙絲二三十年,要經常給別人文字掃盲,「緙」字音「kè」,同「刻」,是一種「通經斷緯」的絲織技藝。織制時先布好整面經線,然後以小梭織緯線,不是簡單橫穿,而是要數十種工具和織法交替運用,隨時變換不同顏色的絲線,最終讓緯線在經線上織就各種花紋。過程繁複而耗時,古人用「婦人一衣,終歲可就」來形容緙織的不易和貴重。


「江南三織造」,一個朝代的繁華

緙絲有實物可考證的歷史要從漢魏之間算起,因其繁複耗時,漢唐宋時主要用於裝飾品,能將字畫原樣織出。到了清代多用於昂貴服飾包括「龍袍」之類,所用材料除了絲線還有金銀線和孔雀羽毛。能完成這樣高難度技藝的也只有當時代表著全國最高水平的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紅樓夢》裡,最講究排場的王熙鳳第一次閃亮出場,便是「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第七十一回寫賈母慶壽,江南甄家送來了「一架大圍屏十二扇,是大紅緞子刻絲滿床笏」,可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後擔任蘇州織造之職,深知緙絲之矜貴,是皇家貴族見客送禮撐場面的奢侈品。


(「即便是蘇杭,知道緙絲的普通百姓也極少。」)


如今要尋找緙絲手藝人,也只能往蘇杭去。業界公認的優秀傳承人是南通王玉祥、蘇州的王嘉良和王金山,屈指可數。他們前三四十年的生意,多是為日本做和服腰帶和袈裟。所以王玉祥說:「即便是蘇杭,知道緙絲的普通百姓也極少。」王玉祥祖上是揚州織造世家,在他看來,自從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緙絲就受到了極大衝擊,不僅從業者少,技術也下滑得厲害。20世紀70年代,日本商家大量向中國緙絲廠定購和服腰帶和高檔袈裟,曾帶來一時繁榮。王玉祥所在的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1979年才開始試製緙絲,80年代他任工藝科科長,看了一眼日本的引箔緙絲和服腰帶的古物殘片,然後僅憑照片,竟然成功將其復原,這讓南通緙絲迅速贏得日本市場,並趕上蘇州,成為緙絲兩大流派之一。


(王玉祥把畫面「翻譯」成緙絲技法)


在唐代袈裟中尋找失落的技術


「1998年我為日本民主黨製作當時黨主席菅直人辦公室裡的緙絲黨旗。2009年,又為第93代首相鳩山由紀夫及妻子製作了緙絲腰帶。」王玉祥做過多年研究所的領導,講起一生中那些驕傲的成績,感情充沛,用詞精準。史書上記載日本的海空大師曾從唐朝帶回「犍陀縠子袈裟一頂」,這件樹皮紋緙絲袈裟現藏於京都護國寺,日本客戶也尋到他複製了兩件。袈裟是由十多片緙絲拼接而成,他多做了一片留做紀念,紫色、嫩綠、黃色、藍色等顏色織出的樹皮花紋像雲朵一樣隨意布置,細看絲線縝密交織,色與色、塊與塊之間過渡自然無縫。在這些複製作業中,一些原本已經失傳的織緯方法一一重生,他尊崇唐宋時期的「本緙絲」,覺得這種最古老的流派才是老祖宗的根本,跟蘇州的「明緙絲」相比,本緙絲上機的經線更粗、張力更強,成品面料挺括又處處蘊藏了細膩精緻。


(緙絲是「以梭為筆」織成畫面)


