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與晚晴室》全文

2021-02-18 弘一大師在福建

題名取自弘一大師墨寶

無論提到李叔同還是弘一大師,恐怕世人都不會陌生。

能夠做到俗名和法號都為人熟知,在高僧大德裡應該也相當少見了。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以後的號。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

 

 

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據他和我說,他從兒時就歡喜唐人「人間愛晚晴」(李義山句)的詩句,所以有此稱號。」

 

弘一大師在晚年也的確偏愛「晚晴」二字。

早在1925年,弘一大師就曾檢集文稿,命名為《晚晴剩語》,並寄與俗侄李聖章。

1929年夏,在弘一大師五十壽辰之前,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學生劉質平、豐子愷等人因大師「披剃以來,刻意苦修,不就安養,雲水行腳,迄無定居」,於是募款「築室迎養」弘一大師,在杭州上虞白馬湖畔為弘一大師建造了一座山房。弘一大師自題名為「晚晴山房」,並決定在此閉關。

1941年,弘一大師在晉江龍湖福林寺結夏閉關,期間集錄佛經、祖語、警句共101則,定名為《晚晴集》。

1942年10月13日,六十三歲的弘一大師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

 

既然弘一大師歡喜「人間愛晚晴」,所以要想知道為何偏愛「晚晴」,就應從「人間」說起。

 

李叔同生在天津的富商之家,雖是庶出仍然可以維持很好的生活條件。他早年聰慧,詩文、書法、金石俱佳,通曉音樂、繪畫、戲劇,關心政治樂於社交。積極參與康梁維新變法,除原配妻子俞氏,還在留學日本時與一日本模特交往。自言「二十文章驚海內」,稱得上是走在時代前列的有為青年,也是才華橫溢的風流名士。

 

當時正處民國建立之初,外有列強內有軍閥,李叔同也逐漸感受到人們的疾苦,幼年種下的佛緣慢慢生發出來。同時在這一段時間,他的辦學願望也因故無法實現,又有恙在身。於是漸生出家之意,在嘗試斷食之後,傾心佛法,於1918年春,39歲時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弘一大師出家後不久,佛教界即提出「人間佛教」的改革倡導。弘一大師雖未直接參與其中,但是他與這場改革的領袖太虛大師一向交好,不僅在書信中表達贊同支持,還推薦師弟弘傘法師相助。弘一大師在廈門南普陀期間曾幫助太虛大師制定閩南佛學院課程,與太虛大師在南安雪峰寺一同度歲創作《三寶歌》教化僧眾。

正如《六祖壇經》無相頌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弘一大師出家以後並不是一味獨自修行,而是立足於當世做出現世的考量,比如大師認為當世僧眾戒律鬆散,於是發願振興律宗,並寫下「以戒為師」。在日軍侵華最猛烈的時候,大師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激勵國人抵抗侵略。為去除世人對佛教迷信、消極的態度,大師經常各處演講,留下《佛法十疑略釋》等開示。大師在《藥師如來法門一班》的開示中說:「以出世的精神來做世間的事業,也能得上品圓滿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將來速得成佛可無容疑了。」這些都說明,弘一大師一直在踐行著「人間佛教」的理念。

 

 

為什麼弘一大師希望「人間」愛「晚晴」呢?

其實,晚晴一詞常見於詩文之中,指的就是雨過天晴的黃昏。

明代俞弁著《逸老堂詩話》解「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云:世俗久雨,見晚晴輒喜,自古皆然。

《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讀》中記珠光法師語:梅蘭竹菊並稱四君子,「殘露斜陽」謂之晚晴,詠四君者清,愛晚晴者練。

夏丏尊《懷晚晴老人》一文中記載,弘一大師在晚年曾說自己「猶如夕陽,殷紅絢彩,隨即西沉。」是為晚晴二字的註腳。

 

晚晴之時,白天的炎熱被雨水澆滅,頓時天氣清涼,而此時日頭也漸西斜。恰好符合淨土宗生清淨心,往生西方極樂的教旨。

 

 

如何印證弘一大師有此所指?

翻開《晚晴集》首句: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弘一大師當年集錄警句的時候並不是有規律的記錄,《晚晴集講記》將其分類,首句就被分到了「三、達觀,真觀,平等觀」。因此可以知道弘一大師對於首句的安排或許是有意為之。

當年弘一大師在福林寺集錄《晚晴集》,禪房名取作「尊瞻齋」,將寺內的一處小園取名「清涼園」。弘一大師在福林寺結夏期間,正值閩南雨季將盡,炎夏始至。可以想像,弘一大師在雨過天晴的小園休憩時,感受到的陣陣清涼。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舍離眾惱,一切皆盡。暑退涼初,當願眾生,證無上法,究竟清涼。《華嚴經卷十四·淨行品》

 

雨後,無燥熱,無昏沉。就是在譬喻人應除盡煩憂,心無掛礙,內心清明,得無上清涼。

 

再回到晚晴山房,在這裡弘一大師聽聞外界多流行靡靡之音,於是與學生劉質平討論創作籌備《清涼歌集》,後於浙江慈谿白湖金仙寺寫成"清涼歌"五首(《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

《清涼》

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涼風,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

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汙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

 

看歌詞,就能明白弘一大師的良苦用心。「清涼月」一語源於《華嚴經離世間品》:「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指菩薩的大慈大悲,如同霽月,盡照虛空。弘一大師在留給夏丏尊、劉質平、性願法師的遺偈中所說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即有「清涼月」之意境。又有寒山名偈: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潔,無物堪比擬,叫我如何說。亦可做《清涼》釋義。在弘一大師最後的歲月裡,郭沫若曾致信求字,弘一大師所寫的就是這首寒山偈。

 

弘一大師在各處暫住時,都不止一次寫下「無上清涼」。

左落款 白馬晚晴院沙門弘一

右落款 溫陵資壽寺沙門念慧

 

合掌冥思,人間、晚晴、清涼。

弘一大師,這位晚晴老人,

在人生晚晴時,願人間晚晴,無上清涼。

其意涵可與「悲欣交集」同參。

 

弘一大師三十九歲發心出家,出家以後可謂深契佛法,很快就進入了學習和修行的狀態。這或許是因為大師深知自己入佛門太晚,於是抓緊用更多的時間去精進。大師有意遠離俗務,不涉寺務。因此大師在出家後短短二十四年的時間裡,心繫眾生,護法傳法,最終成為被後人景仰的一代高僧。

 

當世大德印光大師對弘一大師影響較大,印光大師曾發願,一不做住持,二不收徒,三不募化。弘一大師完全繼承了印光法師的願力,不沾惹僧俗名利,為自己節省出了大量修行和弘法的時間。所以,弘一大師經常雲遊各處,看似是閒雲野鶴,實際上是在不辭辛勞的累於如來家業。

 

據統計,大師自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三正式剃度出家直至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圓寂,大師在浙江上海一帶駐錫過至少25座寺院,在閩南一帶駐錫過至少35座寺院,另曾西至廬山,北上青島,合計駐錫寺院超過63處。

 

 

為什麼弘一大師不定在一地修行?

