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漫談】由緙絲名家朱克柔想到的……

2021-02-23 人文松江

歷史常常會因缺失留下令人遺憾的畫面,回放歷史片段中的某些人和事,有些好似一幅殘缺的拼圖。例如上海地區最早的一部方志南宋《雲間志》中,並無緙絲女紅名家朱克柔的歷史記載。至今,以女紅行世的朱克柔,生於何年,卒於何時,無從查考。

  

好在金子總會發光,朱克柔的傳世作品,讓後世從中獲取了諸多解析密碼。例如,"朱緙"畫面上顯示有"江東朱剛制"的款識,"江東"系江南代稱之一。由於長江在今江西九江至江蘇南京段呈西南至東北流向,長江下遊地區位於此段河道的東邊,故稱"江東"。又比如,有些作品署名"朱克柔"。由此得知,朱克柔,名剛,字克柔,以字行。明末清初畫家、文徵明曾孫文從簡,題朱克柔《山茶蛺蝶圖》云:"朱克柔,雲間人,宋思陵時,以女紅行世,人物、樹石、花鳥,精巧疑鬼,工品價高,一時流傳至今尤成為罕購。此尺幀古澹清雅,有勝國諸名家風韻,洗去脂粉,至其運絲如運筆,是絕技,非今人所得夢見也,宜寶之。"又據《中國工藝美術史》載:"南宋時,製作技藝更加精巧,產地以雲間(松江別稱)為中心,名家輩出。朱克柔、沈子蕃、吳煦等都是緙絲名手。朱克柔的作品古澹清雅,《蓮塘乳鴨圖》是其代表作。"由上推論,後世對朱克柔的認知,要麼來自對其作品所傳緙絲女紅技法的考說,要麼與其作品上的鈐印署名或藏品題跋等有關。

▲ 朱克柔《山茶蛺蝶圖》冊頁和對幅題跋

話說開去,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的河北定州緙絲生產歷史悠久。自宋室南渡,南宋都臨安,我國緙絲生產中心也隨之移至江南,從而翻開了"北有定州,南有華亭"的一頁。史載宋代華亭縣"富室大家,蠻商舶賈,交錯於水陸之道,為東南第一大縣。"繼華亭縣青龍鎮有36坊,煙火萬家,一派繁盛景象之後,作為新興商業集市的上海鎮,南宋時期已是華亭東北一巨鎮。縱觀終宋之世,以農業、鹽業和航運貿易業為三大支柱產業的華亭縣,社會經濟面貌呈現繁榮發展態勢,人口也由宋初的1萬多戶增至中後期的10萬餘戶,"生齒繁阜,裡閭日闢",村落、市鎮隨之增多,進而刺激了手工業的發展,一大批能工巧匠應運而生,如至今高聳的松江方塔、天馬山斜塔等見證了宋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又如存世的華亭版宋刻本書,縣學所槧《陸士龍文集》,在全國四大出版中心以杭版尤為繁榮精美中也堪稱翹楚。此外,松江古有種桑養蠶織絹的歷史可溯,如吳越王后裔錢全袞曾隱居九亭,植桑之處名綾綿墩,而"綾、布二物"曾為松郡名品。華亭人張玉珍《看蠶》詩云:"陰陰村落養花天,浴種歸來穀雨前。記得去年春較暖,早蠶此際已初眠。"在我過往的記憶裡,江南水鄉松江,曾有浦江兩岸萬株桑的景象。這一切,皆與我國緙絲中心南遷後花開華亭,芬芳遠播,形成了彼此關聯和穿越時空的前後呼應。與此同時,經濟繁榮與文化發展形影相隨。以宋代華亭縣科舉得第者為例,《雲間志》記,從北宋天禧三年(1019)至南宋寶祐元年(1253),中進士者148人,其中南宋時期多達110人,還勝出了松江歷史上第一個狀元衛涇。