全家參與「自己家的事」


王玉祥記得很清楚,2005年他才開始考慮走國內市場,這是個艱辛的年份,一方面因為日本和服在年輕女孩中已經不再流行和普遍,和服腰帶的訂單急劇減少,江浙兩省的緙絲工廠倒閉得所剩無幾。市場不再,存活下來的是那些以緙絲為家傳事業的人,蘇州王嘉良一家以修復龍袍聞名,王金山則擅長複製歷代緙絲藝術名品,王玉祥的複製成績也不俗,但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研究者和創新者。他稱那幾年在北京的種種努力為「探討緙絲生存空間」、「衝擊國內市場」,最後他決定讓這門古老的手藝「站到現代時尚的肩膀上」,與一家服裝企業合作了一批高級定製禮服,還走了秀臺。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國內市場慢慢擴大,現在兒子已經常駐北京負責一些商業事務,他則留在南通專心做研究,指導工人生產。客戶的圖案給到王玉祥,他負責將畫面逐一分析,「翻譯」成緙絲技法,有些地方要用「子母經」,有些地方要用「木梳戧」或「鳳尾戧」,都一一分塊標明,才能拿去給織造。然後工人們拿著梭子和竹筘在織機上來回翻飛,可能數月,可能一年,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在時間和寂寞中生成的。


(「婦人一衣,終歲可就」)


來找王玉祥學習緙絲的人分兩種,一是為求生計的工人,二是當作興趣愛好學三五天便放棄的年輕人,這都不是理想的傳人。「一年樹人,三年成才,學習緙絲一年能學到技法,三年才能勉強做點東西」,所以有工人或者學徒堅持不下去走掉了,他也不心疼,「若不是當作終生事業,學習緙絲還不如去打打麻將。」但他幾乎是以一個家長的身份要求家中子女媳婦都參與進來,一是因為傳統必須有人傳承,二是因為「這是家裡的事」,大家理所當然都要參與。包括上高中的孫女,他很欣慰她選了文科,學了畫畫,這對她以後從事緙絲傳承大有益處,緙絲開始變成一種家族使命。


(先布好經線,然後緯線以各種方式穿過)


堅持歷久彌新的傳統審美


孫女代表著完全不同的時代,會「批評」緙絲審美過時,王玉祥聽了覺得孫女「厲害」,但他堅信「傳統也很重要」。南宋緙絲大家沈子番製作流傳後世的「絲梅花寒鵲圖軸」時,還無法織出鳥雀腹部的細密絨毛,只能用毛筆畫上去,現在王玉祥解決了這個難題,能以梭為筆,完全用絲線纖毫畢現。年輕人可能很難理解,對技藝極限的挑戰,展現傳統手藝深沉、歷久彌新的審美,比起流行多變的潮流審美要「厲害」得多。


(原料是絲線,也可以是金線、銀線和孔雀羽毛)


王玉祥剛做好一幅佛陀像,臉部明暗調子直接用不同色的絲線編織出來,跟以前先分區域織出線條輪廓填色的技術大不一樣。他說起這幅作品就要眉飛色舞。其實一個外行看不出來其中的差別,箇中乾坤及神妙之處只有手藝人自己能懂,這也是別人幹擾不了的快樂。


(「本緙絲」的傳承人王玉祥)


王玉祥希望兒孫將來都能得到這種在傳統的基礎上一點點進步的快樂,他讓他們先堅持生活的傳統,無論外面世界怎麼變,哪怕聖誕節於孫女已經變得比春節還重要,他仍要求全家逢年過節必須回來祭祖,讓傳統以儀式的方式傳承下去,這給他將來的緙絲事業以很大的信心。他相信當年龍袍的紋路中沉澱的中國傳統審美不會變,王熙鳳在緙絲小外套找到的自信,也會讓現代人心迷神醉。