個中因由,仔細分析,大約有以下幾點。

 

■念及俗緣

弘一大師在出家前,曾是社會知名人士,也是學校老師,有眾多要好的同事、友人、學生,一方面為了接引眾友,一方面為了方便著述,於是時常應邀講法,隨緣相處。譬如,1929年,友人夏丏尊、學生劉質平、豐子愷等為大師建造晚晴山房,大師即歡喜前去。另如,1928年大師壽辰,學生豐子愷為表供養,邀請居住等等。

 

■親近拜訪

弘一大師非常尊敬印光大師,多次請求拜謁都未應允。大師道心堅固,燃臂以示誠心,方得與印光大師親近,在1923年四月至上海太平寺親近印光法師,1924年五月至普陀山參禮印光法師,又在1927年八月與友人到太平寺參訪印光法師。除了印光法師,弘一大師還在1923年於靈隱寺聽慧明法師講楞嚴,在1930年五月至白衣寺拜謁虛雲老和尚,同年在金仙寺拜訪亦幻法師。

左 印光法師   右 弘一大師

■讀經閱藏

清末民初佛法漸趨式微,經本也多有零落。弘一大師為了閱讀經書,流通經本,也會往來於各大寺院的藏經閣。大師剛剛出家就在1918年十月到嘉興精嚴寺閱藏已備資糧。1920年五月,大師在貝山寺掩關,就是因為借到《弘教律藏》。1929年,大師途徑福州鼓山湧泉寺,在藏經樓發現《華嚴經疏論纂要》刻本,甚為歡喜,後約定整理行刻於世。

 

■閉關著述

為了儘早盡善的弘揚律學,弘一大師幾乎每年都將大量的時間安排在整理、著述上。譬如1921年三月,在溫州慶福寺,掩關著述,學習四分律;1927年春閉關杭州雲居山常寂光寺,編錄《梵網經古蹟記課表》等。在閩南期間弘一大師在泉州開元寺、承天寺,晉江草庵、福林寺,永春普濟寺,惠安淨峰寺等地完成了大量著述。

 

■隨緣講法

大師在剛出家不久就曾受邀在城東女學,開示念佛法門,在世界佛教居士林講《在家律要》等。後來也經常隨緣前去講經說法,或是參與佛事。尤其是在閩南時期,弘一大師受廈漳泉福多處寺院邀請,請求蒞臨講法,弘一大師但凡是在自己精力時間循序的情況下,大都應邀前去。

1938年福建泉州承天寺,左起 瑞今法師、泉州報社經理、鄭健魂、弘一法師、轉塵法師、袁延年、高文顯、傳貫法師、廣義法師、覺圓法師

 

■結夏度歲

結夏是從佛陀時期就有的僧人習俗,一般在夏初雨季要結夏安居不便外出。大師在這一段時間就會選擇某寺院住三月左右,例如,弘一大師在泉州時,經常選擇在晉江草庵結夏。度歲是指度過新年,弘一大師常選在南安小雪峰度歲,大師二度在小雪峰度歲時,與太虛大師和芝峰法師同做了《三寶歌》。

 

■方便養病

弘一大師中年以後身上常患疾病,於是就會選擇比較適宜養病的寺院,靜養恢復。大師年譜中多有記述:1925年四月因背生癬疥,身體有恙後住虎跑寺;1926年三月因病到杭州招賢寺調養,等等。1935年底大師在晉江草庵大病一場,轉年只好回廈門南普陀調養治療。周圍護持居士在迎請大師時也多考慮為大師安排方便醫藥的住處。

 

 

除了浙滬和閩南,弘一大師還去過哪?

 

弘一大師家居天津,後從日本留學歸來至杭州教書。從大師出家前的性格看來,大師是天性開放自由的。大師年輕時熱衷於變法革新,思想新潮歡喜接受新鮮事物,他是最早一批將西洋的繪畫、音樂介紹到國內的藝術家,在日本時還組織話劇社團。所以,對於弘一大師希望遠行的心理是可以預料的。

 

弘一大師出家後,主要是在浙江和閩南活動,只有兩次不在這個範圍。

 

■廬山參加法會

1926年夏天,弘一大師和弘傘法師一起到廬山參加金光明法會,同時也是為了避暑養身,還在此閉關學習了《華嚴疏抄》,先住在牯嶺大林寺,後搬至五老峰青蓮寺。在此寫下的《華嚴經十回向品初回向章》,乃大師上乘佳品。

 

■青島應約講律

1937年5月,倓虛大師函請弘一大師,由夢參法師護持至青島湛山寺為學僧講律也便於結夏避暑。於是有弘一大師有名的約法三章:一、不為人師;二、不開歡迎會;三、不登報吹噓。當時的市長要請大師,大師以「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拒之。

弘一法師乘船至湛山寺 左一為夢參法師

 

弘一大師有多次出國弘法的念頭。

 

■去暹羅

暹羅也就是泰國。這是弘一大師與閩南結緣的緣起。1928年底,大師俗家朋友尤惜陰、謝國梁發心去暹羅弘法,正好大師到尤惜陰家中做客,知道以後「覺得很喜歡」(《南閩十年之夢影》),於是立即收拾預備一同前往。在停靠廈門時,大師受邀到南普陀小坐,期間與性願法師和芝峰法師相談甚是投機,於是決定留在南普陀。

 

■去南洋

同時期的大師也多選擇去東南亞一帶,大師也不止一次有去南洋弘法的念頭。1937年儘管在大師身體愈加羸弱,但是大師在閩南的好友性願法師、會泉法師及廣洽法師都將前去菲律賓新加坡一帶傳播佛法。大師遂生此念,甚至開始準備學習英文的材料,只是當時正值日本侵華前期,而且大師又接到了青島湛山寺的邀請,於是作罷。

 

 

弘一大師弘法利生,不拘一時一地。

看似居無定所,處處因緣具足。

皆為方便法,唯求渡眾生。

語出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生慈悲心,發菩提心,乘大願力,

勇猛精進,普渡眾生,行菩薩道。

 

隨處開花,隨即結果,恆順眾生。

弘一大師圓寂在何處?

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熟悉了解弘一大師的人,都知道弘一大師圓寂在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並寫下「悲欣交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並不清楚弘一大師具體的圓寂地點,有的人認為是在泉州的承天寺,有的人認為是在泉州的開元寺,其實這兩者都不是。

 

承天寺是弘一大師在泉州城內最早住錫的寺院,在這裡他幫助性願法師創辦了佛學研究社,並給寺僧講授佛法和書法,整理寺內古版蔵經,在「月臺別院」結緣贈字。弘一大師圓寂以後,是在承天寺進行的荼毗儀式,承天寺為此專門設立了「弘一法師化身處」的石碑。

後來弘一大師三到閩南時,性願法師將其安排至開元寺,弘一大師在尊勝院為大家講解南山律以及佛學相關的演講,編纂整理律學資料。為紀念弘一大師,開元寺將大師講經的尊勝院改為「弘一法師紀念館」,已經成為泉州紀念弘一大師的標誌性地點。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人尤其是遊客會誤以為泉州清源山上的清源洞是弘一大師圓寂的地點,這也是以訛傳訛。很可能是因為清源山上有弘一大師舍利塔的緣故。

 

從這些混亂的說法上就會知道,儘管弘一大師已經非常知名,每年關於弘一大師的宣傳和紀念的活動頻頻,但對於類似弘一大師圓寂地點這樣的問題還是沒有被普遍知曉。我想這與主要宣傳開元寺、承天寺、清源山這樣的有名景點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很多紀念性的活動也多設在弘一大師駐錫過的寺院,反而弱化了人們對弘一大師真正的圓寂地點(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的認知。