進一步說到松江歷史上的織繡工藝發展軌跡,呈現出一條經緯交織的歷史脈絡,即宋代以緙絲工藝精美而享有盛譽,元代以棉織業興起而載譽一方,明代以全國棉紡織業中心和顧繡而名揚天下。緙絲和紡紗織布以及刺繡等皆歸屬"女工"系列,亦即女紅。在以上三個方面,古代松江勝出三位書寫在中華豐碑上女性名家,一是緙絲名手宋代華亭人朱克柔,二是棉紡織業始祖元代松江烏泥涇人黃道婆,三是有女中神針之稱的明代松江上海露香園顧家女眷韓希孟。故,從時間順序上仰拜一代女紅工藝大師,第一爐香當恭敬華亭朱克柔。朱克柔到底有怎樣的身世,因史料缺乏,後人只能霧裡看花,說法不盡一致。有出身貧寒或家境貧寒、幼習緙絲並善畫之說,也有江南大絲商龐家兒媳之傳。無論那一說,都表明朱克柔的人生經歷中,長期受到江南絲綢文化薰陶,並以畫緙融入了宋代詩書畫氛圍。她的緙絲作品,人皆以為是織中之聖,名畫再生;從而在中國緙絲"南有華亭"的唱嘆聲中奇葩綻放,贏得我國緙絲工藝巔峰之時第一高手的讚譽。

  

▲《蓮塘乳鴨圖》

緙絲,又稱刻絲、克絲。從緙絲名稱到品味人生,覺得以字行的華亭織女朱克柔,其所具有的溫柔與美麗,似乎與江南飄逸的絲綢,有著名如其人的與生俱來,即"緙"是動詞,"絲"是名詞,克柔為"克絲"而生,又以"朱緙"成名,那幅代表作《蓮塘乳鴨圖》,莫不是她美麗的化身。走近這幅中國緙絲巔峰之作,畫面上,初夏蓮塘,景象萬千,乳鴨、白鷺、翠鳥、燕子和飛在水上的青蜓,浮遊於水面的昆蟲,無不鮮活靈動,給人以清新秀麗的江南美感。從中可見,宋代繪畫和緙絲藝術,已不再像以前那樣局限於"成教化,助人倫",或倚重宗教題材作為繪畫內容,而是轉向了崇尚自然,美化生活。大自然是藝術的搖籃,山水、花卉、魚蟲、鳥獸等繪畫素材取之不盡。與此同時,受宋代院體畫重寫生形似和師承法度影響的朱克柔,在與時俱進中注重適應官宦、富紳、文人雅士的審美需求,在摹緙名畫名人的同時,更加自覺地以自然之美入畫入織,並首創"長短戧"緙法,亦稱"朱緙法",織出了絲縷勻稱、配色協調、層次分明、暈色和諧,立體感勝於畫稿原作的緙絲精品,故而廣受歡迎。

  

由朱克柔親近自然的緙絲女紅作品,思松江古賢所作詩歌,依舊能感受到詠物詩是宋代華亭的一個特色文化符號。例如宋景祐年間任華亭知縣的唐詢,有感華亭乃吳之故地,"有觀望之美焉",感作雲間風物詩《華亭十詠》;隨後,王安石作《和唐詢〈華亭十詠〉》。時至南宋,華亭人許尚取華亭古蹟,每事為一絕句,又作《華亭百詠》。此外,宋徽宗時期,江南富庶之地興建私家園林之風開始盛行。錢良臣的雲間洞天,朱之純的谷陽園,皆為宋代華亭名園。由此可見,當時的許多大戶人家,已不再滿足於緙絲日用裝飾品,而將財力投向購買和收藏具有純粹藝術欣賞性的緙絲作品。不少宋人筆記中記有飯館、酒肆、藥鋪、商店等業主,好以繪畫裝飾招攬顧客。這一時風容易理解,宋朝皇帝酷愛字畫,如徽宗趙佶、高宗趙構,如痴如醉,天下風靡,不足為奇。正是從宋人喜歡書畫並有藝術審美需求出發,朱克柔、沈子蕃等緙絲名家,站在時代高處,俯視波浪湧進的生活大海,立於潮頭,弄潮而織,在繪畫與緙絲之間架起一座通達的橋梁,實現了緙絲工藝原為實用美術範疇的歷史超越,推出了以卷、軸、冊頁形式呈現名家書畫的緙絲佳作,並使之發展成為一門風格高雅、形神生動、專門供人藝術欣賞的新興藝術品。

  

也許有人會問,北宋覆亡,宋室南遷,當時的江南財力或是社會購買力,與《絲繡筆記》中所說的"精巧疑鬼工,品價高一時"的"朱緙"行情能相適應嗎?《宋史·食貨志》留下了以下歷史記載:"高宗南渡雖失舊物之半,猶席東南地產之饒,足以裕國。"更何況,朱克柔織造的《蓮塘乳鴨圖》等作品中,蘊含有老莊思想的詩風道骨,有與園林山水相映生輝的筆墨韻味,還有順從自然、萬物和諧靈動的畫境禪意。若以質樸的平常心觀之,魚蟲花鳥相濡於沫,蓮塘也是寄託心靈的一方情感天地。這又與宋代文人士大夫返樸歸真,追慕生活的藝術與藝術的生活理念相互貼近。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唱嘆;南宋朱熹作《觀書有感》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又如南宋華亭人許尚《湖橋》詩嘆:"瀲灩湖光好,荷風六月涼。倚欄吟不倦,魚鳥亦相忘。"