選自《財智生活》

i食色 | ifoooood

飲食男女 雅食文化


△長按或輕點後右上角

「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感謝您點擊閱讀原文支持

相關焦點

  • 【雲間漫談】由緙絲名家朱克柔想到的……
    從中可見,宋代繪畫和緙絲藝術,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局限於"成教化,助人倫",或倚重宗教題材作為繪畫內容,而是轉向了崇尚自然,美化生活。大自然是藝術的搖籃,山水、花卉、魚蟲、鳥獸等繪畫素材取之不盡。與此同時,受宋代院體畫重寫生形似和師承法度影響的朱克柔,在與時俱進中注重適應官宦、富紳、文人雅士的審美需求,在摹緙名畫名人的同時,更加自覺地以自然之美入畫入織,並首創"長短戧"緙法,亦稱"朱緙法",織出了絲縷勻稱、配色協調、層次分明、暈色和諧,立體感勝於畫稿原作的緙絲精品,故而廣受歡迎。
  • 蘇州緙絲名家匠品.緙絲刺繡香囊(或荷包)-運用緙絲和刺繡技藝!
    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 被《延禧攻略》的緙絲團扇驚豔到了!
    不管是皇后極愛的「松鶴延年」,還是嘉嬪的「喜上眉梢」,這些團扇都是出自緙絲工藝。古話說得好「一寸緙絲一寸金」,緙絲同「刻絲」,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就算織一小塊,也需要花費幾十天,更別提製作的繁雜程度,都不能用機器來取代,可見緙絲的價值之高。要有多巧的手和多能熬的心,才可以創造出這些精美的緙絲團扇呢?深究其背後的手藝人,竟是我們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製作人顧建東。
  • 科普向說說《羋月傳》第一集裡的「緙絲繡羅衫」
    ▲緙絲組織,圖轉 中國數字科技館由於「緙織」所用織機簡單、圖案發揮自由(像錦類,後文會提到,圖案都是需要提前編程的)。理論上,只要絲線夠細,緙絲是可以製作出細膩如畫的作品的,所以宋代出現了許多如文人花鳥畫的緙絲。
  • 一篇文章讓你了解緙絲的前世今生
    由那英守護的南宋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更是以其精美細膩的圖案和複雜的織造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看完節目之後,想必大家對緙絲還有很多疑問:「通經斷緯到底是什麼手法呀?」「緙絲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之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朱克柔還有沒有其他的作品呢?」「在宋代以後,緙絲還有什麼發展?」
  • 一段蘇州緙絲的絕處逢生,有3500條和服腰帶為證
    蘇織君和一位老師傅聊緙絲,他說「緙絲,刻的都是寂寞」。寂寞什麼呢?如今提起緙絲,幾人知曉?籍籍無名的沒落與曾經的皇家專供,是落差。「婦人一衣,終歲方就。」一天僅能織成一兩寸長,其速度之慢與現代社會的高速度,是格格不入。地位上有落差、速度上分高下,按物質效益決定一切,商業準則主導發展的標準,緙絲這位至今無法機器生產的老傢伙,被甩開、被拋下、被忘記,都不足為奇。 歷史的奇妙在轉彎處。原本的死胡同,一個交叉拐彎,成了一口氣快要喘不過來但終於還是喘了過來——活過來了。
  • 乾隆御製緙絲唐卡——《原始七佛》鑑賞
    《原始七佛》緙絲唐卡(日本關西美術)尺寸 280.0×150.0cm;280.0×130.0cm;285.0×142.0cm;285.0×150.0cm;285.0×135.0cm作品鑑賞緙絲始於魏晉,至北宋時期始見大型作品,但因織造成本昂貴而歷代倍受寶珍,清宮製造緙絲唐卡不多,此件唐卡以黑地繞緙金像,在細密金線的襯託下佛像背光如金色光暈,人物細部用彩線挖梭織造頂髻與部分法器圖像,主尊身上袈裟使用繞緙工藝織造金色花紋,瑰麗耀眼,更顯莊嚴,其工藝尤其精湛。
  • 演員邢原菁首次唱響青島墨城文化節,緙絲長裙優雅大氣
    此外,邢原菁本次活動的裝造也是格外用心,身著一套傳統華麗的緙絲服飾,與其搭配的項圈耳墜相得益彰,時尚感與民族風兼具,國際範十足。臺上,邢原菁憑藉優良表現與過人唱功贏得臺下掌聲陣陣,此次演出開啟了她歌手生涯的大門,在此也期待邢原菁的歌手之路越走越遠!
  • 河北蔚縣打樹花、定州緙絲、樂亭大鼓等15個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
    定州緙絲織造技藝。 資料片(新華社) 12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予以公示。
  • 2017手作之美在文博會現場實況
    這次我們以〝手作之美創意生活〞為主題,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物質生活入手,深入表達〝琴棋書畫詩酒花〞屬於中國人的美學生活。 這次由成琳博士所策展,在文博會的6號展館現場共162平米空間中,以手作之美創意生活為主題。參展品牌簡介