 

 

要理解弘一大師為何圓寂在養老院,首先要了解的是弘一大師出家以後的狀態。

 

對於大部分僧人而言會常駐寺院,但也有一些會選擇雲遊四方,與眾生結緣。弘一大師因為個人的發心和願力,選擇了隨緣而居隨緣而行的修行狀態。大師一生或是受邀講法,或是閉關著述,或是研修參訪。可謂一念渡眾生,蓮花處處開。

對於圓寂處,僧人當然應會在大限之前選定妥善之地。一般認為僧人會圓寂在自己經常活動的地方,也就是在寺院之中。然而最終地點是否在寺院,並不能作為苛責僧人的理由,更何況很多的得道高僧有自己的示寂因緣。

 

佛陀一生修行即是居無定所,雲遊在恆河一帶,時常居住的地方也是大護法居士捐獻的精舍。佛陀在自己涅槃前三個月即已知曉,最後在拘屍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兩棵娑羅樹中間示寂。

 

 

弘一大師在起初並沒有常居溫陵養老院的打算,其中有很多複雜原因。

 

在1942年5月,弘一大師自惠安靈瑞山弘法歸來,原計劃是去晉江福林寺,只是因為時值日本侵華最猖獗的時期,沿海戰事吃緊。而且此時大師身體已不太健康,眾位護法居士勸請大師在泉州城中居住。

 

當時溫陵養老院董事葉青眼居士極力恭請大師至養老院居住,於是大師暫居溫陵養老院,這也是大師第三次到溫陵養老院居住。但當時弘一大師並沒有在溫陵養老院常住的打算,而且一直有移居寺院的想法。

 

因大師身體緣故,大師沒有選擇路途過遠的寺院,婉拒了永春普濟寺和漳州同修的邀請。首先考慮的是晉江的福林寺,大師在福林寺居住十個多月,在這裡完成了《律鈔宗要隨講別錄》《晚晴集》《藥師經析疑》等作品,而且大師是受惠安靈瑞山邀請方才離寺,後因戰事沒有直接返回。所以弘一大師首先想到的是福林寺,可惜大師驚聞福林寺監院在處理廣謙法師圓寂之事時不遵佛法儀軌,於是放棄重返福林寺。

 

大師隨即想赴閩東居士邀請前往福州,同樣是沿海戰事的緣故,沒能成行。隨後,大師又打算移居泉州開元寺,但是在關於圓寂後如何處理的事情上沒能得到滿意答覆。經過這幾次周折以後,弘一大師便不再有移居的打算,或許大師已知自己不久將西去於是不再強求,這可能就是一種因緣吧。

 

 

溫陵養老院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我相信即便大部分熟知弘一大師的人,也很難說清為什麼弘一大師最後會願意常居養老院,且在此圓寂。那麼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溫陵養老院是我們所認為的普通的養老院嗎?

不是的。

 

在民國後期,由於社會變革、軍閥戰亂、日本侵略,導致生靈塗炭。這時候有不少的愛國華僑包括泉州籍商人自發組織慈善項目,出資捐建了很多醫藥館、育嬰堂、養老院。譬如,開元寺慈兒院、金粟寺養老院、崇福寺診療所等。

 

溫陵養老院就是由旅滬商人伍澤民捐資籌建,而參與管理和發起者多為泉州佛教居士,溫陵養老院院長葉青眼就是弘一大師的皈依弟子。溫陵養老院實際上是贍養的都是體弱年邁的僧人和無兒女的老人。

 

溫陵養老院是一個慈悲而莊嚴的地方。

 

 

溫陵養老院,這個承載著戰亂年代人間關懷的地方,有一位高僧曾隨緣遷化。

晚晴室,溫陵養老院中的普通磚房,見證了弘一大師的晚晴時光。

 

如今,養老院已不再,而晚晴室猶存。

 

 

說是夢影,確是緣起於一段奇夢。

 

1937年3月28日(丁丑年二月二十六),弘一大師在廈門南普陀寺佛教養正院為僧眾演講,題目為「南閩十年之夢影」。大師講述了自己偶然入閩的因緣,十年間的輾轉,最後以「一事無成、一錢不值」二一老人這個自嘲的名號評價自己。

 

弘一大師專門以「南閩」為題展開敘述,可見大師對閩南一地的特殊情誼。弘一大師在人生最後的十四年間,有十三年是在閩南度過。而且從第三次入閩到圓寂的十年時間裡,大師再也沒有離開過閩南,究竟有何緣故呢?這其中還的確有一段公案。

「大師於未應請前,曾夜中得一奇夢。夢十餘長髯老人結席團坐談法,大師親求加入席間,坐誦《華嚴經》偈一長篇,醒已尚憶。乃篝燈寫出贈洽師以留念。大師是朝謂餘云:餘於夜闌得是奇夢,系居閩弘律之預兆。」《親近弘一大師之回憶》釋常性

 

 

弘一大師晚年至少有過四次歸西立囑之念。

 

在「南閩十年之夢影」中,弘一大師還著重提到三年多以前的一次大病。大師甚至在當時已經自認歸西預備遺囑,這是大師第二次心生西去立囑之念。

 

大師第一次立遺囑是在1931年初春,那時大師在溫州慶福寺患上嚴重的瘧疾,後來雖然病癒但是在四月間還是留下遺囑。

大師第三次立遺囑,有見於大師與性願法師的信件中:「性公老人慈座:後學居南閩十數載,與慈座友誼最篤。今將西逝,須俟回入娑婆,再為晤談。」

大師最後一次的遺囑就是在溫陵養老院圓寂前留下的,在寫下遺墨「悲欣交集」後,大師拿出提前寫好的三份遺囑,並口授對溫陵養老院的囑念。

 

從弘一大師最後幾年頻繁預立遺囑的行為中,可以感到大師對「人生之最後」的重視。在1933年1月弘一大師在廈門妙釋寺做《人生之最後》的演講中就一再強調「總要及早預備才好」。大師晚年沒能移居福林寺、開元寺也都與,不能如願處理人生「最後一著」有直接的關係。

 

弘一大師把自己最看重的最後人生放在了溫陵養老院,那麼怎能不去了解大師與溫陵養老院的殊緣呢?