  

見"朱緙",懷其人,在我的想像中,情系緙絲織錦繡的朱克柔,一定是位清秀溫婉,氣質迷人的江南美女子,也一定是個聰慧超群,守得住寂寞而又內心強大的江南奇女子。否則,她怎能織出如此精美的《蓮塘乳鴨圖》,又怎會經年累月守著一架平紋木機,"通經斷緯",分塊織就,立體呈現出一幅幅宛若天成的緙絲精品;尤其是她獨創的"朱緙法"沿用至今,不知有多少代傳人從中受益,更無法估量其傳世作品《蓮塘乳鴨圖》《牡丹圖》《山茶蛺蝶圖》《山雀圖》《鶺鴒紅蓼》《花鳥》等,給中國文化藝術寶庫增添了多少吸引世人的奪目光彩!

  

緙絲名貴,"一寸緙絲一寸金",但不只是價高的意思,更有繡花針的慢功夫和"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的來之不易。復旦大學朱順龍教授曾經和我聊起過緙絲工藝的繁複流程,如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面、畫樣、搖線、修毛頭等。織就一幅顏色豐富的緙絲女紅作品,花工之大,功夫之深,可謂"緙絲織成費工績,嘖嘖千聲不盈分"。觀上海博物館藏品《蓮塘乳鴨圖》,嫻熟的"朱緙"技法有序極致地調動200多種彩色絲線,日復一日,大道至簡,年復一年,匠心至繁,築夢而成精美,心血織就"寸緙寸金";還有那幅現藏遼寧博物館的《牡丹圖》,1方寸畫面中有經絲116支,緯絲360支,而牡丹花瓣部分,連暈色都全部織出。這既是朱緙絕技,更是十年磨一劍或者說文火慢燉才入味的功力所在。觀摩緙絲名家雲間朱克柔的作品,由衷感嘆,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只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針,心中有至愛,美好就會如約而來。這就是後人對宋代朱克柔雖然知之不多,卻至今難以忘懷的道理所在。

雲想衣裳花想容,朱克柔的緙絲女紅,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如網友感言:"你看經緯交織,生命也是這樣子的。經緯交織出不一樣的圖案,人和人之間的來回也有共通之處。"雲間七彩,如夢似幻,古今有約,總有一期一會的時候。懷想華亭朱克柔,夢中的她,是《蓮塘乳鴨圖》的守護人那英,在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的舞臺上閃亮登場。聆聽專家解讀,浮想聯翩。在大倉橋上懷想倉橋豆腐的傳統做法,雖說步驟並不複雜,但需要沉澱、澄清、過濾,全靠手工作業,一遍遍倒進倒出。而行走在浦江南北這片活力迸發的土地上,有感跟隨上海大力發展創新型、服務型、開放型、總部型、流量型經濟步伐,江河縱情放歌"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聯想梭子在古樸的織機上來去穿行,一個當代面向國內外敞開胸懷的松江,"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來人往,千絲萬縷織在一起,如同聚合成一體的萬千微光,凝聚成抱團取暖的火熱能量,在大美雲間燃燒火紅的夢想。我甚至想到松江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策源地,正手牽科創與人文的"經緯"線,交織相連九座城市,九九歸一,執大象,天下往,一起織造新時代美美與共的錦繡篇章。

  

真正的古,可以常新。在新時代要有作為背景下,匠心為本的工匠精神,不僅是職業技能,更是一種精神品質,其內涵是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精緻精細,執著專一,追求卓越。由此而感創新圖強、蒸蒸日上的當代松江畫卷裡,傳承著朱克柔獨創"朱緙法"的開拓進取精神,蘊含有持之以恆,唯實唯幹,注重品質,追求完美的大國工匠精神。想來,朱克柔的家鄉松江,當下就是一幅畫,一幅以科創為驅動,以人文為底蘊,以山水為魅力,以大學城為高等教育基地,以培養吸納人才和新興產業集聚以及文創產業為支撐,彰顯書香之域、書畫之城宜居溫度和休閒旅遊度假勝地的美麗圖畫。進一步說到上海啟動未來之城建設,富有詩情畫意的"五大新城",何嘗不是市民心中一幅迭代更新的夢想圖畫。