  • 大美人們全員翻車,沒想到她卻悄咪咪勝出了?!
    可能很多人納悶兒了,前幾天黃奕還因為美照上了熱搜,怎麼到了《當家主母》裡就翻車了呢?這部劇講述的是,清雍乾年間,姑蘇一帶的織造業獨領風騷,蘇繡、緙絲均是朝廷貢品。蘇州府任家世襲蘇州織造行領織職務,擁有祖傳的緙絲秘技。
  • 延禧攻略電視劇畫面美哭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單是考究用心的清宮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級色調,如詩如畫的中國風構圖,就讓網友們紛紛美哭。博物館級還原布景陳設,素樸色調貼近電影質感。《延禧攻略》除劇情上的精巧設置外,在布景陳設上也全力還原乾隆年間風貌,並根據人物性格進行風格化。
  • 手作之美倉庫市集,現場實況
    》,舉辦首場《手作之美倉庫市集:立秋篇》市集。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不只是影響世界,尋求對傳統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回歸,更需要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重新找到與自然相處之道,尋求一種平衡、和諧、美好的生活方式。隨著節氣、歲時過日子,這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智慧,更是口耳相傳的傳統。
  • 不僅畫面美哭,竟還藏這麼多非遺,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單是考究用心的清宮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級色調,如詩如畫的中國風構圖,就讓網友們紛紛美哭!除了各種刺繡,還還原了2000多年歷史、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宮廷緙絲手藝,甚至請來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先生作為指導。
  • 美!哭!了!《延禧攻略》場景服裝花費上億,每一幀都是一幅絕美的水墨畫!
    這次於正用自己的良心之作,洗刷了多年來的農家樂的審美。以前,於正的劇作配色是這樣的▼看來,古人為了美也是煞費苦心啊。除此之外,《延禧攻略》第一集殿選的時候,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前面幾個秀女都落選了,還順帶被鋼鐵直男乾隆挖苦了一番,到了納蘭淳雪,乾隆注意到她的耳朵——一耳三鉗,這樣一個小細節,竟讓納蘭淳雪成了唯一被乾隆留下的秀女。
  • 不僅畫面美哭,竟還藏這麼多非遺,這才是真正的中國風
    單是考究用心的清宮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級色調,如詩如畫的中國風構圖,就讓網友們紛紛美哭!除了各種刺繡,還還原了2000多年歷史、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宮廷緙絲手藝,甚至請來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承人——顧建東先生作為指導。
  • 妙載文心 | 檀香之美 生活之美
    Lot:0032林建軍 檀香竹林七賢擺件長:66cm;高:21cm(連座)妙載文心——當代工藝專場上海聯合2020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檀香之美,在於它質地的細膩,如膚如脂;檀香之美,在於它盈盈的光澤,如綢如緞;檀香之美,在於其清醇的香氣,似遙遠而清晰,令人於煩惱之間頓覺通達,於靜思之際而有所悟。
  • 橫有戲·橫影說劇丨《延禧攻略》服飾那麼美,竟然是因為它
    本系列作品分為《緙絲之貌》與《緙絲之技》兩個部分,以清宮劇《延禧攻略》為切入點,通過展示緙絲作品以及詳解緙絲工藝兩方面內容,分別闡述了這項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手藝的獨特魅力與藝術價值。
  • ARTRIUM周大福藝堂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亮相長沙市IFS國金...
    ARTRIUM周大福藝堂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於2020年9月16日亮相湖南省長沙市IFS國金中心。盡「扇」盡美高級珠寶藝術展詮釋了五千年中華文化藝術的殿堂級高級珠寶美學作品,以及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對每一件珠寶作品盡善盡美的百年匠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