 

 

為了補缺也為了更宏觀的知道弘一大師與閩南的經歷,先為諸位一一整理出弘一大師在閩南的行跡。

 

■第一次入閩

1929年1月15日,弘一大師因欲與尤惜陰居士去暹羅弘法,途徑廈門受邀至南普陀甚為投機決定留下。

●第一次到泉州

1929年過年,至泉州南安小雪峰度歲,直至元宵結束,返回南普陀。

1929年4月,返回溫州。

 

■第二次入閩

1929年11月初,本欲至泉州因戰亂改道廈門,居太平巖。

●第二次到泉州

1930年1月29日,弘一大師與太虛大師、芝峰法師在泉州南安小雪峰度歲,並創作《三寶歌》。

1930年2月9日,弘一大師受邀至泉州承天寺講法,居兩月。期間至資壽寺講法半月。

1930年4月15日,返回溫州。

 

■第三次入閩

1932年11月30日,弘一大師受性願法師邀請至廈門弘律。

●第三次到泉州

1933年6月2日,弘一大師受轉物法師邀請至泉州開元寺講律,期間小住承天寺,年底在晉江草庵過冬。

1934年3月17日,弘一大師由泉州返回廈門。

●第四次到泉州

1935年3月,弘一大師至泉州開元寺講法,期間受邀至溫陵養老院。

1935年5月13日,弘一大師受邀至惠安淨峰寺講法,11月18日至惠安科山寺講法,18日晚至溫陵養老院,12月3日至承天寺講法,6日返回養老院,12月14日至惠安弘法。

1935年12月18日,弘一大師從惠安至晉江草庵過冬,期間大病。

1936年2月8日,弘一大師至廈門養病。

●第五次到泉州

1938年1月19日,弘一大師從廈門至晉江草庵過冬,3月2日至承天寺,4月21日回廈門,5月11日至漳州,9月返回廈門。

●第六次到泉州

1938年11月,弘一大師至安海水心亭,12月12日至草庵過冬,後至承天寺。

1939年1月31日,返回草庵,後至承天寺,訪清源山,4月16日至永春普濟寺居一年多。

1940年11月12日,弘一大師從永春至南安靈應寺水雲洞。

1941年5月15日,弘一大師至晉江福林寺。

1942年1月18日,弘一大師至泉州百源寺,2月7日返回福林寺,4月至惠安靈瑞山。

1942年5月11日,弘一大師回到泉州百源寺,後移居溫陵養老院,直至10月13日圓寂。

 

 

在此,特別整理略述弘一大師四次到溫陵養老院的經過及事跡。

 

●第二次到泉州時

1930年4月,弘一大師受邀住錫資壽寺近半個月,宣講《地藏菩薩之靈感》,彼時溫陵養老院與之毗鄰院舍互通,而今資壽寺已不在。(不知此次是否到過溫陵養老院)

 

●第四次來泉州時

1935年四五月間,弘一大師移居溫陵養老院(住十五天)。緣起葉青眼居士得知溫陵養老院中過化亭的匾額缺失已久,遂恭請弘一大師為溫陵養老院中的古蹟朱子過化亭補寫亭額。 

弘一法師題「過化亭」並跋

泉郡素稱海濱鄒魯。朱文公嘗於東北高阜,建亭種竹,講學其中。歲久傾圮。明嘉靖間,通判陳公重築斯亭,題曰「過化」,後亦毀於兵燹。爾者葉居士青眼欲復古蹟,請書亭額補焉。欲昔在俗,潛心理學,獨尊程朱。今來溫陵,補題「過化」,何莫非勝緣耶?《題過化亭跋》

 

1935年11月18日晚由惠安科山寺至溫陵養老院(住十四天),12月3日至承天寺講律。12月6日回溫陵養老院(住八天)在此期間,弘一大師的隨侍廣洽法師發心刺血書經供佛,於是請大師寫《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師甚為感動欣然接受。

 

●第六次來泉州時

1942年5月11日,由惠安靈瑞山至百源寺小住,後在葉青眼居士的激勵勸請下移居溫陵養老院,後雖然多次有移居他出的打算但最終都未成行。弘一大師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一百五十三天。

自是法師循餘等請,安住溫陵,並請得妙蓮法師同來,一行四人。公住晚晴室,蓮師等住華珍室一二三號房。《紀溫陵養老院勝緣》葉青眼

 

據此可知,弘一大師圓寂的溫陵養老院晚晴室,最早的命名時間應該是在大師最後一次移居溫陵養老院且確定不再他徙之後,也即1942年6月初。

 

弘一大師三次居住溫陵養老院,總計約有一百九十天。

 

1942年5月,即將六十三歲的弘一大師,決定在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度過人生之最後。或許大師確實有所預料,因為在剩下的一百五十三天裡,大師將事物安排得有條不紊,可謂一一鋪陳,示寂前後也都符合大師生前叮嚀。

一百五十三天的時間裡,弘一大師利用前一百一十天,嚴格閉關著述,盡力完成自己的未竟書稿。期間不斷與友人書信往來,盡力勉勵諸位精進念佛,話語中多帶有歸西勸誡之意。在最後的四十三天裡,大師走了出關房,努力為眾人說法結緣。

弘一大師與泉州佛教界人士合影於溫陵養老院過化亭

 

9月1日,弘一大師讓隨侍妙蓮法師將泉州各大寺院的剃度師都集中到溫陵養老院過化亭,並以過華亭為戒壇教演剃度儀軌。

清末以來寺僧散亂,很多儀軌都變得不如法甚至都已失考究,有關《剃髮儀式》的記錄也已經失傳七百多年。大師此次教演一事,就是緣起於泉州釋迦寺的護法蔣文澤居士,蔣文澤居士請求弘一大師為叢林編一部《剃髮儀式》,大師欣然允諾。

於是,大師就在過華亭以開元寺青年僧人廣翰、道祥兩位沙彌做示範,依照《剃髮儀式》當眾演習。並將此儀軌的詳細材料交付給了蔣文澤居士。

 

9月20日,弘一大師完成了《佛說八大人覺經釋要》的撰寫,溫陵養老院董事葉青眼居士於是請求大師為大眾宣講。四天以後,弘一大師應約為眾人在溫陵養老院開講《佛說八大人覺經》。而後又宣講了《淨土法要》,這也是弘一大師講最後一次公開講法。

 

講法結束後,弘一大師還為晉江縣立中學的學生寫字一百餘幅。直至體力不支,才又閉關休息。

弘一大師(中)與葉青眼居士(左一)及眾法師合影

 

 

連續幾天的講經說法,將弘一大師的精神消耗殆盡。

 

九月底大師閉關期間,大師仍不斷回復書信,為道友題聯寫字。

10月2日下午,弘一大師出現了高燒不退的症狀。

接下來的三天,弘一大師已經逐漸減少進食,但還抱病為求字的人們一一題寫。

直到10月6日,弘一大師不再進食也不吃藥,並謝絕了一切活動。只做一件事即專心念佛。

10月7日,弘一大師病情加劇。當天下午五時,弘一大師給妙蓮法師一張紙條,「餘於未命終前,臨命終時,既命終後,皆託妙蓮師一人負責,他人無論何人,皆不得幹預。國曆十月七日弘一。」隨後口授命終前後的事項,就是關於臨終助念和示寂焚化的細則。

 

10月9日,只專心念佛。

10月10日,上午為黃福海寫留言座右銘。下午六時寫下「悲欣交集」。

10月11日,承天寺轉塵法師,偕傳貫法師、壽山法師看望,弘一大師因病不見,言見我不如念佛。

10月12日,只專心念佛。下午口授給養老院遺囑,妙蓮記錄,轉交董事會。交給妙蓮法師三封寫好的信分別是給夏丏尊、劉質平、性願法師。

  

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弘一大師圓寂在圖中右側一間

弘一大師給溫陵養老院遺囑

1、請董事會修臺。(過華亭破損處)

2、請董事會對老人開示淨土法門。

3、請董事議定:住院老人至八十歲,應舉為名譽董事,不負責任。

4、請董事審定湘籍老人,因已衰老,自己雖樂為助理治圃責任,應該為庶務,以減輕其負擔。

 