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緙絲傳承而言,說是沒有遺憾了,自己也不相信。因為"北有定州,南有華亭",應與"今有松江"對接。然而,世人看到的是,歷史上曾與華亭同為緙絲重鎮的蘇州,現在不僅有緙絲傳承人,且培養出了一批新人。而作為中國緙絲名家朱克柔的誕生地,最有底氣話說江南緙絲出名品的松江,卻如遠去的江水,未聞相傳回聲。不是祖傳的自然無須去爭,但對已被歷史定格為祖傳當家名品的"朱緙"工藝理當倍加重視,努力傳承,使之成為有根可尋,有物可觀,有故事可講的一張有份量的海上江南文化名片。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相信隨著人文松江建設行動不斷推進,會有人手持寫滿使命感、責任心的門票,在延續一門技藝、傳承一種精神的路上,迎難挺進,步入成功大門,讓清新秀麗的緙絲,輝映雲間晚霞,重放迷人光彩。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讓你了解緙絲的前世今生
    由那英守護的南宋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更是以其精美細膩的圖案和複雜的織造技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過看完節目之後,想必大家對緙絲還有很多疑問:「通經斷緯到底是什麼手法呀?」「緙絲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之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朱克柔還有沒有其他的作品呢?」「在宋代以後,緙絲還有什麼發展?」
  • 蘇州緙絲名家匠品.緙絲刺繡香囊(或荷包)-運用緙絲和刺繡技藝!
    因為古人衣服比較寬大,屬於長袍大褂,衣服上沒有口袋,也沒有像現代人提精美包包的習慣,因此古人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製作荷包。荷包的圖案與香囊沒有本質的區別,大體一樣。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
  • 緙絲之美 生活
    所以王玉祥說:「即便是蘇杭,知道緙絲的普通百姓也極少。」王玉祥祖上是揚州織造世家,在他看來,自從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緙絲就受到了極大衝擊,不僅從業者少,技術也下滑得厲害。20世紀70年代,日本商家大量向中國緙絲廠定購和服腰帶和高檔袈裟,曾帶來一時繁榮。
  • 名家講壇丨著名京劇葉派小生傳人李宏圖漫談京劇藝術
    說起中國國粹,無疑會想到京劇,京劇作為中國戲劇三鼎甲「首榜」,一直受到國內外的喜愛。
  • 粵劇名家「雲開唱」火爆網端
    南方網訊 「想聽返場歌曲的觀眾,快在直播間留言『1』。」主持人話音剛落,粉絲紛紛在直播間彈屏「再來一首」,並留言想聽的曲目。5月1日晚,一場別開生面的「雲演唱會」在廣東粵劇院舉行。粵劇名家和青年演員一改往常舞臺上「生旦淨末醜」的扮相,以時裝登臺。舞臺的另一端,則是全民K歌、觸電新聞、南方+客戶端等網絡平臺的熱情戲迷們。90分鐘的線上直播結束,戲迷仍意猶未盡。返場環節中,應廣大網友要求,曾小敏、文汝清演唱《白蛇傳·情之「鍾情」》,丁凡、蔣文端演唱了《唐宮香夢證前盟之「頌牡丹」》,掀起直播高潮。
  • 「漫談」系列直播之二:漫談電子實驗記錄的前世今生
    聽得聚精會神 津津有味要是沒聽夠也不要緊 「漫談」第二期已經在光速趕來的路上啦! 歡迎走進精彩不斷篇兒的創騰「漫談」直播間——咱們一起聊聊研發信息化那點事兒!說到電子實驗記錄,相信你一定不陌生!那你知道最早期的電子實驗記錄本是什麼樣的嗎?想知道電子實驗記錄本的演變歷程嗎?想知道什麼是「移動的實驗」嗎?為什麼實驗記錄一定要「無紙化」?怎樣才能真正實現「無紙化」?
  • 「瀟湘碧瀾千秋色·乾坤萬裡水雲間」當代名人名家湖南大型書畫展
    在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展覽展示藝術委員會舉辦的「瀟湘碧瀾千秋色·乾坤萬裡水雲間——當代名人名家湖南大型書畫展」,於2020年10月17日在長沙簡博美廬美術館隆重開幕。