10月12日,下午五時,南安王拯邦醫師來拜見,原本不見後妙蓮法師請求,用了一些涼潤生津的湯藥。

 

 

10月13日,早七點,王拯邦探視見精神好轉勸進牛乳,弘一大師也依律接受,未曾想卻是迴光返照。

下午都感覺弘一大師身體每況愈下。

到晚上將近八點,妙蓮法師和傳貫法師到晚晴室,看見弘一大師皮膚黑紫呼吸急促,原來大師剛剛自己出恭導致的。

見此情景,妙蓮法師已然明了大師即將示寂。

於是,一面派人去開元寺請王拯邦與壽山法師,通知眾人。

一面與傳貫法師,按照弘一大師生前遺囑開始助念。

弘一大師在床上呈吉祥臥,流淚,圓寂。

 

10月14日,弘一大師遺體在晚晴室停放一日。

10月15日,上午十一時為大師最後留影,下午一時入龕,下午三時起龕至承天寺。

10月16日,至18日念佛三天。

10月19日,各界代表瞻仰。

10月20日,圓寂七日後,晚七時在承天寺火化。

左:弘一法師最後講經處紀念塔

右:弘一法師最初骨灰塔

 

據妙蓮法師《晚晴老人生西之種種》記載王拯邦居士曾提議商定,「如一公老人在閩南入滅者,當協力集資,為建塔庵,置道糧,以供養老人遺著法物及舍利靈骸。併集諸學者,承習南山律教,俾使老人法身常住,正法昌明。」在大師圓寂以後,此事重提,由於正值戰亂,籌款不便,於是只好暫時作罷。

 

1944年曾在溫陵養老院晚晴室旁樹立了「弘一法師最後講經處」紀念塔。還有有「弘一法師最初骨灰塔」,經文革一劫,均已損毀。

 

目前只存弘一大師晚晴室三間磚房,而弘一大師在晚晴室所使用的物品等,均被移至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內。

 

弘一法師紀念館·起居

 

在此節錄當世人有關晚晴室的記錄片段,與諸位一同感受晚晴室所承載的情感寄託。

 

10月15日,弘一大師遺體在晚晴室停放一日後,上午十一時為大師最後留影,下午一時入龕。下午三時起龕至承天寺。

葉青眼居士《千江映月集》記:「公吉祥西逝後,蓮師等依照遺囑助念已,關鎖晚晴室,退出。翌晨淄素弟子來,悉在室外,焚香獻花禮拜……初六日晨……餘入室頂禮,瞻其遺貌,見遺體向西側臥,兩腿端疊,左手垂於腿上,右手扶腮,蓋以被單,面隱隱帶笑容,唇際尚略現紅色,與在生無異……」

另據僧睿法師《弘一大師出龕及荼毗盛典》記:「我……走到養老院只有會中的辦事人員及幾個粗工在那兒一來一往的忙於準備靈龕,我急於明白的就是把頭攢入晚晴室一探:大師仍舊吉祥臥著,慈容藹藹,好像在天心月圓中做好夢。」

院子裡的氣象悽清慘澹。晚晴室的門外鎖著,我從室的東邊玻璃窗,望見窗內向西吉祥臥的法師遺體。《弘一法師與我——斷片的回憶》黃福海

瞻仰記述

葉青眼居士《紀弘一大師於溫陵養老院勝緣》記錄了他瞻仰晚晴室的情景:「開始搦管,為公涅槃翌日,脫稿在朵蓮舉行七周年紀念次晨。歷時之久將五十五天,為餘一生學問所未有。又次禱於公像,求啟心靈。三次巡禮晚晴室,冀增觀感。兩度就正曇昉師,恐事實有錯,又為生平做事第一謹慎。

李鈺先生輓詩

所住地方與弘一大師晚晴室僅一牆之隔。所作輓詩云:

談禪我墮聲聞障,一揖為公感嘆深。

老佛無言真出世,精靈未死漫傷心。

小山過化儕儒釋,九日登臨判古今。

信是大雄能抖擻,遺吟化作海潮音。

既出家來又出家,誰甘長著破袈裟?

心如太古孤寒月,身是優曇頃刻花。

應向禪門屈一指,肯從火宅丐三車?

晚晴室邇遲參訪,翹首人天望已賒。

 

五代後期,留從效、陳洪進二氏相繼據有泉州,二氏身後,獻宅第為資壽寺即後來的城隍廟,晚晴室所在臨近此處。因該地位於泉州城北,地勢較高,古時綠樹成蔭,環境優雅,明代朱監曾有詩讚曰:岧嶢碧嶼杳冥濛,綠映蒼苔匝地封。明月影中金鎖碎,亂雲堆裡玉玲瓏。一峰小小芙蓉淡,萬葉蔥蔥翡翠濃。自是一方仙境好,禪源不與時間同。

 

最初,泉州首中進士歐陽詹,卒後後人為塑像立祠於此,特集其遺字之「不」「二」二字,做木匾,白底黑字,具平框,甚為簡樸,署於龕額。直至文革期間,祠堂等皆被毀壞,幸好匾額被藏於民居,字跡清晰。朱熹曾修葺,並撰題聯「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年)知府竇子偁、蔡繼善相繼重修。

 

北宋時學子聚資建小齋,讀書與此,蔚為小書院。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1130-1200)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常到安平(今安海)省親,五年間常在泉州一帶講學,遊賞。朱熹對這裡地勢進行踏勘,認為是清源山「龍首之脈」的風水寶地,而「不二祠」正是可資利用的一個很好的場所。朱熹對泉州先賢歐延展推崇備至,而以紀念歐陽詹的不二祠來傳播儒學更具有特殊意義:「不徒寄高山仰止之思,且以寓五百年道脈歸儒之意,則寺所以廢,與郡人文所以興,未必不賴於此。」入泉州遊覽,被邀請到院講學。據志載:小山叢竹即「宋朱文公種竹建亭,講學其中之處。」

 

不久朱熹被調到其他地方,仍然對小山戀戀不捨,等到在漳州做府尹時,再度講學於此。二十七年之後,與同寅傅自得邀請摯友陳知柔遊九日山等泉州名山時,又以此處為講學據點。又因為後人奉朱熹為「朱子」,地以人貴,後代均對此處有所修繕保護。泉人四大名著均出於此。後圮。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通判陳堯典重建,更名「過化亭」,「過化亭」築於小丘之上,丘高僅五尺,亭為木質瓦蓋,有七級,中間有一圓座,豎朱氏像,乃線條畫刊於黑板巖,像上附贊(現藏於文管會);又於亭左、後建講堂及書屋。明朝末年,受戰亂影響,此地無人管理,坊額被盜,後來被追回。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通判徐之霖加大擴建,重建「小山叢竹」石坊一座,坊為抬匾式,寬一間,3.75米,高3.7米。兩花崗巖立柱,輝綠巖坊額嵌於花崗巖橫梁,正面刻朱熹墨跡「小山叢竹」,「晦翁書」行楷,背面刻:徐之霖自為記,楷書,字亦漫漶不清。又建「誠正堂」,崇左講堂,並在山後建六間書屋,額曰「瞻紫」,山右建六角小亭,額曰「敬字」。為學子讀書之所,稱小山書院。

 