  • 被《延禧攻略》的緙絲團扇驚豔到了!
    不管是皇后極愛的「松鶴延年」,還是嘉嬪的「喜上眉梢」,這些團扇都是出自緙絲工藝。古話說得好「一寸緙絲一寸金」,緙絲同「刻絲」,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就算織一小塊,也需要花費幾十天,更別提製作的繁雜程度,都不能用機器來取代,可見緙絲的價值之高。要有多巧的手和多能熬的心,才可以創造出這些精美的緙絲團扇呢?深究其背後的手藝人,竟是我們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製作人顧建東。
  • 大美人們全員翻車,沒想到她卻悄咪咪勝出了?!
    這部劇講述的是,清雍乾年間,姑蘇一帶的織造業獨領風騷,蘇繡、緙絲均是朝廷貢品。蘇州府任家世襲蘇州織造行領織職務,擁有祖傳的緙絲秘技。緙絲具體的起源時間目前還沒有準確的定論,但根據現有的資料,這種織法最早始於毛織品,到了隋唐時期和蠶絲結合才演變成了「緙絲」。那到底什麼是緙絲呢?
  • 科普向說說《羋月傳》第一集裡的「緙絲繡羅衫」
    結果萬萬沒想到啊,《羋月傳》第一集送上了這麼一份槽(笑)點(料)大餐啊! ▲緙絲組織,圖轉 中國數字科技館由於「緙織」所用織機簡單、圖案發揮自由(像錦類,後文會提到,圖案都是需要提前編程的)。理論上,只要絲線夠細,緙絲是可以製作出細膩如畫的作品的,所以宋代出現了許多如文人花鳥畫的緙絲。
  • 乾隆御製緙絲唐卡——《原始七佛》鑑賞
    《原始七佛》緙絲唐卡(日本關西美術)尺寸 280.0×150.0cm;280.0×130.0cm;285.0×142.0cm;285.0×150.0cm;285.0×135.0cm作品鑑賞內牙子上方緙織金色佛教供養七政寶,由左至右分別為輪寶、摩尼寶、君寶、後寶、象寶、馬寶與臣寶,左右兩側順勢排列八吉祥。本像畫心中部巨大的寶樹之下,主尊佛結跏趺坐於蓮座上。畫面上部以漢、藏、滿、蒙四種文字題偈陀,以頌揚本尊妙相。畫面左下角為佛父,右下角為佛的母親。
  • 一段蘇州緙絲的絕處逢生,有3500條和服腰帶為證
    蘇織君和一位老師傅聊緙絲,他說「緙絲,刻的都是寂寞」。寂寞什麼呢?如今提起緙絲,幾人知曉?籍籍無名的沒落與曾經的皇家專供,是落差。「婦人一衣,終歲方就。」地位上有落差、速度上分高下,按物質效益決定一切,商業準則主導發展的標準,緙絲這位至今無法機器生產的老傢伙,被甩開、被拋下、被忘記,都不足為奇。 歷史的奇妙在轉彎處。原本的死胡同,一個交叉拐彎,成了一口氣快要喘不過來但終於還是喘了過來——活過來了。
  • 溢彩蘇州 | 全國中國畫名家筆下的蘇州齊亮相
    由蘇州國畫院主辦的「溢彩蘇州」中國畫·畫蘇州全國名家採風寫生作品展12月18日在蘇州圖書館南廣場三樓展廳開幕。展覽共展出全國56位中國畫名家的寫生作品160餘幅。苗重安 雲林逸韻  50cmx50cm劉國輝  緙絲女 136cmx68cm
  • 優谷朗讀攜手央視頻舉辦名家直播朗誦會, 帶給你一場視聽盛宴!
    在剛剛過去的第25個世界讀書日,優谷朗讀雲平臺攜手央視頻精心策劃的4.23我見證,中國力量——「英雄中國」名家在線直播朗誦會圓滿落下帷幕,累計觀看次數接近9萬,直播間點讚數達10萬。在這個2020年的4.23世界讀書日,「英雄中國」名家朗誦會上演,讀給英雄的中國,讀給中國的英雄,讀給你我每一個人!本次朗誦會特別邀請了賽娜、盧吉雄、馬磊、張春波、九三、侯瑋青、何佳、王樂斌、謝東升9位朗誦名家蒞臨直播間,傾情獻聲,為眾多網友讀者呈現一場朗讀的盛宴,並由央視《發現之旅》頻道主持人晨峰擔任朗誦會主持。
  • 周末電影「名家雲講座」第三期開講,賈磊磊解析武俠天下
    周末電影「名家雲講座」第三期開講,賈磊磊解析武俠天下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  2020-09-23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通訊員 尚淳圖/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