康熙五十年知府劉侃復修,前後圍列森玉,滴翠盈階。小山叢竹書院長期為泉州古代溫陵四大書院之一(泉山書院、石井書院、歐陽書院),自徐重修之後,頗受重視。等到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學子星散,瓦桷被盜。光緒宣統年間,陳允敦曾隨長輩進院參觀,屋舍雖傾,基礎猶存。民國初年,盡成廢墟,只有朱文公坊和亭尚獲保存。

 

民國期間曾改為溫陵養老院,弘一大師於1942年圓寂於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1960年泉州市福利機構調整,該地被用作泉州精神病人收容所,1974年底移交衛生局,更名為泉州第三醫院,至此,祠宇徹底被拆毀,改建成醫院綜合大樓。2016年1月泉州第三醫院整體搬遷,此地目前尚未做安排。

附:小山叢竹及晚晴室相關圖片匯集

《泉州古園林釣沉》陳允敦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4月


1930年左右《泉州遊記》陳萬裡

拍攝時間不詳(來自網絡)

2013年拍攝

晚晴室 拍攝時間不詳(來自網絡)

 

晚晴室2013年拍攝

 

 

時間:民國23年(1934年)

 

地點:院址設小山叢竹書院

【按:由於不二祠在文革後才毀壞,根據記載位置,應該是在小山叢竹院內比較妥當】

 

建立:

①旅滬經商的泉州人伍澤民憐憫孤苦無依老弱者,捐資創辦溫陵養老院。(《弘一大師在泉州》)

②泉州居士林信眾也在市區不二祠開辦溫陵養老院,葉青眼任院長。(《慈航普度:近代中國佛教慈善事業論綱》)

③泉州佛教居士葉青眼創辦溫陵養老院,院址設小山叢竹書院。(鯉城區方志委供稿)

 

過程:

①1934年旅滬經商的泉州人伍澤民憐憫孤苦無依老弱者,捐資創辦溫陵養老院。先捐二千元為開辦費,復捐萬元為基金,逐年取息作為經費,並延聘地方紳商十三人組成董事會,推吳增為董事長,辦理頗有成績。(《弘一大師在泉州》)

②1934年設立溫陵養老院由旅滬富商伍澤民捐出二千元開辦費,延請葉青眼為院長,吳增為董事長,又請菲律賓歸僑丁子溼為監院。(《從慈善事業看近代華僑精英與僑鄉公共事務》)

③1934年,泉州居士林信眾也在市區不二祠開辦溫陵養老院,葉青眼任院長。嗣後,伍澤民居士應允攢足常年經費,先後收養邁僧和孤老二十餘人。至抗戰中期,因經費竭蹶而停辦。(《慈航普度:近代中國佛教慈善事業論綱》)

④民國23年(1934年)開辦,由伍澤民居士長期提供經費,葉青眼、伍澤旭先後任院長。先後收養年老僧人和孤老佛教信徒20多人。(《泉州宗教志》泉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編,泉州:2005年內部刊印本,第78頁)

 

人數:

先後收養年老僧人和孤老佛教信徒二十多人。

(泉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編《泉州宗教志》,泉州:2005年內部刊印本,第78頁。)

 

停辦:至抗戰中期,因經費匱乏而停辦。

 

其他材料:

另有材料記載,1938年5月,廈門被日寇秦查,難民紛紛逃亡晉江,需要醫療救助。中醫公會應「抗敵後援會」要求,在泉州開元寺慈兒院內設立「國難興中醫院」,具體事宜由「抗敵後援會救濟委員會」主任葉青眼(慈兒院院長)主持。溫陵養老院是「國難興中醫院」醫院施藥施醫的主要對象之一。《民國時期福建中醫藥社團概述》

  

  

泉州自古以來,地奇景勝,文人輩出,佛法昌盛。所謂人識寶地,地以人貴。正是因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泉州所積累的歷史古蹟眾多,覆蓋唐宋以來千年人文歷程。儘管歷經朝代更迭、戰亂以及文革衝擊,仍舊有大量遺蹟、物品得以倖存和保留,這些無疑是被保護開發的重要對象。但是,相比較文物的缺失、瘡痍,人文的東西卻不會因為時間而輕易消磨。

 

 

泉州地處東南,面朝臺灣海峽背靠清源山。氣候溫和,地屬丘陵,因此古稱「溫陵」。而清源山脈一直延伸至泉州城內,因此在泉州城內有些許高地。其中一處朱熹曾堪輿稱之「龍首之脈」,並長期在此講學。這裡就是現已搬遷的泉州市第三醫院所在地。

 

然而,最早看中這裡的是泉州歷史上首位進士唐代歐陽詹,因其開閩南學風,後人建「不二祠」以示尊仰。宋理學大家朱熹,教化閩南時,曾修繕「不二祠」且延續此地尚學之風,開辦「小山叢竹書院」。

 

後,歷代都曾維護修建,明嘉靖年間,通判陳堯典重建,又於院內小丘建「過化亭」,並立朱子像。直到清末民初,因廢除科舉和戰亂頻發,此地荒廢。1934年,泉州佛教會為救助老齡僧人和孤寡老人,由泉籍商人捐資建立「溫陵養老院」。1935年至1942年,弘一大師四次在「溫陵養老院」居住,最終圓寂於「晚晴室」。

 

不過,溫陵養老院在戰亂年代因為資金不支,最終停辦。1960年泉州市福利機構調整,被用作泉州精神病人收容所,1974年底移交衛生局,更名為泉州第三醫院。經文革一劫,至此,祠宇亭院徹底被拆毀,改建成醫院綜合大樓。目前此處尚存小山叢竹坊和弘一大師圓寂處——晚晴室。

 

回看此地興衰,最早聞名者是「閩南甲第破天荒」的一代儒士歐陽詹,最後留名於此的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師。可以說是盪氣迴腸,因緣殊勝。而因為種種歷史緣故,此地始終未能發揮其深厚底蘊,教化世人,以正其名。

 

 

近代在僧俗兩界都有巨大聲望的弘一大師,可謂是泉州近百年來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弘一大師先後在閩南弘法十餘年,其中六次到泉州,三次住錫溫陵養老院,最終圓寂於養老院晚晴室。

 

弘一大師晚年對閩南有獨特的情結,足跡遍布廈門、南安、晉江、泉州、惠安、漳州、同安、安海、永春。在泉州市區期間主要居住講法於開元寺、承天寺、溫陵養老院。弘一大師人生的最後五個月是在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度過的,在此期間講法、演教、寫字、著述、見信徒、會友人直至圓寂。

 

不過,房屋猶存卻沒有發揮其價值,晚晴室所承載的宗教、文化、慈善等等意義都尚待挖掘和保護。有感於現今文化復興之召,追記於抗戰救國時期泉人之艱,寄懷於重啟梵音之心,感恩於弘一大師晚晴悲憫之意。遂撰文以記之。

 

 

晚晴室及其所在地承續了中華文明。

 

縱觀中華文明發展脈絡,百家爭鳴而後獨尊儒術,隋唐開科尊孔,而後有程朱理學。這些在晚晴室所在地均有體現。追根溯源,這裡原是唐代閩南首位進士歐陽詹「不二祠」所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曾在此開課講學名為小山書院,有明一代為表紀念又建造「過化亭」豎朱子像。

 

所以晚晴室所在地截至弘一大師的時代,已經有不二祠、小山叢竹、過化亭等一系列文化沉澱和歷史遺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積澱。這裡要強調的是,弘一大師第一次來溫陵養老院就是應葉青眼居士之請為過化亭補書亭額,而弘一大師又與朱子別有一番遭遇。

 

弘一大師在《題過華亭跋》中寫道:餘昔在俗,潛心理學,獨尊程朱。今來溫陵,補題「過化」,何莫非勝緣耶?我們可以知道,弘一大師是由程朱理學逐漸過渡到佛學的,即便是在正式出家以後,弘一大師還是以儒輔佛,倡導人間佛教,譬如切實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理念,秉承著儒佛利世之道。

 

因此,回望歷史,可以看出晚晴室作為中華文明序列符號中的意義所在。

 

 

晚晴室及其所在地見證了近代佛教慈善事業。

 

追究晚晴室的誕生,就要知道溫陵養老院成立的背景。民國初期,在民國政府對寺院管理政策和人間佛教理念的雙重因素下,全國掀起了佛教寺院興辦教育慈善事業的高潮。1913年,太虛大師便提出「凡佛教範圍內之財產、居宅,得完全由佛教統一機關之佛教總會公有而保護之,以興辦教育、慈善、布施之事業。」

 

在這種全國佛教界熱衷慈善教育事業的背景下,泉州佛教界自然也會積極參與發起各項慈善教育事業。泉州最早的佛教主辦養老院是由陳德芳居士於1929年成立,名為金粟寺養老院。隨後,1934年由泉州佛教居士林在小山叢竹開辦溫陵養老院,專門收養年邁僧人和孤寡老人。那時我國慈善制度尚不完善,慈善機構的財政負擔基本上是由華僑或商旅贊助。溫陵養老院是由本已擔任開元寺慈兒院院長的葉青眼居士兼任養老院董事,主持日常事務,資金由旅滬商人伍澤民捐助。

 

因此,像溫陵養老院這樣的機構,之所以能夠正常運轉,離不開佛教界和華僑商旅的配合。晚晴室是溫陵養老院的房產之一,也是泉州佛教界所共有。晚晴室的存在見證了泉州近代佛教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

 

 

對弘一大師個人而言,晚晴室是其個人的精神寄託。晚晴室是弘一大師晚年的生活場所,陪伴著弘一大師度過最後歲月,見證著弘一大師潛心修佛最終成道的意志。同時它還是弘一大師晚年的心境寫照——無論是過化亭還是不二祠,無論是講經還是著述,無論是僧侶還是居士,無論是求法還是求字。這些都圍繞著弘一大師的生活,組成了弘一大師思考與慈悲,然而這一切都在晚晴室默默地進行著,就如同「晚晴」一樣發揮最後的餘溫,溫暖世人。

 

對佛教而言,晚晴室是一處重要的宗教遺產。晚晴室終究是一代高僧最後生活居住、往生極樂的地方。弘一大師作為近代公認的律宗大師,在僧俗兩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弘一大師自出家以來就視弘揚佛法為畢生志願,他對佛教的貢獻毋庸贅述,他住錫的道場都以之為幸。而且,宗教場所本無所謂一定是寺院庵堂,更何況在晚晴室弘一大師講經說法、示演儀軌,嫣然就是弘法道場。自弘一大師圓寂,晚晴室就如同一座橋梁,連綴著娑婆世界與西方淨土。因此稱其為宗教遺產並不為過。

對佛教徒而言,晚晴室是一處瞻仰、祭奠、學習的聖地。首先,晚晴室可以看做是當時泉州佛教徒對弘一大師的供養。且不論弘一大師皈依弟子葉青眼居士數次禮請之志誠,據各種當世人的記錄,敬仰者、追隨者、求法者紛至沓來,晚晴室是佛教徒與弘一大師學習交流的場所。而弘一大師更是身體力行,處處表法。就是因為這裡有大師言傳身教的身影,所以對於佛教徒來說,晚晴室就是大家追憶弘一大師,啟迪佛法的聖地。

 

對泉州而言,晚晴室豐富了泉州文化的底蘊。泉州文化古蹟、文化名人、宗教印記眾多,各種文化的包容造就了泉州特殊的氛圍。而晚晴室作為機緣巧合的存在,為泉州本就豐富的文化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晚晴室對於泉州文化的意義可想而知。

 

 

泉州佛教界及弘一大師與晚晴室的關係

 

泉州佛教界之於晚晴室所在地:

 

有重興。清末民初,因為科舉的廢除,讓這片原本的儒生聚集地變成了一片荒蕪,房屋破敗,過化亭匾額遺失。泉州佛教界選址在此成立溫陵養老院,並對這裡建設維護,讓此處又聚人煙,並且有緣延請近代高僧弘一大師住錫。

有傳承。泉州本身是多元宗教聚集地,各個宗教相處無礙,所以選擇在儒生書院並無不妥。當時佛教界選擇在此處成立溫陵養老院除了此處空閒以外,不無弘揚佛法的目的。

有保護。為了有利於老人生活養老,養老院負責人必定身兼整理周邊環境義務,此外對於不二祠、過化亭的保護也見諸史料。

 

弘一大師之於晚晴室所在地:

 

有重興。弘一大師三次蒞臨溫陵養老院,寓居晚晴室。以此為道場,宣講經典,說法演教,在戰亂年代為泉州佛教界造就功德。對於晚晴室而言,當有重興之功。

有傳承。弘一大師自身才藝超群,通曉儒家經典,深諳佛法義理,在晚晴室期間撰寫書法贈人傳播佛法,所謂「餘字即是法」。由儒及佛,由藝及佛,當為傳承。

有保護。弘一大師對於文化古蹟的保護非常重視,譬如省錢對於韓偓墓的青睞。且弘一大師在圓寂前在給養老院董事會的遺囑中還特意囑咐「請董事會修臺(過華亭破損處)」。

 

 

晚晴室是泉州文化、泉州佛教、慈善事業的共同交集;晚晴室是關心弘一大師的佛教信徒和文化名流所關注焦點;在城市建設、古城旅遊、市民文教等方面有實際的價值發揮;因此,從文化傳承和文化復興設的角度,對晚晴室的保護開發是有必要的;從古城建和文物保護的角度,對晚晴室的保護開發是有必要的;從泉州佛教使命和佛教傳播的角度,對晚晴室的保護開發是有必要的。

 

總之,對於晚晴室的保護開發,無論是對泉州這座城市,還是對佛教界抑或是弘一大師本身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倡導中華民族復興的當下,在既定泉州古城復興的計劃下,與其對已經完全消失的歷史遺蹟進行重建,不如認真保護尚存的文化古蹟。既可以實現其具備的宗教、文化、歷史價值,又可以將其作為範本構建新的古城保護開發方案。

 

弘一大師在閩南弘法十四年,六次到泉州,三次蒞臨溫陵養老院,最終圓寂於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弘一大師在道德修養、文化教育、宗教事業、佛學傳播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動和鼓勵作用,並且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正所謂「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弘一大師對泉州佛教有極大裨益,泉州佛教界有必要繼承弘一大師的志願。

 

然而,單從對與弘一大師圓寂處的紀念而言,一者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識,再者沒有認真保護晚晴室。由於弘一大師在泉州人心目當中的存在深深地情愫,還有廣大弘一大師的追隨者的關心,如果能夠將弘一大師圓寂處晚晴室作為日後紀念弘一大師的重要場所,那是多麼令人十分振奮的事情,必定會得到海內外弘一大師信徒和佛教界人士的極大讚揚。

  

《弘一大師全集》 修訂版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弘一大師在泉州》 齊魯書社 陳篤彬 蘇黎明

《悲欣交集:弘一法師傳》 金梅 上海文藝出版社

《弘一法師年譜》 林子青 編著 宗教文化出版社

《弘一法師日記三種》 虞坤林 編

《李叔同身邊的文化名人》 陳星 中華書局

 

《泉州古城踏勘》 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焜民主編

·《古城踏勘日記》(十則)

·《泉州名井攬勝》 陳允敦

·《名樓·名園·名祠·名匾》 洪鈞

·《泉州遊記》 陳萬裡

 

《泉州文物手冊》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 2000年10月

《泉州古園林釣沉》 陳允敦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4月

《泉州名匾錄》 陳允敦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12月

《泉州訪古攬勝》 莊炳章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編  鷺江出版社1993年6月

 

《泉州古代書院》 陳篤彬 蘇黎明 齊魯出版社 2003年8月

《泉州宗教志》 泉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編 泉州:2005年內部刊印本

《泉州民間信俗文化志》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中國文史出版社

 

《從慈善事業看近代華僑精英與僑鄉公共事務》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蔣楠08年3月一期

《慈航普度:近代中國佛教慈善事業論綱》  曾桂林 《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冬之卷

《民國時期福建中醫藥社團概述》黃穎 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年6月第16卷第3期

來源 |  色受想行識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以後的號。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
  • 從《晚晴集》看弘一大師的生死觀
    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弘一大師手跡《放下》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號晚晴老人,民國時期著名高僧、藝術家。弘一法師出家後律己甚嚴,再興律宗,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晚晴集》是弘一法師的墨寶,裡面抄錄了佛家格言101條,是弘一法師手邊的常備之物。晚晴之說源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集中抄錄的101條格言,是100+1之意,隱藏精深的禪理:一百為圓滿,圓滿之外,別有一道。
  • 晚晴室外道晚晴——探訪弘一法師的圓寂之所
    對此,夏丏尊曾寫過一篇《弘一大師的遺書》,記載了法師此信的原文——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夏先生在讀信之後就發現:「信上『九』、『初四』三字用紅筆寫,似乎不是他的親筆,是另外一個人填上去的。」
  • 弘一大師《心經》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衝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
  • 經典歌曲《送別》李叔同 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送別》李叔同(弘一大師) 電影插曲版《送別》永恆的經典 李叔同(弘一大師) 純鋼琴曲版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 弘一大師圓寂日 一個讓僧俗兩眾都敬佩的傳奇
    倓虛大師在回憶弘一大師的書裡寫道: 一九一八年暑假天,他正在杭州兩級師範當教師,忽然要出家,誰也留不住。馬上把自己的東西完全送人,到杭州虎跑大慈寺,拜了悟老和尚為剃度師,命名演音字弘一。 弘一大師的不吃飯、不說話並非是在跟他人慪氣,他常說「律己,宜帶秋氣;律人,須待春風」。因此,弘一大師不吃飯是在替犯錯的人懺悔,直到犯錯的人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出家後的弘一大師,開啟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人生之旅,他的魄力折服了曾經極力勸阻他出家的親友。
  • 弘一法師: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李叔同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 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沉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 佛教:弘一大師嚴以律己,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將律宗弘揚光大
    弘一大師研究律學,也弘揚律學。他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言行合,身體力行。在生活上他自奉極儉,「粗衣淡飯,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諸數十年」。也許正因為這種極其自謙的想法,弘一大師堅持一生不收徒,不作寺院主持。他出家之後,常四處雲遊,並不常在一處,只是多在浙江與福建兩省,五十以後才長居閩南。好友夏丐尊與經享頤等人為他在上虞白馬湖修築了一座「晚晴山房」,想留下他長住,但他沒住多久就飄然而去了。
  • 14首弘一大師歌曲作品 紀念大師140周年誕辰
    弘一大師出家前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 記終生敬奉弘一大師的高文顯先生
    一九三六年弘一大師到鼓浪嶼日光巖閉關,原訂三年,但環境不合,廚房工友深夜高聲聊天,早上做飯菜聲音大,煙窗冒濃煙薰人,影響很大。但他還是意志力頑強地住了幾個月。「將近冬天,便寫了一封信,要我(高文顯)把南普陀前面功德樓的住室及大廳用牛皮紙把窗間的裂縫補上。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弘一大師的嫡孫女李莉娟居士,來到晉江五店市傳遞大師遺風,讓我們得以學習大師精神。李莉娟居士:尊敬的法師,各位朋友,很高興來到泉州,來到晉江五店市,跟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跟泉州非常有緣,我本人也多次來到泉州,但是今天是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的祖父的事跡和貢獻。
  • 弘一大師惜福事跡
    (弘一法師畫像及書法手稿)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藏大師,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
  • 弘一法師不怕危險,於生死之間淡定自如,真大師風範
    弘一法師不僅深諳佛義,還嚴行戒律,生活起居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納衣有補釘二百二十四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作珍物,真正做到一物不遺,一仔不棄。他常教誨佛徒要惜福、習勞、持戒、自尊。他嚴律己,寬待人,當年上海劉傳秋居士,以千金託蓮舟法師轉贈弘一,師聞開元寺道糧奇缺,便將此金轉贈開元易米供眾,以惠濟貧病者。
  • 弘一大師駐錫伏龍寺始末考略
    其實,這僅能證明在這之前,弘一大師已經到達了伏龍寺。  究竟弘一大師何時首次到達伏龍寺?最近,我又一次閱讀胡宅梵《弘一大師勝緣記略》一文,其中有云:「孟冬,師創律學院不成,下山居金仙寺。時有鎮海伏龍寺住持誠一,禮師,請去供養。師詢餘可去否?餘曰可,遂命餘陪往。至則居關房內,餘則小住即歸。隔一月,堵福詵縣長介紹毛契農居士,欲餘同往龍山禮師,即為之引見。」
  • 弘一大師:學佛有這三個簡單的法門!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
  • 257件藏品呈現弘一大師傳奇人生
    溫都訊 12月27日上午,有關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將在溫州博物館開幕,共展出257件有關弘一大師的藏品。這是溫博聯合浙江省博物館等十餘文博機構共同呈現大師傳奇的年度大展,規模盛大。1918年弘一法師出家後,從1921年到1932年,先後在溫州居住12年。
  • 「學堂樂歌」之父——沉心工150歲冥誕*弘一大師——李叔同140歲冥誕
    風潮音樂WIND MUSIC於弘一大師110周年冥誕製作紀念的專輯,分為演奏篇和演唱篇,是目前最具規模的李叔同音樂作品唱片晚沉心工十年,李叔同出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
  • 榮枯不須臾, 盛衰有常數|從這首詞來看,弘一大師實早已看破紅塵
    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在音樂、書法、繪畫和戲劇方面,都頗有造詣。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
  • 弘一大師:辦喪事時殺生擺宴 對亡者極為不利
    核心提示: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在家時是民國時期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後,先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大師。
  • 書法名篇 · 弘一法師《心經》
    弘一法師《心經》心 經,是闡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